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法治种子 共建法治雅安——我市各县(区)2017年法治工作亮点扫描

来源:
2018-01-25 11:28
浏览:
收藏 打印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争创一流,再上台阶”的工作要求,2017年,我市始终把全面依法治市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来抓,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全部工作始终,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各项工作,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地方立法不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加速推进,司法公平正义切实维护,社会依法治理优化升级,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治雅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其中,“自管委”新村聚居点治理模式和“民薪工程”被列入2017年四川法治蓝皮书课题;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被评为全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新项目;“阳光村(居)务”微权清单、党建“磁铁工程”等创新工作助力法治雅安品牌建设。

雨城区姚桥新区土桥社区通过“三治一化”打造法治和谐社区

雨城区:

推进“三治一化”  建设和谐村(社区)

2017年以来,雨城区持续在全区村(社区)全面推行以“群众自治、区域共治、厉行法治、以文化人”为主要内容的“三治一化”基层治理服务模式,积极构建新型村(社区)治理体系,提高村(社区)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创建和谐村(社区)。

“三治一化”打造幸福社区

雨城区姚桥新区土桥村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主动顺应“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的新形势、新挑战,积极探索实践以“群众自治、区域共治、厉行法治、以文化人”(简称“三治一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有效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现了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华丽转身。

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群众的事情自己办。土桥村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建立健全村党总支领导下的以小区为格、楼栋为点的“物业支部+小区支部+楼栋党小组”的党建工作机制和组织架构,设立党员先锋岗,划定党员责任区,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选出“两长六员”,引导居民自发成立尚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组织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聚合力量区域共治,社区的事情大家办。该村还探索“开放的组织生活”,建成四川农业大学、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招募志愿者,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按“一厅、一廊、二室、三站”和“一市、二心、三家园”的功能要求建成了350平方米的惠民服务中心,依托福建省援建的“闽川文爱家园”,开发“四点半课堂”、“居家灵活就业技能培训”、“爱心银行”等特色服务。

从严从实厉行法治,一切事情依法办。土桥村打造了法治文化公园,开设“法治课堂”、“廉政讲堂”,落实《阳光村务五十条》,制定《小区管理公约》,设立社区法律服务站、“朝云调解室”,聘请律师驻点提供法律咨询,实行“4321”网格化管理,开展“七包服务”和“两化调解”,“家门口”“面对面”宣传法律知识,调解矛盾纠纷,引导居民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知法、用法,促进邻里和谐。

润物无声以文化人,精神的家园携手建。该村拓展“传统文化大讲堂”、“廉政文化读书廊”等学习载体,强化诚信文化、孝文化、感恩文化、法治文化、廉政文化教育,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重大节假日组织开展篮球赛、趣味运动会、邻居节等活动,让感恩、孝道、互助、友爱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党心民心心心相印、大家小家家家幸福的良好局面正在悄然形成。

“三治一化”让大院旧貌换新颜

雨城区少年宫路139号大院以往由于没有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管委会形同虚设,大院管理状况不尽人意。“三治一化”基层治理服务模式推进,大院环境改变,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秩序井然、邻里和谐,面貌焕然一新。

大院制定了小区居民公约,让小区事务有章可循。大院管委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大院事务,重大事项召开居民大会讨论,实现居民自治,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大院管委会成员与党员还组成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服务,帮助调节邻里矛盾纠纷,并且实行“以院养院”模式,社区与大院管委会一起挖掘大院“造血”功能,将大院内的空地统一规划,设置停车位,车辆停放收取一定的费用,收入用于聘请门卫和清洁人员以及维护大院的日常开支。

同时,大院在联系单位的帮助下,设置了长30米的文化长廊,弘扬感恩、孝道、互助、友爱等中华传统美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院居民利用文化活动室、体育器材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今,大院居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氛围正在形成。

目前,雨城区各居民大院都已通过推行“三治一化”基层治理服务模式,实现了居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杨瑞

