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灾难 绽放梦想——写在芦山地震一周年之际

来源:
2014-04-21 09:01
浏览:
收藏 打印

  2013年4月20日,距汶川大地震5周年仅22天之际,多灾多难的巴蜀大地再次遭受7.0级强烈地震重创,196条生命瞬间即逝,无数房屋变成“站立的废墟”。

  灾难考验中国。地震发生后,中央将灾后恢复重建的“指挥棒”交给四川,探索实行以地方政府为决策、实施和责任主体的“地方负责制”。

  一年后的今天,希望的种子开始在废墟上发芽——崭新的住房和校园拔地而起,产业园区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灾区人民正满怀勇气和信心步入新的生活……

  这是灾区党员干部的一场“赶考”——三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两年后的春天,大家期待着一份让人满意的合格答卷。

  以人为本:

  贯穿始终的重建理念

  4月的芦山春意盎然,在一大片绿油油的油菜籽背后,芦山县芦阳镇黎明村村民蒋学伍的新家格外显眼:木式小楼、红色房檐,院坝里晾着衣服。

  蒋学伍家的老房子在地震中倒了。父母年逾七旬,女儿正在读书,双腿残疾的他,曾为修房终日发愁。村里得知他家困难后,专门派村组干部来帮扶,发放补助、协调建材、帮忙修房……

  不久前,蒋学伍搬进了占地100多平方米的新家。“要不是政府的帮忙,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住进新房。”蒋学伍说。

  和蒋学伍一样,芦山地震灾区4400多户需特殊帮扶才能建房的困难户,通过党员干部帮扶、企业帮助、社会援助等,住房主体已全部完工,正陆续搬入新家。而今年春节前,另外600多名特殊困难群众也已通过政府“兜底”的方式,住进了保障房。

  在芦山灾后重建中,灾区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去年冬天,记者曾到雨城区上里镇共和小学采访,看到板房里的孩子们时感到揪心。今年4月18日,由北京首创置业捐建的新学校完工了。“六一”儿童节,学生们将搬进更加美丽、现代、安全的新校舍,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重建资金有限,每一分钱要花在刀刃上。最近,雅安市对重建项目中的41个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等社会管理项目进行了调整,通过取消或大幅压缩建设投资规模,“抠”出了1.2亿元。这些钱将重点用于保障民生,投入到震后新村聚居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

  民生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要促进灾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川藏铁路率先开工建设成都至雅安段,将结束雅安市内没有火车站的历史;国道318线雅安至二郎山段恢复重建项目开工,将彻底解决国道“穿城而过”的尴尬,为群众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灾区新建农村住房9万多户已全面开工;新建城镇住房开工2万多套,占规划的57.9%;所有校舍维修加固已完成并投入使用,31个医疗卫生维修加固项目已全部开工;医疗卫生新建、改扩建项目和学校新建项目开工率均超过95%。

  这是一张重建“蓝图”——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并超过震前水平,政府主导、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为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奠定基础。

  “蓝图”编织成梦想,随着重建稳步推进,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科学发展:

  引领重建的灵魂之源

  熙来攘往挂着外省车牌的车辆,操着五湖四海口音的援建大军……这些汶川地震重建时随处可见的场景,在芦山灾区看不到。

  震后,中央明确提出:创新体制机制,重建工作以地方为主体。根据要求,四川省成立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负责整个重建工作组织领导,由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分任正、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和7个工作小组。

  “这次重建体制的创新,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次生动实践。”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顾林生说,“中央将芦山重建指挥权交给四川,不仅是科学评估灾情后作出的决定,更是为了增强地方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探索重大自然灾害重建向‘地方负责制’转型。”

  在“地方负责制”下,中央给予地方充分的重建基金“调配权”,确保了资金使用更加因地制宜。比如,考虑到重灾区各县原本就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底子薄、财力弱,配套资金跟不上。四川省及时调整了重灾县公共服务重建项目投资中的财政补贴占比,从汶川地震时的44%一下子提升到80%。

