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23 15:14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雅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雅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已经五届市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23日

雅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目录

一、规划背景.............................................. 3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3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10

二、总体要求................................ 15

(一)指导思想................................... 15

(二)基本原则................................ 16

(三)发展目标.................................. 17

(四)定位布局........................... 19

三、主要任务............................... 24

(一)大力实施健康雅安行动.................. 24

(二)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28

(三)构筑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34

(四)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40

(五)扩大区域中医特色影响......................... 44

(六)强化重点人群健康保障............................ 49

(七)大力发展特色康养产业.................... 54

(八)加强卫生健康队伍建设............................ 57

(九)推动卫生健康数字赋能.............................. 62

(十)推进卫生健康协同发展.......................... 66

四、实施保障................................. 69

(一)加强组织领导........................... 69

(二)深化体制改革.................................. 70

(三)完善要素保障............................... 71

(四)加强法治支撑........................... 73

(五)营造良好氛围................................ 73

(六)强化监测评估.................................. 74

雅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加快实施健康雅安行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雅安卫生健康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根据《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健康雅安2030规划纲要》《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雅安卫生健康事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紧紧围绕建设川西医养中心目标,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两业同兴,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健康建设发展高效联动,统筹推进西医和中医、医疗和公卫、城市和乡村协同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76.36岁提高到7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5/10万下降到8.17/10万,婴儿死亡率从4.28‰下降到3.5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6.92‰下降到4.74‰,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卫生健康发展取得重要成果。

表1 2020年国家、省、市健康水平

健康指标

全国

四川省

雅安市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6

77.56

78

婴儿死亡率(‰)

5.4

5.22

3.5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7.5

7.30

4.74

孕妇死亡率(1/10万)

16.9

16.84

8.17

1.聚焦“一个目标”——健康雅安建设成效显著

印发实施《“健康雅安2030”规划纲要》和18个《健康雅安专项行动方案》,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主任的健康雅安行动推进委员会,建立起多部门推进“健康雅安”建设的协调机制。大力开展“健康细胞”建设工程,石棉县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健康促进表现突出县。我市成为全省第5个全域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县城)的城市,新创国家卫生乡镇(街道)30个、省级卫生乡镇94个、省级卫生村479个。积极推进“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实施60岁以上老年人重点疾病检查、重点疾病筛查等民生项目,印发实施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全人群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得到强化。

2.取得“两项胜利”——健康扶贫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

大力实施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两保、三救助、三基金”等扶持政策,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大病医疗参保率均实现全覆盖,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个人支出占比控制在10%以内,卫生扶贫基金救助贫困患者近20万人次。建立医疗扶贫“绿色通道”,大病集中救治1.9万余人、慢性病签约服务7千余人、重病兜底保障近5千人。“红旗帜”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为3.2万余人次贫困人口提供免费健康服务。精准实施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贫困常住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达到100%。加大261个贫困村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实用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措施力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巩固提升,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

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策略,规范设置发热门诊24个、定点收治医院9个、隔离床位335张,全市8例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社区聚集性疫情和院感事件零发生。选派21名医务人员、调剂11万毫升血液制品支援湖北,支援甘孜州负压救护车转运新冠肺炎患者20人,并协助完成核酸检测任务。开展“春风”行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健康服务24.93万人次,培训疫情防控卫生员10260人次。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设立核酸检测机构25家,医务人员检测全覆盖。全力保障疫情防控资金,共投入资金8074.67万元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3.强化“三类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人均45元增至人均74元,全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签约率分别达到91%、89%,肿瘤登记数据被国家癌症中心收录入《中国肿瘤登记年报》。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8.65%,芦山县、宝兴县创建省免疫规划示范区。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保持低流行态势,石棉县创建省第二轮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雨城区、名山区、荥经县、天全县达到血吸虫病消除达标标准。2018年,市疾控中心创建成为三级乙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截至2020年,全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累计报告发病率167.55/10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全市共建立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9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4个,高危孕产妇100%专案管理,优化婚姻登记-婚检-孕优“一站式”服务,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目标人群111.68‰。推动计划生育服务转型,稳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落实计划生育惠民政策。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借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领办市人民医院,带动全市医疗水平全面提升。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组织成立老年病科、艾滋病治疗、超声医学、神经内科等6个质量控制中心,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与省内外6家综合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建立17个专科联盟,助力14家市内集团医院开展新技术30余项,4家医疗机构由二甲升级为三级医院,3家医院入选国家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第二阶段500家县级医院建设单位,三甲综合医院门诊预约诊疗率达75.32%,智慧化医疗建设逐步加强,川西医疗高地标志度逐步提升。加强无偿献血管理,连续13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工作先进市。

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天全县中医医院“陈氏”骨伤获四川省流派工作室称号,市中医医院“杨氏”骨伤入选四川中医药流派工作室建设单位,“川西区域骨伤医疗服务中心”显示度逐步凸显,汉源县、天全县中医医院分别通过三级中医医院评审。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0%乡镇卫生院、96%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2%乡镇卫生院建有中医馆,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49%。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提升,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48.5万余亩,产值7.91亿元,“天全川牛膝”“宝兴川牛膝”“荥经天麻”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认定,宝兴县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芦山县川西药谷·禾茂田园被评为“四川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天全县二郎山喇叭河景区评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全市共申报中医药自主院内制剂26个。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新入选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1人、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人、四川省名中医5人。

4.突出“四大领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康养产业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化医改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医改试点圆满收官并作为唯一市(州)在四川省医改工作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2016年、2020年深化医改工作成效明显荣获省通报表扬,健康雅安战略有序实施,全市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实现“一升二降”,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医用耗材加成。医联体建设成效明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挂牌成立,探索“1+1+X”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新模式,实现雅安百姓就近享受“华西品质”美好愿景。探索形成县域医共体“石棉模式”、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医疗流动服务项目等一批典型经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石棉模式”被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宝兴县试点“医疗流动服务项目”经验刊登至2020年全国两会特刊。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核心指标实现“三个提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取得全科执业证的比例由79%提高到90%,公立医院住院病人转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由5%提高到6%,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及相应医疗康复能力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分别由70%、60%提高到81%、75%。3家医院启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和省级试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核心指标实现“两升一降”,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基本医保收入占总支出的比重分别由2017年8.32%、32.95%提高到14.11%、37.20%,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率由2015年14%降低到2020年9%。

实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重点开展健康扶贫、妇幼健康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中医药传承创新、人口健康信息化等工程建设,累计投入40.15亿元、建设项目73个,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截至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9.63张。市卫生计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医疗卫生机构支撑事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打造雅安立体式应急救援体系,成为全省第三个实现航空医学救援的市(州),完成“5G+救护车”系统升级改造,与川西、成雅区域卫生应急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实现应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紧急救治体系更加完善。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人员增加2975人,卫生技术人员增加2909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达3.1人、3.6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达3.2人,农村每千人口乡村医生达1.4人。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下派325名医务人员对口支援甘孜州、凉山州及市内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传帮带”工程。全面实施省、市高层次人才配套政策,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人才184人。

