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3-2035年)》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13 18:24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新闻发布会】解读《四川省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3-2035年)》

图解:四川省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3—2035年)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3-2035年)》已经五届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雅安市人民政府

2023年2月2日

四川省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2023-2035年)

雅安市人民政府

二〇二三年二月

前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做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提出,各地可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有关领域中长期规划。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修订本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及规划。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有效防范种质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等,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达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强调,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责任分工方案》,确定了四川省、市、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这一系列重要文件和要求为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前进方向。

四川省雅安市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两大地形区,位于华西雨屏中心地带,处于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横断山区,分布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享有“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天然的动植物博物馆”的美誉。据统计,雅安有脊椎动物770余种,高等植物3000余种,是大熊猫等690余种生物的科学发现地,有90余种生物以雅安及县(区)名命名,有些还是著名的“活化石”和“活文物”。

近年来,雅安市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推动各地结合自身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成效显著,可持续利用方式多样。在“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时期,持续加大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仅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抗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而且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关系到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制定《四川省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3—2035年)》,对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筑牢长江上游川西生态屏障,促进雅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深化雅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  录

前言 

1.生物多样性现状 

1.1生态系统多样性 

1.2物种多样性 

1.3遗传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问题与机遇 

2.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 

2.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 

3.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目标 

3.1指导思想 

3.2基本原则 

3.3战略目标 

4.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与行动 

4.1优先领域一: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 

4.2优先领域二: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 

4.3优先领域三: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4.4优先领域四: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 

4.5优先领域五:深入推进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解决方案 

4.6优先领域六:扎实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4.7优先领域七:开展气候变化条件下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4.8优先领域八:进一步提高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4.9优先领域九: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4.10优先领域十:深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4.11优先领域十一:充分引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 

5.保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 

5.2提升科技支撑 

5.3加大资金投入 

5.4强化宣传教育 

1.生物多样性现状

雅安市位于华西雨屏带中心区,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雅安市辖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面积15046km²。全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多年平均气温14.6℃~17.5℃,水热充沛。境内主要为山地地貌,生境多元,山水林田湖草要素齐全,保留了丰富且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属“岷山-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1.1生态系统多样性

雅安市生态系统多样且稳定。雅安市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占比69.14%,灌丛生态系统占比9.54%,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占比9.92%,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占比4.28%,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占比2.92%,城镇生态系统面积占比2.76%,其他生态系统面积占比1.44%。雅安市森林覆盖率较高,2022年森林覆盖率达69.42%,居全省第一。各类生态系统服务、调节、文化功能较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区总面积约为6419.26km²,占国土面积的42.66%,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区面积约为269.48km²,占国土面积的1.79%。

雅安市处于川西藏东高山深谷针叶林区、云贵高原常绿阔叶林、松林区和四川盆地栽培种植区交界处。其中云贵高原常绿阔叶林、松林区面积最大,占41.10%,其次为四川盆地培植区,占35.30%,川西藏东高山深谷针叶林区面积相对最小。

1.2物种多样性

雅安市物种丰富且独特。雅安市分布有植物182科869属3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8科48种,珙桐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分布有野生动物700余种,大熊猫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9种,狼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3种。全市记录鸟类500多种,超过全省鸟类种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包括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国特有绿尾虹雉和中华沙秋鸭,以及黑颈鹤、黑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境内流域分布有89种水生野生动物,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川陕哲罗鲑,以及重口裂腹鱼、大鲵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雅安是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境内现有340只野生大熊猫。雅安是世界上第一只熊猫的科学发现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访国外的24只大熊猫“外交官”有18只来自雅安。“植物界的大熊猫”珙桐,在雅安市荥经县境内分布不低于333.33 km²。昆虫“活化石”大卫两栖甲也产于雅安。