  更重要的是,“地方负责制”通过“放权”,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确保了地方能够更加冷静地判断重建工作的“轻重缓急”,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灾后重建。

  科学重建,规划先行。震后,四川省主动“放缓”了重建速度。省长魏宏说:“不过分强调速度,而注重统筹规划,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在灾区,大到全面指导重建的11个专项规划,小到灾区一个村的重建蓝图,都经过了专家无数次的论证和修改。

  雨城区中里镇地势平坦,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对口援建的绵阳市请来台湾规划大师夏铸九,为其量身打造旅游小镇。

  许多村民第一次看到规划图时非常激动,纷纷表示同意。但静下心来,发现了问题:全木质结构造价是不是太高了?户与户之间怎么没有防火墙?木柱子放在地上会不会腐坏……

  于是,规划设计团队不断与村民召开“坝坝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征求意见,修改和调整方案。

  中里镇的故事,既是科学规划的真实写照,更是尊重民意的人文注解。在芦山重建中,从规划设计、重建选址到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坚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群众是否满意,成为灾区重建的最高标准。

  防范地质灾害被誉为灾后重建的“生命工程”。震后,为避免“二次受灾”,对于灾区居住点、公共设施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灾区坚持科学选址,避开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泄洪通道。去年,芦山地震灾区虽然发生了1600多起地质灾害,却没有出现1起重大因灾伤亡事件。

  科学重建,各地还将恢复重建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一批批重建项目投入使用,为灾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依托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灾区“飞地”产业园区,目前已有10个企业项目入园建设,9个项目正在进行洽谈;灾区正在打造大熊猫文化、茶文化和山地生态旅游产品和品牌,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规划先行、统筹推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它赋予灾区攻坚克难的力量,更彰显芦山灾后重建的理性与成熟。

  群众路线:

  夺取胜利的伟大法宝

  灾后重建任务繁重,“地方负责制”给四川省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灾区群众压上了沉甸甸的责任。

  震后,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组织召开了数十次专题研究会,多次到灾区一线指导工作。

  重建的关键时期,四川省委还及时调整了雅安市委班子,把一批灾后重建和社会管理经验丰富的同志调任到灾区工作。

  去年7月20日,芦山灾后重建全面启动。当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拉开帷幕。

  灾区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着群众路线,走基层、建台账、办实事、惠民生,保持着“5+2”“白加黑”的工作干劲,充当着灾后重建的“脊梁”、百姓的“主心骨”。

  早在震后第8天,中里镇原党委书记王加林就被查出急性胰腺炎,但他仍坚持带病救灾,忙完后再一个人悄悄到医院输液。直到两个月后,他被最终确诊为急性白血病,于去年11月7日因抢救无效去世。

  去世前,王加林给家人留下两个遗愿:一是丧事一切从简,不收一分钱礼金;二是希望把他的骨灰埋在他工作过的灾区。

  妻子彭志莲哭着说:“他就是放不下心。住院后,每天还要打电话,有时一打就是几个小时。”

  在灾区,“王加林”式的干部还有很多。芦山县清仁乡大同村村党支部书记袁超,身患食道癌仍终日奔波在一线,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芦山县纪委干部武静去年底本该退休,如今仍在担任县重建办项目推进与质量监督组组长;年届五旬的德阳市援建干部匡能俊,被当地村民戏称为“不想回家”的城管局长……

  灾后重建矛盾纷繁复杂,“赶考”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在灾区党委政府引导下,一些乡村“发明”了由群众代表组成的“自建委员会”,从选房址到谈价格,从管资金到监督质量,从集建议到处理纠纷……群众自己“当家做主”,看似复杂的征地拆迁等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了。

  村民杨绍先是芦山县飞仙关镇凤凰新村“自建委员会”的一名质量监督员。每天一大早,他就戴着安全帽,到工地上给施工单位“鸡蛋里挑骨头”。有一次,他发现水泥搅拌不均匀,立即向施工方指出问题,监督及时整改。

