•  索 引 号:008870035/2023-00263
  • 公文种类:通知
  •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公室
  • 文       号:雅办发〔2023〕11号
  • 成文日期: 2023-03-30
  • 发布日期: 2023-04-11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的通知

2023-04-11 16:52
浏览:
收藏 打印

【音频】解读《雅安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雅安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已经五届市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3月30日

雅安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人口现状

第二节 发展趋势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第一节 深入实施人口生育政策

第二节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第三节 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第四章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第一节 增进全民健康素质

第二节 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节 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

第五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一节 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第二节 增强老年健康服务

第三节 丰富适老产品供给

第四节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第六章 促进重点人群共享发展

第一节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第二节 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

第三节 积极引导返乡回流人口就业创业

第四节 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第五节 开展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第七章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第一节 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和效益

第二节 促进农村人口安居乐业

第三节 增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性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完善人口治理体系

第三节 高质量开展监测评估

第四节 加强宣传引导

第一章 规划背景

雅安市人口发展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口总量下降,“一老一小”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较强。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统筹谋划和系统布局全市人口发展,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雅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 人口现状

基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雅安市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特征,为本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支撑。

人口规模缩小,净迁出人口增加。2020年,雅安市常住人口共有143.46万人,较2010年减少7.27万人,年均减少0.49%。全市人口规模变动主要受出生、死亡、迁移的影响。首先,2010—2020年雅安市人口出生率先波动上升后逐年下降。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全市人口出生率于2017年达到峰值(10.2‰)后逐年下降至8.2‰。其次,2010—2020年,雅安市人口死亡率在波动中上升,总体而言由5.8‰上升至6.8‰,累计上升一个千分点。十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10年的3.5‰波动下降至2020年的1.4‰,累计下降2.1个千分点。最后从人口流动方面看,2020年雅安市人口净流出9.1万人,当年全市户籍人口为152.6万人,比2010年的154.9万人减少2.3万人,年均减少0.1%;与户籍人口减少速度相比常住人口减少速度更快。在人口自然增速下降和净迁出人口增加的双重影响下,全市人口规模呈现下降趋势。

图1 2010—2020年雅安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动图

资料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11—2021)》

“一老一小”问题凸显,性别结构均衡。2020年,雅安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7.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93%),较2010年的15.47%上升1.54个百分点;0—14岁少儿人口和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分别占比15.39%和67.60%,分别较2010年下降0.75个和0.79个百分点。分城乡来看,2020年雅安市城市、镇、村0—14岁人口占比分别为15.39%、17.41%和14.80%,15—64岁人口占比分别为67.60%、67.93%和65.71%,其中:镇的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最高;城市、镇、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7.01%、14.65%和19.49%,其中:村的老年人口占比最高。此外,2020年雅安市总人口抚养比达到47.94%,略低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49.32%),其中:城市、镇、村的总人口抚养比分别为47.94%、47.20%和52.18%,老年抚养比分别为25.17%、21.57%、29.65%,乡村的总人口抚养负担和老年人口抚养负担更大;城市、镇、村的少儿抚养比分别为22.77%、25.63%和22.53%,镇的少儿人口抚养负担最大。总体而言,雅安市城乡老年抚养比均大于少儿抚养比,镇的少儿抚养比则大于老年抚养比(见表1)。2020年雅安市总人口性别比102.4,比2010年下降1.1,人口性别结构更加趋于均衡。同年,雅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1,城、镇、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5.3、107.5和105.3,均处于正常区间。

表1 2020年雅安市分城乡人口年龄结构及抚养比

单位:%

年龄组及抚养比

合计

城市

0-14岁

15.39

15.39

17.41

14.8

15-64岁

67.60

67.60

67.93

65.71

65岁及以上

17.01

17.01

14.65

19.49

总抚养比

47.94

47.94

47.2

52.18

少儿抚养比

22.77

22.77

25.63

22.53

老年抚养比

25.17

25.17

21.57

29.65

资料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地区间人口密度差距大。2020年,雅安市城镇化率为52.7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6.73%),较2010年上升18.16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人口密度为95.35人/平方公里。市内各县(区)人口分布均衡性低,名山区人口密度最高,达414.71人/平方公里;宝兴县人口密度最低,仅15.43人/平方公里(见表2)。

表2 2020年各区县人口密度、城镇化率表

单位:人/平方公里、%

地区

人口密度

城镇化率

全市

95.35

52.78

雨城区

345.74

63.37

名山区

414.71

42.92

荥经县

74.04

51.03

汉源县

128.92

42.93

石棉县

42.60

76.48

天全县

55.22

47.27

芦山县

83.89

53.95

宝兴县

15.43

43.46

数据来源:《雅安统计年鉴(2021)》

流动人口增多,以省内流动为主。2020年,雅安市共有流动人口27.48万人,比2010年的16.72万人增加10.76万人,年均增长5.1%。其中:省内流动人口25.33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的92.18%,比2010年的15.21万人增长10.12万人,年均增长5.23%;省外流动人口2.15万人,仅占全市流动人口的7.82%,比2010年的1.51万人增加0.64万人,年均增长3.6%。