市公安局经开区分局民警走上街头,为群众发放法治宣传资料

经开区:法治先行

打造和谐美丽法治园区

“法律进企业,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送法下乡,夯实依法治理基础”、“示范企业创建,营造依法治理良好氛围”……翻开2017年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雅安经开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法治建设的成绩单,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一项项生动的法治举措让人耳目一新,一件件惠及民生的成果让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法律七进”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普法以知,以法治之。怎样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

“遇到电话诈骗,我们该怎么办?”2017年,经开区利用法治宣传月的契机,各部门联合送法下乡,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视频、开展法律咨询、法律常识抢答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此外,经开区还利用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院坝会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征地搬迁、土地承包、外出务工、扶贫移民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我们常组织精干人员,定期收集整理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典型案例,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人群对法律的不同需求,编制出内容丰富、分门别类的普法‘菜单’,供群众‘点单’选择。”园区党政办主任石志明说,在此基础上,还会根据群众的需求编印宣传资料,开展法律咨询,解决法律问题,开展法治文艺活动、法律讲座、法律培训等,努力做到群众想了解什么就上门宣传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送什么,实现有的放矢、按需普法。

2017年,园区将“法律七进”活动贯穿到建设发展全过程,并结合实际,重点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印发《芦天宝飞地园区(雅安经开区)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实施方案》,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强化机关干部职工法律法规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法律意识。

法治护航企业发展

“企业如何防范融资法律风险、如何避免因投资协议不完善而引发的法律纠纷?”基于“亲企”的理念,律师走进企业为其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在园区已成为常态。

一直以来,园区牢牢把握依法行政、依法治企两大核心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法律七进”为载体,依法治区工作呈现出“自上而下推进、自下而上参与”的良性态势,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干事,正成为园区企业的普遍共识,法治精神正转化为推动园区各项事业进步的强大动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园区作为四川省唯一“省民营经济示范园区”,以开展“诚信守法民营示范企业”创建为引领,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建立企业诚信守法制度,打造诚信守法品牌,在园区企业中全面营造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的浓厚氛围。

经过企业申报、评选委员会初审、征求意见、等级评定、社会公示等程序,园区四川中雅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新筑通工汽车有限公司、雅安百图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四川清江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荣获“2015年度诚信守法示范企业”称号,四川吉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荣获“2016年度诚信守法示范企业”称号。

整合警力资源  创新警务模式

2017年,市公安局经开区分局通过以“两所改三队、刑侦专业化”为核心的勤务模式改革,整合现有警力,革新勤务方式,优化警力配置,解决了“打击能力软、基础工作弱、治安防范疏”等问题短板。

自警务模式调整以来,基础维稳队仅用10天时间即对辖区特种行业、寄递物流、交通运输、涉危涉爆等重点场所、企业开展了更新维护采录,并将负责人联系号码全部录入短信平台,更新采录周期大大缩短,治安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成效远不仅这些。改革后,工作队工作职责更加明晰,目标任务相对固定,队伍扁平实战能力和队伍合成作战能力得到了大提升。

2017年1至11月,市公安局经开区分局化解处置不稳定因素42起,建立国保专案3件,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8件,移送起诉14人,逮捕8人,破案数、打击数同比去年分别增长20%和45%。为园区经济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更加稳定有序、和谐健康、公平正义的社会治安环境。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

名山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部署茶产业多元化解工作

名山区:

改革创新出实招  社会治理显成效

2017年是名山区打脱贫攻坚硬仗,推进全区依法治区工作的关键之年。名山区坚持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了依法治区的基层基础。

创新机制  让依法治区成为常态

在推进依法治区工作中,名山区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创新的脚步。

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主体作用,名山区在进行依法治村(社区)、依法治校、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宗教的同时,实现学法用法示范机关(单位)等法治创建活动全领域覆盖。

