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4月19日,宝峰彝族乡机关党支部与雅安文旅集团艺悦文创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共谋乡村振兴。 双方共同参观宝峰彝族乡“德舍拉”主题公园、彝族集聚点、火把广场等乡村旅游点,并针对宝峰怎样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交流座谈。下一步,双方将在宝峰乡村旅游项目的孵化、开发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只有夯实产业根基,才能激发村民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 近日,牛背山镇南林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一班人,在36摄氏度的高温下头顶烈日,进入林区查看生产便道现状及方竹基地中方竹生长情况,掌握产业振兴第一手资料。目前,2000余亩方竹长势良好,预计2023年开始出产方竹笋,村级集体经济将进一步壮大,村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宝兴联社围绕县委、县政府以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战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始终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使命,着力提高普惠金融供给质量,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图为今年6月8日,宝兴县2018年第二届“农信杯”枇杷采摘活动现场。 宝兴联社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卫葳
3月21日,中共宝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唐柯,县法院院长冯川江同志到灵关镇大沟村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进基层”宣讲,灵关镇联村干部、“五个一”驻村帮扶干部和村组干部等参加宣讲会。 唐柯同志从重大意义、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以及坚定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落实等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宣讲。结合大沟村的实际,重点针对脱贫攻坚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目标标准、强化体制机制、牢牢把握精准、完善资金管理、加强作风建设、组织干部轮训、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和乡村振兴要加快推动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生活富裕等方面,与参加宣讲会的同志们进行了交流。 宣讲会后,按照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开展2018年第一轮脱贫攻坚全覆盖督导的要求,唐柯同志一行对大沟村脱贫攻坚工作从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目标任务分解落实、项目启动实施、资金计划安排和监督管理、帮扶人员落实及工作开展、政策和帮扶举措到户落实、问题整改、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及“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活动八个方面情况开展了全覆盖督导。 就进一步做好今年大沟村脱贫攻坚工作,督导组强调,要按照县脱贫攻坚推进会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要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建设,要认真落实“五个一”等全覆盖帮扶责任,要进一步细化精准帮扶措施,要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要合理安排...
“经核对,全村4694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部领取到集体经济分红资金,累计发放资金25万元”。芦山县飞仙关镇飞仙村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监事长、村监察信息员熊正文向飞仙村集体经济组织报告了收益分红情况。 为有效加强村级组织监督,推动乡村振兴实施,使群众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飞仙关镇纪委积极探索村级监督,构建了“微 权力”监督体系,明确村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监事长、村监察信息员为同一人,负责对村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村务、集体经济收支等进行监督,确保党组织发挥作用,党员干部认真履职,党务村务公开公示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支合理规范。 在“微 权力”监督体系的运行下,将监督延伸到村组干部身边,飞仙关镇3个村进一步规范村级管理,工作进一步向好转变。2020年度,村级纪检委员追回集体经济资金4400元,向镇纪委移交问题线索2个,协助镇纪委给予党员党纪处分1件1人,有效地发挥了监督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其中,2020年度飞仙村村集体收入达118万元,预计2021年村集体经济将继续收入百万元以上。
6月2日,经石棉县委、县政府批准,原石棉县扶贫开发局更名为石棉县乡村振兴局。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博主持挂牌仪式。宋博指出,石棉县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县脱贫攻坚历史使命圆满完成,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成立乡村振兴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将为我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先进县提供有力体制机制保障。宋博要求,一要继续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好乡村全面振兴。二要继续抓好任务落实,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任务,同时要牵头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协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三要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勤勉尽责、勇于担当,自觉扛起乡村振兴重任。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根基。坚决贯彻市委“三个三”要求,明确奋斗目标,强化作风建设,加强党员 干部管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服务。 二是强化水环境整治,厚植乡村振兴底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结合河湖长制工作,建立健全河(湖)长制运行、推进、会议、督察、信息共享、验收等工作机制,明确了县域内21条重点河流(库、渠)三级河(段)长165名,设立了河道警长5名,建立河长公示牌96个。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对全县水电站“一站一策”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进行了拉网式检查,需整改的68处水电站均建立下泄生态流量管理制度并上墙、树立下泄生态流量监督公示牌、落实了下泄生态流量工程措施,并签订了《下泄生态流量承诺书》,发放整改通知书8份要求限期整改。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开展监督检查6次,对9个规模以上企业的入河排污口进行了监督性监测;联合环保、住建等部门对县城区入河排污口进行了梳理排查,下发督办函1次要求限期整改。 三是强化项目支撑,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芦山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大川镇玉溪河杨开村防洪治理工程、2019年国家重点水土保持项目、龙门镇青龙场村排洪堰整治项目、2018年水毁防洪堤修复、芦山县污水处理厂达标改造项目等多个水利建设项目多点开花,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清晨,阳光下的江苏省灌南县李集乡新民村,空气清新、河水清澈、绿树成荫,一栋栋独具特色的苏北民居掩映其间。 新民村是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这里五水环绕,六塘河、县界河和鸭河傍村而过,馒头河和伏河横贯东西,全村林木覆盖率超过30%,形成了水绿相连的生态系统。如今,经过土地整治、水系整治、村庄环境整治,这里沟渠相通,形成了天蓝、地绿、水清的平原水乡特色生态环境。 为发展生态产业,2017年,村里启动建设了4500亩稻渔果基地。目前,基地虾稻混养区第一期投放的小龙虾已经全部捕捞销售完毕,进入了水稻培育生长期。村中央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孕育着收获的希望。新民村支部书记孟德明介绍,这种新型种养模式,基地全年每亩增收可达1000元到2000元。 “乡村振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既要留住‘形’,也要守住‘魂’,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灌南县委书记李振峰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灌南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食用菌、葡萄、淮山药等现代高效农业,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能人返乡创业,带头致富。 “家乡给我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室和30亩养殖试验基地,我放心大胆地带领着乡亲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