入选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出台《雅安市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支持医养康养产业发展,基本形成健康“医养”、生态“游养”、运动“体养”、静心“禅养”、食疗“药养”五养产业格局和“一核两翼四廊多点”空间布局。2015年以来,续建、新开工雅安康养产业园、川西医养中心、蜀天·康养医疗培训中心等52个康养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过90亿元;培育医养结合机构13家,医养结合床位达2600余张;建成康养小院500余家。启动雅安市老龄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推进“互联网+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1.优势条件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加快发展,在康养产业、区域中心、硬件条件等三个方面形成了比较优势,为全市卫生健康从“数量”转为“质量”、从“扩规模”转为“抓内涵”、从“物的发展”转为“人的发展”、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等四大转变,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全国来看,康养产业有名有位。生态优势是雅安最突出的优势。早在2016年,因生态环境优良、医疗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市,打造了一系列医养发展“雅安样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康养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实现井喷式、突破式的发展,夹金山、龙苍沟、海子山森林康养基地相继被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我市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2018年排名第7位,2019年、2020年第5位,2019、2020年上榜“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康养蓝皮书》认为,雅安康养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推进打造环境康养、药材康养、医疗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旅居康养等特色产业发展,成为西蜀生态康养目的地。

从全省来看,区域中心成势成型。我市地处成都平原经济区,具有融入成都、协同康藏、链接攀西、抱团乐眉的区位优势。2014年,省级层面确定雅安市人民医院作为西康区域医疗中心的领头医院,将医疗技术覆盖雅安市,辐射眉山市、甘孜州、阿坝州及凉山州。市骨科医院(天全县中医医院)、市中医院杨氏骨科有较好基础,逐渐形成具有雅安特色的骨科品牌,在全省的知名度显著提升。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市又成为全省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之一,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开展疾病防控救治。总体来看,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建设川西医养中心以来,区域中心聚集效应正在加快成势,我市区域医疗首位度不断提升,竞争力、辐射力不断增强,周边跨区域来雅看病就医群众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全市异地住院病人占比上升至8.44%,居全省第三位。地处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交汇地的石棉县,总诊疗量县域外占比达到19.46%,出院病人县域外占比达到31.12%,其中,石棉县人民医院近5年县外住院病人占比保持在43—50%,辐射周边三个市(州)20余个县约100万人口,协议医保服务人口超过300万。市骨科医院吸引了雅安市及邻近的蒲江、邛崃等县(市),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周边50余县(市)群众前来看病就医,覆盖人口约500余万;2020年医院门诊少数民族患者约10万余人次,占门诊就诊人数的20%以上,住院病人中少数民族患者约3000余人次,住院患者中少数民族占30%以上,用医疗技术和服务架起民族团结桥梁。

表2  2020年雅安市周边区域卫生健康发展状况

地区

常住

人口

(万人)

人均GDP(元)

城镇

化率(%)

千人口床位(张)

千人口

卫生技术人员数(人)

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

千人口注册

护士(人)

三甲

医院(个)

市级妇幼机构等级

市级疾控中心等级

雅安市

143.46

52366

52.78

9.63

9.20

3.38

3.93

3

一级

甲等

三级

乙等

成都市

2094.70

85679

78.77

7.34

9.33

3.46

4.44

39

三级

甲等

三级

甲等

眉山市

295.60

48132

50.1

6.89

6.36

2.39

2.82

4

三级

乙等

二级

甲等

凉山州

485.84

35720

37.0

6.04

6.00

1.86

2.70

4

三级

乙等

三级

乙等

甘孜州

110.74

36993

31.0

5.06

6.40

2.00

2.12

1

二级

甲等

三级

乙等

阿坝州

82.26

49668

41.4

6.54

8.53

3.09

2.83

1

二级

甲等

乐山市

316.02

63259

53.1

8.18

7.29

2.71

3.35

3

三级

乙等

三级

乙等

四川省

8367.49

58126

56.7

7.76

7.57

2.81

3.42

108

三级

甲等

三级

甲等

注:千人口医疗资源数据来源于《四川卫生统计年鉴2020》,城镇化率数据来源于各市(州)统计年鉴2021、为2020年数据。

从自身来看,设施条件够硬够新。经过灾后恢复重建,我市整体城乡面貌、基础条件、产业结构等明显改善,重建崛起的医疗卫生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全市市、县、乡三级特别是县、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焕然一新,相比全省其他区域拥有更好的硬件基础,重建效应已经显现,重建红利正在释放,人民群众对本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实力认可度有所提高。截至2020年,我市市域内住院率达到82.3%,群众的主要健康问题在市域内即能得到有效解决。

2.面临形势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里,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布局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建立健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雅安处于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卫生健康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重大民生工程,在未来雅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新发展定位迫切需要强化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支撑。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提出建设“三个高地”、发展“四大经济”,培育绿色新产业新动能,康养产业是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要在“三城三示范”上勇担当、作表率,加快建设川西医养中心,推动建设幸福和谐之城,离不开健康雅安建设,离不开卫生健康事业作为重要支撑。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十三五”期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转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78%,未来全市工业化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人口城镇化的步伐和水平将明显提升,在城镇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有较大发展机遇。全市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22.4万人,占比达到17.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少子化老龄化等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严峻,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仍较缺乏,康养产业链尚未形成。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新开放格局迫切需要提升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水平。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东融成渝、西向拓展”开放格局,高水平建设雅州新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川藏铁路建设重大战略机遇。这要求全市卫生健康在自身人口数量不多、需求不足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川西医养中心建设,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卫生健康发展,解决周边群众重大健康问题,同时强化与成都、重庆等区域联动合作,推动优质资源承载和扩容,吸引更多外来人口来雅就医、康养。除此之外,随着交通进一步便利,特别是川藏铁路建设,区域重大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加大,亟待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突出“枢纽”“前哨”地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当前,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赋能新模式、新业态,也正在成为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我市电价、气候等优势十分明显,已建成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发展“新基建”得天独厚、因势利导。“十四五”时期,医疗信息化、智慧医疗、互联网医院、5G救护车、远程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等将大有可为,新信息技术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将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精准的卫生健康服务,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有望再创辉煌。

在看清优势和形势基础上,卫生健康发展内部结构性问题仍然不可忽视:一是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不畅,医疗卫生综合改革的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分级诊疗任重道远,人事薪酬、编制制度、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等改革有待深入推进。二是事业和产业发展缺乏优质人力资源支撑,领军性人才不足,引进和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三是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县域整体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县(区)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康养产业缺少“金字招牌”,可持续发展路径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总体思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省委十一届、市委四届历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三个高地”,发展“四大经济”,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四川战略,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加快推进全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推进健康雅安建设,以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体系、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的基层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为重点,以建设川西医疗高地、川西宜养幸福地、川西健康屏障为目标,加快建设川西医养中心,在“三城三示范”上勇担当、作表率,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全市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卫生健康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为实现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实施五年规划,细化《“健康雅安2030”规划纲要》2021-2025年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健康雅安建设,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落实政府对卫生健康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监管、宣传等职能,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同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性,加快康养产业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雅安卫生健康发展放到全省全国大局中考虑,立足市情、卫情,聚焦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差距,谋划发展方向,提出可操作、可落地的务实举措,加快补齐短板和弱项。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协同,更加注重医改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健康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走出具有雅安特色的医疗卫生改革新模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35年,全市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达到全省前列,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建成与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定位相适应的健康雅安。

