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灾区发展振兴、持续发力、同步奔康出谋划策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进芦山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研讨会发言摘要

来源:
2018-04-20 09:08
浏览:
收藏 打印

今年是“4·20”芦山强烈地震五周年,在此之际,18日至19日,我市召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进芦山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研讨会。

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北川等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雅安,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总结芦山地震灾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两天的时间,通过会前参观调研、会上交流发言的形式,充分探讨了芦山地震重建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理论,为灾区发展振兴、持续发力、同步奔康出谋划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李雪峰:

应急管理机制优化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4·20”芦山强烈地震是继汶川特大地震后发生在四川的又一次灾难性自然灾害。此次地震抗震救灾是对四川省乃至全国应急准备工作成果的一次检验。系统回顾和总结其中的得失,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相对于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显得更为及时、有序、科学、有效,表现出响应更迅速、组织更有序、救援更有效、沟通更主动、掌控更娴熟的特点。

结合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的利弊得失,立足中国国情,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机制提出完善应急指挥体系的原则、规范以及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的理念与法制机制的建议。

在完善应急指挥体系的原则、规范方面,要明确指挥层级和体系结构,根据灾害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确定指挥体系的最高层级,减少管理层级,形成联合指挥机构。因此,建议加强信息沟通和媒体管理。应急指挥部应有专人或专门职能组负责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加以整合,作出迅速的灾情研判。指挥部应当设置发布权威信息的新闻发言人;应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等信息平台,大量、及时地发布统一的灾情信息和救灾进展信息。让灾区群众及时了解灾情信息、防灾信息、政府救援信息等,以便于群众理解和配合政府的救灾工作。

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的理念与法制机制方面,要更新社会力量参与的理念,赋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优良传统以新的内涵,变“不求也应”为“有求才应”;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的规范,形成相应的规程;在灾区现场,各种社会力量必须接受指挥机关的统一指挥调度,以确保社会力量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雅安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主任 任昌蓉:

协同社会力量

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雅安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在社会组织管理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供了一种在党委领导,政府管控下,依靠群团中心体系管理服务社会组织、协调社会力量的新模式,在社会力量和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和群众之间搭建了沟通平台,并从应急到常态,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外来社会组织大量涌入,但是由于外来社会组织大多行项目制,项目开展周期一般在一到两年之间。项目结束后部分外来社会组织撤离,难以开展持续性的服务。对此,雅安市委、市政府依托群团服务中心体系,出台了《雅安市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十条措施》,通过放宽登记管理、降低注册登记条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大力孵化和支持本土化社会组织。群团服务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运用“政府支持、专业团队管理、公众监督、组织受益”的孵化模式,为本地处于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在办公场地、政策咨询、项目策划、人才培训、机构孵化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便捷式”免费服务。

与此同时,对专业机构的培训,是培育本土社会组织的2.0版本。2017年,中心就引进50万元资金实施‘伙伴计划’,从本土发展的146家公益组织中,精选15家进行重点培育。

通过招标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社会组织和其开展的项目进行评估,是雅安市群团服务中心进行有效监管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在项目开展时,雅安市群团服务中心还会派出专项志愿者进行参与和监督,以保证社会组织所开展的活动符合规范、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合理和有效。


芦山县副县长 陈菊丽:

践行重建新路

推动灾区更好发展

作为灾后恢复重建风雨兼程的见证者,为能置身灾区打硬仗而深感幸运,作为三年重建“赶考”答卷的亲历者,为能够为重建新路子夯基护坡而无比光荣;重建“赶考”,芦山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

按照中央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要求,科学编制好规划;要实行中央统筹、分级负责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灾区群众开展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活动 ,充分调动群众建房兴业、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走出了一条重建新路,芦山浴火重生。