1.3遗传多样性

雅安市遗传资源丰厚且优良。雅安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有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汉源花椒、汉源葡萄青椒、石棉草科鸡、雅安奶山羊等几十余种雅安特有的重要可食用遗传资源。其中,石棉县研发的枇杷品种“川认果2021001”,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全球独有“春花枇杷”。雅安拥有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茶树基因库和汉源花椒种质资源库等重要种质资源库。雅安境内常见的药用植物品种多达1200余种,占四川省已知种类的27%,占全国药用植物的11%;境内有药用动物110余种,占全省药用动物种类的66%。雅安市有桫椤、珙桐、杜仲、香果树、红椿、楠木、红豆杉、银杏等孑遗植物古树200余株。宝兴裸裂尻和天全鮡仅分布于雅安市宝兴河和天全河局部河段,具有独一无二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价值。

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效、问题与机遇

2.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

(1)政策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雅安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总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工作,政策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制定出台《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雅安市村级河(湖)长制条例》《雅安市林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协作制度(试行)》等地方性法规和工作制度。出台《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雅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雅安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雅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启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规划修编工作。印发《雅安市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对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做了细化安排。

(2)就地与迁地保护成效显著

雅安市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以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连通性保护为核心,不断巩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果,生态空间保护格局已基本形成,境内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雅安市共有25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为6867km²,覆盖雅安市国土面积约45.64%。全市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到5480km²,占雅安国土面积的38%,较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增加660km²。雅安市野生大熊猫340只,比第三次调查增加了81只。建立全国首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和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大熊猫“伞护”下的川金丝猴、雪豹、羚牛等众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光叶蕨、雅安红豆、圆叶玉兰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得到复壮。全市现存16935株古树名木得到保护。

雅安市已建成动物园、植物园和种质资源库多处,保护受威胁物种和重要遗传资源。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芒苞草、珙桐等成功开展了一系列迁地保护。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共收集省内外茶树种质资源材料2500多份,并已建成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基因库)和西南最大的茶树基因库。收集保存省内外优良的花椒遗传资源86份,创建省级花椒种质资源库。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四川)基地雅安主基地,收集保存中药材27种、53份资源,实现对濒危、道地中药材品种的抢救性保护、繁育和发展。

(3)生态修复扎实推进

雅安市持续开展退化林修复和管理,森林覆盖率持续位居全省第一。生态恢复治理后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林地、草地,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雅安市近年来安排生态修复项目133个,落实资金14亿元,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修复141.20km²,建立拖乌山、二郎山和泥巴山3条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增强了栖息地的协调性和连通性。

(4)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成绩显著

雅安市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培育壮大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五雅”产业。地标性农产品蒙顶山茶和汉源花椒获得欧盟认可,“蒙顶山茶”“雅安藏茶”品牌强度位居全国前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棉草科鸡完成种业提升。成功创建4个省级竹林乡镇、6个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和8条省级翠竹长廊。宝兴县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宝兴川牛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道地药材“雅连”“宝兴厚朴”“荥经天麻”等品种名扬海内外。成功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和省级森林城市,2020年在中国康养城市排名中位居全国第5,碧峰峡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5)科普宣传扎实推进,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形成

充分发挥熊猫故乡、熊猫文化发祥地等先发优势,建成全国首批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打造“安逸走四川,熊猫看雅安”“大熊猫1869”两大文化品牌。发起并成立“中国·大熊猫文化联盟”,承办《熊猫之舟》,致力于宣传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果、大熊猫文化。举办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大会、首届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研讨会等大熊猫相关大型活动,持续推高“熊猫热”。

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革命纪念林、芦山地震生态修复示范林、珍稀动物保护科普基地等,加强了对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在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增强了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2.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

(1)问题与挑战

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不足,保护行动缺少政策指引。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新时期现代化治理的要求下明显不足。行政权力、特许经营、综合执法、生态搬迁等系列重点工作缺少地方政策指引。县域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专规与省、市级规划不能高质量衔接。