到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康养产业进一步发展,基本形成全民健康制度体系,健康环境得到改善,初步建成川西医养中心。到2025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走在前列”。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得到提高,健康行为全面普及,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5/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2‰以内。

——医疗资源供给水平“走在前列”。推进全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增量,人均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等卫生资源数量适度增加,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更加均衡,资源利用更趋合理,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区域医疗服务首位度“走在前列”。川西医疗高地地位进一步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建成一批具有区域引领力、聚集力、辐射力的名医、名科、名院,指导和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全市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够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县域就诊率、市域内住院率等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公卫服务能力和水平“走在前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心理疾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成效进一步显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

——康养产业发展影响力“走在前列”。建立符合雅安发展实际的康养产业体系,雅安康养品牌全国闻名,来雅康养群众数量逐年增加,康养产业对全市绿色发展的贡献度更进一步提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进一步凸显,成为雅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专栏1  “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性质

健康 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

79

预期性

健康预期寿命(岁)

——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8.17

≤14.5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3.51

≤5.2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74

≤6.6

预期性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4.5

力争每年降低10%

预期性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

88

95

预期性

健康 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9

﹥25

预期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人)

44.6

52.6

预期性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5.92

<23.3

预期性

健康 服务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38

3.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93

4.0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4.4

4.5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

0.43

0.51

预期性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5.4

﹥85

预期性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5.38

﹥85

预期性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8.65

﹥90

约束性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

94.58

90

约束性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4.5

预期性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3.52

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

约束性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

58.3

80

预期性

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成三星智慧医院比例(%)

——

60

预期性

三级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9.05

8

预期性

健康 环境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6.2

完成国家目标

约束性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98.9

完成国家目标

约束性

国家卫生乡镇占比(%)

16.2

持续提升

预期性

健康 保障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4.03

<27

约束性

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职工≥80

城乡居民

≥70

保持稳定

约束性

健康 产业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

370

预期性

(四)定位布局

1.总体发展定位

紧紧围绕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的战略目标,立足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高地、全省西向拓展开放高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业发展高地“三个高地”定位,适应全市对内“做强主干、联动六县”市域发展格局、对外“东融成渝、西向拓展”开放发展格局,以“医、养、防、药、游、体、禅”等为主攻方向,以创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市、四川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四川省健康服务业示范市为抓手,以加快建设川西医养中心为载体,建成国际生态康养城市和国家健康城市。

图1 雅安市卫生健康总体定位溯源图

2.事业功能布局

按照“立足雅安、融入成渝、辐射川西”服务方向,坚持“做强主干、联动六县、东融西拓”,着力构建“一主中心、一副中心、一特色中心、多支点”为支撑的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布局。同时,推动“整体向东”发展态势,打造以名山区为“先头兵”的东进融入带,并以石棉县、天全县为南、北两大辐射“第一站”“桥头堡”,形成服务“主中心”的两条辐射带。根据属地层级的不同,综合考虑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合理布局公共卫生资源,强化区域间协同合作。

“一主中心”:构建以雅安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其他市级和区级医疗机构为支撑的城市医疗集团,将雅安市人民医院打造成“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管理现代、群众满意”的龙头医院;支持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积极融入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城乡融合医疗和康养发展示范区。

“一副中心”:汉源、石棉片区以医疗为支撑、康养为特色的副中心。

“一特色中心”:支持天全县打造成中医骨伤康复特色医疗服务分中心,建成“川西中医骨伤特色医养中心”。

“多支点”:支持其他县(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医疗中心,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可及性。

3.产业功能布局

依托全市资源特点,针对各类人群健康养生需求,结合上位城市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空间布局,要加快形成产业互融,区域互连的“一核两翼四廊多点”康养产业空间格局。

一核:全市发展康养产业的引领示范区,指雅安市中心城区,包括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全力打造全国医疗智慧康养先行示范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生机和活力。

两翼:指北部以休闲避暑为主的森林康养示范区、南部以阳光旅游为主的阳光康养示范区。

北翼森林康养示范区主要是依托北部突出的生态特色、特有的山地、道地药材等丰富的资源,建设森林生态康养区。借力天全“中国最美景观大道318川藏线”上的入藏门户地位,以天全为重点,宝兴、芦山为支撑,共同发展以生态森林康养为重点,以医养融合为基础打造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区。

南翼阳光康养示范区主要依托南部地区阳光、温泉、水域等自然资源,发挥荥经县、汉源县和石棉县对成都经济区的链接功能,着力培育康养产业集群,推动森林康养度假产业、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结合生态果蔬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建设、中国桌山—龙苍沟景区、汉源湖—花海果乡景区、王岗坪景区等自然资源,合力打造国际森林康养度假目的地和阳光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

四廊:以雅西、雅康、雅马、成雅四条主要高速公路作为雅安市全域开放空间主要结构骨架,建设茶马古道(川藏线)+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融入四川全省跨区域康养旅游线路中,联动及带动功能,产品、人流的引入输出功能,体现各分区各种要素的关联性。形成“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康养产业发展生命线。包括以国道108、雅西高速为主轴,串联雨城区、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等;以国道318、雅康高速为主轴,串联名山区、雨城区、芦山县、天全县等;以国道351(原省道210)、雅马高速为主轴,串联名山区、雨城区、芦山县、宝兴县等;以成雅高速公路为轴,串联名山区、雨城区、天全县等县(区);形成雅西文旅康养产业廊道、雅康中医草药产业廊道、雅马康养食品产业廊道、成雅康养服务业廊道。

多点:以康养旅游市场为导向,多点联动,统一布局。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康养产业园区、医养服务示范点、康养旅游度假区、康养信息服务平台,带动相关专业服务人员和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包括1000家康养小院示范,形成星罗棋布的市域全方位康养产业格局。

4.县(区)发展定位

根据全市事业和产业发展总体功能布局,各区县结合自身优势,确定各地事业产业发展定位。

专栏2  “2区6县”发展定位

区域

发展定位

雨城区

支持打造川西区域医养健康服务中心,依托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带动雅安卫生健康发展和辐射的核心

名山区

支持打造雅安卫生健康东部区域分中心,东进融入“先头兵”,支撑雅安卫生健康整体向东发展、融入成渝

荥经县

支持打造特色县域医疗机构,打造国际森林康养度假目的地

汉源县

支持打造成中医医养示范中心,建设阳光康养旅游宜居地

石棉县

支持打造为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全国人口小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标杆县和阳光温泉康养中心,建设雅安卫生健康西向南向辐射“第一站”

天全县

支持打造成中医骨伤康复特色医疗服务分中心、川西中医康养目的地,建设雅安卫生健康西向北向辐射“桥头堡”

