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法治甘霖 助力乡村振兴——我市各县(区)依法推进乡村振兴见闻

来源:
2018-07-19 16:37
浏览:
收藏 打印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农村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图为荥经县附城乡打锣坪新村和新村的猕猴桃产业基地 郝飞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郝立艺 摄

今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五年整体跨越”目标的决胜之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也提出,推进乡村振兴重点突破,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法治,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如何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和省委提出的“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部分乡村发现,各县(区)根据自身特点,依托自身优势,将法治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深耕法治沃土,释放法治力量,传递法治温暖。

荥经县通过在村里开设儿童之家,为孩子们提供暖心的服务。

荥经县: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细雨中的荥经,青山愈加苍翠。烈士乡王家村,2000亩茶园绿满了山冈,也饱满了群众的钱袋子。

从3月到7月,整整4个月,王家村的乡亲们采完了春茶采夏茶,最好的茶叶卖到160元/公斤。“还要采到秋天10月份呐!”透过乡亲们的喜悦,记者了解到,每亩茶园最高收益8000元,保底也有5000元。

一片茶叶,富了一方山水,富了一方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这一方青山绿水中得以延展。水泥路、自来水管先后穿过茶园,进入家家户户;茶园中拔地而起的小洋楼,成为茶园创收致富的最好见证……而今,村里还有一个儿童之家。

“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是新时期统战工作、大群团工作应有之义,也是荥经县2018年十大惠民工程之一,更是关心群众疾苦、为民务实的具体体现。”烈士乡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着意改变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服务方式,探索分群体化的精细服务,对老人、儿童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服务。” 

当地群众忘不了,就在前几天,7月13日,王家村儿童之家挂牌运营。烈士乡趁热打铁,在儿童之家举办首届留守儿童趣味活动。温馨的儿童之家里,崭新的儿童桌椅、墙画、烤箱、书籍、学习用品、儿童玩具等待着孩子们;30多名儿童在志愿者老师的陪伴指导下,包饺子、下象棋、做游戏……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与!家长们也暖从心来,“孩子们生活得更好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也就更好了。” 

“我们将不断完善阵地建设,落实专人定期开设四点半课堂,重点围绕学业知识辅导、兴趣爱好培养、心理健康干预、安全知识讲解和父母情感沟通等提供服务,把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送给他们,也把感恩之心孕育在孩子们心中。”烈士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德治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只是烈士乡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在依法治市工作中,我市大胆创新,探索“一核三治一监督”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市上下正把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社会和谐保驾护航。

就在王家村儿童之家挂牌运营的前一天,7月12日,烈士乡组织烈士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召开帮扶工作会,由乡法律顾问王华春律师对工作队开展依法治理培训,讲解涉及农村工作的法律实务,帮助队员尽快熟悉工作、扎实推进法治扶贫。

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强力支撑,也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准绳。在依法治理工作中,烈士乡在做好各项工作之外,聘请了专门的法律顾问,负责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和党委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并将法律顾问的照片、电话在全乡公示,方便群众进行法律咨询。

“有了法律顾问,就多了一股依法治理的力量。”烈士乡政府工作人员无法忘记,2016年底,在课子村一事一议项目建设中,施工方在进场时出现人员意外死亡。由于当时项目合同尚未正式签订。当事双方在赔付补偿援引的依据出现了分歧,最后,还是在王华春帮助之下促成了事情的圆满解决。

“这个事情带给我们的促动和反思很大,现在我们有两个基本的保证,一是所有文件、合同,都要先请王律师进行合法审查之后才生效;二是所有项目建设,开工之前必须要购买意外保险。”烈士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王蜜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唐小未

兴县的村官代办员为特殊群体提供代办服务

兴县:乡村振兴法治为先务实为民促进发展

7月12日下午,宝兴县大溪乡罗家坝村村民张全英正坐在屋内沙发上闭目养神。因脑膜瘤在近期经历两次手术的她,身体还有些虚弱。

“为了治病,家里总计花费了11万余元,几乎掏空了家底,好在‘村官代办制’帮了大忙。”张全英语速缓慢地说。

事情还要从今年6月说起。那时,张全英正在成都某医院接受治疗,得知治疗花费巨大后,她首先想到了大溪乡的“村官代办制”,想到了大溪乡罗家坝村村委会主任裴化洪。

电话中,裴化洪不仅为张全英介绍了大病医疗制度和相关医疗政策,详细罗列了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更为其提供了后续相关救助政策的咨询。此后不久,张全英在出院时顺利办结医疗保障手续,总计只需自付费4万余元。