生物多样性本底不清,限制保护与绿色发展。雅安市近70%的国土面积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但大部分保护优先区域未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现有数据已不能全面反映雅安市生物资源本底状况。亟需开展生物多样性全面普查,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

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影响民生福祉。生物入侵、气象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因素导致的生物资源丧失形势日益严峻。外来物种底数不清且缺乏专项防控经费,紫茎泽兰、加拿大一枝黄和水花生等外来入侵物种,对局部地区农业生产、水生态系统负面影响较大。芦山地震七度区面积达4029km²,森林生态价值损失累计177.7亿元。

(2)重要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不断形成。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指南。2021年,大熊猫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实现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引了新方向。四川省发布《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责任分工方案》,为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创新发展做出部署、提出要求。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历史性地描绘了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2022年12月,中国共产党雅安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雅安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雅安新篇章的决定》,支持雅安“一区一地”(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和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为引领的战略发展布局,这对于雅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依托上述重大机遇,雅安市组织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必将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3.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为目标,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各项工作,将雅安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与乡村振兴典范,努力建设长江上游坚固靓丽的生态屏障。

3.2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遵循自然科学规律,突出科技创新在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上的重要引领作用。结合雅安市社会发展需求和自然环境特点,依据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研究成果,锚定“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总定位,制定保护目标和行动计划。

(2)保护优先,持续利用

将雅安市关键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进行优先保护。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加强有序、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市场开发。

(3)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政府应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政策和规划,在优先区域主导实施保护和项目建设。同时,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完善全民参与机制,动员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广泛性。

(4)协调发展,惠益共享

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互依托,实现二者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推动生态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雅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物种基础。推动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公平、公正分享其产生的经济效益。

3.3战略目标

(1)近期目标

到2025年,进一步推进生物多样性行动主流化,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基本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初步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构建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左右,湿地、林地、草原保有量保持稳定。大熊猫国家公园逐步恢复和联通受损栖息地,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保持稳定。初步形成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经济特色更加明显,公众参与制度基本建立。

(2)中远期目标

到2035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和机制基本完善,形成统一有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生物多样性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满足保护需求,实现生物多样性行动主流化。雅安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湿地、林地、草原保有量稳定在合理水平。大熊猫国家公园关键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遗传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雅安市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受威胁物种和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遗传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惠益得以分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公众参与制度全面建立。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指标纳入地方考核,压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

4.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与行动

4.1优先领域一: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

行动1: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全面梳理国家和四川省现有法律法规中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因地制宜,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应配套政策制度。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制度,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多部门协作开展野生动物调控工作。

行动2: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相关部门中长期规划

对接《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5年)》《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保护规划》任务安排,各有关部门从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中长期规划,明确本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和措施,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鼓励各县(区)、企业和社会组织自愿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4.2优先领域二: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

行动3: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开展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本底调查,摸清本底。开展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生态环境指示性物种、林木种质资源等专项调查,掌握区域内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状况。

行动4: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一体化动态监测和数字化治理机制

依托国家、省、市级相关部门现有或建设中平台,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与预警方案。引入人工智能,强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在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现代化,定期发布物种健康状况与栖息地质量监测结果。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级各类生物物种、遗传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构建科学、规范的野生动植物、生境和生态系统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行动5: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

持续开展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生态系统状况和服务功能评估,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开展雅安市珍稀濒危物种状况专项评估,掌握其生存现状和受威胁程度。开展大型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生物技术应用、环境污染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

行动6:修订发布雅安市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关键栖息地

组织筛选雅安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结果中珍稀濒危属性、特有属性、经济属性较高的物种,形成并发布雅安市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并划定关键栖息地,支撑小种群复壮工程。

4.3优先领域三: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行动7: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加强雅安市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力度,科学调整自然保护地,合理布局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自然保护地质量管理评估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完善管理设施。针对尚未受到有效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或严重受威胁物种,探索建立生态保护小区。

行动8: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

科学划定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监管,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示范区建设。