表3 雅安市流动人口规模表

单位:万人、%

时点

流动人口规模

合计

省内

省外

2020年

27.48

25.33

2.15

2010年

16.72

15.21

1.51

年均增速

5.1

5.23

3.6

数据来源: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人口健康素质提升,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显著提升。2020年,雅安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7.97岁,比2010年提高3.1岁;婴儿死亡率为3.5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74‰,孕产妇死亡率为8.17/10万。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2020年,雅安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04年,比2010年提高0.58年,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24年)。每10万人拥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人口10649人,比2010年增加3859人;文盲率仅为2.89%,比2010年下降1.34个百分点。

城乡家庭规模缩小,代际层次扁平化发展。2020年,雅安市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7人,比2010年下降0.4人。2010—2020年,全市3人及以上户比例下降,2人及以下户比例显著上升。10年间,全市1人户、2人户占比分别上升8.74和7.08个百分点;3人户、4人户、5人户、6人及以上户占比分别下降5.39个、6.61个、3.03个和0.79个百分点(见表4)。2020年雅安市一代户占比44.47%,比2010年的28.94%上升15.53个百分点;二代户、三代户、四代及以上户分别占比34.99%、19.09%和1.46%,分别比2010年下降13.03个百分点、下降2.88个百分点、上升0.39个百分点(见表5)。

表4 雅安市2010年、2020年城乡家庭户规模情况

单位:%

区域

年份

1人户

2人户

3人户

4人户

5人户

6人及以上户

全市

2020年

23.1

29.27

21.32

13.51

7.51

5.28

2010年

14.36

22.19

26.71

20.12

10.54

6.07

城市

2020年

26.43

32.05

21.05

11.03

5.69

3.74

2010年

17.8

31.33

31.91

11.06

5.74

2.16

2020年

23.04

28.87

21.56

13.92

7.56

5.04

2010年

17.01

24.45

29.35

16.88

8.07

4.25

2020年

21.69

28.35

21.28

14.3

8.27

6.11

2010年

12.7

19.52

24.7

23.13

12.42

7.53

资料来源: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表5 雅安市2010年、2020年城乡家庭代际层次情况

单位:%

区域

年份

一代户

二代户

三代户

四代及以上户

全市

2020年

44.47

34.99

19.09

1.46

2010年

28.94

48.02

21.97

1.07

城市

2020年

51.96

32.39

14.78

0.87

2010年

41.44

45.54

12.71

0.3

2020年

43.76

36.74

18.31

1.19

2010年

33.02

49.17

17.15

0.66

2020年

41.71

34.91

21.49

1.89

2010年

24.92

48.09

25.61

1.38

资料来源: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人才队伍规模扩大,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至2020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2.6万人,其中:全市累计国家级、省级人才3人,合作两院院士5人,研发科技人才0.43万人,市县两级博士人才22人。全市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壮大,2020年全市有专业技术人才5.1万人,技能人才8.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才0.73万人,高技能人才1.72万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020年,全市实现现行标准下2.8万户贫困户稳定脱贫、261个贫困村稳定退出,步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

第二节 发展趋势

在当前人口发展现状基础上,依据对人口系统主要因素的分析设置不同条件,预测不同场景下全市未来的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等的变动趋势。在假设雅安市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20年的1.37逐渐变动到2030年的1.6(高方案)、1.5(中方案)、1.37(低方案)的不同场景下设定有关参数,得到全市未来人口发展的三个预测方案。总体而言,从当前到2030年,雅安市人口发展可能表现出以下趋势。

常住人口逐年小幅下降。在不同方案下,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由2020年的143.46万人降至140.14—141.11万人。

出生人口规模小幅变动。全市2020年出生人口数为1.17万人,在2030年可能保持在1.05—1.22万人之间,总体呈现小幅变动。

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一是少儿人口占比下降。2030年全市0—14岁人口占比可能在12.74%—13.34%之间,比2020年的15.39%下降2.05—2.92个百分点。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2030年全市15—64岁人口占比可能在65.71%—66.16%之间,比2020年的67.6%下降1.44—1.89个百分点;其中15—59岁人口占比在54.97%—55.35%之间,比2020年的63.16%下降7.81—8.19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更大。三是老年人口占比上升。2030年雅安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可能在20.96%—21.1%之间,比2020年的17.01%上升3.95—4.09个百分点。