在实践中,芦山探索建立了一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内生动力。比如,在指挥机制上,全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组织指挥体系,从上至下主动担责、主动作为,使许多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在领导机制上,芦山探索建立“1+3+7”指挥机制。在项目推进机制上,芦山实行“五总”项目推进机制,将53个重大项目纳入施工总承包,整体展现重建的进度、形象和水平。在力量整合上,芦山实行县级领导包乡连点、县级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网格化管理体制。在援建协调机制上,成立对口援建协调机构,与德阳、成都建立起流程对接、项目协调等,搭建了高效有序、无缝对接的援建平台。

另一方面,重建中,芦山坚持抓好干部队伍这一关键,把重建作为检验干部队伍的“试金石”坚持“担当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的向导,推行领导干部一线指挥、工作力量一线聚集、矛盾问题一线解决、干部队伍一线锤炼的“一线工作法”。

四川省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顾林生:

灾后重建振兴发展

总结提出雅安方案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灾后重建改革与群团体制改革。

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开启了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负责制转变”的新探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以地方作为主体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试验,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促进了地方政府从基层开始的能力建设;是践行唯物史观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生动实践,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共建共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防灾减灾和危机管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完善和丰富了中国灾后重建管理机制模式。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我国地方县级党委、政府践行新路,向“地方负责制”转型的一场大实践;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综合管理工作的一场大创新;全面引导灾区群众和其他地方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场大变革;是把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和常态化的其他各项政策以及资源进行有机、有效、科学组合的一场大整合。

要进一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建新路”的内在规律及其理论;进一步探索我国灾害重建评估机制,开展五年评估(整体跨越)、七年评估(同步小康)、十年评估,作为我国的示范;进一步研究落实《仙台框架》,总结和提出“重建得更好”的雅安方案;进一步发挥“4·20中心”的作用,做好芦山新路的案例研究,推进芦山地方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振兴发展的干部培训工作。

雅安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副主任 钟键:

打造党员干部

教育阵地品牌

近两年来,省委组织部对全省党员教育培训资源进行了统筹和规划,命名了16个党员教育培训省级示范学员基地。今年初,雅安的“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新路教育实践基地被命名为全省第二批四川省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同时,“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新路基地被列为“灾后重建”精神党性教育精品课程路线。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是深入践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的“国家实验”,是新时期救灾和重建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创新,是以地方为主的我国特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个典范,标志着我国灾后恢复重建体制建设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具有时代性和独特性,重建的物质精神成果和践行新路的经验应该共享于全国人民。

为建设好“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新路教育基地,雅安依托党校的资源和广大干部的共同努力,设立了重建新路体制机制、科学规划引领重建、特色产业发展振兴、依法深化基层治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五大特色课程体系。从形式、内容、效果上,既有理论课程,又有现场教学,还有地震亲历者讲述重建经历等,力争系统展示重建新路的创新与实践,同时达到触动情感、震撼心灵的效果。

芦山县龙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王伟:

全心为民促重建

凝心聚力谋发展

从抢险救灾到灾后重建再到如今的乡村振兴,灾后恢复重建五年来,龙门镇夯实基础抓党建,抓好党建促重建,实现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今年4月,龙门镇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卫生乡镇技术评估,同月,龙门镇入选“百镇建设行动”,美好前景催人奋进。

龙门镇作为“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镇党委政府一直在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重建效应,推动龙门更好发展上想办法、添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了我们下一步发展方向。

当前,龙门镇通过学习找到坐标、找准对标、找准定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提出“坚持五个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一是引领产业富民,扎实做好“农旅融合”大文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两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二是引领人才强村,以“农民夜校、微平台、微教材、微课堂”为主阵地,力争到2020年全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家庭能人达6000余人。三是引领乡风文明,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移风易俗”为重点,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四是引领生态宜居,大力开展“五美乡村”行动,在强化乡村产业美的基础上,加强村落民居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民居美、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五是引领基层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按照《龙门镇新村聚居点交叉评比考核办法》,每个村打造1—2个文明有序、邻里和谐的示范聚居点。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张雨蝶 杨瑞 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