芦山县

支持打造特色县域医疗机构,打造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清凉生态康养基地

宝兴县

支持打造全国流动医疗示范县,建设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实施健康雅安行动

1.落实健康雅安专项行动

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健康环境6项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开展妇幼、学校、职业健康保护、老年人4项健康促进行动;防控重大疾病,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传染病和地方病5项防治行动;发挥四川优势和促进民族地区群众健康,开展中医治未病、口腔和民族地区3项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根据《健康四川行动考核评价指导方案》《健康四川行动监测评估指导方案》,建立健康雅安行动第三方监测考核机制,加强健康雅安行动的技术支撑和科学评估。强化宣传倡导,开展健康雅安行动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乡村活动,提高全民广泛参与、自觉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2.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创新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四川省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建立爱国卫生工作长效机制,丰富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总结推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有效经验做法,基本建立从部门到地方、从社会到个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整体联动新格局。加快推进《雅安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的宣传、实施等工作,将爱国卫生工作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转变为全社会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聚焦常态长效,以重点场所、薄弱环节为重点,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补齐公共卫生环境短板,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助推打造高品质康养宜居地。加强城市和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农膜回收利用、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快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促进“厕所革命”全面提质,加强农村新建住房、学校、旅游景区、农贸市场、医疗卫生机构、客运站等区域厕所建设技术指导。加强水源地保护,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对学校等重点区域的健康监测与防护,建立健全监测检测网络,推进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强化病媒生物防制,加强病媒生物孳生地集中整治,有效防控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媒介传染病,提高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能力。

全域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巩固和提升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成果,加大卫生乡镇创建力度,到2025年,力争国家卫生乡镇创建比例提高到30%,省级卫生乡镇和省级卫生村(组)覆盖率达100%。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建立卫生城镇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快推进“健康细胞”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设一批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的健康村、健康社区、健康机关、健康企业、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家庭、健康乡镇、健康县区。在巩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资源,全面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有效减少影响市民健康的负面因素,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打造卫生城市升级版。

按照“最严谨的标准”要求,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水平。持续开展重点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探索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激励机制,提升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到2025年,所有县级医院和符合网络直报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网络直报,监测网络逐步向有条件的村卫生室进行覆盖。加快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加强重点人群营养宣传和营养管理,倡导以“三减”为核心的合理膳食生活方式,推动“健康雅安”合理膳食专项行动的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3.强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以市委市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骨干,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社区等为依托的健康教育体系。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探索设立健康副校长,培养专兼职健康教师,在校园开展健康教育。每年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技能练兵,提升工作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到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于25%。

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变革。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作用,强化健康科学知识宣传,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积极搭建健康知识“五进”、健康场所创建等工作平台,建立公共卫生知识普及机制,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倡导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加强控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一评二控三减四健”活动,注重手卫生,引导居民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充分发挥石棉县、汉源县国家健康促进县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其他县(区)加快国家、省级健康促进县创建,到2025年,全市50%县(区)建成省级及以上健康促进县。

专栏3  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项目

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实施城乡饮用水水质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空气污染等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

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开展健康城市、健康细胞建设,卫生乡镇、卫生单位创建。

“一评二控三减四健”活动:实施健康评估,控烟、控酒,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健康心理行动。

(二)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1.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

完善医疗资源合理布局。促进优质资源提质扩容下沉,补齐区域专科服务短板,优化医疗资源区域布局,逐步缩小城乡、不同地区间卫生健康发展、服务水平的差异,推动实现医疗同质化。积极争取省级支持,将雅安市纳入省级区域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布局,整体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医疗机构发展。深化完善“一主中心、一副中心、一特色中心、多支点”布局,将医疗技术覆盖雅安市全域,并辐射至川西。优化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布局,加快建设川西区域医疗中心、川西医学中心、川西公共卫生疾病临床诊治中心,推动“三区”医疗资源一体化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可及、满意的医疗服务,助推城市空间格局由“三山夹一城”向“一芯连三区”转变。抢抓川藏铁路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支持,建设川藏铁路综合应急保障中心、高原病医学中心雅安研究分院。在雅州新区规划新建(提升)1家三级医院。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创建三级甲等医疗机构3家,三级乙等医疗机构5家,二级甲等医疗机构2家。以危急重症为重点,推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构建快速、高效、广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支持高水平医院建设。支持市人民医院打造成为川西一流综合医院。支持雅安市中医医院、天全县中医医院打造为川西骨伤龙头医院。支持石棉县人民医院打造为山区民族县跨区域服务信息化特色医院,支持将汉源县中医医院打造成中医医养特色医院。支持市第四人民医院建设区域精神卫生中心。支持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发挥用好省级重点皮肤科以及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平台,建成高水平教学医院。

推动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降低社会办医准入门槛、优化社会办医审批流程。鼓励支持雅安恒博、仁康、德仁、河北、唐氏肛肠医院等民营医疗机构积极向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创建专科特色,培育和发展社会办医品牌。鼓励社会办医机构加入城市医疗集团、专科联盟等建设,支持社会办医承接三级公立医院下转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业务。

2.有序发展医疗联合体

推进“三区”城市医联体建设。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龙头作用,联合雨城区人民医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雨城区华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做深做实“1+1+X”城市医疗集团,开设延伸病房、专家工作室,鼓励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积极融入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纵向整合医疗资源,探索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新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基层。

拓展铺开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以县级医院为牵头单位、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域医共体,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借鉴石棉县医共体建设经验,实现管理、责任、服务、利益一体化,切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延伸,力争到2025年,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

深入推进专科联盟建设。深化与省内市外优质医疗机构合作,探索组建跨市(州)专科联盟;依托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优势专科,组建市域内专科联盟,形成区域内若干特色专科中心,提升解决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专科联盟达50个以上。

加速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建设,构建全市远程医疗协同服务平台,鼓励二级、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3.提升医疗综合竞争力

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增强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等市级医疗机构临床服务能力,提升全市专科综合诊治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一批医疗技术达到国内省内一流水平。重点加强市域内发病率和近3年来市外转诊率排名前五位的疾病病种对应科室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发展微创与介入、移植与再生等特色专科。鼓励三级医院发展尖端医疗技术、开展前沿技术应用,提高出生缺陷、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临床治疗能力,加快开展复合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个性化治疗等临床治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探索开展特色医疗新领域,加强新技术引进,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医药,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新方法,提升疑难复杂疾病诊治水平。

提升医疗急救服务和预防康复能力。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探索“三区”急救一体化体系建设。加强卒中、胸痛、创伤等中心建设,构建区域脑卒中、胸痛防治网络体系,打造脑卒中“一小时黄金救治圈”,逐步打通胸痛救治“最后一公里”。推进医疗机构提供连续全面的医疗和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管理等健康服务。探索开展疾病筛查服务,逐步加大癌症机会性筛查覆盖,推进医疗机构将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宫颈癌、肺癌、乳腺癌等重点癌症及其他适宜慢性病的早诊早治技术纳入诊疗常规。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规范合理应用康复医疗技术,推动康复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持续推动医学科研能力建设。有序推进科教强卫工程,加强科卫融合、医教融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支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地方特色疾病等,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鼓励支持市级医学重点专科、创新团队、重点人才申报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支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巩固提升临床重点专科实力和影响力,争创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创新科研管理机制,促进临床创新,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建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推动医研结合创新发展。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分类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持续改善创新环境,落实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鼓励支持县级医疗机构找准方向,集中优势资源,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到2025年,力争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市级重点学科(专科)25个。

4.提高医疗综合管理水平

加强医疗质量和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医疗服务与质量评价机制,健全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持续上升。以年度“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为指引,推进目标管理。强化重点环节、重点科室、重点部位监督管理,充分发挥DRGs、临床路径等质量管理工具作用,扩大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覆盖范围,全面落实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市、县两级质控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医疗质量控制由以住院患者为主延伸至门急诊、日间手术患者的全诊疗人群,并向新业态延伸,进一步扩大质控范围;加快普外科、骨科等分支学科较多的专业亚专业质控组的建立。建立科学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健全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健全限制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技术信息化监管,完善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