尤其在依法治村(社区)示范创建工作中,名山区围绕“13332”工作模式,强力推进依法治村(社区),即做到1个坚持,找好3个切入点,做好3项服务,实现3个到位,打造2个亮点,着力将城东乡官田村、茅河乡临溪村、新店镇阳坪村、蒙阳镇贯坪村创建成法治示范村,示范带动各领域法治进程。

此外,名山区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创新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与公安社区警务联动,形成“1+2+N”新机制,对治安重点区域进行动态管理,逐步形成了自上而下、全域覆盖、警民联动、群防群治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施“雪亮工程”建设,群众安全感切实提高。

探索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基层治理体系和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制,重点推进48个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自建委”向“自管委”转化,不断健全村规民约,促进了村民自我管理的全面提升。

值得一提的还有该区立足优势产业——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托全区19个茶业协会、商会,创新建立了覆盖区、乡镇、村三级的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组建由茶商代表、茶叶市场管理员、基层茶叶合作社代表、茶企代表和全区优秀调解人才50人组成的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即“茶调委”),整合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劳动保障所、农业服务中心等基层站所职能作用,依法分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2017年以来,“茶调委”调解茶产业矛盾纠纷1353件,调解成功率100%,维护了全区茶产业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促进了茶产业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而此项工作于2017年3月被省委政法委列为省级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创新项目。

派送“法治大礼包”  创新普法模式

临近春节,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经商人员开始返乡。近日,名山区司法局抓住这个时间节点,积极筹备多种普法方式,让春节普法不打烊,为广大群众派送各种“法治大礼包”,让群众获得更多的法治红利。

“如何正确使用法律手段进行讨薪?”“春节期间如何谨防食品安全?”近日,针对农民工讨薪、学生放假、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名山区司法局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开展法治教育课、集中法治宣传、法治文艺汇演、播放法治电影、利用新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深入乡镇,对不同群体开展“菜单式”普法宣传教育。

“通过这样的宣传,拓展了法治宣传的广度、深度,推介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精准滴灌’的效果。”名山区司法局宣传股股长杨思红介绍,名山区司法局还充分发挥乡、村两级人民调委会、农村“法律明白人”的法治宣传作用,注重坚持法理并用。对群众生产生活中易出现的农药种子购销、土地纠纷、邻里关系等矛盾纠纷,在调解时,注重详细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向当事人和群众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将化解矛盾和法治教育紧密结合,用情理使人和睦,用法律使人信服,使调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普法的过程,真正起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同时,创新法律服务机制,推行法律服务“三度”(广度、力度、满意度)模式,切实做好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各项工作。此外,继续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法治教育和行为矫治,做好对刑满释放人员的衔接管理教育帮扶工作,深入开展“亲情帮教大走访”活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刑满释放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的几率,为全区和谐稳定构筑第一道防线。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

芦山县清风龙门大接访行动现场

芦山县:

为“秀美芦山·生态强县” 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以司法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司法为民、司法监督,坚守公平正义底线。”“以社会治理、依法信访、基层民主建设等为主要载体,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突出抓好普法宣传教育,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做实全民守法基础。”……随着各项法治建设举措落地落实,刚刚过去的2017年,芦山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坚持公正司法  维护公平正义 

“此次执行大会战集中攻坚行动案款兑付大会,将现场集中兑付案款106.04余万元。”紧随大会主持人话音落地,前来参加大会的群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而拿到兑付款项的被拖欠人,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是发生在2017年芦山县人民法院“执行大会战”集中兑付大会上的一幕,也是芦山县依托法治建设,不断提升司法为民效能的缩影。要知道,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芦山县通过深入开展解决执行难整治行动,以实施“失信大曝光”“执行大会战”专项活动为切入点,全年共计执结案件794件,涉案金额达2484.4万元。与此同时,芦山县法院执行局也被省高院评为全省法院“执行大会战”集中行动先进集体。

