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蜂桶寨国家级保护区地貌特征

来源:蜂桶寨管护中心 发布时间:2014-11-21 15:12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邛崃山脉南段。全境褶皱密集,断裂发育,形成以高山为主的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崎岖,常见相对高度1 000米左右的“v”形深谷。

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十分显著。由于中生代末以来七千万年间,印度板块平均每年以6-12厘米的速度,向北漂移了5 000-7000公里,在晚第三纪与欧亚板块相撞并俯冲入其下部,迫使古地中海消失,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升起。同时印度板块又以每年6-12厘米的速度向东南滑动,因受杨子板块和华北板块所阻,造成了南北向断裂的横断山脉。第三纪后,印度板块仍以上升为主。沿河流分布的三一一四级阶地表明,第四纪以来,印度板块上升达150米,加上河流侵蚀作用,切豁深达二、三千米之多,因而造成该区高山深谷特征。在晚第三纪以前,该区盛行西风,青藏高原崛起之后,破坏了西风环流型式,产生了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了季风环流活动,热、水条件适宜动植物繁殖。第四纪继震旦纪、石炭纪之后出现了广泛的大冰川活动。该区此时正系高山峻岭区,因此分布着山地冰川,从夹金山冰川地貌与河谷两岸沉积物证明了这一点。当冰川出现时,迫使当地植物随着冰川进退沿南北向河谷往返迁移,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植物演化,植物在与寒冷气候斗争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适应性,以新的形态、结构和习性适应新的环境,甚至出现新种。因此,植物丰富多彩,古老植物得以保存,与此相应,动物也种类繁多。

保护区按海拔高度主要分为高山区、中山区两个地貌类型区。

⑴高山区海拔3500米以上,主要分布于东经102°30′ 以西和北纬30°40′以北,以永富和硗碛两乡分布最广,在与康定县交界地带有点状分布的极高山。高山区出露三叠纪地层很普遍,东南与中山区临界带多出露古生界及其以前的地层,并多变质。地质构造主要受金汤弧和宝兴背斜西翼的控制,构造和岩性对地貌形态特征作用明显,现代外营力的流水剥蚀侵蚀和机械风化作用,对地貌影响较显著,山体高大雄伟。西北部沟谷较南部开阔,山体下部较陡,上部和顶部较缓和。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地段以上,老第三纪的山顶夷平面保存较好。石灰岩出露地区,因其多变质,且山地气温低,所以岩溶地貌不甚发育,仅局部有少数溶洞出现。海拔4200 m以上山体,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北段,最高点在北侧二十四凼,海拔4896 m。天然植被保存较好。

⑵中山区在高山区的东南面,海拔1000米以上,3500米以下。基本是北东向构造带的宝兴背斜轴部及其东翼,现代外营力主要是流水的剥蚀作用,有轻微的岩溶。整个中山区地势东北、西南高,中部低。北部切割深达600-1000米,属中切割山。西北部地表为古生界的白云岩、石英砂岩,局部出露中生界地层和元古界花岗岩与变质岩。东南部地表以三叠系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为主,局部有志留系页岩和白云岩。东河以东的城关—民治一带处宝兴背斜核部,地表以元古界花岗岩及变质岩为主,局部出露古生界的白云岩、灰岩和石英砂岩。中山区由于长期的侵蚀和剥蚀,花岗岩出露广泛,山坡陡直,山顶成嶂,多“v”形谷,沿河有1-4级阶地。除东河以东外,这里原始森林的采伐量比高山区大。冲积堆、坡积位于主支流交汇处和山坡下部,零散破碎。冲积台地和洪积台地分布在河流两岸,为农作物地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