行动9: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加强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建立古树名木管理数据库,完成古树名木的信息建档工作。对古树名木实施挂牌保护,明确保护单位,签订管护责任书。对树龄在八十至一百年的树木作为古树后备资源,建立后备资源库,提高古树名木保护率。

4.4优先领域四: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

行动10:科学开展野生植物物种迁地保护

探索建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基地和繁育中心,建立和完善雅安市植物园体系,统一规划全市植物园的引种保存、种质资源库和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等。科学构建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群落,对于栖息地遭到破坏的重点物种,加强其替代生境研究和示范建设,确保其生存和繁衍。

行动11:科学开展野生动物物种迁地保护

完善野生动物繁育体系,开展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繁育中心评估,合理规划改造动物园。规范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及其商业活动,保护知识产权,公平分享因利用生物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对于栖息地遭到破坏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采取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措施,确保其生存和繁衍。

行动12:统筹推进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联动

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理念应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建立迁地保护数据库和动态监测系统。探索建立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联动机制。

4.5优先领域五:深入推进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解决方案

行动13: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和修复

构建连通邛崃山、大相岭和小相岭等山系内部或山系间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廊道,保障栖息地在空间和功能上的完整性、协调性和连通性。在雨城区青衣江、天全县喇叭河和宝兴县夹金山等鸟类栖息和迁徙地建设鸟类迁徙通道。

行动14:加强河湖库栖息地保护与修复

开展周公河、天全河和宝兴河等珍稀濒危鱼类自然保护区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关键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提升支流小流域水系连通性,建设干流、支流生态廊道体系。实施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恢复、微生境修复等措施,修复珍稀濒危、特有物种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严守河湖休养生息底线,防范河湖环境污染风险。

行动15: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

在青衣江等重要支流和瀑布沟水库等重点湖库周边,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湿地生态修复。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恢复河岸带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库)等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大力推进河湖(库)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行动16:开展退化林和草地生态修复

综合开展退化林修复及退耕还林。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自然恢复为主,调整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实施退化草原修复,减少人为活动干扰,遏制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4.6优先领域六:扎实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行动17:持续提升生物入侵和生物疫情疫病防控水平

完善生物入侵和生物疫情疫病防控部门间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解决生物入侵和生物疫情疫病防控重大问题。开展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科学评估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制定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并发布雅安市外来物种名录。加强外来物种引种的风险评估和后期管控。加强生物入侵和生物疫情疫病防控技术研发。

行动18:建立生物入侵和生物疫情疫病动态监测和预警体系

建立生物入侵和生物疫情疫病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防控能力建设。监测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重点保护区域外来物种的现状与动态变化。加强生物入侵和生物疫情疫病早期预警狙击、应急控制、阻断扑灭和可持续综合防控等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

行动19:加强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监测管理

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评估与监管体系,完善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建立生物安全培训、跟踪检查、定期报告等工作制度,制定风险防控计划和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强化过程管理,保障生物安全。

行动20:科学应对自然灾害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开展自然灾害对雅安市重要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调查,科学评估重灾区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受损状况。开展雅安市自然灾害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战略研究。开展灾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规划,建立对灾害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体系。

行动21:开展灾区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预警及恢复评价

开展灾后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研究恢复技术并开展示范。评价重灾区生态恢复情况,评估灾区环境承载力,提出灾区生态风险预警措施。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修复,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关键受损地段生态功能恢复。

行动22:健全灾后生态修复机制

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保障基础上,利用政策导向,激发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源,支持实施灾区灾后生态修复。推进实施生态补偿规划。有序组织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的重建。

4.7优先领域七:开展气候变化条件下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行动23:有序评估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开展气候变化对雅安市重要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研究,评估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频发对雅安市生物多样性威胁程度,识别出气候变化下重要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高风险区。

