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法治领域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雨城区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
2018-11-23 10:53
浏览:
收藏 打印

雨城区法院开展补栽补种验收

“未雨情”工作室邀请学生体验检察工作

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由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的转变,开启了民主法治建设新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入宪,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建设,始终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此基础上,雨城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法治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区道路中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助益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实践,让社会更加和谐、平等、公正、法治,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公调对接”更好维护社会稳定

调解,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凸显,群众在经济、法治、文化、安全、教育、环保等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复杂化。

雨城区紧跟改革创新步伐,深入领会把握中央、省、市关于创新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安排部署,以创建全区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联动衔接工作机制为突破口,探索以人民调解进驻派出所为主,运用人民调解、治安调解,法律援助、司法援助为辅的“多元大调解”工作模式,实现“公调对接”联动调处,共同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2015年5月,市公安局雨城区分局率先在河北派出所试点成立人民调解室,将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公安资源和社会资源,接手民间纠纷和适用调解的治安案件。河北派出所因此被评为我市2015年大调解先进集体。

在改革之前,人民调解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进行民间纠纷的调节。治安调解在公安机关的主持下,调解由民间纠纷引起的适用调解的治安案件。

由于人民调解、治安调解的调解主体不同,且两种调解单独办公,群众调解往往需要进两扇门。这样不仅让群众多跑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警力的浪费。因为人民调解往往需要警力介入配合。

然而,对河北派出所来说,辖2个办事处,5个社区居委会,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3万多户,还有车站、批发市场等,但整个派出所只有20多名民警,加上辅警也不到40人。派出所平均每天接警15次,警力本就紧张。

“公调对接”联动调处,将原有的调解力量、调解纠纷内容收归到河北派出所人民调解室,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现今已成功调解纠纷900余起,调解成功率提高20个百分点,实现了驻所调委会调解质量、调解成功率和派出所群众满意率、辖区民转刑案件“三提升一下降”。

“人民调解室提高了调解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了纠纷隐患,既有效将民警从非警务纠纷中解放出来,也筑牢了人情案、关系案的‘防火墙’。” 河北派出所人民调解室调解员柳毅仁说。

先试点再推广是改革高效推进的宝贵经验。而今,市公安局雨城区分局逐步在全区十三个派出所,推行实施了人民调解进驻派出所工作。

加快司法领域改革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司法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雨城区法院于2016年11月成立了雅安首个环境资源审判庭,以绿色发展理念、预防理念、生态环境修复理念、公众参与理念“四大理念”为指引,不断推进环资审判工作向前发展。

2016年至今,雨城区法院共审结各类环资刑事案件26件,环资行政案件29件,环资民事案件27件,执结涉环资案件12件。并依法严惩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犯罪,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供司法保护,以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判处雅安市首例通过网络跨省非法买卖象牙制品一案。

此外,对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非法买卖国家保护动物羚牛案”被告人丁某依法判处犯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免于刑事处罚,通过司法裁判及时引导社会舆论,确立正确的法制导向。

雨城区法院还开展环资巡回审判工作,将审判法庭开进案发地、企业、村社等,并新设立上中里、碧峰峡旅游环保巡回法庭,在碧峰峡景区成立巡回办案点,深入景区化解矛盾纠纷,积极为景区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提供法律服务保障。

一个个案件的审判、一个个刑罚的量定,强有力地表明雨城法院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的种种不法行为,释放了雨城法院坚决护卫绿水青山的信心。

“以前的环境资源案件,涉及哪个庭就在哪个庭审判;环资审判庭的成立,有了专门的环境资源案件审判团队,有助于增强审判的专业性和提高审判水平。”雨城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此之前的2016年9月,雨城法院还大胆创新,对涉林刑事案件被告人采取修复性司法的判决方式。即在对被告人判处刑罚的同时,责令被告人补种树木,保证树木成活率达85%以上。截至目前,补种数量达6570余株。

针对北郊镇范围内接连发生3起滥伐林木案的情况,雨城区法院在其中一案件补种地(北郊镇七盘村)设立了全区首个涉林犯罪警示教育点,设置了警示牌,对当地林业从业者、村民、过往游客等形成警示教育,呼吁群众保护青山绿水。自警示牌设立后,当地再无一起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充分表明修复性司法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关切,是司法领域改革的时代课题。创新工作方式,关爱未成年人成长,也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体现。

2010年,雨城区检察院在全市检察系统率先成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专人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及受害人是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这个专业化团队也被称作“未雨情”工作室,该工作室还与市区大、中、小学6所学校采取“检校共建”工作机制,对36所学校定期开展法治教育,组织“模拟法庭”“今天我是少年检察官”等主题活动,通过让学生观摩办案、参与未检微电影拍摄、参与模拟对抗赛等互动式、体验式的法治教育,真情守护未成年人的蓝天。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唐小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