人口抚养负担先降后升。一是少儿抚养比下降。2030年全市少儿抚养比可能在19.25%—20.29%之间,比2020年的22.77%降低2.48—3.52个百分点。二是老年抚养比上升。2030年全市老年抚养比为31.9%左右,比2020年的25.17%上升约6.73个百分点。三是总人口抚养比先下降再上升。全市总人口抚养比由2020年的47.94%下降至2027年的45.3%左右,此后回升,到2030年可能升至51.15%—52.19%之间,比2020年上升3.21—4.25个百分点。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发展机遇。一是区位优势突显。雅安地处川西,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向拓展“门户枢纽”和川藏铁路第一城,以川藏铁路建设和川藏经济协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川藏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做好川西人口转移承接,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二是发展定位有利。锚定“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总体定位,加快建设“三个高地”、大力发展“四大经济”、奋力推进“三城三示范”,有助于发挥“产业聚人、聚人兴产”的人口集聚效应。三是市场潜力旺盛。良好的生态为雅安提供了绝佳的市场供给潜力,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雅安森林覆盖率达69.42%,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地。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支持雅安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是雅安文化旅游强市的重要牵引性工程,将为雅安打造文旅品牌、提升文旅品质、丰富文旅市场提供强大的动力,有助于发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人口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创业,提升人口聚集能力。

面临挑战。一是劳动力资源缩减。2020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15—65岁)共96.97万人,比2010年的109.93万人减少12.96万人,预计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进一步下降至92万人左右。劳动力资源缩减,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拥有较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和各类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大。二是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加大。家庭规模小型化、代际层次简化,削弱了家庭生育、养育、养老等功能,使得家庭内部稳定性变差,家庭发展受到约束,从而对托育、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农村留守问题严峻。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出,使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增多,农村社会的人口负担明显高于城镇,加大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难度。

综合研判,雅安市人口发展已进入关键转型期,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积极应对老龄化、强化人才吸引已成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加强统筹兼顾、整体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口发展规划的谋划与战略预判能力,有效应对人口安全问题,确保人口各要素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相协调,促进雅安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人口发展的决策部署,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推动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促进;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体系,充分发挥雅安产业特色优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统筹兼顾能力,做好人口总体发展规划,重视人口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推动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以民为本,满足人民期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期盼,以增进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和服务体系,维护好儿童、妇女、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发展成果共享。

——综合决策,加强统筹兼顾。将人口发展规划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过程,建立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全面做好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发展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等政策配套,促进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与分布相对均衡,确保人口各要素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相协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科学指导,坚持正确导向。充分发挥人口发展规划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把握人口发展对现代化雅安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影响;充分发挥各年龄段人口的能动作用,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激发人口活力,借助雅安优势资源转化的动力不断壮大人才队伍,积极培育和收获人口质量红利。

——改革创新,强化风险防范。创新优化人口服务管理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加强新技术、新模式的研讨与应用,依据雅安市各地区的发展定位优化全域人口分布,重视人口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潜在矛盾,提前防范和有效应对各类人口安全风险。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30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人口生育水平适度回升,人口总量变动总体平稳,人才吸引力显著增强,人口结构优化效果显现,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空间分布更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人口总量总体平稳。普惠托育服务加快发展,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逐步降低,人口总和生育率适当提高,常住人口总量总体保持平稳。到2030年,总和生育率达1.5左右,常住人口总体保持平稳。

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性别结构相对均衡,人口年龄结构合理变化,劳动力资源不发生重大变化。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不超过21.1%,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人口抚养比低于51.7%。

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提高,人口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高,人才队伍规模明显扩大。到203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至80岁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人口分布更趋合理。全市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人口集聚质量有效提升。到203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新增人口就业趋势向好,人口流动更加合理有序。

社保体系更加完善。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到2030年,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明显提高。

表6  主要发展指标表

类别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属性

人口

总量

常住人口

万人

143.6

142.3

>140

预期性

总和生育率


1.37

1.44

1.5

预期性

人口

结构

出生人口性别比


106.05

105

自然

平衡

预期性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

17.01

18

21.1

预期性

人口抚养比

%

47.94

46.7

51.7

预期性

人口

质量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7.97

79

80

预期性

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9.93

10.51

11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

/10万

8.17

≤14.5

≤12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3.51

≤5.2

≤5

预期性

人口

分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2.78

58

66

预期性

社会

保障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95

应保

尽保

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90.5

95

应保

尽保

约束性

第三章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全面落实国家人口生育政策,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围绕婚姻、生育、养育等家庭生命周期全过程,统筹考虑促进人口生育水平适度提升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深入实施人口生育政策

贯彻落实《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鼓励适龄婚育、优生优育。积极引导树立新的婚育观和养育观,致力实施包容性配套生育支持举措,降低生育和养育成本,适度提高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完善生育支持措施。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以及四川省相关生育支持法规规章。保障职工孕产假权益,加强企业保障女职工产假权益的监督管理,落实女性孕产假制度,适当增加男性陪产假时长。探索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女性产假补贴、生育医疗费用补贴机制。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营造家庭友好氛围,优化女性就业环境。

构建生育友好环境。合理规划配置妇幼健康、婴幼儿托育、儿童照料、学前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资源平等化供给,满足新增生育服务需求。加大住房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与生育政策衔接,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给予一定的购房补贴和契税减免,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保障性租赁住房优先考虑符合条件且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在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配备必要的母婴服务设施,女职工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鼓励单位结合生产要求,为有育儿困难的职工提供居家办公等工作方式和条件。加强婚育宣传教育,引导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育观念,推动育龄人群的婚姻匹配,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加强婴幼儿养育知识宣传、指导,通过家长课堂、亲子活动、入户指导等方式,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

