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天贵:与茶相伴许多年

来源:
2008-12-17 09:55
浏览:
收藏 打印

  彭天贵现任我市茶业协会常务理事,从事过茶叶管理工作的他,本身就是一位茶爱好者。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除第一次与茶接触开始,他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些年

  一些回忆与茶有关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刚刚参加工作的彭天贵被分配到原雅安茶厂搞化验,对茶有了全面的认识。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他对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南路边茶在藏区为什么有名?彭天贵认为,藏茶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独特,品质优良,内涵丰富,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同时,藏茶又是藏族同胞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并非空穴来风。

  在茶厂工作期间,彭天贵全面认识了茶。后来,他被调往外贸系统工作。这一次,彭天贵开始接触到了茶叶销售。当时,藏茶还只向藏区市场销售,因此在研究销售过程中,彭天贵曾经就马吃茶的问题搞过试验。

  马也吃茶吗?彭天贵回忆说,当时,藏族同胞已经认识到“消饱胀”是藏茶的功效之一,即有助于消化。高原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决定了藏族同胞需要靠藏茶来“消饱胀”,人需要,那么牲口是否也需要呢?平常,藏族同胞在熬茶之后,偶尔也会把茶渣倒给牲口吃。

  结合藏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弃原料的事实,彭天贵和他的同事们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将废弃原料利用起来喂牲口?这个项目是彭天贵第一次尝试拓展藏茶的市场空间,虽然最后未能实施,但却让他对藏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上世纪90年代初,彭天贵以雅安考察团副团长的身份前往西藏地区考察藏茶销售市场,考察团就藏族同胞对雅安藏茶的需求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这一次,彭天贵更深刻地体会到藏茶对藏族同胞的重要性。

  除了直接接触藏茶的生产、销售外,彭天贵还曾到福建等地购买茶果子回来种茶。他回忆说:“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了,当时还没有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每年我们都要从外面购买上百万公斤茶果子回来培育良种茶树。那时候我常常想,通过一代又一代茶人的努力,雅安一定也能出优良的茶树品种!这个想法,现在已经实现了。”

  这些年

  一些思考与茶有关

  彭天贵与茶结缘走过半生,如今在他的办公室里,依然随处可见一本本茶刊物,《茶界》、《上海茶人》、《茶博览》,以及茶叶院士陈宗懋主编的《茶经》。他说:“我经常会翻阅这些书籍,想起那段与茶朝夕相处的日子。”

  谈到目前我市茶产业的现状,彭天贵认为,有的茶企业在制作工艺上存在认识误区。他说:“市场上,一些茶叶颜色过绿,虽然绿得很漂亮,看上去也非常具有卖相,但在我看来绿得有点不正常,加工痕迹比较重,苦涩味过浓。”

  “有的企业这样做是为了迎合消费者,但是我认为企业不能只追逐市场,而应该引导市场,培养消费者,不能以卖相好而论品质优劣,关键是看滋味。因此,在制作工艺上还是保持传统的方法比较好,比如,黄芽就要有三黄。如果这方面得不到纠正,企业最终将会失去市场。”彭天贵分析说。

  除此之外,品牌打造也是彭天贵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雅安茶必须要创品牌已经在业内形成共识,但怎样创,如何宣传还是一个具体问题。

  彭天贵认为,“蒙顶山茶”品牌入选全省将要打造的三个区域品牌,是雅安需要牢牢把握住的机会,要趁此良机加强品牌的基础建设,比如确定蒙顶山茶的定位、统一包装设计等等。当前,蒙顶山茶品牌还缺乏有效载体,缺乏一家大的龙头企业来支撑和带动。有些企业老板认识还不够,没有茶产业发展思路,小富即安意识强烈,这些还需要改观。

  彭天贵建议,可以考虑建立一个茶产业发展基金会,多渠道筹集资金,培养领头羊企业,打造茶叶品牌。特别是利用茶叶专业网络,利用网络多做宣传。同时,“雅安藏茶”在全国市场内都“说得起话,站得住脚”,也是应该好好打造的一大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