促进医疗合理用药。进一步加强全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提升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水平。持续开展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估,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抓实合理用药评估结果应用,促进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稳步提升,不断提高我市合理用药水平。到2025年,实现二级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估覆盖率达到50%以上并逐年提高。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35DDDs以下,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13.5%以下。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抓实合理用药评估结果应用,严格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重点工作跟踪和通报制度,定期开展考核评估。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继续开展改善就医环境和医疗服务行动,大力开展多学科诊疗、日间服务、医务社工、急诊急救等服务,提高患者就医可及性。持续推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指导各县(区)卫生健康局加强检验检查质控工作,持续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保障医疗安全。到2025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阳性率达到89%。将患者安全管理融入医院管理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和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推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继续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强化警医联动,对涉医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医闹和伤医等涉医违法案事件,到2025年,1000张及以上床位大型公立医院安防系统建设达标率达100%,安检覆盖率达100%。

专栏4  医疗高质量发展项目

“三名”建设:打造“名院”,即雅安市人民医院、雅安市中医医院、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天全县中医医院、石棉县人民医院、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名山分院;打造“名科”,即培育一批省、市临床重点专科;打造“名医”,即培育一批省级卫生行业专家,市级卫生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大兴院区二期、三期项目、市中医医院业务用房改建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提升)雅州新区综合医院,支持县级医院提质扩能工程,改善县级医院基础设施条件。

医疗机构达标创等工程:支持汉源县人民医院、石棉县人民医院、汉源县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支持天全县人民医院、名山区人民医院、雅职院附院、荥经县人民医院、芦山县人民医院、名山区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支持宝兴县人民医院、有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创建二级甲等医院。

“大病不出县”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建设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支持县域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农村培养输送适宜人才;全面推进县域互联网+医疗健康;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

重点专科建设:重点加强康养、急重症相关科室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力争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市级重点学科(专科)25个。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完善覆盖一级诊疗科目的市、县两级专科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对应市级质控中心(成立时间三年以上)相关专业的县(区)质控中心覆盖率90%以上。三级医院50%出院患者、二级医院70%出院患者实现临床路径管理。

(三)构筑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1.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改革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以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现代化疾控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加强传染病医院(病区)建设、基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强化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技术、能力、人才储备,推动全市各级疾控中心上档升级。到2025年,市疾控中心达到三级甲等标准,县级疾控中心均达到等级以上。按照《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川编办发〔2015〕84号),完善各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管理,拓宽进入渠道,逐步优化疾控中心人员结构。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在乡镇(街道)设立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居(村)委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信息、资源互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

提升疾病预防救治能力。大力实施《雅安市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加快推进雅安市人民医院第三院区建设成为全省“1+6”区域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力争到2025年底,建成功能完备的区域公共卫生救治基地,构建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疾病防控救治体系。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科和人员配置,规范化建设县级医院传染病区(科),加强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特别是加强重症医学、呼吸、麻醉等专业学科建设。提高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全市疫情防控救治网络,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充分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强化市、县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改扩建市级7个、县级6个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充分发挥标准直升机长期停机坪和机库作用,构建多维度无缝衔接的立体式医疗救援格局。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规范组建市、县两级卫生应急队伍,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紧急医学救援综合保障基地,建立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立以急救中心为主体,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的城市院前急救网络,按照“以市(州)为单位,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标准加强急救车辆和装备配备,完善智能化调度系统。补充和丰富“微急救”呼救定位形式,提升精准救援水平。

2.加大重大疾病防治力度

做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加强疫苗接种能力建设,规范疫苗接种管理,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群众主动参与预防接种,扎实做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提高接种质量和安全。加大政府对疫苗接种的支持力度,加强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接种。指导基层建设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确保接种安全,扎实稳妥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维持全市无脊灰状态,继续推进消除麻疹进程。强化疫苗接种信息化建设。

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加强传染病报告、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保持100%水平。健全艾滋病长效防控机制,提升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稳步推进结核病医防结合新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病人发现及耐多药结核病防治。继续做好流感、狂犬病等传染病以及疟疾、土源性线虫病、包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防治,保持疟疾、麻风病、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疾病消除状态。推进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强化包虫病防治。“十四五”期间,结核病发病率控制在45/10万以下,全市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流行县(区)的比例达到100%。

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加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力争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水平。继续做好肿瘤随访登记,落实癌症患者康复指导与随访管理,进一步提升死因监测、慢阻肺、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质量。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筛查与干预,建立早诊早治长效机制。规范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增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效果。到2025年,高血压患者管理率、糖尿病患者管理率、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82%、72%、63%。

3.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

进一步发挥市第四人民医院引领作用,完善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障碍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鼓励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应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并配备精神科医师,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可设立精神(心理)科病房。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加快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4.做好卫生健康综合监管

强化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体系。整合卫生健康领域监督执法职能和队伍,加强市、县两级卫生健康监督机构建设。强化综合监管职责,明确乡镇(街道)承担卫生健康监督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合理配置乡镇、村(社区)监管协管力量,将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工作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做到“定格、定员、定责”。深入推进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能力培训,推动各级建设“设置科学、功能完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规范化卫生监督机构。加强监督机构硬件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执法取证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保障执法用车。

强化监督监测工作。加强卫监、疾控监督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做好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食品卫生等工作。加强水源地保护和饮用水水质监测。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加大公共场所、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强化医疗、采供血、放射卫生、母婴保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美容等监督执法力度,依法打击“非法行医”“两非”等违法行为。保持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等监测工作覆盖所有县(区)。

5.多措并举强化血液保障

促进完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无偿献血服务体系,持续推动无偿献血健康发展,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血液安全,打造“智慧血站”。以血液安全为核心,持续推进血站核酸检测。结合质量体系管理评审,提升血液质量管理控制水平。强化临床用血医疗机构血液信息联网,加强临床用血机构监管,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临床用血考评机制,加强临床输血管理培训工作,保障血液质量。增强群众对无偿献血及采供血工作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争创“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专栏5  重大疾病防治项目

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疾病预防治疗能力提升工程、实验检验研究能力提升工程、重症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基层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公共卫生智能监管风险监测点,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疫病防控救治体系。加快推进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建设规范化公共卫生医师培训基地;支持雨城区、名山区、荥经县、宝兴县疾控中心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建设。

突发事件应急、院前急救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紧急医学救援综合保障基地,建立四川(雅安)高原卫生应急救援支队,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及麻疹、乙肝等疫苗可预防重点传染病的监测。

慢性病综合防控:建设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慢性病监测及综合干预,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心血管病,重点人群口腔疾病综合干预。

重大传染病防控:做好新冠肺炎、艾滋病、结核病防控。县(区)传染病区(科)实现全覆盖,实现每万人精神科床位数达到5.3张。

精神疾病防治: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

重点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做好血吸虫病防控,疟疾、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重点地方病防控。

