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人民政府 四川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的若干意见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4-10-08 16:43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各县(区)人民政府,飞地园区(经开区),市级各部门,四川农业大学各中层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大机遇,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和不断推进川农大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建设,现就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正处于“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大投入、大关注的重建机遇期,要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大文章,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川农大的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深化市校双方合作,强强联合、优势叠加,把川农大人才技术优势与雅安市自然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对促进川农大发展,推进雅安农业现代化,助力灾后恢复重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市校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地方和学校资源,通过市校共建农业园区、科研示范基地、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等,建立稳定、完善的市校合作机制,使雅安全域成为川农大在农林牧渔等方面的试验基地、产业化基地,加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助推我市“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标的实现。

二、主要内容

(一)围绕提高科技服务能力,逐步完善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院校主体、科技支撑、公益服务”的理念,以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核心,整合科技资源,实现公益化的农村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有机融合,不断完善贯穿一二三产业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强化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服务总站和试点县(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

强化雅安服务总站和试点县(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加快非试点县(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逐步赋予服务总站和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农业生产技术指挥权。

1)按照《中共雅安市委、雅安市人民政府、中共四川农业大学委员会、四川农业大学关于印发〈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雅委发〔20134号)要求,市级相关部门(农业、林业、科技、农业园区)派出固定的专职人员到服务总站工作并落实运行经费与项目经费,川农大抽调相关产业专家和学生到服务总站工作,推进校地双方科技人员深度融合。

2)试点县(区)要参照市上做法,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确保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办公场地落实到位,专职人员配备到位,运行经费及项目经费配套到位。

3)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服务总站对试点县(区)实行动态管理。对已纳入试点的县(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办公场地、人员、资金落实不到位的,或者运行不好的将调整出试点县(区),总站不再支持项目及经费;对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良好,愿认真落实相关建设规定的县(区),通过申请可纳入试点建设。

2.搭建农业优势产业创新平台。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川农支撑”的原则,鼓励企业与川农大深化科技合作,搭建创新平台。重点支持茶叶产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蒙顶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绿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多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强化农畜新品种选育,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研发运用和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培训。

3.继续加大市校人才交流。

川农大继续选派相关产业专家到试点县(区)挂职副县(区)长及相关职能科局副科局长,挂职年限原则上不低于2年,挂职期间,以地方工作为主,地方政府应明确其分管工作及职责权利;试点县(区)应有计划地安排分管重点产业的县级领导、科技管理人员、乡(镇)干部到川农大进行交流培训。

4.加快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

按照“企业主导、专家指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围绕雅安市农业产业发展重点,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探索专家大院的动态管理及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专家大院建设。全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要在保障专家基本工作经费和科研经费的同时,探索建立专家—企业和专家—产业利益共同体,鼓励专家教授通过成果、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建立切实可行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专家大院与专家连心、联责、联利的新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专家大院;专家大院支撑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5.强化市校特派员团队建设。

根据县(区)产业发展情况,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吸纳学校和地方科技人才,组建市校科技特派员团队。加强对科技特派员人才培训,建立推动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的组织体系,提高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能力。完善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政策,除在科技特派员待遇、项目、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激励政策外,在财政、融资、信息、技术、土地等方面为科技特派员创业提供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企业。

(二)围绕农业产业灾后重建,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基地建设。

川农大集中科技、人才、成果,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政策等支持,快速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标准建设具有雅安特色的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

1.围绕“五雅”产业,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是市校合作的重点。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和规范技术交易合同登记和管理,川农大技术交易合同原则上在雅安登记,雅安市技术转移中心为川农大专家登记技术交易合同提供便捷条件,并加强跟踪服务。川农大涉及雅茶、雅药、雅果、雅林、雅畜(禽)等“五雅”产业,适宜于在雅安转化的科研成果优先在雅安进行转化,地方整合相关农业方面的资金予以重点支持。

2.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打造5大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

根据县(区)产业发展需要,川农大与相关县(区)共建试验示范基地,即:特色水果试验示范基地、茶叶试验示范基地、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灾后农业产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干果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基地围绕所在县(区)农业产业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并根据地方特色和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研究。

试验示范基地所在县(区)负责提供流转期不少于10年、基础设施良好、水利设施配套、集中连片,能够满足科研及示范需求的用地,作为试验示范基地;组建一个地方专家团队,派驻2名专职工作人员到基地工作,并保证试验示范基地的运行经费和必要的科研项目经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入基地建设。

川农大派出3人驻基地工作(站长1名、副站长1名、工作人员1名),围绕县(区)主导产业,组建科学家团队,并积极争取各级各类项目在基地实施。

3.探索多元化基地共建模式,分步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围绕县(区)产业发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资源,探索地方政府出政策、学校出人才技术、企业出资金,共建特色产业基地模式。按照县(区)产业特点,建设宝兴中药材基地、石棉特色干果基地、荥经天麻基地、天全二郎山雪山冷水鱼繁育养殖加工基地、天全特色猕猴桃产业开发基地、汉源牦牛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

