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之根 打造旅游新品牌——探访第三批四川省传统村落之荥经县烈士乡王家村

来源:
2017-05-21 21:33
浏览:
收藏 打印

荥经县烈士乡王家村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荥经县烈士乡王家村,沿着进村的山路蜿蜒而行,凭窗望去,一座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院落呈现在眼前。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流涌动的景象,只有泥木结构的老房、绿意盎然的茶园、清香宜人的柚子花香、勤劳朴实的村民……

王家大院

古建筑定格历史印记

王家村形成于清朝。村落选址于烈士乡东南部,据当地残存的明末清初家谱记载,王氏家族祖籍是湖广安德府麻城县孝感乡,这意味着王氏移民四川是在明末清初,王氏入川始祖落居于王家村一地,世代繁衍生息,逐渐具备了家园营建与开发的能力和条件,并建造完善村落家园。

在偶尔敞开的大门里,古朴典雅的门饰,精雕细琢的窗棂木梁,还有长有苔藓的古井,如一幅油画,伴随着淡淡的野生花香,呈现在眼前。

杨柳巷36号,村民王文彬的老屋——王家大院就在其间。这是传统的两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屋架是抬梁与穿斗式的混合形式,气势恢弘,前后分列门厅和正厅,并与东西厢房合围成两个内院,是典型的明末清初川西民居风格。

“这房子至少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我在这里出生,经过了幼年、少年时期,也在这里娶妻,时至今日。”穿过悠长岁月,王文彬的身上隐约可见当年悠然富足的生活状态。

在王家村,像王家大院一样的民居还有一些,这些民居年代跨度从明末至近代,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民居,王家村民居的建筑风格呈现出一种天然纯朴,灵活自由又贴近生活的特点。

村尾的石佛寺始建于晋代,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原本香火旺盛的寺院早已不见踪影,现今唯有古旧的“何君阁道碑”被保留了下来,系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所刻。史有记载,这是国宝级文物,历代的考古工作者、史学家、书法家都梦寐以求一见。说它是碑,是因为史书中记载为碑,实际上则是摩崖石刻。

石刻刻在高约350厘米,宽约150厘米的页岩自然断面上,上面岩石呈伞状向前伸出约2米,形如屋顶,有效地保护了石刻免遭日晒雨淋。石刻四周随字体变化凿成一个不规则的梯形,高65厘米,上宽73厘米,下宽76厘米。全文共52字,排列7行,随字形简繁,任意结体,每行7字、9字不等。其铭曰:“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

“除了摩崖石刻,我们村的老街上还有保存完好的清代石牌坊,以及古井、古桥、古墓、石磨等。”看完摩崖石刻,村主任王家忠又领着记者来到村西的石牌坊前。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甘沟子古桥,仍赫然矗立;沉寂的碾盘石磨,明末清初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散落在角落的屋脊墀头、雕刻石礅也无不彰显着历史的印记。在王家村,能感受到当地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为我们村的历史骄傲,我们要保护好现存的古建筑和历史遗存,造福子孙后代。”王家忠颇为自豪地说。

王家村的确是一幅优美的田园山水画。虽然不喧闹也不繁华,但却透出一种独特的古朴与小巧。王家村的村民们也自有一番别处少见的平和安然。

如今古道遗迹尚存,那一块块石板,彷佛在向后人诉说它曾经承载过的历史沧桑。

百年秧歌流传至今

在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沉淀之后,这座传统村落保留下来的古桥、古宅依然古韵悠悠,当地秧歌更是为这个山村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王家村的秧歌,远近有名,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该村秧歌在清朝末年盛行一时,老艺人王碧文是当时村里秧歌的掌班人,也是后来的传承人,流传至今。

秧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一时萧条,村文化站成立后,王家村新一代掌班人杨友娣、王文柱等又重新把戏班子组建起来,后来王家村秧歌爱好者们又将王家村的戏班子搞得越来越红火。他们以独特的原生态梆子腔调演奏方式,表演出了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王家秧歌,至今仍活跃在王家村。

王碧文,王家村秧歌队带头人,今年已有80岁。他从小就对秧歌有着浓浓的喜爱之情,从十多岁开始就跟着本村的老艺人学习秧歌,他在舞台上已经与秧歌相伴了六十多年。“作为地方戏剧种,王家村秧歌表演了上百年,村里的人们都会唱,都爱听,现在王家村秧歌传承下来的应该是第五代了”。说起秧歌,老人一脸骄傲,滔滔不绝。

王碧文介绍说,王家村秧歌以生活内容为主,现在秧歌共有50多人登台表演,都是本村地地道道的农民,演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平时农忙的时候,这些演员种地,农闲的时候大家一起排练演唱。每年村里逢年过节,演员们都会在村文化站和文化广场上演出,热闹非凡。

王家村农田

茶文化

重铸古村“魂”

除了古老遗迹和传统文化,茶叶和山水是王家村最重要的两张名片。

眼中是风景,心中是诗意,舌尖是好茶,在这里完美融合。

2000亩茶园无疑是最美的一道风景。茶园弥漫着幽幽清香,翠绿的茶垄随着高低起伏的山势绵延开来,南来北往的游客行走其间,感受茶香氤氲,品味茶韵悠长。

初夏,正是王家村茶园吐绿之时,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树,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

随着每年茶季的到来,在王家村各处茶园,一位位茶农在茶园里,戴上草帽,背上竹篓,享受着采茶的乐趣……如今,王家村的茶旅融合正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古色求新香。灾后重建后的传统村落,如何焕发新的生机?村上决定把“旅游+”模式融入村庄的全域旅游建设发展中。

保护是第一位的。王家忠认为,尽管王家村不少古迹已被破坏,不过仅存的石屋石桥石碑还是应该保留原有状态,并对其进行适当修复,延续原汁原味的当地乡村文化。

对于王家村的保护理念,烈士乡乡政府相关人员表示,王家村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首要的是做好保护规划,按照规划,当前有能力实施的部分,按照其历史风貌、建筑风格慎重地进行。没有能力实施的部分保证不乱拆建,并做好加固和防火等安全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于周边与之不协调的违建,逐步进行拆除。

“文物古迹,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应为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而服务。”王家忠说,王家村将文化之魂注入古村落保护,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希望政府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上更有力度、更有持续性。

“茶叶是王家村的优势资源。”王家忠说,下一步,王家村将在山中继续开垦茶园,从点、线、面开展深度旅游,整合全部资源,将原来各种独特的乡间文化、农耕文化等一颗一颗散落的珍珠串成珠链。

以茶融旅、以旅兴茶。未来,王家村将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茶乡体验游,打造出一个既能留得住乡愁,又有十足现代化气息的集生活居住、茶文化展示、古民居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在传统茶产业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新路子,催生茶旅融合新业态。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