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雅安市委常委、副市长葛书院调研国家茶检中心(四川)。市政府副秘书长肖勤、市质监局局长任永强等陪同调研。葛书院一行参观了国家茶检中心茶叶标样展示厅和检验实验室,听取了中心负责人对中心检验能力、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等方面情况的汇报。葛书院对国家茶检中心的能力建设和科研成果表示充分肯定。他强调,国家茶检中心要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加强与四川农大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充分发挥国家级质检中心的影响和作用,为雅安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认定“高山生态茶树资源基地”,新书发布暨茶文化专著分享,“一带一路”与雅茶产业发展专题报告会……1月27日,“第十三届雅安茶业经济年会”召开,会上相关负责人做了2018年茶叶行业工作报告和并对2019行业工作提出安排意见。 雨城区作为老牌茶产业基地,茶企业云集,比较知名的有山语茶业、山雅茶叶、雅安茶厂、西康藏茶、和龙茶业、吉祥茶业、蔡龙茶厂等一批茶叶加工企业,目前来看,我区茶叶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茶叶产销形势较好,但总体规模不大、品牌意识较差、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雨城区茶叶走出去仍任重而道远。 一是紧跟国家、市区政策走向。要以市委“1485”总体发展思路和推进绿色发展产业振兴目标为统领,紧紧跟随雅茶产业“六个一”行动和“六大工程”,把握发展命脉,融入雅安市茶产业发展大流,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适合本区茶产业发展路径。 二是做好茶叶企业提质增效。充分利用《雅安市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增长的十二条措施》及《雅安市留存电量价格政策扶持产业重建实施办法》等优惠措施,做好企业内生建设,同时要在企业自主品牌打造、精深加工、产销质量管控、创新营销方式等方面要有新作为。 三是高位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打破传统茶产业发展渠道,努力推进藏茶村西康里历史文化古街区、合江贡茶之乡田园综合体、好莱坞茶马古道等一批集文化...
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藏茶城中国藏茶村是雨城区以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动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农村一三产相融互动打造的雨城区百里茶文化走廊重要节点之一。藏茶村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下坝村, 距雅安市市区西2公里,距成都市122公里,作为茶马古道第一驿站,是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是雨城区依托多营镇优越的地理位置、藏茶产业优势资源和浓郁的历史背景,在国道318线旁边按照国家4 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打造的集藏茶展销、藏茶文化、藏茶旅游、藏茶产品展示为一体的中国藏茶文化创意发展产业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已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投入运营的“中国藏茶村”核心区5栋西康风格建筑,占地约40亩,建筑面积4885平方米,共分藏茶文化展示馆、藏茶品茗展销区、藏茶主题酒店三个区域。其中1、2号楼为藏茶文化展示区,3号楼为藏茶展销区,4号楼为餐饮服务区,5号楼为藏茶主题酒店。雅安市雨城区多营藏茶村位于藏茶村核心区对面的世界茶种园,则是藏茶村的绿色之肺。是集观光旅游、文化展示、采摘体验、种苗繁育、科普宣传、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公园。园区种植国内外优良茶树品种106个,并通过坡改梯工程开展水土治理,打造独具特色的雨城茶园风光,融入了三国文化、茶文化、生肖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处处景观、步步风景,是生态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的典范。经过2016年元旦及春节免费开放及各媒体平台的大力...
雅安市雨城区云台山茶园风光。(郝立艺 摄)人民网成都5月11日电 近年来,雅安市雨城区紧抓灾后恢复重建机遇,牢牢抓住绿色发展和供给侧改革契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产业三大基础优势,实施“11345”发展战略,坚持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方向,以推动藏茶产业发展振兴为突破口,为百亿茶叶产业奋斗目标而努力。在牢牢抓住基地、企业、品牌等要素的基础上,雨城区委、区政府提出茶旅融合发展思路,科学统筹规划,整合农业、林业、水利、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等多部门、多渠道项目和资金,高标准打造了一批茶旅融合基地,带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多渠道助农增收的良好效果。以茶促农依托已有的集中连片茶园,通过在茶园中完善生产便道、观光游道、排水沟渠、节水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不仅为茶农生产生活提供便利,还为普通市民和游客到茶区旅游提供了保障,合江万亩茶园、周公山本山茶园、凤鸣顶峰茶园等成为市民和游客下乡踏青、摄影采风、体验生活的好去处。以旅兴茶依托灾后重建集中安置区建设和新村建设等模式发展特色村镇,引导农户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品、旅游商品等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在周边引导农户种植标准化观光茶园,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度,还能通过发展茶叶生产甚至茶叶加工增加收入。上里七家村安置区、共和村安置区、碧峰峡镇七老村安置区等,良好的小区环境和完善的业态保障,加上周边逐渐成型的标准化茶园,成为乡村旅游的绝佳去处。茶旅...