同样还是在6月,当张全英在当月底返回家中后,裴化洪和同事又先后数次前往其家中,或现场了解家庭情况,或帮助完善申请大病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等手续所需材料。

“相关手续已在7月10日全部准备妥当,将在村评议、乡审核和公示后,提交宝兴县民政局。”裴化洪表示,张全英家经济来源主要以务农为主、务工为辅,此次重病花费巨大,确实给其家庭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困难。“最快半个月就能办完手续,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张全英和家人的生活压力。”

与此同时,“村官代办制”自今年初起,已在宝兴县9个乡镇全面铺开,有针对性地为各乡镇较偏远村组群众,以及重病、残疾等特定群众提供“群众张嘴、干部跑腿”的服务。根据宝兴县依法治县办信息,今年1至6月,该县各乡镇共为群众代办事项3000余件,不仅大大减少群众办事时间成本,更是在节约经济成本(路费)上为群众省下了7.5万余元。

相似的创新在宝兴县还有很多。更多由乡村振兴发展与法治建设相融的实效,正为更多群众所享。

急群众所需,创新精准扶贫“一站式”医疗救助制度,破解贫困群众就医“报账慢、报账难”问题。方法有两种,在县内医疗机构设立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窗口,统一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医疗报账及救助并联审批窗口,实行县外市内就医医疗救助一站审批,真正实现了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只进一扇门,只跑一趟路”。根据宝兴县卫生部门信息显示,自今年5月试点推行以来,共接待贫困群众75人次,办理救助申请24人次、当场审批16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0.26万元。

急群众所想,创新“微权力”公示评议机制,破解基层“微权力”监管难题。目前,宝兴县已先后印发《村级公共权力运行清单(42条)》和《“微权力”公示暨评议暂行办法》,在全县试点开展“微权力”公示暨评议工作,让群众“看图办事、不走弯路”、让干部“照单履责、接受监督”,以期实现村级“微权力”的阳光公示和规范高效运行、有效预防基层“微腐败”,有效夯实基层法治基础。

脱贫攻坚的有效融合,同样是宝兴县创新法治服务的亮点所在。

通过深入开展法治扶贫五个一工程,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帮助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以及常态化开展“法律进村(社区)”活动、帮助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帮助完善村规民约等五项举措,宝兴县乡村基层法治建设,正以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为该县广大农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截至目前,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送法进贫困村活动,从今年初至今,宝兴县已通过法律渠道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并通过司法救助,总计为14人次发放救助金8.3万元。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石棉县棉城街道岩子社区召开“两委”班子微权力行使评议评估会

石棉县:党建“磁铁工程” 助力乡村振兴

“社区党支部的同志们都是我的亲人。”7月10日,石棉县岩子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勇来到朝阳小区,看望困难居民刘新华时,刘新华感激地说。

只是石棉县实施党建“磁铁工程”的一个侧面。

近年来,石棉县全力打造村(社区)党建“磁铁工程”,让村(社区)党支部像吸铁石一样把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主线抓实、抓细,进一步培育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党员干部责任感、老年党员荣誉感、普通党员归宿感、普通群众向往感,为全县建设“熊猫放归地·温泉阳光城”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干部支撑和群众基础。

石棉县经常组织村级党组织班子每名成员联系一名孤寡老人、一名留守儿童、一名外出务工人员、一名贫困群众,帮助解决养老、就医、就学、脱贫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即开展“四联四帮”活动。全县310名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联系1273名群众,帮助解决困难1400余件。开展“两慰问三访谈”活动,加大对老党员、老先进的关心关爱,在培育发展新党员、研究决定重大发展事项和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提名时进行专题访谈。广泛开展“亮身份树旗帜”活动,每个村(社区)都将党员照片和服务承诺向群众公示,引导党员亮明身份、公开承诺、服务群众、接受监督,全县100个村(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次。

同时,石棉县还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着力把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针对重点村和社区增配党组织专职副书记13名,协助党组织书记抓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轮换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9名。石棉县还制定了《石棉县阳光村务微权清单二十条》和《微权力行使评议评估指导方案》,指导全县100个村(社区)完成首轮微权力行使评议评估,并科学运用评议结果。举办村(社区)干部专题读书班,县委书记亲自给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上课,增强基层干部领导基层、改革创新、依法办事、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的本领。

