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打赢脱贫硬仗 信心十足决胜全面小康——“4·20”芦山强烈地震五周年特别报道之名山脱贫攻坚成效综述

来源:
2018-04-24 10:40
浏览:
收藏 打印

建山乡飞水村猕猴桃丰收。

车岭镇金刚村积极发展雷竹产业,驻村干部帮助贫困户种植雷竹。

双河乡延源村新建的村活动室里,孩子们开展活动。

困难群众享受“绿色通道”,在慢性病门诊看病。

昔日贫困村建起了新村,图为蒙阳镇蒙山新村。

城东乡双田村藤椒种植地里,专家现场开展技术培训。

蒙阳镇蒙山村村民李作彬通过发展养殖业,从贫困户变为村里致富带头人。

4月的名山草长莺飞,茶香四溢。一畦又一畦茶园紧密相连,层层叠叠的茶树波浪起伏。

绿茶、油茶、黄金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翠绿,茶园里套种的脆红李正茁壮成长。一项项“造血”产业,为群众带来了致富新希望。

新村里,农家乐、茶家乐生意兴隆,茶乡民宿广受游客追捧。好客的名山人在喜迎八方来宾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腰包越来越鼓。

五年感恩奋进,五年跨越发展。

从城市到乡村,放眼整个名山,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基层干部、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户苦干实干,稳步推进脱贫攻坚这一头等大事。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名山用一组数据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喜人成绩: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89户15860人,贫困村42个,截至2017年底,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贫困村退出24个。

脱贫路上,名山坚持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切实压紧责任,吹响决胜全面小康的号角。

民生优先暖人心

夯实基础助奔康

“这是电子血压计,平时在家里也可以自己测血压。”不久前,名山区“红旗帜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在马岭镇天目村,为当地的村民测血压、测血糖,开展心电监测、心脏听诊等健康体检。脱贫户包毓洪因血压偏高、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不方便随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为此,医疗服务队给他送来电子血压计,并耐心地教他如何使用。

“非常感谢服务队对我的帮助,有了这台电子血压计,平时在家我也能给自己测血压,对控制病情有一定的帮助。”包毓洪连连向医疗服务队的工作人员道谢。

脱贫攻坚中,为贫困村民免费进行健康检查,是“红旗帜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医疗扶贫上,仅2017年,名山区累计发放卫生扶贫基金28.9394万元,累计救助3190人次,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率和大病医疗保险率达到100%,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全部控制在10%以内。

镜头切换到城东乡双田村。

“名山农村以茶产业为主,种茶需要水,现在不仅灌溉率提高了,水源供应也得到了保障。”双田村第一书记唐毅感慨道。

曾为贫困村的双田村以发展茶产业为主。以往,该村灌溉用水主要来自玉溪河,一到干旱季节,灌溉用水供应不上,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再加上地震后由于水质不稳定,用水最困难的时候,村民们甚至用洗菜水洗衣服,重复利用。

好在,随着名山区农村供水总厂的建成,切实解决全区19个乡镇170个村20.2万人及城区与工业园区3.7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也为老百姓生产灌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聚力扶贫开发促精准脱贫,经济为重,民生乃大。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条件,是首要的民生问题。”名山区扶贫移民局局长朱大峰告诉记者,近年来,名山区整合各类资金实施19个扶贫专项计划,其中,2017年19个扶贫专项总投资7.6728亿元,涉及43类100个项目,2018年计划总投资5.0667亿元,涉及72个具体项目。

改造村级电网、建设村道和通信基站、新建贫困村活动室、卫生室等,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贫困户修建新房,接通天然气,切实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

新(改)建丹名路、蒲名路等道路,形成覆盖全区的交通网络;

修建农村供水总厂和蒙顶山供水工程,逐步解决群众“饮水难、饮水差”的最大民生问题和制约名山发展的用水难题;

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健全扶贫济弱体系,对残疾儿童采取送教上门,将全区143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100%纳入资助;

深入开展雨露计划、“金秋助学工程”、“隆力奇爱心助学”等帮扶助学项目和政策性学生资助、生活补助……

五年来,名山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夯实茶都振兴发展的根基。

产业“造血”促发展

多点开花不松劲

4月16日,联江乡九龙村。大片茶园沿着山势延展,看不到头,望不到边。

茶园一角,一小片高耸的植物引人注目。“这是油茶。”九龙村第一书记高川介绍,九龙村村民郑勇在乡政府的帮助下,请来川农大的教授,在3组试种了一小片油茶。“效果还不错,油茶和传统茶叶套种,平均每亩地每年能增加1000多元收入,目前,全村套种了600亩油茶。”

除了推广油茶种植外,联江乡还推广了“川茶2号”、“川茶3号”、“黄金茶”等新茶叶品种。

“前年,我们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种了几十亩黄金茶。”该乡凉水村村民杨启禄说,去年他家的黄金茶投产,用品质最好的春芽精制而成的干茶,一投放市场就取得很好的效果,每公斤茶卖到2400元到2800元。

因为茶,这个昔日贫困户已于2016年成功脱贫。如今村民们在传统茶产业基础上,引进或者试种一些新茶叶品种,增加产值,赚得盆满钵满。

靠茶吃茶。小小的茶叶已然成为名山人致富的“摇钱树”。然而,在以产茶著称的名山区,仍有一部分不适宜种茶的区域。不能靠茶增收,这些贫困村如何发展脱贫致富产业呢?