我市受1月下旬降雪降温天气影响,气温回升缓慢,今年春茶2月21日开采,较去年推迟3天。进入3月,随着气温的上升,春茶日产量逐步增加。截至清明节前,预计全市春茶产量4100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89吨,增长4.83%,鲜叶收入11.55亿元,同比增加0.3亿元,增长2.67%。茶叶生产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鲜叶质量高,开采以来气候利于茶树生长,福鼎大白茶和名山131等茶树品种鲜叶质量普遍好于去年。二是鲜叶价格稳定,浙江、江苏、湖南等江南茶区受倒春寒影响,采摘期推迟,大量外地茶商到我市收购茶叶,推动鲜叶价格保持稳定。三是鲜叶采工需求信息畅通,通过雅安电视台、雅安日报等媒体发布采茶用工信息,保证采茶工与茶农之间的信息畅通,确保茶叶鲜叶及时采摘下树。
近日,我国著名茶史专家朱自振又一次来到雅安,探访雅安茶。朱自振来过雅安多次,每次都要登上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 “一定要去看一下”。朱自振是茶叶历史文化研究泰斗级人物,他认为巴蜀是我国茗饮文化的“摇篮”,而雅安蒙顶山,则是巴蜀茶区的核心。 “蒙顶山在世界茶文化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朱自振是学界公认的著名茶史专家,从事茶史研究50余年,详细论证了“茶的真正发源地就在巴蜀地区”这一重要学界观点。 学界内,关于茶的发源地有多种观点,而朱自振认为,论气候条件,气候周期的暖季与寒节交替,巴蜀地区非常适宜种茶。 “我国茗饮早在秦朝以前,在巴蜀就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我国由茶叶的产、制和饮用构建的茶饮文化,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而正是在巴山蜀水这个‘摇篮’里度过幼年的。”朱自振说,随着历史的推移,茶从巴蜀地区传向全国给地,乃至世界各地,巴蜀地区成为了茶文化的发源地。 朱自振说:“雅安的蒙顶山处于这个区域的核心部位,在世界茶文化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茶文化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朱自振认为,长江中下游等地的茶源头,其实还是在巴蜀,按常理来书哦,巴蜀地区的茶文化,是应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不过,目前的现状是,巴蜀地区的茶文化影响力并不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一次,朱自振再次来到雅安,明显感觉雅安茶文化宣传的氛围有了变化。 在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的藏茶文化展示...
名山县红岩乡青龙村一组,不久后,这片绿油油的生态茶园就会成为观光区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说,雅安多名茶,少名牌。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创新不够吗? 我们把目光投向雨城区某藏茶企业。 场景一 一条通道生产线尽收眼底 该茶企的生产基地内,一条长长的通道正在修建。 该通道起什么作用呢?透过通道两边的玻璃窗,称量、成型……到包装,整个生产线尽收眼底。 这条通道是他们茶企的一个创新,不仅方便来宾参观,而且也靠拢清洁化生产。把参观区和生产区分离,有助于生产区的统一管理。 该茶企相关负责人余栋钢说,今后准备把精细化生产车间也纳入进来。以后,一条通道,就能一览无余藏茶的普通生产和精细化生产整个过程。 再把目光转向位于名山县红岩乡青龙村一组的2000多亩生态茶园。 场景二 一条道路联通茶旅游 生态茶园旁边,是村委会主任罗永洪的房子。近日,他请人到家来“喝血汤”。 除了饭菜飘香让人心怡之外,还有一个好消息让当地村民乐在心头。“不久,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就会贯通,和周边乡镇联通。现在水泥路已完成勘测和布道,只差水泥覆盖了。”罗永洪说。 今后,路通了,生态茶园变为观光有机茶园,联动生产和旅游,周边的农户办茶家乐。“生活会越来越好的。”在场的村民说。 这样的创新在我市有很多。明显可以看出,今天的局面和创新不够关系不大。那原因到底是什么?其中一个原因是,面对创新...
7月16日,市本级2019年劳务品牌中级评茶员培训在名山区茅河乡开班,来自当地的50名农村劳动者将参加为期15天的系统培训,这50名学员多为当地的茶农、茶叶加工制作人员,他们通过学习茶叶加工理论、茶叶感官审评基础、茶叶感官审评基本流程、茶叶审评术语、六大茶类审评等相关评茶知识,掌握评茶员的实用技能。“雅安茶工”是我市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打造的特色劳务品牌项目之一,是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劳务品牌项目的实施为促进我市地方产业发展、助农增收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