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折坂 南丝路上的“达芬奇密码”

来源:
2010-11-15 09:04
浏览:
收藏 打印

  2004年,何君尊楗阁刻石的发现被称为当年中国考古的大事件。

  刻石不仅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更是南方丝绸之路通过荥经的有力佐证。然而,也正因为这块刻石的出现,让史志记载的一个地方更显扑朔迷离,那就是在《汉书》记载中充满传奇色彩的九折坂。

  有史书记载,九折坂位于现在的大相岭,而何君尊楗阁刻石的出现却似乎否定了这样的记载……

  历史之谜:

  九折坂有传奇无确址?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朝,李白在诗中发出感慨。

  在此之前,秦汉时期,蜀道虽难,仍然不能阻挡朝廷在荥经设立管辖机构,因为这里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更有重要的战略物资。

  话说西汉时,时任益州刺史王阳,率部至九折坂,看到险峻山路,感慨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怎么能冒这样的险呢?”于是回车离开。王阳卸任后,另一刺史王尊上任,行至九折坂时问身边的随员,“这就是王阳当年回车的地方?”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一拍坐骑,大声说,“王阳是孝子(念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冒险),我是忠臣。”于是直趋而过。史书上将二王对九折坂的不同态度做了较详细地记录,也从侧面描述了九折坂的险峻。此后,东晋时期编著的著名地方志《华阳国志》这样记录九折坂:邛崃山,山上凝冰夏结,回曲九折,王阳去官之所。

  后刘昭《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曰:道至险,有长岭、若栋、八渡之难,杨母阁之峻,昔杨氏倡造作阁故名焉,邛崃山本名邛笮山,故邛人笮人界也。山岩阻峻,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结,冬则剧寒。王阳行部至此退。

  时过境迁,当年的邛崃山现称大相岭,于是九折坂在大相岭成了史家的推测。清代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荣经)县东四十里。一名邛崃山,亦曰邛山。山峻阻,凝冰夏结,冬则剧寒,产竹,高节而中实,所谓筇竹杖也。有九折坂,亦曰邛崃坂。李吉甫曰:邛崃山自沉黎直走千里,至临邛,环抱为镇山云。书上认为九折坂在邛崃山(今大相岭上)。

  时间一晃过了两千年,当年的九折坂果真在大相岭吗?

  虽然史书明确记载了二王对九折坂的态度,对九折坂的方位指向却含混得很。

  直至2004年,何君尊楗阁刻石浮出水面,于是,九折坂的位置了有不同的说法。

  走向之谜:

  南丝路沿严道古城西行?

   何君尊楗阁刻石位于荥经县烈士乡,在刻石旁边有修筑古栈道留下的孔洞。荥经县文管所所长高俊刚认为,刻石的出现标明了汉朝开通西南夷道路的方向。刻石出现的位置在严道古城以西,而大相岭在以东,官道往大相岭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史书上记载的九折坂应该在荥经三合乡代黄沟旧地名称九倒拐(九把锁)一带。

  11月10日,荥经县三合乡,在荥河边的莽莽青山中,祁家河上游的代黄沟有一处地名唤作“九把锁”。已故荥经地方文化研究学者何元粲认为这里就是九折坂。他认为,这与《山海经》中记载的“九折坂中江所出”一说完全符合。另一个认为九把锁就是九折坂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此路十分险要,与史书记载相符。

  “险,路十分险。”问到九把锁的路况,荥经最后一位女背夫——81岁的高炳英这样说。高炳英曾4次背茶走过九把锁,那里行路之难,她深有体会。旁边村民听说我们要去九把锁,也说,“即使新修了矿山公路,搭车经过九把锁时,也宁愿下车走过去。”

  一路上行,秋天的密林中,红叶灿烂。

  在通往九把锁的路途中,经过荥经县三合乡两河口时,路边的一处崖壁上刻有“西旅底平”四个大字,为陈遐龄所题。据民国年间编撰的《荥经县公交志》记载,川边镇守使、北洋政府的“福威将军”陈遐龄所筑成(都)康(定)军路选择的便是这条线。

  据走过老路的人讲:在九把锁古道上,一边是望而胆寒的深壑,一边是毫无攀援的花岗石绝壁,行走在九把锁的悬崖峭壁之上,无不心惊胆战,举步为艰,需紧紧地拉着九道铁链方能艰难地度过。九把锁悬崖峭壁上也有类似栈道孔的打孔。

  难道九把锁就是九折坂?

  跟一般的“之”字型盘山公路不一样,九把锁的九折是在右岸5道垂直的锯齿形山脊(俗称石笋)之间,就像行走在摊平的五指之间,需要改变9次行走方向才能走完。

  荥经民间文化人士刘强认为,九把锁就是九折坂,当年王阳回车就是因为此处地势险恶。

  而周安勇则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说,根据《华阳国志》记载,山上凝冰夏结,和大相岭的气候记录相吻合。而在九把锁,一年四季都不会有凝冰结雪的现象出现。而且《山海经》中所说的九折坂的位置在严道以南,正是如今大相岭的位置。“在当年的生产力状况下,险的概念也不一样。”

  据了解,唐宋以后,过九把锁和过大相岭都成为了茶马古道。走大相岭为大路,过九把锁则是小路。

  周安勇认为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两条路都是官道,只是战略意义不一样,就像现在的国道318线和108线。

  “一直以为茶马古道和南丝路完全重合。现在看来,其实不然。”荥经县文化管理所所长高俊刚认为,“‘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刻石上廖廖数十字将当年修路之难写尽,以当时的生产力,存在两条官道的可能性非常小。”

  筑路之谜:

  舍近求远另有隐情?

   在采访中,不少人表示不解,为什么当年汉朝的官道不走相对既平又近的大相岭,而选择了凶险难越的九把锁?

  据《荥经县公交志》记载:清末,边务大臣赵尔丰建设成(都)康(定)军路,对荥经至泸定一段,倡改由花滩场,经荥河场、新庙、飞水场、虎骨坪,越肖岩、蒲麦地、龙巴堡抵泸定,谓之“荥河段”,可避越大相、飞越二岭之险,较原路捷径50余里。

  “避越大相、飞越二岭之险,较原路捷径50余里,这样的表述把这条路的优势说了出来。但是,为什么最初汉朝的官道却选择从九把锁至泸定再绕道西昌,估计跟当时楚国运送黄金有关。”刘强这样认为。

  荥经民间文化爱好者吴阿宁则认为,避险、就近只是从表面来看待南丝路的走向问题,其实徐中舒先生在《试论岷山庄王和滇王庄蹻的关系》一文中,花费好几个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春秋时期的严道(荥经)是楚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黄金管理转运站。

  春秋时期,楚国的黄金之多,见诸史册。而这些黄金来自两个地方,一是云南的楚雄,一是四川荥经。这是两个负责管理生产并转运来自广大丽水地区黄金的基地。丽水,就是现在的雅砻江流域。这里的金子不是水中的沙金,而是山中的金块,重的金块有一两公斤。异常丰富的黄金资源引得盗采之人蜂拥而至,以至被处死的人的尸体塞断了滚滚江水,仍不能禁止(详见《韩非子·内储说上》)。这条黄金转运路线正是雅江——康定——泸定——大矿山——荥经。

  汉朝官方是否沿用了当年楚国运用黄金的道路,于是九折坂沿九把锁而过?

  关于九折坂的猜测远不止于此,在近期出版的《雅安史略》上,作者对王阳、王尊过的是不是同一个“九折坂”提出了质疑。也许,九折坂还留有更多的悬念需要我们探寻。记者王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