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感受五年巨变 共话灾区发展振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进芦山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研讨会在雅安市委党校召开

来源:
2018-04-20 09:47
浏览:
收藏 打印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五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 由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省委党研室和雅安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市委党校、雅安行政学院,市委党研室承办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进芦山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研讨会,于4月18-19日在雅安市委党校召开。

会议围绕践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芦山地震灾区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芦山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展开研讨。

雅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杨俊辉,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裴泽庆,省委党研室副主任李仁出席会议并致辞。雅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硕,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以工代赈办主任彭小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雪峰,芦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菊丽,芦山县龙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伟,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任昌蓉,省委党校“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学术主任顾林生等作专题报告。

裴泽庆指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适逢国家应急管理部挂牌。研讨会系统总结五年来雅安抗震救灾、过渡安置、灾后重建的宝贵经验,进一步研究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发展振兴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思想和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研讨会为与会领导、专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广泛交流最前沿的学术观点和富有启发性的学术思想,共谋芦山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意义重大。 

在致辞中,杨俊辉指出,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功实现了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具体负责的转变,形成了一套与过去举国体制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新机制,值得深入总结。实践证明,中央统筹指导,极大提升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战略定力和创新动力;地方作为主体,极大提高了地方党委政府应对灾难的治理能力和发展能力;灾区群众广泛参与,极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共建共享的能动性创造性。三者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展现出了巨大的政治优势、体制优势、机制优势、政策优势。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为从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性政策法规提供了成功样本,在我国抗击特大自然灾害和恢复重建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仁指出,举办此次研讨会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具体行动;是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次党性教育;是深化党史研究和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举措;是助推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戴显林在总结发言中归纳了本次研讨会呈现出的特点和亮点。一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研讨会紧紧围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进芦山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主题展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落实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的实际行动。二是时机重要,意义重大。在芦山7.0级强烈地震五周年之前的关键时间节点举办研讨会,与会领导、专家就如何推进灾区的振兴发展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野提出了非常好的对策建议,将有力促进灾区的发展振兴。三是内外结合,提升实效。现场考察和专题研讨相结合,既现场感受到了芦山地震灾区新貌的发展变化和提档升级;又坐下来研讨,从理论的角度帮我们提出发展振兴的对策建议,提升了研讨会的实际效果。四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研讨会将学术交流和对策建言有机相融,用先进的理念和高端的理论,对雅安芦山地震灾区如何走好发展振兴这条路子给予了非常及时、非常好的建言、对策建议,是一次学术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研讨会。

为了让与会专家、领导更加直观地感受芦山地震灾区5年的发展巨变,本次研讨会还安排了实地调研参观环节。与会领导、专家于18日参观了“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芦山县龙门镇白伙新村、名山区中峰乡牛碾坪万亩生态茶园、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和雅安市规划馆等,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受芦山地震灾区的涅槃重生。

大家一致表示,雅安认真践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灾区人民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有了好产业,五年来,雅安变化翻天覆地,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来自海南省地震局、上海政法学院、四川省社科院震灾研究中心以及省内相关市州和市内各县区党校的领导、专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