走进车岭镇悔沟村新建的养殖场,一只只肥硕的竹鼠欢快地进食;几只肚子圆鼓鼓的竹鼠不久后就要下崽了。

如今,竹鼠养殖已成为悔沟村致富的“新法宝”。

据悔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德龙介绍,该村采取村干部带头入股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养殖竹鼠,通过“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形式大力推广竹鼠养殖,后又整合“党建扶贫·双百示范”、产业扶持资金35万余元建设竹鼠养殖场,党员引导群众又筹资20万余元建立合作社,示范发展竹鼠养殖。

相邻的贫困村金刚村,通过发展雷竹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去年,该村还利用60万余元项目资金建起50余亩的大棚,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业主种植时令蔬菜和冬草莓,村集体每年可收1万元大棚租金。

“对于无茶区,我们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依托退耕还林等举措,大力发展猕猴桃、绿色蔬菜、核桃、雷竹、林下中药材等种植业和肉兔、山羊等养殖业,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主导产业和2—3个特色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朱大峰介绍。

建山乡飞水村的“网红”猕猴桃、马岭镇康乐村的生态脆红李、前进乡苏山村的有机大棚蔬菜……如今的名山形成了以茶产业为主导,多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此外,立足于生态优势,名山以茶为引擎,撬动第二、三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茶旅融合发展致富路。

按照“茶为引擎、激活资源、吸附资本、撬动全局”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名山大力推进“1+7+N”多元化产业带建设,为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拓宽渠道。突出“1”条生态茶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带主轴,围绕提质进一步优化沿线茶家乐、民宿等布局,完成新店至建山旅游小环线10公里提升改造和32公里茶园绿道绿化美化;围绕扩面投资3700万元打造婚纱摄影走廊和垂钓之乡、投资5600万元打造中峰至百丈12公里精品旅游小环线和龙滩子茶乡综合体,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辐射带动沿线蒙山、沙河、瓦子等贫困村和沿线12个乡镇近15万群众广泛参与共同致富。培育“N”条特色产业走廊,建山—城东猕猴桃产业走廊、百丈—红星家禽家畜养殖产业走廊、马岭—前进脆红李产业走廊等建设正稳步推进。

同时,大力推进茶业转型升级,在持续推动蒙顶山茶基地联盟、品牌联盟、企业联盟三大联盟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西南第一的茶叶基因库——中峰茶树良种繁育场、全国唯一的茶叶商品“定价中心”——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全国唯一的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等优势,深入推进茶业由农业资源向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康养资源、平台资源、招商资源转化。

政策兜底有保障

合力打赢攻坚战

“党委、政府为我们做了很多,一定要努力增收不返贫,不拖后腿。”20日中午,又到了喂鸡的时间,马岭镇康乐村6组村民赵维义开始准备鸡食。这些鸡是帮扶部门送来的优良鸡种,也是赵维义增加收入的保障。

赵维义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他本人身体不好,养殖是相对轻松的增收办法。此外,政府还为赵维义提供了公益性岗位,一个月有800元的工资,并为他改造住房。

坚持“政策兜底扶贫”,落实贫困户享受农村低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及残疾贫困对象生活补贴政策,名山区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率为100%,切实为贫苦人口全部脱贫兜住了底线。

不仅有政策兜底,名山还不断深化与社会帮扶力量合作,综合施策,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胜。

争取隆力奇爱心基金投入1500万元,实施好习惯养成、集中接力助学、贫困户收入倍增、人才成长、阳光家园等五大行动。同时,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对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代办政务服务项目进行深度梳理;实施“一二三四”工作法,提升群众认同,帮扶人员走访做到“一看二算三问四坚持”,即看贫困户生活状况,算家庭收支情况,问家庭近况、产业状况和生产生活困难情况,结合“群众面对面”活动,通过“回头看,回头帮”,切实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综合施策,全力以赴实现脱贫目标任务,脱贫路上,名山坚定不移,成效显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凝聚攻坚合力,夯实基层基础,精准攻坚举措,分季度开展好‘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并以全覆盖督导为契机,举一反三,认真整改落实反馈的各项问题,进一步坚定信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部署和要求上来,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朱大峰表示,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名山将继续大力弘扬“5+2”“白加黑”精神,加大“五个一”驻村帮扶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回头看”“回头帮”工作,同步开展帮扶,确保同步奔康。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