第二节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完善孕产妇和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妇幼保健服务,补齐妇幼保健机构体系短板,构建以市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为支柱,县(区)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村居民公共卫生居民委员会为网底,民营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提高母婴安全管理质量,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保障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和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加强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控工作,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建立健全经济奖励、医疗福利、母婴安全保障、产后康复、婴儿照护等全方位促进生育的保障机制。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定针对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加强孕产妇高危疾病筛查管理,强化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监测,全力保障母婴安全。加强孕前、孕中、产后健康观念宣传,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和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将健康保障纳入儿童福利范畴,对儿童免疫、体检、健康服务等实行优惠政策。加强儿童常见生理、心理疾病筛查,做到早筛查早干预。

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投入,强化三级预防措施,夯实出生缺陷防治网络。以预防为基础,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科普宣传,全方位落实婚前、孕前检查,从源头避免缺陷儿发生;为孕妇提供全程规范孕产期保健服务,强化产前筛查(诊断),提高产前筛查(诊断)率;进一步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逐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种类,探索将部分新生儿疾病筛查费用减免。完善残疾儿童救助保障,为缺陷儿童提供基本医疗和康复救助。

专栏1 保障妇幼健康

推进妇幼保健机构达标建设。到2025年全市共建成9个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其中:市级1个,各县(区)1个。

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孕婴服务水平。加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培训力度,组织每年两次及以上的县级统一培训,以市为单位每年组织开展妇幼保健学习。加大乡镇及农村预防非意愿妊娠宣传力度,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

推动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治策略。健全“县级筛查、市级诊断”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加强全市出生缺陷筛查工作。承接三州地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以筛查为基础,提供全程孕、产检服务。以救助为保障,为缺陷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救助。

第三节 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建设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发挥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福利机构、园区等积极性,挖掘闲置资源,提供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各县(区)新建、改建、扩建、联建一批具有婴幼儿照护服务行业培训、家庭养育指导和家长课堂等多功能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支持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多种形式的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着力打造一批优质服务托育机构。

鼓励婴幼儿照料多样化。积极探索开展家庭邻里式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等承接社区公益性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家庭成员积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增强家庭“养老+育幼”功能。加强社区对家庭的支持,为儿童照料、养老照顾、青少年发展提供专业、经济、综合、持续、便利的公共服务;通过对家庭照料者的支持实现对家庭哺育和养老责任的分担,增强家庭的抚育赡养功能和抗风险能力。

促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贯彻落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登记备案、信息公示和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应用好国家托育机构备案信息系统,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人员信息以及业务数据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动态管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依法逐步实行托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婴幼儿照护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专业人才队伍。

专栏2 普惠托育服务扩容

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在新建居住区按照每千人不少于10个托位规划,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无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的,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到2025年,实现每个县(区)至少建有1个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或普惠托育中心,50%以上的街道建有普惠托育机构。

第四章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深刻把握人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进全民健康素质,提升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撑。

第一节 增进全民健康素质

推进全民健身工程,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扩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多元化供给,推进健身步道、骑行道、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地等场地设施建设,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完善农村全民健身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和支持在工作场所修建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积极推行工间健身制度。举办特色运动赛事,营造积极健身氛围,依托雅安市“三路四山五水”优势,继续举办茶马古道骑行赛,创新举办特色水上、冰雪赛事等。推进体育活动进校园,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老年人健康意识,提高养老机构、社区运动器材配置达标率。推动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工作发展,引导特殊群体积极参与健身。发布各类人群针对性运动指南,提高全民科学健身参与度。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全民健康管理。统筹规划医疗卫生资源,打造便民卫生服务圈,加强乡村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鼓励常见病患者优先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有效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建设高水平医疗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市民电子健康卡注册率,实现市内各等级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二级以上医院与省统筹区域平台接轨,推进异地就医、远程医疗服务。突出中医养生保健作用,依托本市知名医药企业和高等科研院校,鼓励多方合作,在各级医疗机构设立“中医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实施银龄健康工程,增加老年人医疗设施与服务供给,落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在各医疗机构按需设立老年医学科。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做好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加快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加强地方医院与军队卫生机构的协同合作,提高处理突发性卫生事件能力。

建设川西医养中心,构建健康产业体系。按照“立足雅安、融入成渝、辐射川西”服务方向,以建设川西医疗高地、川西宜养幸福地、川西健康屏障为目标,推动医疗卫生与医养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雅安在川西片区医、防、养的作用,加快建设川西医养中心。实施康养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推进健康“医养”、生态“游养”、运动“体养”、静心“禅养”、食疗“药养”等工程,加快推动全市重大医养、康养项目建设。支持汉源建设“阳光康养城”,打造有代表性的雅安康养品牌。提高承接康养能力,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不同层次的康养服务产品,满足各类消费需求。

专栏3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强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各县(区)运动场所数量显著增加,丰富运动场地种类,全市建成各类体育场地6000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到2030年全民健身场所可及性显著提高,健身意识深入人心。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在三级医院打造智慧医院,加强县级医院达标建设和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筑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建设川西医养中心,到2030年,全市建成20个以上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培育30家以上医养结合机构。