不仅是司法为民效能的提升。

认真落实司法改革举措。芦山县按照司法体制改革要求,严格落实法官、检察官分类管理、常态化遴选和员额退出制度,出台了《芦山县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团队编配细则》,制定了7个员额法官和辅助人员权力清单。以惩治“微腐败”为重点,芦山县检察院积极查办群众身边腐败案件,全年共查办案件8件11人,在切实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时,也为基层建设发展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法治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持续推进司法公开,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司法为民、司法监督,坚守公平正义底线。相似的,还有芦山县为推动现代警务和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公安队伍管理、人民警察管理制度等改革要求落地落实出台的《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实施方案》。

正如芦山县依法治县办相关负责人所言,通过司法改革举措的稳步落实,以及司法领域不断筑牢的制度笼子,社会公平正义正得以越来越多彰显,成果正为更多芦山群众和芦山长远可持续发展所享。

立足长远发展  法治建设亮点不断

以信访、综治、维稳、司法、便民服务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为着力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调解手段和教育、协商、引导等调解方式,全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全年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21件,成功调解其中1005件,调解成功率达98%。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芦山县上下联动、专业规范、协同共治多元化解综合体系中的县、乡、村三级“1+9+47”中心站点,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以及全县各类矛盾纠纷调解组织、专兼职从业人员,已经并正为促进芦山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是本着民生和长远发展的原则,这一年,芦山县还涌现出了更多实惠为民所得的法治建设亮点。

持续深入开展法治扶贫“五个一”活动,不断完善贫困村社会治理体系,提高贫困村自治管理法治化水平。以其中为每个贫困村选聘法律顾问和培养150余名法律明白人为例,仅去年一年,通过两者合力,共化解了30多件积存已久的纠纷,调解了150多件在扶贫过程中新产生的纠纷。与此同时,芦山县法治助推精准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作用,也在去年迎来新华社四川分社到芦山县采访调研撰写内参。

严把重建合同审查关口,以法治保障助推灾后重建。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重建中的矛盾和问题,以合同审查为切入点,坚守政策法规底线,始终坚持和发挥法治对灾后重建的保障作用,从专业性、合法性的角度加强合同签订风险防范审查、合同履行修正管理,严把事前指导、事中审查、事后监督三道关口,加强重建项目资金管控。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审查各类合同5015份,提出意见建议20404条,修正合同资金4718.28万元。

创新法治宣传载体。充分发挥依法治县办、政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职能作用,以“法治芦山”“芦山县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服务”等官方微信为平台,及时发布涉法知识、典型案例等内容。同时,通过法治文化阵地、法治文化长廊、户外法治广告等多方式、多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全年芦山全县就发布法治微博800多条,发布法治微信600多条,法治手机报10期,放映法治电影10场次,开展法治宣传80多场次。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汉源县开展依法治县工作汇报

汉源县:党政“主心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依法治县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7年,汉源县紧紧围绕依法治县工作要点,统筹抓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治理和全民守法等工作,有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汉源县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把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干部学法机制不断健全。”汉源县依法治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探索建立了任前考法、会前学法、常态学法、年度述法“四位一体”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机制。

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累计组织了10批2123人参加以法律基础知识为重点的拟任乡科级党政领导职务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全县1422名在职公务员全部建立法治档案。

同时,汉源县落实县委常委会、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政协常委会和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办公业务会会前学法制度,明确一般干部每年学法不少于40学时,行政执法单位干部每年学法不少于60学时。

另外,汉源县还构建了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常态学法机制,将法律学习纳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重要内容,推行党政主要领导讲法治课,利用县委中心组和“黎州讲堂”集体学法5次,领导干部讲法治课4次。