在石棉县各村(社区)公告栏上,都公示了社区党支部所有成员的照片、名字和电话,“两委”班子都有哪些“微权力”、群众如何进行评估监督都全部公开。石棉县每年开展村(社区)“两委”班子“微权力”行使评议评估,组织基层党员、村(居)民代表对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微权力”行使情况、换届承诺推进情况做民主评议评估。凡评议评估不合格的,由乡镇党委诫勉谈话,三年任期内有两次评议评估不合格的,作为换届时负面清单内容。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史的教育引导功能,石棉县盘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历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并在各村(社区)活动室设立党史室和光荣榜,把各个历史时期为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载入史册、加以展示,督促引导后来者对标学习。

同时,石棉县在全县党员中开展“党员公开亮身份”活动,主动走到农户家中、困难户家中,察民情,解民忧。同时启动村级党组织成员“四联四帮”活动,帮助联系对象排忧解难。

通过在基层党支部建产业党小组,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增加党组织的凝聚力。安顺彝族乡安顺村根据党员特长设岗定责,成立安顺村红色教育、旅游产业、黄果柑产业、新村管理、创业就业5个党小组,组建服务队15支,成立黄果柑专合组织6个,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12支,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服务到户,让党员说得起话、干得起事,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升到1.1万元。产业党建凝聚民心,去年,安顺村发展了3名入党积极分子。据统计,石棉县共扶持17个贫困村24户党员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养蜂等庭院经济脱贫项目,建成产业党建示范基地35处,发展示范户280户。

目前,石棉县通过实施村(社区)党建“磁铁工程”,各基层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巩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发挥,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航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专家走到田间地头为汉源县河南乡顺坪村的群众进行枇杷种植知识培训

汉源县:强化基层治理  推进乡村振兴

“感谢县农业局的专家们,让我们种植蔬菜和果树更有信心!”14日,在汉源县大树镇麦坪社区内,当地党员干部和“土专家”们,正在与果农交流着种植葡萄和蔬菜的经验。    

近年来,汉源县“五联创建”行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抓实组织设置、思想引领、能人培育、基础保障“四大工程”等,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

针对群众诉求渠道不通畅,基层干部沉不下去、惠民政策落不到户、民情诉求收不上来等问题,汉源县推行干部“五联创建”行动,实现“干部进村组、户户见干部”。

汉源县以“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为创建目标,通过房前屋后承包到户、环保政策宣讲到户、污水排放监管到户、垃圾堆放清理到户、公共卫生联洁到户,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破、暗”等问题;以“治理有效、邻里和谐”为创建目标,通过法律知识联学、民事纠纷联解、违法犯罪联防、社会稳定联控、突发事件联动、自然灾害联救的方式,引领群众做好防火、防盗、防汛、防灾等工作。三是扶贫济困联帮。以“生活富裕、同步小康”为创建目标,通过帮扶干部联系到户、脱贫政策宣讲到户、感恩奋进引领到户、民生诉求服务到户、惠民政策落实到户、生活困难帮带到户、脱贫动态监测到户、老弱病残关爱到户的方式,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以“产业兴旺、提质增效”为创建目标,通过农民夜校联学、产业发展联动、农田果蔬联管、致富信息联享、农业产品联销、电商平台联用、乡村旅游联搞的方式,不断激发农村、农业、农民工作活力;以“乡风文明、民风淳朴”为创建目标,通过实施村民评分管理,每季度结合“五联创建”情况,开展“五星文明户”评比,引领群众践行村规民约、遵守法律法规、倡导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传播文明风尚,带动家家参与创建、户户争创“五星”,让美丽村民为美丽乡村添彩。

组织党员干部和“土专家”走进田间,帮助当地村民发展产业,只是汉源县强化基层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侧面。

汉源县强化组织设置,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全县着力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探索在产业示范带、中心村、聚居点等跨村、跨区域建立产业型、行业型、联合型开放的党组织,在汉源“红之源”家庭农场设置汉源县果蔬协会党总支,成立汉源云仓生态电商产业园党支部,组织113个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党组织与210个村(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联建。

汉源县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广泛开展“学党章、守初心、谋发展”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党章、严格遵循党章、坚决维护党章。开展“重温入党誓词、重温入党志愿”主题党日活动373场次,开展党章学习专题讨论471场次,举办党章党史知识竞赛、党章书画展6场,依托“大美汉源”“黎州组工”等微信平台,推送党章党史学习资讯600余条,发放新党章1.5万余本。