第二节 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学龄人口教育质量。优化学前教育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引导优质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发展,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推动学前教育资源扩容增效;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留住优质生源。以打造川西教育中心为目标,吸引聚集康藏地区生源,不断提升雅安教育影响力和引领力。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严格落实作业管理规定,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推动课后服务多样化课程化发展,鼓励学校探索实施寒暑期托管服务。

强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支持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高计划”,为职业院校提供土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帮助。引导职业教育学院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强化职业人才职业教育实践,推进职业院校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优先布局服务雅安数字经济、先进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产业的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四川农业大学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打造大学与科研机构、技术密集型企业合作平台,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合作模式,最大程度挖掘人才培养潜力。

打造全民终身学习平台。整合本地高校、社会资源,扩大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老年大学供给。开展多类型职工教育。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职业培训,提高职工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建设社区培训网络平台。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丰富社区教育形式,拓展社区教育载体,形成多主体共同创办、全方位多品类的社区教育体系。加快优化城乡老年教育。构建多级老年教育办学网络,各县(区)至少设立一所老年大学,老年人口比例较大街道按需设立社区学习点。创新试点建设代际学习中心,实现“一老一小”“双龄共养”。

专栏4 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工程

基础教育强化工程。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到2025年,新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8所,新建幼儿园43所,改扩建幼儿园40所,新增公办幼儿学位1万个。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程,科学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到2025年,建成1个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有城区学校对口帮扶。培育一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每个县(区)至少办成一所优质高中。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打造川西产教融合示范区,积极引进1所职业学校,推进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优化中职学校布局,调整“空小散弱”中职学校,校均规模达3000人以上。

老年大学建设提升工程。到2025年,每个县(区)至少有1所老年大学,50%以上的乡镇(街道)、30%以上的行政村(居委会)建有老年社区学习点。多途径扩大老年教育供给,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和雅安开放大学等举办“老年开放大学”。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

第三节  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

壮大特色产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人才集聚发展新洼地。继续推进“雅州英才”工程,为新兴锂电产业、绿色高载能产业、大数据产业、茶产业等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研发型人才。推进“雅州英才卡”提档升级,提升人才安居保障水平,为随迁人才配偶、未成年子女提供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帮助。依托本市农业高校、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职业农民,扩充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新一代职业技术人员,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职业技术学校指导职业人才培养新格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定向定岗培训,增强劳动者技能与用工岗位的适配性。与川内人才资源市场接轨,为人才跨市、跨省交流提供平台。

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创业能力。重点培养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商业素养和经营管理能力,运用财税政策,加大对创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降低创业成本。给予科技人员、高层次人才创业成功奖励,激发创业活力。举办创业大赛、创业讲堂等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第五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贯彻落实国家、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推动多元养老服务供给,增强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加快老龄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尊老敬老和谐氛围,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全面建成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健全老年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老年福利。加快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加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基础养老服务质量。强化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实施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工程,加快构建“1+N”农村公办养老服务联合体,推动形成农村三级养老网络。健全农村留守老人救助保护机制,优化农村特殊困难老人关爱服务措施,提升农村居民老年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切实增强养老服务供给市场活力,引导多元养老服务主体参与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转型,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引入专业团队实行社会化运营。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支持国有企业积极进入养老服务业,支持民间资本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养老机构。推广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经验,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和活动中心建设运营,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覆盖多领域的综合性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老年群体需求。

专栏5优化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提升居家社区养老基础能力。建设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完善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市所有街道和有条件的乡镇至少建成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全面建立居家社区老年人定期探访制度。发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学院服务功能,探索“5G+大数据+医养”模式。

第二节  增强老年健康服务

普及老年健康生活方式。建立老年健康教育体系,夯实老年健身基础,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加强老年活动公共设施建设,实现老年健康生活目标。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的作用,通过入户宣传、课程推广、组织活动等方式向老年群体普及老年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生活质量。依托医院、养老机构、社区村镇开展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中医养生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宣传。支持和引导社区、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制定老年健身计划,推广普及科学的老年健身方法,开展各类老年健身体育竞赛。制定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服务策略,通过老年大学、社区讲座等宣传老年心理健康知识。

增强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发挥各级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作用,提升老年健康医疗服务水平。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基层医疗机构深入合作,为老年人提供护理、保健等基础服务,提倡推广医疗联合体、医疗流动等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扎实推进医院老年专科建设发展,支持指导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设置老年病、康复科等特色科室,鼓励综合医院向护理养老服务延伸,提升全市老年医疗服务水平。支持各级老年病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推动中医药机构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护理室,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发展中医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服务。切实解决医疗人才、专业医疗服务人员短缺难题,通过医教协同促进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健全医养结合发展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有机结合,促进医疗机构转型发展。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提升养老机构相关医疗卫生、保健护理能力,建设综合性养老机构。推动“中医药+康养”发展,鼓励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题的护理院、疗养院,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提供健康养老服务,参与公办医养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动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建立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家庭医养水平提升。