  “各村的‘自建委员会’里,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大家宁可少出去挣点钱,也要把新房子盖好。”杨绍先说,“这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希望。”

  始终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正是千千万万像杨绍先一样的灾区群众干部在重建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使得灾区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

  2014年是芦山灾后重建的攻坚期。在7月20日灾后重建全面启动一周年之际,重建项目将基本实现全部开工建设,年内将完成重建项目1282个,完成估算投资403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6%以上;年底前,灾区农房重建将基本全部完成,30%左右的城镇住房要完成重建。

  芦山“赶考”,任重道远。要在既定的“时间表”内完成艰巨的“任务图”,唯有实干才能沉着应考、书写合格答卷。我们相信,灾区广大党员干部,将传承好、弘扬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争当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带领着广大灾区群众实现重建美好家园的“中国梦”。

  4月20日新华社(记者 叶建平 董小红 李华梁)

  现场

  重建日记“书写”灾区坚强和大爱

  新华社成都4月18日电(记者 叶建平 董小红 李华梁) 在芦山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记者在灾区走访时,偶然间发现了一本“重建日记”。作者陈果是雅安市驻芦山前线工作组的成员,从去年9月一直写到今年4月初。翻开一篇篇日记,一个个小故事透射出灾区百姓的坚强和社会的大爱。

  精打细算的百姓——

  “苍蝇也是肉”

  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雅安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震灾区群众腰包并不宽裕。5年前,这里又刚遭受汶川地震,“二次受灾”让许多群众重建能力捉襟见肘。

  在陈果的日记里,记者看到了一个个精打细算的身影:有的村民将损毁老屋的“标砖”二次利用;有的村民选择先用国家补助后贷款,算着迟点贷款、早点还款的“利息小账”;有的村民更是选择了修建工期短且工艺简单的木房,规避建材和人工上涨的“尴尬”……

  “苍蝇再小也是肉。在灾后的芦山,‘抠’不仅是美德,更是智慧。”陈果说,“平抑建材价格,政府通过补贴生产企业、开设高速绿色通道,已经殚精竭虑。而‘民间偏方’‘草根智慧’,老百姓的一个个‘小算盘’,不正是科学重建的重要补充吗!”

  携手互助建家园——

  “我帮你,就是巴适”

  芦山灾后重建任务繁重,8万多户农村受灾群众需要重建住房,人工紧张毋庸置疑。

  地震后,一些外来的施工队,泥工要价每天差不多300多元。在陈果的日记里,记者看到了一个“580”生产互助合作社。生产互助合作社的受灾群众互帮互建,今天我帮你盖瓦,明天你帮我砌砖,家家户户省下了几万元工钱。

  文中的一个小细节更让人感动:村里为五保户修轻钢房,砌砖时,该合作社副社长周维康二话不说就去了。当陈果问他工钱时,他留下一句话——“说什么钱,喊我去我就去了!”

  小小帮工队,解决大问题。如今的芦山地震灾区,流行着一条数字“暗语”——“580,9484”。飞仙关镇三友村村干部杨洪平说,“580,我帮你;9484,就是巴适(好)。”

  “连轴转”的干部——

  大家都不生“节日病”

  灾后重建,党员干部是先锋队、生力军。翻开陈果的日记,记者看到了许许多多基层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

  一篇日记里写着,在去年国庆期间召开的一次重建会议上,芦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富银幽默地说:“这样工作好,大家都不生病!当然,我指的是‘节日病’。”

  其实,灾区劳累而生病的干部有很多。雨城区中里镇原党委书记王加林因急性白血病牺牲在救灾岗位上。他去世后,中里镇曾组织过一次基层干部体检,结果没有一名干部身体合格。

  面对重建压力和难题,这些干部选择了坚守。芦山县清仁乡大同村党支部书记袁超,身患食道癌仍终日奔波在一线,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芦山县纪委干部武静去年底本该退休,如今仍在担任县重建办项目推进与质量监督组组长;年届五旬德阳市援建干部匡能俊,更被当地村民戏称为“不想回家”的城管局长……