(三)围绕科技引领与示范,打造一流农业科技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聚集区,是示范带动全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川农大的科技、人才、成果优势,合力打造具有科技引领及科技示范带动作用的一流园区。

1.推进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川农大以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资源共享等,支撑园区发展,培育壮大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水平建设园区核心区和示范区,提升园区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示范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合作做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挂牌工作,推进园区创新孵化中心、国家茶检中心、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打造雅安国家农业园区茶叶创新基地、中药材创新示范基地、林竹创新示范基地;开展园区科技培训和共享信息平台资源。

2.强化思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1)高效利用雅安丰富的林竹资源,以“管理在园、示范进园、加工入园、辐射出园”为建设思路,选择竹荪生态种植产业作为精品示范样板,整合资金,依托川农大技术,借助地方政府和园区管委会的力量,引进中天地林产等涉农龙头企业,优化“技术链—创新链—资金链”,形成有效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完善支撑竹荪产业链。通过2年左右的建设,从产业模式、管理机制、科技支撑等方面,将竹荪产业建成川农大在思延园区的精品示范。

2)针对目前思延园区的产业布局情况,川农大为珍稀苗木、猕猴桃产业发展在标准化种植、病虫害防治、精深加工等方面提供技术保障,确保园区健康发展。

3.打造雅安现代畜禽科技创新示范园区。

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产出”为基本原则,将川农大现代畜禽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作为雅安市国家级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任务的同时,带动川农大畜禽科研平台提档升级,将示范园区建设成为雅安市现代生态型畜禽业发展的引擎,成为西南地区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畜禽科技创新基地。

结合灾后恢复重建,整合多方资金。由雅安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同时积极配合川农大争取上级资金,对雅安江农场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基地布局,修复、新建部分场站和功能性实验室,全面建设雅安现代畜禽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大力开展优良畜禽品种选育、畜禽养殖模式、畜禽疫病防控等研究、试验、示范、推广,使其成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农民培训的综合基地。

(四)围绕产村相融,建立幸福美丽新村样板。

围绕省委和市委关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川农大科技人才优势,创新建设模式,打造产村相融发展样板,示范带动全市35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选择天全禾林村,芦山古城村、火炬村和宝兴罗家坝村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示范村,开展农村科技集成示范。(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试点村确定12个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产业基地。在有基础的试点村,实行农旅结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2)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开发生态产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促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六良”配套。大力推广先进适用、集约生态的标准化和清洁化生产技术;推广实施秸秆还田等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处理利用好人畜粪便。(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政策、农资、科技、信息等服务。

(五)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深度推进市校融合发展。

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市校双方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川农大为雅安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雅安市为川农大建设一流的“211工程”院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开展决策咨询、人才培训服务。

充分发挥川农大专家教授在高端决策中的“智库”和“外脑”作用,聘请专家担任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决策咨询机构顾问,切实增强决策科学性、可行性。

川农大发挥多学科优势,每年面向雅安市地方行政管理人员、企业及基层农技人员、专业大户等开展农业科技、新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培训,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依托川农大四川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结合相关专业优势,为芦山地震灾区的社会治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人员提供以“通识、实务、资格”为类别导向,“基础、进深、督导”为阶段层次的专业培训,全面提升芦山地震灾区社会工作、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人才队伍的存量和增量,形成具有示范性效果的社工人才队伍梯队。

2.实施文化、旅游等方面合作。

1)市校共建共享文化体育基地。

市校共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共享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服务。川农大将校史馆作为雅安市青少年科普基地,定期免费向青少年开放。

2)开展旅游合作。

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师资和人才优势,在旅游规划、旅游科研、旅游线路设计营销推介、旅游教育培训、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深入合作;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参加旅游职业资格考试,并在雅实习、执业,推进和服务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将市校合作工作纳入雅安市中长期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市校合作专(兼)职工作人员,完善工作措施和相关配套办法,统筹加强市校合作的组织协调。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市校合作的领导体系、工作体系和组织服务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全市形成市校合作的强大合力。

(二)落实合作经费,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市财政在原安排500万元市校合作经费的基础上,视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市校合作经费原则上都在农业园区市级专项资金3000万元中列支。各县(区)财政要安排县(区)校合作专项资金,县(区)校合作经费和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试点县(区)经费,要保持稳定的增长,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三)构建“绿色通道”,建立现场办公会制度。

每年召开12次市校合作现场办公会,市委、市政府领导到川农大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学校发展中需要雅安解决的问题。建立与川农大直接联系的“绿色通道”,确保市委、市政府及时掌握和研究解决学校反映的问题。

(四)强化督查考核,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加强目标考核工作,探索把市校合作纳入对相关县(区)目标考核和市级相关部门的绩效管理,强化对市校合作工作的督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

各县(区)、市级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开展市校合作的具体措施和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努力把市校合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务求实效。

        雅安市人民政府   四川农业大学

                          201493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