专栏6 提升医养服务质量

建设医养服务核心阵地。依托雅安市人民医院医养中心打造以“老年照护、老年医疗、老年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养服务中心,与华西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建立“老年康复医学联盟”,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医养中心、华西雅安老年医学中心等项目建设。

盘活医养服务既有资源。支持部分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推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60%以上。

第三节 丰富适老产品供给

推动老年辅助用品创新发展。大力支持老年产品市场发展,鼓励老年用品创新。积极引导设立老年辅助用品配置维护服务站点,保障老年用品正常使用。引导、规范老年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等老年产品研发、生产,促进老年辅助用品产业发展,扩大老年辅助用品供给规模。加大食品、旅游、体育等适老化产品用品企业发展支持力度,打造产品展示体验场所,提高老年辅助用品知晓度。增加普适性老年用品的生产,扩大配置范围,鼓励开发针对性老年用品。

完善智慧化老年服务产品开发。引导智能健康监测、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器械研发,促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智能化发展。积极引进或培育研发生产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的企业,推广智能设备在老年疾病治疗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服务老年健康生活和康复护理需要。发展智能家居产业,促进家务机器人、智能卫浴系统、适老化家电等产品的开发,让科技发展惠及老年人日常生活。加快提升互联网+健康养老服务能力,推动雅安市老龄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老年健康服务智能化管理。

专栏7 培育壮大老年用品服务产业

推动老年医药食品开发。以中医药健康调理、亚健康恢复、慢性病防治等为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加快开发适用于老年人的中药成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等。

促进老年用品供需匹配。建立老年用品专业市场和老年用品网络交易平台,支持社区、家庭安装智能养老设备终端,在全市建设一批“智慧养老社区”和“智慧养老院”,打造展示体验场所。

第四节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公共服务机构适老化改造,增加无障碍设施供给,按需更新老年公共活动场所设施配置,提升老年群体交通出行、文娱体育便捷性。加快老旧小区增设电梯、社区助行设备等无障碍设施改造,强化公共区域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维护,满足老年人基本出行需求。优先开展老年人日常活动场所的适老化改造,配齐相关医疗急救设施,增设休息、无障碍区域。开辟老年绿色通道,畅通服务老年人的线下代办渠道。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服务。

促进形成敬老社会风尚。加强老年人社会优待,落实老年人在就医、旅游、出行等方面的优先便利服务,推广老年人社会优待政策。开展敬老月活动,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广泛开展敬老活动,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宣传尊老敬老社会美德,发挥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作用,树立优秀敬老爱老典型。

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举办老年法治宣传活动,开展老年权益保护教育。通过广播电视节目、社区文化活动、家庭成员分享、老年大学课程等方式在老年人群中大力宣传诈骗防范、人身安全保护、老年权益保护等知识,提高老年人防范能力。严厉打击针对老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发挥社会组织在老年维权方面的作用,切实保障老年群体合法权益。

第六章 促进重点人群共享发展

保障重点人群合法权益,提高帮扶政策覆盖面和有效性,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创造让重点人群共享发展成果的更佳条件。

第一节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依法保障妇女平等参与各级社会事务,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平等享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提升妇女健康水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高妇女社会参与程度。全面落实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保障妇女在用人单位参与就业的比例达到40%以上。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和法律咨询服务,主动挖掘适合女性就业创业的渠道,依法保障女性在职业发展、报酬获得等方面有平等的权益。加大对家庭暴力、侵害妇女权益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惩治力度,依托社区民警、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维护妇女人身安全。重视妇女干部队伍及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女性干部队伍比例达15%左右,定期开展女干部培训班,提升女性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广泛吸纳妇女群众参与各级社会事务,提高妇女社会参与能力,鼓励妇女积极投身雅安市“五美共建”工作,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

优化健康服务模式,健全妇女健康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模式,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建设川西危重孕产救治中心,高效实施川西地区孕产妇转运救治,提高孕产妇救治能力,保障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2/10万以下。积极开展两癌防治、农村妇女免费“两癌”筛查等的宣传及防治活动,到2025年,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人群筛查率分别达到50%、40%以上,两癌人群综合防治能力显著提高。到2030年,适龄妇女宫颈癌人群筛查率达到70%以上,乳腺癌人群筛查率逐步提高。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医院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提升妇幼健康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完善对妇幼保健薄弱医院的帮扶机制,推广宝兴县车载医院运行模式,加大妇幼健康入驻车载医院的帮扶力度,为妇女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健康服务,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及人均预期寿命。

第二节 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

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在健康、福利、法律保护领域的权利,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提高儿童健康管理水平。构建以各年龄段儿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市、县(区)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统筹规划和设置区域内儿童健康服务资源。深入实施高危新生儿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等制度,加强新生儿保健专科建设,推广早产儿袋鼠式护理等适宜技术。增强儿童重点健康问题的筛查、诊断和干预,强化儿童孤独症、抑郁症和肥胖的筛查和干预,保障其健康管理率达85%以上。做好儿童基本医疗保障工作,降低儿童贫血和生长迟缓的发生概率,加强对儿童营养补充和疾病的筛查干预,扎实做好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和视力健康专家队伍,保障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大力开展以学校为单位的儿童防伤害、防暴力、应急避险、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

