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枢纽作用 聚合社会组织参与灾后重建 ——“大群团”格局下的雅安探索

来源:
2014-06-05 11:30
浏览:
收藏 打印

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村群团组织社会服务站在端午节期间开展活动

  今年4月后,宝兴县灵关镇赵家坝村党支部书记江显云多了一个身份:安置点群团组织社会服务站站长。

  这个站长的主要职责是进行需求收集,协同本地各方资源,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

  这是我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今年3月,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后,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新村聚居点陆续建立了群团社会服务中心(站),它们将发挥整合群团组织资源、搭建沟通协调平台、培育孵化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职能,为社会组织提供多方位服务。

  单兵作战向资源整合转变

  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学生资助、困难群众帮扶、就业创业等群团组织共性项目的资源,或阵地资源方面的整合;另一方面,是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灾后重建,加大社会组织特别是基金会的协同力度。

  在抗震救灾中,群团组织的协同作用凸显。从成立之初,服务中心便被定位为“大群团”格局的工作阵地、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平台、社会协同的服务窗口、服务群众的公益总部、爱心企业的公益伙伴。

  “整合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资源,可以避免‘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出现覆盖不够或效率不高的情况。”市群团组织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学生资助、困难群众帮扶、就业创业等群团组织共性项目的资源,或阵地资源方面的整合;另一方面,是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灾后重建,加大社会组织特别是基金会的协同力度。

  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我市先后建立了64个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中心(站)。今年底前,我市将推动全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工作体系建设的全面完成。

  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的工作体系,是要探索新形势下聚合社会组织力量参与、服务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现实佐证了这一体制机制创新的诸多益处。

  “我们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合作模式,是互相借力的形式,服务站点日常的运转主要由义工负责,地方支持我们开展公益活动。”成都义工联在宝兴的项目负责人宋萍说,“依托这一模式,我们在宝兴4个服务站点开展公益活动。”

  建立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或站点,让社会组织找到了有序参与灾后重建的平台,这一形式颇受地方党委政府的欢迎。

  灵关镇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引入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公益项目在本地有效实施,有效服务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和福祉,“社会组织能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补充作用。”

  推进项目落地实施

  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每周统计了解社会援建项目的实施进度,每半个月发布社会援建项目推动实施情况,每月召开社会援建项目协调会,组织社会组织与市级有关部门、各县区党委政府对接解决援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5月,我市首次启动购买社会服务工作。在购买方案发布后,吸引了众多本地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承接和发布购买社会服务项目,是服务中心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市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购买社会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人文关怀、灾后特殊困难群众帮扶、创业就业等项目,每个项目的经费标准原则在20万元以内,“我们还会对社会组织项目执行综合绩效进行评估。”

  作为体现社会组织服务灾后重建的主要形式,项目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我市一方面以项目为牵引,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质量、培育孵化一批本土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全面收集群众需求,推动项目需求有效对接。

  项目的来源,由各县区服务中心先期进行群众需求调查收集,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按照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等10个类别,将项目需求汇总成社会服务项目需求库,再共享给社会组织。

  按照灾后重建项目实施“三个时间节点”的要求,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每周统计了解社会援建项目的实施进度,每半个月发布社会援建项目推动实施情况,每月召开社会援建项目协调会,组织社会组织与市级有关部门、各县区党委政府对接解决援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这些举措畅通了社会组织、党政部门、灾区群众的沟通渠道,降低了项目推动过程中的运行成本,加快了项目实施工作进度,推动社会援建项目尽快落地见成效。

  截至5月29日,服务中心累计联系对接协同社会公益项目620个,资金合计约13.8亿元;累计储备需求项目1500余个,涉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创业等多个方面。

  “由市级群团组织联合组建社会组织服务机构,让群团和社会组织的互补合作更加紧密。”市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坦言,“雅安探索”需要不断拓展深化,推动建立以群团组织为枢纽的社会组织体系,让群团组织专业化、社会化,开放式发展。

  记者 张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