汉源县还深化“百名专家兴百村、百名书记赛党课、百名能人上讲台”活动,在全县搭建5个实训基地和30个农民夜校现场教学点,统筹县、乡农业专业技术骨干,组建5个农业专业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团,累计开展巡回技术服务63场次,帮助培育“土专家、田秀才”97名、致富带头人103名、村级后备干部206名,构建起“专家+农技人员+乡土能人”的乡村人才服务体系。

郝雪琴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新村村民在法治广场上学习法治知识

名山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护航乡村振兴发展

15日,雨后的名山区解放乡银木村山间地头,3420亩茶园绿意萌动,新村生机勃勃。

银木村村民活动室内,热闹非凡。围绕如何依托名山区乡村振兴茶产业带的业态培育,促进村民和村集体增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第一书记等20多名村干部和群众各抒己见……

2017年,《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各新村聚居点内复杂的产权和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很快被理顺。如今,不管决策什么、怎么决策,银木村的百姓都觉得公道。

近年来,名山区坚持把依法治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宣教、社会治理、示范创建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如今,不管是在城区还是乡村,处处洋溢着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名山区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村民自治模范县(区)”,全区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创建省级各类法治示范点9个,市级各类法治示范点17个,区级法治示范点30个。

创新治理模式  带动产业发展

“维护环境,实施‘门前三包’,守法经营,服从管理……”走进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新村,每家店铺内都贴着《关于规范红草坪旅游环境及业态秩序的通告》,上面对新村里的住户以及旅游业态经营户提出了相关要求。

“一切按照法律法规来,任何事情都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感到公平,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万古乡乡长陈文彬说,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红草新村建立了“自管委”,制定了村规民约,建成了“红草微家”平台,以此服务新村群众,带动新村产业发展。

自红草新村自管委运行以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制定了一系列村规民约,让村民的日常生活有规可依。新村“自管委”内设环境整治、文明和谐、安全稳定、产业发展等小组,“自管委”成员各司其职负责新村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自管委”严格按照“四必议”“四必审”“四公开”的原则,通过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最终实现新村的有效治理。

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红草新村建立起了“1+3+3”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建成“红草微家”平台。即通过建强新村党支部1个核心,抓好“新村治理、茶旅融合、社会服务”3项工作,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3个目标,将红草新村建成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群众之家、游客之家、妇女儿童之家、老人之家。

在新的治理模式下,红草新村以“自管委”、“农民夜校”、群众夜话和谈心说事室为载体,教育引导群众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基础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在产业上,充分发挥党员人才创业联盟、茶乡骑游协会和益农信息社的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在社会服务上,依托综合服务中心、群团服务中心和骑游服务中心3个平台发挥作用。如今,“红草微家”已然成为带动新村产业发展、服务新村群众、加强社会治理、抓好茶乡骑游的一个服务平台。

多元化治理 分类化解各种矛盾 

去年5月,名山蒙都茶叶市场康丽茶厂负责人赵某和茅河乡万山村村民万某因2.6万元茶叶款发生矛盾纠纷,在蒙都茶叶市场调解室的多次调解下,赵某和万某的纠纷成功调解。

名山区茅河乡龙兴村村民黄某与许某因茶地边界问题纷争多年。在该乡茶产业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和茅河乡司法所的共同努力下,两户的矛盾得以化解。

这一切,归功于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立足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名山区依托全区19个茶业协会、商会,创新建立了覆盖区、乡镇、村三级的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组建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茶调委),整合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劳动保障所、农业服务中心等基层站所职能作用,依法分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力维护了全区茶业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促进了全区茶产业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此项工作被省委政法委列为省级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创新项目。

在社会治理上,名山区全面推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幸福美丽新村”和灾后恢复重建聚居点全面实施“雪亮”工程建设,切实提高群众安全感。

在新村治理方面,名山区探索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基层治理体系和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制,重点推进48个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自建委”向“自管委”转化,不断健全村规民约,促进了村民自我管理全面提升。

在茅河乡探索建立的“1+4”治理模式,在银木村开展“一核四力”工作实践……这些多元化的基层治理模式,为名山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

芦山县飞仙关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芦山县:规范管理  打造新村“明珠”

一年能改变什么,又能打造什么?

芦山县新村聚居点给出的答案是:一年打造了55颗新村明珠!