健全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构建依托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福利院、救助站等机构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加强宝兴县、芦山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打造“尚法为雅·善治为安”法治雅安品牌,合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网络、司法“六位一体”的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格局。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探索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专兼职监察员队伍。完善未成年人福利体系,营造雅安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结合“寒冬送温暖”等活动对困境未成年人实施救助。常态化开展寒暑假特别关爱行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以及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情感、行为和安全自护的指导服务。

专栏8 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

建立未成年人健康筛查机制,降低未成年人近视、龋齿等问题的发生率。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加强未成年人校内、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各县(区)至少设立1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综合阵地。

第三节 积极引导返乡回流人口就业创业

继续完善返乡回流人口就业创业帮扶机制,促进返乡回流人口积极就业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相适应。

拓展返乡回流人口就业渠道。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和企业需求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导返乡回流人口就业,加强返乡回流人口的劳动技能培训,坚持“愿培尽培、应培尽培”原则,到2025年,保障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达7万人次,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达到2.5万人次,提高返乡回流人口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紧抓成渝优势产业和川藏铁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及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满足就业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返乡回流人口生活水平,把稳就业、促增收摆在突出位置,强化“雅果”“雅茶”“雅游”优势,引导县域产业集中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县域特色发展、乡村振兴和回流人口就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康养、旅游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强化返乡回流人口创业保障。结合地方产业大力开展返乡回流人口创业培训,扩大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人群覆盖范围,争取每年开展创业培训累计500人次以上。实施返乡创业带头人培养等行动,从雅安特色优势资源出发,将返乡回流人口的创业培训与旅游、电商、茶产业等有机结合,建设一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不断强化返乡回流人口创业服务。构建农产品物流网络,服务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农业生产新模式,积极推广雅安绿色农产品品牌,打通返乡回流人口涉农产品创业外销渠道。通过财政资金投入以及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加大返乡回流人口创业资金保障力度,确保返乡回流人口创业投入持续增长。支持各种新业态创业发展,通过依托以绿色工业、绿色有机农业、文旅产业等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发展,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利用已有家庭基础开发民宿、农家乐等服务业,增加返乡回流人口的创收机会。

第四节 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多形式多渠道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维护残疾人平等就业权利;有效提升残疾人事业质量效益,保障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和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支持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支持残疾人康复设施及康复机构建设,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鼓励发展远程医疗对接,充分利用“5G+远程会诊”智慧医疗项目,在有条件的社区、村委会实现社区康复服务站与远程医疗对接。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保障签约医生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个性化服务。继续实施“流动医疗送医上门”的车载医院服务新模式,便捷残疾人就医服务。制定康复人员培训计划,对康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化的培训,满足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摸清辅助器具适配需求,实现辅助器具适配在线申请、精准适配、实时补贴。

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的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多部门联动持续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专项援助服务,实施一对一帮扶,提升残疾人就业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保障残疾人平等教育和就业权利,为残疾人提供教育全覆盖资助,在巩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及成果的基础之上,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努力推动特殊教育向高中阶段教育延伸。强化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残疾人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支持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扩大残疾人招考人数,有条件的企业也可开发残疾人定向岗位,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与就业率。成立残疾人农业合作社,依托以“雅茶、雅药”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残疾人电商服务,优化就业无障碍发展环境。

第五节 开展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做好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促进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和低收入人口稳增收。

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以发展重点产业为抓手,积极培育发展优质精制茶、调味品、中药材、果蔬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围绕大熊猫文化和茶文化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引导人才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增强产业对人口增收的支撑能力。依托雅州新区数字经济产业优势,引导农业智慧化发展,搭建农业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努力发展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五雅”特色产业区,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运输数字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持续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考虑家庭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家庭规模等因素,适度推动低收入人口在文化旅游、茶艺服务、茶叶采摘等行业就业,促进更多低收入群体跨入中等收入行列。

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力量。以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公共服务为支撑,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低收入人口的社会工作服务中,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访视、照料服务。发挥社会工作者评估者的角色,精准识别低收入者,加强基本生活救助。发挥职业培训类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开展公益职业技能课程培训。增加低收入者的职业技能,提高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开展低收入家庭成员到用工企业的实地培训,通过补贴等形式为低收入人员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发挥各类企业优势做好开发式帮扶。积极发挥社会工作者心理援助作用,通过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为地震受灾群众开展多层次、长期的心理援助服务,助其稳定情绪和心理重建。

第七章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分布与全市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共生。