(四)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

1.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聚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在5年过渡期内,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继续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调整优化支持政策,补齐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短板,将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确保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医保制度保障,推动健康扶贫关口前移。将健康扶贫融入健康雅安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综合考虑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疾病谱变化等因素,优化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提升服务辐射能力,打造30分钟健康服务圈。按照“乡村撤并、服务不减”的基本要求,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撤并整合,做好医务人员流转工作,在保证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适度扩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半径,建立与服务人口更相匹配、更为精准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补齐基层公共卫生短板,切实提高群众基层就医获得感。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县域医保总额预算分配向中心镇卫生院倾斜,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改造提升村卫生室,建设健康乡村。

3.健全基层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推动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措施。有条件的县(区),学习名山区绩效工资改革经验做法,建立奖优罚劣、多劳多得、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和分配制度,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结合实际需要,自主进行内部分配。

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管理,按照预算制管理办法,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主支配权和院长(主任)分配自主权,探索按照一定比例分别提取业务收支结余资金作为职工福利基金和事业发展基金,给予基层医疗机构在规定用途范围内基金使用自主权。完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使用制度,按照“总额控制、统筹使用、单项计费”的办法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纵深推进基层首诊制度。健全和完善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责权统一、功能完备、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管理模式,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大医院“减量提质”、基层“履职增量”联动机制,有效推动优质资源合理流动和共享,完善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对下转患者不再重新计算起付线。到2025年,基本形成预防和康复在基层的就医格局。

4.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

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聚焦“大病不出县”目标,持续推进县级医院“服务主责”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服务能力,宝兴县医院达到基本标准,名山区、荥经县、天全县、芦山县医院达到推荐标准。依托县医院建设肿瘤防治、慢性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加快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医院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内涵式发展,鼓励设立全科医学科。

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发挥市、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作用,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贯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强化0-6岁儿童、孕产妇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薄弱项目的质量提升。

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对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积极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强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到2025年各县(区)达到国家能力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分别达到80%、30%。按照《社区医院基本标准(实行)》,稳步扩大社区医院数量。支持指导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打造老年病、中医、康复科等特色科室。

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具有雅安特色的“重点人群优先、3+N”的签约服务体系,鼓励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体化有偿服务包,运用“互联网+签约”服务建立家庭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推广智能家庭医生工作室,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激励引导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提高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率,力争到2025年,全市家庭医生履约率达到70%,初步形成以家庭医生首诊为基础的有序就医格局。

实施医疗流动服务项目。全面铺开医疗流动服务项目,以县(区)为单位,整合辖区医疗机构所有人力资源,采取技术下沉、科室下沉等方式,针对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患者疾病类别,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将医疗工作和公卫工作整合,以公卫项目资金支持送医上门的医疗行为可持续开展。力争到2025年,医疗流动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进一步延伸。

专栏6  基层能力提升项目

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支持在医疗资源短缺、覆盖人口多、距离主城区较远的地区,以中心镇、特色镇为依托,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到2025年,建成不少于8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对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分别达到80%、30%。

医疗流动服务项目:拓展流动医疗服务项目,开展医保结算、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宣传、急诊急救等服务。

(五)扩大区域中医特色影响

1.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完善以雅安市中医医院为主体、各县(区)中医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市、县、乡三级中医医疗联合体,构建双向转诊、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新型中医药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工程,稳步推进川西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实施县级中医医院能力提升工程,补齐县中医医院发展短板,新建成并投运的县级中医医院启动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所有县级中医医院均设置基层指导科。支持县级中医医院按照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和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加强建设,提升内涵能力,向中医预防、中医治疗、中医康复、中医养生保健等方向全面发展。到2025年,天全县、汉源县中医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名山区中医医院建成三级中医医院,市域内三级中医医院达4所,所有县级公立中医医院达到二级中医医院标准,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或中医诊疗区,建成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1个,力争3个县(区)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到50%。

提升中医药疾病诊疗能力。建设区域性中医医疗服务中心,建好中医医疗联合体,健全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和协作机制,探索中医医疗卫生共同体院内制剂使用管理新机制。积极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加快市中医药循证医学平台建设,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中医诊疗服务能力,以及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总结形成特色诊疗方案,发掘推广特色诊疗技术,市中医医院建成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中心、区域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将更多中医药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建立覆盖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育、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中医药信息网络平台,夯实中医药基层服务阵地,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推动全市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向纵深发展。深入实施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到2025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80%以上。

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和养生保健服务。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动各医疗机构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亚健康调理、季节养生和预防保健等特色服务,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完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机制,加强中医药应急队伍和能力建设,鼓励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将中医药纳入卫生应急体系总体规划。鼓励中医医院提供保健咨询、调理、药膳和食疗等服务。挖掘和传承川派中医药文化精髓,将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予以保护,推动“陈氏骨科”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积极开展中医健康大讲堂,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普及推广武术、太极等具有养生保健效果的传统锻炼项目,提升公民中医药文化素养。力争到2025年,建设3个以上市、县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区、5个全省示范性中医药养生保健星级服务机构。

2.巩固雅安中医特色品牌

着力开展中医药品牌创建行动。加快建设市级和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加强市中医医院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小儿康复、针灸方面的合作。深化与省骨科医院合作,进一步加强市中医医院“省骨科医院健康运动促进中心雅安分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中医骨伤医疗服务。建设5个省名中医工作室、1个四川中医药流派工作室、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力争创建1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3-4个四川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6-8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支持发展宝兴川牛膝、荥经天麻、汉源花椒、石棉重楼等道地特色优势品种。促进宝兴县大园包中药材种植基地、芦山县川西药谷·禾茂田园提档升级。

大力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战略。突出雅安本地中医药优势,以“陈氏”“杨氏”骨科为特色,强化中医骨伤临床研究,进一步提升骨科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市中医医院建成全国中医特色医院。市中医医院、天全县中医院打造为成渝地区骨伤特色医院,支持天全县中医医院建设健骨壮骨中心,巩固雅安中医特色品牌。建立中医重点专科集群,重点将市中医医院以“朱氏针灸”为特色的针灸科建设成为四川省中医重点专科,支持国家、省级、市级老年病重点中医专科建设,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开设老年病科。加强对名中医培养力度,强化中医药活态传承,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管理体系,培养一批在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产业、健康服务业等领域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名医,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研究应用,深入开展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整理研究。

3.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产业

巩固提升中草药绿色种植业。依托雅安常见中草药资源研究中心巩固,提升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果药产业带。稳固雅安特色中药材种植规模,加快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示范基地,鼓励种植观赏价值高的花卉中药材,鼓励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种植中药材,积极培育大品种,打造“一县一品”或“多县一品”。增强国药基地中药种子种苗、道地药材培育,研究发展“大品种”。实施中药材种植品牌培育工程,打造雅安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力争到2025年,新增1-2个道地药材获得“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打响“雅药”品牌。