《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一年来,芦山县深入贯彻落实《条例》,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村聚居点治理格局,从坝区乡镇到北部山区,55个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重建新村犹如55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美好的人居环境

是老百姓最大的期盼

一栋栋红色的小洋楼、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一片片花红果绿的微菜园,藏着芦山县新村管理的秘密。

在芦山灾后重建中,群众自发组成了“自建委”,化解了农房重建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农房重建完成后,在总结“自建委”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的基础上,适时转变,引导群众组建了新村“自管委”。《条例》出台后,针对聚居点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人居环境的期盼同聚居点管理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芦山县调整整合,将55个新村聚居点纳入《条例》管理,涉及3900余户1.1万余人,通过法治化手段规范新村聚居点管理,切实推动重建聚居点、重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汇聚各方合力

才能落地生根

芦山县委主要领导安排部署新村聚居点管理,按照“政府引导、居民主体、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原则,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19名副县级领导为副组长、26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县委常委包乡、22名县级领导联系村、部门指导、乡镇(街道)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印发了若干具体管理制度,健全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新村聚居点的规范管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县委、县政府将《条例》的贯彻纳入对乡镇(街道)、部门的综合考核,今年,县人大已开展了多次执法检查。”县人大法工委主任姜建西说。

在新村聚居点制度建设、卫生管理、私搭乱建、公共资源维护和微菜园管理方面,芦山县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体系。

“硬制度必须硬执行。针对房屋私搭乱建和门前‘五乱清理’,开展微菜园不规范种植整治,劝导纠正衣物乱挂、农具乱摆,清理杂物乱堆、垃圾乱倒,处理私搭乱建整治。”思延镇侨爱新村聚居点自管委主任余洪强说,村里开展了“清洁之家”、“文明家庭”、“最美微菜园”等评选活动,培养住户珍惜爱护意识,激发住户参与热情,形成了人人参与新村管理、个个爱护新村环境、邻里和睦一家亲的良好风气。

汇聚人力财力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要实现新村聚居点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必须首先解决人的问题。“我们在全乡新村聚居点管委会人员选择上,由各新村聚居点群众推选1-5名德高望重、有能力干事的人,成立‘自管委’。”清仁乡人大主席易雪松说,落实办公场地,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自管委”+党员、党代表、人大代表、老协和热心群众等为载体的“1+N”协调配合机制。同时,将住户纳入“自管委”各工作小组,共同参与自治管理事务,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管模式。

在资金支持上,芦山县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对“自管委”运行进行保障,采取“财政奖补一点、村级支持一点、收益补充一点、住户自筹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五个一点”经费保障体系,切实解决新村聚居点内环境卫生整治难、运行管理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等问题。

今年是芦山“五年整体跨越”的最后一年,《条例》的深入贯彻落实,对实现新村聚居点产村相融、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旅游和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周代庆

天全县始阳镇凤翔新民小区通过召开院坝会,向小区居民宣传法治知识。

天全县:加强基层法治建设  共建美丽新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法治振兴,全面加强基层乡村的法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天全县以推动落实民生实事为抓手,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为契机,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全面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努力提高基层依法治理水平,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保障促规范  共建美丽新村

13日,走进天全县始阳镇凤翔新民小区,法治、和谐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法治主题长廊,该小区将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定期载入法治宣传专栏,并融入村规民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漫画、挂画,结合具体事例“说”法,确保法治宣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

“我没事就来这边看看这些村规民约,看看法治宣传,以此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识。”正在法治主题长廊看法治宣传的村民任显志说,小区还会定期开展法治小讲堂活动,法律宣传队伍会定期开展法律宣讲活动,宣讲最新的法律法规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法、合同法等。并充分利用始阳镇老年协会平台,编排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法治文艺节目,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活动。任显志告诉记者,近年来,他能明显感觉到村民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了。

和任显志一样,高绍康也坦言,整个小区村民的法治意识在不断提高。

“比如小区卫生环境方面,现在村民的生活习惯变好了,随意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变少了。”作为小区卫生员的高绍康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他说,村民法治意识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小区法治宣传的到位,法治文化理念已渗透到村民心里。

作为灾后重建的新村聚居点,近年来,凤翔新民小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力推动新村聚居点管理,不断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通过党组织示范引领、群众参与唱主角、法治保障促规范,把新村聚居点建设成为和谐有序、共建共享的美丽幸福新村。

建设法治乡村  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思经乡团结村,随处可见风格新颖、通俗易懂的法治建设元素及宣传标牌。

今年以来,在“美丽渔村”创建工作中,团结村以探索“法治+特色乡风文明创建”工作为主,将民主法治、四好风气、渔文化相结合,融入基层法治建设,充分运用独特的山、水、田、林等元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产”独特发展模式。通过以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以乡村治理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打造思经特色品牌的基层乡村治理模式。