汉源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纳入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内容,实施“德、能、勤、绩、廉、法”述职述廉述法考核,全县649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自觉接受年度述法,依法履职能力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权力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汉源县依法治县办相关负责人说,该县推进依法执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县委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党内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充分发挥县委法律顾问团作用,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推进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思想,严格遵守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健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厘清权力边界,在法定权限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确保公共权力有效运转、公权公用,充分保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汉源县全县各乡(镇)和部门均制定决策议事规则和程序,在政务服务窗口公开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让群众可以知晓、查找和行使自身权利,确保权力行使不能恣意和任性,政府公信力全面提升。

“监督机制也在不断强化中。”汉源县依法治县办相关负责人说,该县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的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着力构建立体式、全方位、多渠道的高效监督网络,让“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成为一种共识和习惯。

汉源县还开展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试点,建立健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将涉及经济发展、公共管理以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23个县级部门的179项行政许可事项和58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实行“窗口式”办件、“一站式”服务。

汉源县还推行了“互联网+政务服务”,32个部门6181项行政权力统一网上运行,有效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同时,该县还加强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在便民服务大厅内设置监督岗和监督卡,公布信访举报和监督举报电话,利用政府网站、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增强与社会公众的交流和互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宝兴县法律援助服务团进乡村

宝兴县:着力提升全民法治意识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专职网格员排查治安隐患18处、为群众办事2403件、参与调处矛盾纠纷80件,成为基层社会法治有效补充。”“开展重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18次,成功排查调解矛盾纠纷1001件,有力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四川省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县。”……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宝兴县依法治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

着力提升全民法治意识

“请问您需要哪方面的法律服务?”“我去年外出务工受伤,说好的赔付至今还未兑现……”这是日前发生在宝兴县大溪乡烟溪口村的一幕。故事的主角分别来自由宝兴县司法局、县委统战部共同组成的“同心进基层、服务暖人心”服务团,以及当地前来咨询的村民。

一来一去中,村民语速、神情随着讲述渐渐缓和,作为记录者和倾听者的“同心·法律援助服务团”工作人员,则不时耐心为村民支招。同时,一旁的工作人员也为更多村民解答了有关农村常见邻里、婚姻家庭、山林土地、农民工工资等诸多涉及法律的咨询。

这只是过去一年,宝兴县依托依法治县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着力提升全民法治意识的缩影。

加强媒体公益普法宣传。持续在县电视台联合开设了“与法同行”普法栏目,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深刻剖析案例,讲解法律法规。开办宝兴法治手机报、司法微信公众号和各乡(镇)法治微信公众号,及时宣传全县法治动态新闻、创建工作动态。

健全社会普法长效机制。整合法治干部资源,在全县57个村(社区)中配备一名法律顾问,培养看得懂、讲得出、用得上法律法规的农村“法律明白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切实将普法教育有机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将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常用法治宣传标语制作成“法治宣传公约牌”,悬挂在县内各公共区域,进一步浓厚了法治氛围。

不断丰富普法宣传内容。根据群众的法律需求,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发送《法律便民手册100问》《人民调解案例汇编》《法律进村(社区)》等宣传手册和资料等普法读本。同时,依托“1+10”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法治宣传,确保“一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

坚持与环保督察结合

助力绿美幸福宝兴建设

紧随全民法治意识提升,宝兴县依托环保督察持续深入开展的法治专项行动,同样为夯实法治建设基层基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必要支撑,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点赞。

加强污染源分类监管,实现环境监察监管规范化、网格化和痕迹化,检查重点企业270余家次,下发整改通知书97份。

严格规范环保执法行为,采用“双随机”检查、突击检查、夜查暗查等方式开展监察,共立案调查涉嫌环境违法企业16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5家。其中,实施查封(扣押)企业3家,案件移送公安机关4起,行政拘留相关责任人员7名,处罚金额55.6万元。

规范环境信访工作程序,认真落实《环境信访工作制度》,畅通12369环境投诉电话,积极推行环境信访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累计办理来信来访23件、电话投诉案件87件,处复率100%。

相似的,还有宝兴将依法治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实在。

深入开展法治扶贫“五个一”工程,开通12348法律援助专线,落实专人24小时解答群众来电咨询,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免费法律服务。