壮大升级中医药加工制造业。加强大健康产业信息化建设,实现道地药材全过程溯源追踪,提升雅安中药材品质。支持华润三九、迅康药业等本地药企做大做强,抓好保健食品产品研发和转化,延伸中医药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实现雁阵发展。加快中医药及相关衍生品研制和应用,鼓励在雅制药企业申报药食同源的地方标准,开展以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和特色菌类药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中药养生食品(药膳)、天然功能性化妆品等系列产品研发和推广。加快中医药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吸引更多企业来雅投资,打造全省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科技赋能中医药技术创新。建立多学科融合的中医药创新平台,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力争国家、省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在雅落地建设。发挥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四川)基地雅安主基地作用,推动组建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雅安分院。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中药材生产关键技术、中药新药、中医药健康产品联合攻关,开发新品种新配方,加速发展中药材、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及中成药,加强中医药自主院内制剂的研发和申报。培育中医药科技创新团队,推进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医疗机构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按照有关规定扩大科研自主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推进“中医药+”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美容”发展,依托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集医学美容、整形、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医美休闲中心。推动“中医药+餐饮”发展,加快中医药健康餐饮开发,支持花椒(藤椒)药用成分和药用机理研究,培育系列特色药膳品牌,引进一批中医药药膳餐饮企业。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特色主题酒店,研究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项目)。推动“中医药+康养”发展,鼓励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题的护理院、疗养院,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

7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

中医药“十百千”工程:按照“整体布局、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年支持”的原则,支持市县中医医院、基层中医馆标准化等建设。加快推进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医院项目建设,支持名山区、荥经县、石棉县、天全县、宝兴县等中医医院项目建设。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支持中医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和国药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中医药对外合作发展工程、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

智慧中医医院星级建设工程:到2025年,市中医医院、汉源县中医医院、石棉县中医医院、天全县中医医院建设成为“互联网+”示范中医医院。

(六)强化重点人群健康保障

1.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产假、育儿假、生育保险、生育津贴等政策。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生育力保护,推广成熟辅助生殖技术,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健全完善人口监测制度,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监测网络体系。落实国家、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扶助保障项目,确保目标人群资金发放到位率100%。强化生育服务管理,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鼓励开展计划生育综合保险工作。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科普宣传,优化整合一级预防措施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检查项目。完善二级预防措施,加大孕产妇产前筛查及诊断宣传,提高产前筛查率(诊断覆盖率)。逐步扩大三级预防措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促进早筛早诊早治。

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及应用,积极创建省级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县(市、区)、示范机构等。引导家庭托育服务规范化发展。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整合利用。实现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个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或普惠托育中心。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2.增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强化妇幼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市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为龙头,县(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网底,民营妇幼健康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强化妇幼机构标准化建设。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贯彻落实全省《妇幼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方案(2020-2030年)》,提高生殖健康、妇幼健康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婚检中心建设,推动妇幼分级建设,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重点强化婚前、孕前、孕产期、儿童期、青少年期、育龄期、老年期以及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保健。引导全市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落实功能定位,补齐服务短板,发展优势特色专科,提升保健和临床服务能力。提升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健康管理及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作用。

夯实母婴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控工作,阻断母婴传播,降低重大传染疾病对妇女健康的危害。加强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综合防治能力,到2025年,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人群筛查率分别达到50%、40%以上。加强新生儿规范化访视工作,新生儿访视率保持在90%以上。不断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到2025年,力争市级建立1个产前诊断机构、每个县(区)建立1个产前筛查机构;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以上,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50%以上,孕产妇健康管理率达90%以上,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9%。

3.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健康

加快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提升儿童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强儿童早期发展促进工作,加强早产儿的干预治疗,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确诊病例的治疗和干预,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减少新生儿疾病发生。建设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加强儿童保健服务,按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长期保持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以上。实施儿童健康行动,开展儿童营养改善行动,加强儿童和青少年贫血、肥胖、视力不良、龋齿、心理行为及发育异常等重点健康问题筛查、诊断和干预,积极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近视,强化儿童孤独症和青少年抑郁症的筛查和干预,增强儿童体质。到2025年,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分别控制在10%和5%以下,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超过9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3%以上、优良率达到30%以上,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29%以内。

4.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

加强老年健康服务综合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预防、养生、医疗、养老”深度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养老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重视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机构养老服务提档升级。推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支持一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点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发展为收治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老年门诊、老年病科,增设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老年医疗护理床位。支持乡镇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发展。支持社会力量管理运营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鼓励支持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进一步落实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开展老年友善服务,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发展健康保险服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遵循依法、稳健、安全原则,以出资新建等方式新办医疗、社区养老、健康体检、康养等服务机构,承接商业保险有关服务。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持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和服务。

鼓励安宁疗护服务。依托医疗联合体、护理院、医养结合机构等资源,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全面推广机构、社区与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构建梯度有序、分工合理、运行高效、服务规范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推动安宁疗护服务覆盖全市所有社区,鼓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基层安宁疗护病房,切实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对安宁疗护的诊疗服务水平。做好省级安宁疗护试点市建设工作。

5.持续强化职业健康保护

深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护专项行动(2020-2030年),普及职业健康知识,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提升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职业健康素养。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强化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强化职业病防治体制机制建设,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格局。加强职业防治能力建设,强化人员、设备和经费保障。加强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继续推进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扎实开展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职业健康监管执法、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防治技术能力提升等五个专项行动。开展尘肺病患者康复站试点。到2025年,职业病监测达到县(区)全覆盖,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率达到10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县(区)覆盖率达到90%,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的县(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专栏8重点人群健康保护项目

计划生育扶助保障项目:落实国家、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民生实事,确保目标人群资金发放到位率100%。

婴幼儿照护服务工程:实施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实现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个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或普惠托育中心,推广婴幼儿早期发展项目。

母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项目:完善巩固9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体系建设,建设6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1个省级儿童早期发展优质服务基地。

老年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推进老年医院建设,建设一批老年重点专科,实施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培训项目。

职业病防治: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开展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包括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职业健康监管执法、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防治技术能力提升。

(七)大力发展特色康养产业

1.打造“五养”格局

大力发展健康“医养”。加快建设全省西部高端健康医养目的地,大力推进老年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安宁疗护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扩增老年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供给,重点支持市人民医院医养中心、市中医医院医养中心、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养中心、雨城区医养中心建设,组建完善医养联盟。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本着“就近便捷、互利互惠”的原则,通过合作共建、对口支援等形式强化合作,组建内涵丰富的医疗养老联合体。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办或内设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诊疗康复护理服务。严格按照医养结合机构示范标准,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流程,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探索将养老机构康复治疗和“医养”护理过程的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补贴范围,加大医保对中医、慢性病治疗、康复等服务支持力度。推动老年健康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服务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网络,提高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效能,构建“健康雅安”的老年健康服务监管体系。

持续做优生态“游养”。充分发挥良好生态资源和A级旅游景区优势,依托周公山、石棉草科重点发展温泉疗养旅游,打造一批温泉养生小镇、温泉度假城、温泉保健疗养基地;依托蒙顶山、海子山、桌山等重点景区发展生态养生旅游;依托花海果乡、至美茶园绿道等打造田园风光康养旅游。加快建设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和省级森林康养人家,培育一批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康养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传统媒体、自媒体、新媒体宣传功能,打响雅安生态“游养”品牌。

错位培育运动“体养”。加快四川国际赛事中心、雅安市金熊猫体育制造加工园、荥经县牛背山镇运动康养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等体育服务业,构建涵盖体育赛事、体育教育、体育旅游、体育康复的全链条产业。鼓励各县区根据本地特色,依托山地、滨湖等资源,错位发展路跑、骑行、登山、冰雪、露营、攀岩、汽摩、垂钓等户外运动健康休闲产业。