“在创新举措方面,团结村全面开展以还权、赋能、归位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构建起党组织领导为核心的新型基层治理格局。完善各项依法治理经验,不断提升村级组织依法治理水平。”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敏说,团结村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和社会组织的能动性,形成党委主导、联系部门帮扶、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治理模式。在渔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居一亮点的新模式。

如今,团结村形成了规范的基层治理模式,并提炼总结经验在全乡进行推广。不仅如此,团结村还通过法治建设制度,成功创建了“美丽渔村”首批示范项目。

团结村将法治元素融入乡村发展,是天全县法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乐英乡盐店村为例,该村在法治创建工作中探索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环保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从绿色发展、乡风文明着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盐店村将社会主义法治、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融入乡村法治建设,充分运用山、水、花、草、院落等自然元素,大力实施乡党委“云山云茶,乐在乐英”绿色发展战略,通过茶旅融合、打造立体农业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发展乡村产业。并通过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郑雨莎

“1+3+3+N”的管理机制下,雨城区中里新村环境变得越来越美

雨城区:建立“1+3+3+N”机制  新村更添活力

从散居到聚居,新村怎么管?民心如何聚?

近年来,雨城区中里镇中里新村在新村管理上探索出的“1+3+3+N”新村治理新机制,有效凝聚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活力,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里新村是绵阳市援建的新村聚居点,占地面积305亩,现有安置农户194户、613人。新村建成后,中里镇积极探索出了“以新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建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社团服务中心3个中心为依托,以健全村联合议事会、新村‘自管委’、新村事务监督委员会3个新村自治组织,发展多个群众组织、社会组织、产业组织等为支撑,多元互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新村治理新机制。

强化引领  建设一个核心

新村建成后,中里镇党委对临时党组织进行调整,充实成立新村党支部,中里村党总支书记兼任新村党支部书记、中里村党总支委员兼任“自管委”主任。镇党委书记安排、部署、督促新村党建工作;建立新村党建指导员制度,由党委副书记担任新村党建指导员,抓好支部“三会一课”和党员发展,及时将表现优异的新村群众纳入党员发展和新村管理队伍重点培养对象。

另外,村里还开展党员示范活动,组织党员开展党员义务巡查。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新村管理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利用闲置资产成功引进四川助老之家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及天域生态,拟投资3亿元打造集“康养”“医养”“旅养”“农养”“花海”“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基地。

完善服务  规范“三个中心”

按照“凝聚党员群众、带动社会组织、服务新村发展”的思路,新村借力嘉诚基金会援建,建成1000平方米、各种设施设备完善,集党建服务、便民服务、社团服务为一体的中里新村社区服务中心。

强化党建服务中心建设,高标准设置党员活动室、党员教育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儿童乐园等,积极开展党员教育、接访、义务服务和支部活动。强化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规范设置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将计生服务、劳动保障、民政救助、低保申报、残联、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事项,下放到便民服务中心,落实专人定期接办,减少新村居民办事流程,实现“行政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强化社团服务中心建设,引进社会组织,采取党委政府牵头安排、群团中心策划提出服务清单、群团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接单落实的方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上百场,参与人数上万人次,在新村形成了讲感恩、知荣辱、勤上进、比奉献的社会氛围。

深化自治  健全三个组织

组织新村194户户主推选产生新村联合议事会,在新村户主会议授权范围内行使新村自治事务决策权、监督权、议事权,讨论决定村级事务,监督新村“自管委”财务支出、工作落实。采用群众推荐、组织推荐、户代表选举方式产生新村“自管委”,在新村党支部领导下,执行户主会议和新村联合议事会决议,承担政府在新村的各项工作和公共服务,认真做好新村环境整治、安全保卫、文明和谐、产业发展等工作,定期公开村务,自觉接受监督。新村事务监督委员会对新村日常管理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严格执行“三务”公开制度,保障群众监督权。

近年来,中里新村借助建设乡村振兴茶产业带、国家3A级景区核心区区位优势,成立旅游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新村发展。新村3个专业合作社利用政策扶助优势,与电商成功签约,“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得到群众认同并推广,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志愿者积极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技术咨询、帮贫扶困、便民利民等系列服务,有效凝聚新村民心、促进新村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村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文体活动团队、矛盾调解委员会等5个公益服务、慈善救助、法律维权民间组织,开展利民便民服务活动和文体活动,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了新村群众的不同需求,新村活力不断增强。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周代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