坚持司法救助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印发《关于加强脱贫攻坚中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实施办法》,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切实为困难刑事被害人解决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有这样一组能展现宝兴法治建设给予脱贫攻坚有力支持的数据:2017年全年共开展送法进贫困村20次,解答群众法律疑问330件,办理法律服务事项150件,调解矛盾纠纷950件,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开展司法救助14人次,救助金额8.3万元。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荥经县行政审批局“一站式”窗口便民便企

荥经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打造“一站式”服务窗口

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经过精心筹备,2017年11月30日,荥经县行政审批局授牌仪式在该县政务服务中心举行,以后将不再保留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牌子。荥经县行政审批局的正式授牌,标志着荥经县在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上又迈出了重要步伐,将延续多年的多部门分头审批转变为一个单位集中办理。

荥经县行政审批局授牌两个月以来,市民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方便。

“一站式”服务

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

“宁可自己麻烦百次,不让群众多跑一回。”荥经县行政审批局负责人解释,深化改革后,带来了新气象。荥经县行政审批局的成立,整合全县21个部门156项行政审批事项,做到“一章制审批、一门式办理、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打通了便民便企的“最后一公里”。

周欣是荥经县某轧钢厂的办事人员,近期,她需要逐一前往县国税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工商质监局等部门对企业相关事务进行审批办理。

“集中式办公比以往方便多了。”周欣感叹,现在只需要准备好相关材料,走进县行政审批局,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就能逐一完成审批业务,与以往相比,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不仅是方便企业,生活缴费等便民服务也能一站完成。县行政审批局大厅一楼设有水、电、气等服务窗口,以“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模式,为市民提供了便利。

此外,荥经县行政审批局成立后,不少行政审批服务可通过手机APP、荥经之窗网站进行办理,达到了网络服务与实体服务双结合,实现便民便企。

健全行政审批监管机制

确保改革试点取得实效

荥经县行政审批局如何确保试点取得效果?

该县建立了市县联动审批信息共享机制。为保障行政审批局成立后与市、县相关部门的联系,确保审批和监管工作有效衔接,着手建立市、县、部门联动的审批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县行政审批局与市级有关部门和县级相关职能部门接件信息、审批信息和监管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审批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推送审批信息,与相关职能部门实现审管分离后的档案资料和信息共享。

构建审管分离工作机制。研究制定《荥经县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实施意见》,进一步厘清行政审批局与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和权力边界,明确监管主体、监管事项和监管责任,规范和约束监管主体行为,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荥经县行政审批局对行政审批的受理、审查、决定等程序承担事中监管的主体责任;相关职能部门承担对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行为事后监管的主体责任。

探索服务新模式。为切实方便群众办事,荥经县行政审批局积极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服务新模式,推动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有效衔接,通过政府网站、手机APP等网络终端,实现网上受理、审批、公示、查询、投诉,以及公共服务事项,如水、电、气、住房公积金网上缴费、查询等功能。网络信息平台2017年底已投入试运行。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杨瑞

天全县人民调解员组织当事双方进行纠纷调解

天全县:

发挥人民调解职能 为社会和谐稳定护航

2017年,天全县始终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人民调解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调解组织网络,规范化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化解了大量难点、热点矛盾纠纷,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保驾护航。

按照四川省司法厅的要求,天全县对15个司法所进行了规范化打造。“从外观标识标牌的规范化制作,到室内制度的上墙都达到了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天全县司法局副局长杨文刚表示,他们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既方便了群众的需求,也达到了自身规范要求。

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实现了有班子、有专兼职调解人员、有牌子、有印章、有标识、有调解场所、有经费保障、有基本办公设施“八有”标准,工作制度、调解流程、当事人权利义务等有关规定规范上墙。

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是天全县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需设立,分类指导”的原则,天全县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大调解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素质。