行动24:探索实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依托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增强自然生态领域气候韧性,稳定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强化林业、农业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增强城市生态承载力和宜居性。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研发针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生态保护措施。降低气候变化对生物物种的负面影响。

行动25: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多部门联动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坚持污染减排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引领,在深入研究和综合研判雅安市产业发展水平、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大培育森林与草原碳汇资源,增强湿地碳汇,增加农田土壤碳汇,构建农业种养新模式,进一步保护和发挥生态系统碳汇服务功能。

4.8优先领域八:进一步提高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

行动26:创新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加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与知识产权保护。探索构建1-2个生物遗传资源及其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示范案例。引导和规范生物多样性区域友好型经营活动,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GEP)和生态资产核算,并定期公布成果。

行动27:提升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科技研发实力

开展野生种人工繁育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等技术研发,加强生物资源发掘力度,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林业、生物医药和环保等领域的绿色应用。加强保护与改良有经济价值种质资源的关键技术研发。

行动28: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落地实施

探索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路径,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生态县。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文旅路线。大力发展以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五雅”资源为代表的生态资源,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推动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上档升级,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提升雅安市中医药产业地位。

行动29:加强生物遗传资源管理

推动生物遗传资源信息化和惠益分享,制定完善生物遗传资源名录,促进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开发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惠益分享等监管信息跨部门联通共享,强化生物遗传资源对外提供和合作研究利用的监督管理。

行动30:推广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

进一步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相协同的示范技术、创新机制等应用范围。制定自然保护地控制区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在适当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开发、生态旅游和康养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供给体系。

4.9优先领域九: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行动31:全面开展执法监督检查

严格落实部门执法责任,加强重要区域野生动植物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强化重要保护物种栖息地生态破坏遥感监测问题执法监管,将危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行为和整治情况纳入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健全部门间联合执法,进一步深化同周边区县生态监管协同机制,形成严打严防严管严控的高压态势。定期开展“十年禁渔”执法行动,严肃查处危害生物多样性行为。

行动32: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贯彻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考核指标体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及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

4.10优先领域十:深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行动3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争取全球环境基金(GEF)等支持,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充分发挥雅安市“国礼大熊猫之乡”的作用。继续推进“五雅”在欧盟受到保护和使用欧盟官方标志的进程。借助“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契机和平台,加强双边、多边交流与合作,增强履约意识,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推动知识、信息、科技交流和成果共享,提升国际影响力。

行动34:加强国内合作交流

积极参与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交流合作,争取国家及省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项目资助,协同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相关地方政府合作,强化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濒危物种及栖息地保护,推动岷山-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保护一体化修复,广泛调动国内利益相关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性,共同推进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

4.11优先领域十一:充分引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

行动35: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

推动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创新投融资手段加大投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力度,实现“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及公众共同参与”的模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活动。鼓励公众积极举报滥捕滥伐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违法行为。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的广度、深度与专业度。

行动36: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知识、重大成果等宣传普及,提升雅安“生物基因库、动植物博物馆”名片影响力,推动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宣传。打造城市生物多样性主题自然科普公园,增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样区、示范社区等,推动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进学校、进社区,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普及,提升公众参与度。

5.保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各负其责,协调联动,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领导。各级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职能,切实担负起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有关考核内容,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协调配合,推动雅安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的常态化,定期发布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评估结果。深化与四川省内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雅安生态一体化保护。

5.2提升科技支撑

加强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各大高校和非政府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建立雅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导专家库,鼓励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技术研发,强化科技支撑。综合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管理等多元数据整合集成,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提高基础能力建设,服务管理决策。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行政执法队伍的科技培训,增强执法的科技能力。

5.3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际、国家及四川省级资金支持,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鼓励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政策及专项资金,逐步推动生态保护补偿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挂钩,定期发布优先领域内优先项目。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有效拓宽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

5.4强化宣传教育

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爱鸟周等重要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增强公众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为依托,建成一批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科普基地、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生态博物馆等宣传教育基地,加强对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