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大师名片陈光军,1964年出生在雨城区凤鸣乡。1979年,因为家庭原因,陈光军从高中辍学后进入凤鸣乡的集体茶厂——顶峰茶厂上班。虽然担任的是会计职务,但做茶却是他主要的工作。在顶峰茶厂上班的过程中,陈光军逐渐对茶产生了兴趣。到后来,陈光军决定自己创业,办茶厂、开公司,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带给更多消费者。如今,已是雅安山雅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雅茶业)董事长的陈光军,在今年1月凭借其近40年的制茶经验,被推选为雅安制茶大师。2月26日下午4点,在位于雨城区西康路东段的雨城藏茶专卖店内,陈光军参照公司今年的发展计划,对近期工作进行具体安排。“过几天,厂里就要开机生产了。”陈光军说,虽然现在公司转型重点发展藏茶,但原来的“老本行”还是不能丢,至少要生产足够自己公司销售的绿茶和红茶。从1979年接触制茶到现在,陈光军已经与茶叶打了近40年的交道。绿茶、红茶、花茶、藏茶等茶叶的生产工艺,陈光军已经烂熟于心。作为雅安制茶大师,陈光军对未来的规划很明确,就是要尽全力把藏茶做好,让更多人喜欢藏茶。学艺 从零开始在陈光军的记忆里,他的家乡凤鸣在很早就开始种茶。虽然面积不多,但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茶叶品质得到很多肯定。“那个时候,尤其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前,顶峰茶厂的茶叶做出来全部交给国营茶厂和外贸(原西康茶叶公司)进行统一销售。”陈光军说,尽管茶叶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但在19...
春回大地,名山区茶海吐翠,茶企迎来一年当中最紧要的事——春茶生产和销售。名山区跃华茶业集团,于2月10日在厂门口张贴大红告示,企业复工,大量收购鲜叶。此后,每天都有无数的茶农到这里卖茶。厂门口总有声音一遍遍提醒茶农,“排好队,戴好口罩,先消毒、测体温,再收茶……” 名山区某茶企内,工人正在制茶做好疫情防控努力恢复生产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但名山区跃华茶业集团坚持企业不减员、员工不减薪、生产不减量,率先开始生产,成为名山区第一个复工复产的龙头茶企。“企业恢复生产是在做好疫情防控,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该企业负责人张波说,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是抓好车间和厂区的消毒工作,定期对企业里里外外进行彻底消毒。二是做好员工自身的防护,企业集中发放防护用品。每名员工必须掌握疫情防控知识,每天必须做到勤洗手、戴口罩,按时测量体温。企业生产则采取轮班倒,不集中上班、不集中就餐、不集中住宿,最大限度做好员工自身防护。三是做好对茶农的宣传和防护。要求每天前来出售鲜叶的茶农必须戴口罩,先消毒、再测体温,并在厂门口设立温馨提示牌,向茶农宣传防控知识。直面市场风险全力促进产销顺利复工复产后,跃华茶业集团也面临不小压力。首先是资金方面的压力。企业坚持产量不减,对前来卖鲜叶的茶农采取应收尽收,每天都要收购六七千斤新鲜茶叶,再加上其他开支,每日现金流出将近百万元。“往年这个时候,全国...
本报讯 3月27日,由市委宣传部策划出品的反映雅安茶文化、熊猫文化、生态文化的微电影《爸爸的茶》,在第二十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亮相,并于当天在腾讯视频独家上线,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爸爸的茶》围绕雅安女孩“安雅”与父亲“安在山”之间的故事展开,讲述了安雅放弃北京高薪工作,立志回家乡雅安开办茶文化公司、支持地方茶产业发展的故事。影片有“北京调查员”身份误会引发的“笑果”,有女儿与父亲关于“传统”与“发展”的理念分歧和思维碰撞,也有父女之间厚重内敛的爱与妥协。影片于2023年11月21日在雅安开机,先后走进名山区蒙顶山、彭家大院茶业街、大地指纹茶园、张氏老宅,雨城区九大碗饭庄,宝兴县熊猫新村,芦山县龙门镇等多地取景。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安雅”的饰演者冯艺然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雅女。谈起拍摄这部微电影的感受,冯艺然说:“在熟悉剧本和拍摄过程中,我跟随‘安雅’的脚步,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雅安,远眺一垄垄茶山,触摸一片片茶叶,见证了新时代非遗制茶技艺的守正与创新。当我行走在蒙顶山,漫步于大地指纹、骑龙场万亩观光茶园,惊叹这些年来家乡文旅融合产业的飞速发展,我为自己能够参与拍摄这部家乡的微电影而感到自豪!”同时,冯艺然也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这部电影了解雅安茶文化、熊猫文化以及生态文化。本报记者 鲁妮娜 胡月
日前,市区西门茶廊主干道(西康路)全线通车。 西门茶廊提升改造工程自今年4月初开工以来,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目前,绿化、外墙、栏杆装饰等还在调整和完善,外墙完善后统一进行绿化。 记者在刚完工的西门茶廊看到,道路宽敞,车辆和行人已经可以通行。这一项目的完工,有效缓解了市区中大街、西大街交通拥堵的现状。 记者郝立艺