县司法局对各乡镇调委会的骨干进行培训考试,对考试合格的发给结业证书,由他们持证对乡镇人民调解员通过以会代训、以案析法等方式进行培训。全县建立并正常运转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3个,建立调解组织162个,选聘人民调解员811人。“2017年全县各乡镇共培训人民调解员16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调解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组织规范、业务过硬的人民调解员队伍。”杨文刚说。

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工作职能,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提前介入,做到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着力化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矛盾纠纷,服务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重点领域的纠纷调处,逐步建立起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

始阳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胜利电站等项目在始阳镇落地推进的过程中,始阳司法所切实做好法律服务和纠纷化解,成立“项目纠纷调处工作组”,集中人员、集中时间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污水处理厂、胜利电站、工业园区等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为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司法所工作人员经常给我们开展法治宣传,我们有什么法律问题都可以直接咨询他们,很方便,有什么纠纷问题就直接找调解员,他们会很耐心地帮我们解决。”始阳镇的王女士说,现在很多村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了,邻里纠纷也少了。

数据能够说明一切。2017年,天全县各基层司法所共排查受理矛盾纠纷3310起,调解成功3176起,调解成功率95.95%,与上年同期3737起相比减少了561起。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郑雨莎

石棉县党建“磁铁工程”凝聚民心,宣讲干部走进擦罗乡晏如村村民家中了解相关情况

石棉县:实施党建“磁铁工程” 让村(社区)法治更具活力

2017年以来,石棉县聚焦提升基层党组织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员责任感、荣誉感、归宿感和普通群众向往感,创新实施村(社区)党建“磁铁工程”。

“提升组织战斗力,增强党员干部责任感是关键。”石棉县依法治县办相关负责人说,首先让学习教育制度化,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紧紧抓好党组织负责人这个“关键少数”,开设“棉城耳语学‘习’进行时”专刊,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同时让权力运行规范化,制发《村(社区)“两委”班子微权清单二十条》《村(社区)“两委”班子微权力行使评议评估细则》,对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微权力行使情况、换届承诺推进情况进行评议评估,评估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并作为村(社区)“两委”换届的负面清单内容。

石棉县还广泛开展“四联四帮”活动,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养老、就医、就学、脱贫等困难和问题,发挥党员干部帮扶济困先锋模范作用。以打造全县“134”经济产业走廊为基础,突出抓好走廊沿线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重点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做好党的建设、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和乡村治理工作。

“提升组织凝聚力,增强老年党员荣誉感也很重要!”石棉县依法治县办相关负责人说,石棉在全县100个村(社区)全覆盖设立党史室或党史墙,把各个历史时期做出杰出贡献的村(社区)党员载入史册、宣传展示,引导后来者主动对标、对照学习。二是实施关心关爱工程。近年来,石棉县加大了对老党员的关心关爱力度,常态化开展“两慰问三访谈”,即每年七一、春节期间开展上门走访慰问,在村级党组织培育发展新党员、研究决定重大发展事项和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提名时进行专题访谈。同时,建好用好老年大学、老协、老体协等服务老党员平台,为老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组织有向心力,才能让普通党员有归宿感。”石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该县深化“智慧党建”,完善“党旗飘扬·筑梦石棉”微信公众号功能,增设法律宣传、党费交纳、志愿服务、法律援助、就医挂号、出行票务及餐饮订购等栏目,不断增强公众号服务普通党员功能。同时,实施农村基层党员专项就业计划,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引导和鼓励县内外企业在用工招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基层党员。

据统计,全县目前已解决12名基层党员就业问题。2017年,共组织3200余名村(社区)党员主动走入群众家中,开展“亮身份、树旗帜”活动,通过主动亮身份,与群众面对面谈心,了民情、解民忧,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党的关怀与温暖。

除此,石棉县还经常开展“党课进校园”、“典型陪树”、“老党员讲小故事”等活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党组织吸引力,激发普通群众对党的向往感。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