第一节  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和效益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合理引导中高山地区群众向中心镇和县城集中,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权益,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教育、基本住房、就业、医疗、社保、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稳定和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规模,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促进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地区或企业进行适当政策与资金倾斜。进一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流动人口群体的依法参保工作,加快推进进城灵活就业人员和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高水平建设雅州新区,加快三区同城化发展。把雅州新区建设为现代化雅安示范区,引领带动全市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以经开区和文教新城、成雅新城“一区两城”组团式发展模式推进雅州新区建设,促进人口向“一区两城”合理布局。推动雅州新区扩容提质,优化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塑造引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人口集聚中心,广泛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落户新区,实现人口、产业双集聚。到2025年,新区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以新区建设为引领,加快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三区同城化进程,统筹实施城市更新及旧城改造,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吸引力和人口集聚度,加快建成“双六十”规模的中等城市。

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围绕做强主干联动六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提升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增强县域人口承载能力,促进乡镇人口向县城有序转移,构建与中心城区发展相协调的县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县建设智慧城市,争取纳入“小县优城”试点,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和现代化新型小城市。鼓励各县立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引导和支持特色产业项目向县域优势区域集聚,提升对优势区域的高素质人口输送能力。

第二节 促进农村人口安居乐业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居民增收致富。持续推进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建设,做大做强雅茶、雅果、雅竹、雅药、雅鱼“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雅字号”农产品品牌,拓展就业渠道和消费市场,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吸引农村产业人口合理集聚。鼓励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和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康养、乡村旅游、“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多元化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集聚,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各类资产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持续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多方位合作,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居民自我发展和增收致富能力。严格落实各项惠农强农补贴政策,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紧扣“按实际划分片区,按片区编制规划,按规划优化布局、配置资源”的方向路径,加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农村人口空间分布。根据雅安乡土特色、民族特点和地域资源禀赋,科学布局农村建筑和乡村产业,提高特色村寨人口与产业承载力,引导农村居民向乡村振兴先进县(区)、先进乡(镇)集中。针对人口密集区和分散区,补齐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发挥人口流动对经济活力的积极效应。强化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质、发展增速,逐步构建和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乡村公共服务对人口分布的调节作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落实“五大专项提升行动”,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优化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平和技术水平;持续有序分类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公共厕所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水电移民和移民安置点后续建设和安置工作;持续优化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高移民的社区融入水平。

专栏9 促进农村人口安居乐业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强化农业产业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增强重点农业园区吸纳农村人口能力。

强化农村供水保障。通过实施管网延伸或修建跨区域的集中供水工程,提升农村集中供水率,在人口分散的高山区采取引泉、打井、雨水积蓄等方式,建设分散供水工程,提升供水保障率。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根据乡村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局垃圾收运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常态保洁。推进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2025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以上。

第三节 增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性

健全与主体功能区相协调的人口政策。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规划不同功能区的用地面积和开发密度,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提高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发展规划适配程度。提升重点发展区的人口、产业等各类要素聚集水平,持续增强人口和就业吸纳能力。适当引导农产品主产区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全面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与限制人口迁入制度,建立健全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禁止开发区域人口向其他区域有序迁移。

优化灾害频发地区人口布局。全面加强地震灾区民生保障,高质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综合考虑受灾群众意愿和地区地质灾害等特点,引导人口合理集聚和迁出。完善新村配套设施,以原址重建、集中重建、易地搬迁等多种方式,引导灾区人口相对集中居住。有序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加强对城镇、聚居点、安置点、交通沿线等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和避险策略研究,将宝兴县作为试点,有序稳妥推进宝兴县城功能疏解,探索针对多次地震叠加、多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避险搬迁的有效途径。把“9·5”泸定地震灾区打造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增强灾害频发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围绕提升灾区造血功能,统筹灾后恢复重建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适当承担人口集聚功能。

化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在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城乡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方面的绿色化水平,增强区域人口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先行区示范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突出生态宜居。持续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业发展高地建设,积极培育制造业、大数据产业、高端化特色农业、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与优势产业,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引导人口分布与绿色产业布局相适应。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生活方式,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鼓励绿色出行,引导绿色消费,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持续完善公众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参与机制。

第八章 保障措施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积极开展人口监测评估,通过创新观念和方式方法完善人口治理体系,加强宣传引导,确保规划任务的圆满完成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市、县(区)两级促进人口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各级工作组织,增强基层对人口发展相关问题的研判能力。组织定期研究人口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的完成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把人口发展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出台具有雅安特色的人口发展举措。

第二节 完善人口治理体系

创新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结合雅安人口发展实际,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降低家庭养育成本和压力,稳步提高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顺应人口发展新态势,构筑现代城乡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及家庭的力量,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依托,扩大针对妇女、留守困境儿童、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的社会支持及服务供给。

第三节 高质量开展监测评估

加强人口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统计工作,优化人口监测机制,完善统计数据质量管控体系,统一规范基层采集全员人口变动信息的渠道,实现人口信息精准化、智能化、规范化管理。有关部门建立常态化数据交换机制,保证人口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建立健全人口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发布雅安市人口预警信息,动态跟踪规划实施情况,确保各项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第四节 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开展关于人口形势、人口政策、人口发展规划的解读和学习,引导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人口分布等方面的潜在问题和未来趋势,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各级出台的人口发展政策。以社区、家庭为依托宣传到户、教育到人,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点击下载此文件

解读:
【音频】解读《雅安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
最新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