茶是一种境界,茶是一种情调,手工制茶更是一道风景,是关于茶最初的记忆。在机械制茶一片繁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手工制茶将与我们渐行渐远。实则不然,在“手工”二字越来越珍贵的今天,手工茶也可以展露别样“风情”,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我们身边:沉默的手工茶 三十年前,名山蒙顶山镇只有800余亩茶园;三十年后的今天,该镇茶叶种植面积为5500余亩。 三十年前,蒙顶山镇的茶农几乎都会手工制茶;三十年后的今天,蒙顶山镇蒙山村仅有三分之一的茶农还会手工制茶。这批硕果仅存的制茶人,年龄多在50到70岁之间。 这是蒙顶山镇农业办主任张显仲的记忆。如今,漫步蒙顶山镇,我们再也看不见“一家炒茶十家香,十家炒茶香满庄”的制茶盛景了。对于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蒙顶山镇人来说,往昔的制茶盛景只存在于父辈的闲谈中,只是一个遥远的记忆符号。 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得越来越大,炒茶技术却渐行渐远。为了应对市场,制茶作坊成了制茶厂,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机械制茶繁荣起来,手工制茶却沉默了。如今的蒙顶山镇里,虽然仍有一些老茶人选择坚守手工制茶,但数十载传承的手工制茶技术令他们自豪,市场的选择却令他们无奈。 手工茶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 放眼国际:手工茶以稀为贵 “我市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保留和传承手工制茶技艺非常必要。”在市茶业协会副会长陈书谦...
1940年,喜马拉雅山南麓不远处的印茶产地大吉岭和印度商城伦堡几乎同时开办了两家茶号。这两家茶号的老板,一个是英国茶商邦卡巴,另一个是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有密切关系的印茶大茶商西日让。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利用产于大吉岭的廉价印度茶叶防制雅安藏茶向西藏销售。 大吉岭是靠近喜马拉雅山麓的一个印度小镇,以出产廉价的印茶而闻名。伦堡是中国西藏侨民在印度的聚居区,也是英国进入西藏的桥头堡。再走80公里就到达西藏乃堆拉山口,翻过乃堆拉山口,只需30公里就到达西藏小镇亚东。 早在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一成立,就将扩张目标指向东方的印度、不丹和中国。印度、不丹相继沦为英国殖民地。1823年,东印度公司的军官罗比伯特少校在原本被认为不产茶的印度东北、喜马拉雅山南麓大吉岭不远处的阿萨密发现了野生茶树。当雅安藏茶经由背茶工、牦牛辗转运输,耗时一年多,穿行2500多公里的战乱康藏区域运至拉萨时,英国人已于1879年修建了从印度平原直抵大吉岭的喜马拉雅铁路,大吉岭已经成了印茶的最大生产基地。英国人把目标锁定西藏,多次派人假扮朝圣的喇叭教徒,从印度大吉岭到西藏亚东,徒步测量亚东至拉萨的道路。18世纪后期,一个名叫波格尔的英国官员从不丹进入西藏亚东县,最终到达扎什伦布寺。他设法见到了六世班禅,提出想去拉萨的想法,被六世班禅拒绝后,波格尔不得不遗憾地踏上归途。然而,他把西藏广泛饮用雅安藏茶的现象告诉...
雅安日报讯 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潜力,名山县双河乡骑龙村大胆探索,依据该村土地、气候特点,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发展“茶套梨”种植模式。现已成片种植700亩,投产500亩,“茶套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绿芽树下发,梨儿绿中结”,这一独特风景,正是源于骑龙村“茶套梨”新型种植模式的成功实践。在当地老百姓眼中,“茶套梨”种植模式有三个优点:一是在茶叶不减收的情况下,精心管理的梨园每亩可增收2500到3500元,增加了茶农收入;二是“茶套梨”可涵养水分,遮挡夏秋强日光,有利于夏秋茶生长;三是美化了村庄,为发展茶家休闲旅游打造了独特的风景。
雅安日报讯 近日,记者从雨城区凤鸣乡获悉,由熊猫茶(Panda tea)创始人安琰石策划,凤鸣乡政府、山雅茶业等共同参与主办的“雅女采茶选美熊猫茶仙暨熊猫茶道环保志愿者春游熊猫茶山摄影大赛”将于3月17日(周六)下午1∶30准时开始。 据了解,此次活动主要为传统手工采茶、各雅女代表队现场PK采茶技艺。 据悉,参与此次摄影大赛评选的作品,需注明单位代表队名称、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记者 胡志煜
截至8月底,名山县茶叶产量为3245万公斤,产值达7.6亿元,其中名优茶1022万公斤,产值达5.1亿元,大宗茶1883万公斤,产值达2.4亿元,粗茶340万公斤,产值为0.1亿元。(审签领导:李良勇)
本报讯继2004年6月我市68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转换认证后,近日,又有2家茶叶企业(名山茶树良种场、雅安全义茶树花科技有限公司)两个产品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我市累计达70个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中,有茶叶42个,占认证总数的60%。茶叶成为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预计今年上半年茶叶产量达到12864吨,收入3.7亿元。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