  “白加黑”“5+2”,这些描述灾区干部工作状态的词语,让记者不禁想起了5年前的汶川灾后重建。这就是四川的基层干部。

  政策兑现到位 民生保障落实 资金使用高效

  芦山灾后重建有序推进

  截至4月20日,新建城镇住房开工20307套、占规划的57.9%,新建农村住房开工94846户、实现规划任务全部开工;所有校舍维修加固任务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学校新建项目开工率95.7%;31个医疗卫生维修加固项目已全部开工,医疗卫生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开工率95.6%……芦山地震一年来,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去年7月20日,芦山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今年4月20日,纳入重建规划项目累计开工将达到2303个,开工率83.3%,基本实现重建总体规划项目全面开工的预期目标,呈现出城乡住房重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全面启动、产业重建有序实施、基础设施重建和城镇体系重建顺利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扎实有效的良好态势。

  总体上看,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正式启动以来,重建规划项目抓紧实施,政策兑现及时到位,民生保障全面落实,资金使用安全高效,灾区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发现项目资金大的违规违纪问题,干部群众精神状态良好,社会大局保持安定有序、和谐稳定。

  今年是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攻坚期。下一步,四川省将把项目开工、完工和投资完成量作为检查目标进度的核心,推进规划项目按程序、实质性开工,开工后加快推进,为完成三年重建任务奠定坚实基础。7月20日重建一周年时基本实现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年内重建项目完工1282个,完成估算投资403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6%以上。

  四川省政府秘书长、雅安市委书记叶壮说,雅安要在三年内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七年与全国同步奔康致富,这就是一场“赶考”,“我们将发奋图强,攻坚克难,努力在灾后重建和后发追赶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4月20日《人民日报》

  (记者 王明峰)

  面孔

  新华社成都4月20日电(记者 江宏景) 2013年4月20日,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深入芦山地震灾区,用镜头记录了废墟里芦山人的伤痕和温情。

  4月又至。一年过后,照片的主人公们过得怎么样?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去的一年里,记者每至芦山采访,都会想方设法寻找自己镜头曾聚焦过的那些芦山人,听他们讲康复、讲重建、讲自己慢慢恢复到平静的生活……

 

  ▲图(一):2013年4月20日,在芦山县人民医院,杨晋茂用纸板为女友何健熙遮挡太阳。地震发生时,23岁的何健熙跑出房间后被邻居家的围墙砸中右腿,动弹不得。杨晋茂匆忙推开砖块,抱起她离开了那里。几乎就在同时,整面围墙垮塌了。后来二人被顺路的客车送到了芦山县人民医院接受救治。

  ▲图(二):2014年4月20日,杨晋茂(左)和何健熙在芦山县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领到结婚证(雅安市抗震救灾以来,政府部门均不休假)。地震后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何健熙完全康复。2013年11月,两人开始建新房,目前主体工程已完成一半。何健熙说:“经历生死后,现在看什么事情都比较淡,人在什么都行!”

  ▲图(一):2013年4月20日,芦山县宝盛乡金鸡峡,27岁的李娟被解放军官兵背着通过坍塌飞石路段。地震当天,在成都打工的李娟和姐姐担心位于震中太平镇的家人,回家心切的她途中摔倒在飞石路段的巨石间,被路过的解放军战士接力背到宝盛乡,经过救治后苏醒。

  ▲图(二):地震中,李娟的父母孩子都没有受伤。随后的日子里,李娟9岁的儿子进入板房学校上学;姐姐2013年年底平安产下了一个宝宝,现在全心投入到了老家灾后重建之中;李娟和丈夫则回到成都继续务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