聚集发展食疗“药养”。依托茶叶种植优势,创新推进茶叶“芳香产业”,加快茶叶田园综合体建设,营造“清雅安逸”康养环境。加快标准化蔬果基地建设,强化“雅果”优势,扩大汉源花椒、荥经猕猴桃、石棉黄果柑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和“雅山药”、竹笋、“雅鱼”等养生食材产量,大力开发营养保健食品,重点推动抗衰老食品、膳食补充剂、特殊医学用途等食品研发。

匠心打造静心“禅养”。充分挖掘金凤寺、云峰寺、永兴寺等寺庙的“禅文化”内涵和养生文化底蕴,开发建设一批“禅养”相关的配套设施,形成以“禅修、静心、休闲、减压”为主要元素的“禅养”体系,积极开发素斋、佛茶等禅修衍生产品,打造具有雅安特色的“禅文化”文旅产品。

2.建设一批示范项目

以建设国际生态康养城为引领,推动各县(区)康养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养老、养生、养心和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成渝地区高品质康养宜居地建设。以雅安康养产业园、市人民医院医养中心项目为重点,建设高端康养区、医疗康养区、医药康养区、食疗康养区“四区”,打造康体养老、养生休闲的健康之城。加快推进华西雅安康养中心、四川善尚颐养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动世外乡村·海子山国际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十里梅香·茶源项目、天全县康养综合体等十大园区建设。

专栏9  康养产业发展平台

医养结合示范市: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医养中心、华西雅安老年医学中心、四川尚善颐养中心等项目建设。开展居家社区健康养老保障行动、医养机构标准化建设行动、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行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行动、医养健康产业振兴行动、医养人才培植发展行动。支持改建康复医院和社区医养结合中心。在川藏铁路沿线和周边规划布局一批康复疗养机构,完善高原铁路医养康养生活服务业。

健康服务业示范市:实施优质资源带动工程、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带动工程、特色医疗服务带动工程、品牌建设带动工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医防融合提升工程、公共卫生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全域创建深化提升工程、“互联网+数据基础”支撑工程、“互联网+医养护”服务支撑工程、“互联网+健康”应用支撑工程、“互联网+康养产业”支撑工程、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引领工程、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工程、健康环境引领工程、健康素养引领工程。

(八)加强卫生健康队伍建设

1.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参与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引进一批省内外领先高层次人才,评选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大儿科、精神、老年医学、护理、急救康复、公共卫生等各类紧缺人才培养,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设以省级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以市级和基层名医为核心的人才体系。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稳定优化乡村医生队伍,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鼓励基层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符合转岗条件的临床医生参加全科专业转岗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增加全科医学专业执业范围。加大全科医生在岗、转岗和规范化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到2025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有全科医生4.5人。

强化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市、县(区)、医院三级师承制度,依托省名中医工作室、重点专科、中医药科研创新等建设,持续加强全市名中医、市中青年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支持高年资中医医师带教继承人,鼓励名老中医收徒授业,培养一批在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产业、健康服务业等领域有影响力的中医药高端人才,推进培养适应保健、养生、康复领域需求的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未接受规范中医教育的非中医类别医师通过学习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进一步建设完善市级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平台、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以及中医传承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平台。

推进医教协同人才培养。加强市人民医院与川北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医教协同。支持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省级“西学中”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申办医药卫生类职业本科和大健康相关职业本科专业,与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医学、护理、医技等专业的“1.5+1.5”协同培养,并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加强院校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协作,培养适应中药产业发展和中药研发的中药专业人才。加快发展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和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复合型人才。推广“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健全卫生健康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2.完善卫生人才体制机制

加快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允许”的要求,以岗位为基础,绩效为核心,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筹的内部分配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支持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推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探索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对医疗卫生机构单独制定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合理提高人员奖励水平。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培养、人才招引、人才激励、人才稳定工程,用足民族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殊政策。优化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资源配置,鼓励探索岗编适度分离管理模式,加大“县招乡用”“乡聘村用”“乡派驻村”推进力度,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探索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允许市、县、乡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建立和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

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建立健全以医德、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体系,鼓励医生开展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和医患权益保障,建立医务人员激励制度,提升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尊医重卫良好社会环境。

3.健全公卫人才队伍体系

加强公卫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知预防、懂治疗、能应急的复合型公卫人才,加大对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公共卫生管理订单培养机制,配齐配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人员。组建高水平重大疫情救治专业技术队伍,加强日常实战演练,承担市域内重大疫情救治和培训任务,辐射带动县(区)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和人才储备能力提升。大力引进多学科背景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落实公共卫生领域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待遇。建立退休医务人员人才储备库,完善退休人员执业、专业培训和应急动员机制。建设中医药防疫人才队伍。

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培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卫生技能培训,提升科学研究与防控、实验室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临床医疗等能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强化公卫网底,加强基层医防融合,发挥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传染病一线处置“守门人”作用。

提高公卫人才保障水平。科学核定疾控和社区卫生机构人员编制,适当扩大高级职称核准比例,向基层和艰苦地区公共卫生机构倾斜,提升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落实卫生防疫津贴,提升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稳步提高公卫人员薪酬水平,逐步缩小公共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的薪酬差距。

a专栏10  人才发展项目

基层卫生人才能力建设:开展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转岗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培训,争取定向医学生和中医人才免费培养项目,到2025年,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4.5名。

规范化培训:扩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积极争取护士、药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参与上级师资培训,“十四五”期间完成200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急需紧缺人才培训:加强健康服务业急需人才培养,以儿科、精神科、产科、病理、麻醉、康复、老年医学、急救等为重点,开展急需紧缺专业骨干医师培训。

医药卫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在全省甚至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的医学领军人才。培养、造就新一代杰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吸引、稳定和培养一批有志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青年骨干人才。重点支持优秀创新团队。新增省卫生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市卫生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0人。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公共卫生人才引进、培育、使用专项项目。

对口支援:持续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下派550名医务人员到甘孜、凉山及市内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

(九)推动卫生健康数字赋能

1.强化信息化发展支撑体系

加强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完善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纵向联接四川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横向联接市级相关部门,向下覆盖辖区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民营医院,实现信息数据交互及共享。

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推进智慧医院建设,督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加快推进内部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和业务协同,优化就医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方便患者就医。到2025年,全市公立医院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智慧医院,其中雅安市人民医院、石棉县人民医院创建具有全市示范效应的智慧医院并力争在全省市、县级智慧医院创建具有代表性。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改善居民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智慧疾控”“智慧卫监”等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

加强卫生健康统计工作实施。严格落实卫生健康统计调查制度,加强源头治理,应用新技术,不断转变统计工作方式。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名录库,逐步将健康管理、养老、托幼等纳入卫生健康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充分运用四川省健康档案云平台信息的动态更新和校核机制,提高人口基础信息质量,做好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统计体系提供支撑。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优化完善现有统计数据质控工作制度,建立市、县统计质控体系和方法。探索推进新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创新数据采集、开发、存储方式,提升统计工作智能化水平。

2.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

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积极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依托健康雅安微信公众号,率先在“三区”完成互联网医院统一门户建设,逐步形成全市互联网医院“一张网”,支持全市二级以上有条件的公立医疗机构申办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药品配送等相关业务,初步形成互联网医院生态链。推进互联网医院与线下实体医疗机构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连续服务。

推进康养信息化项目。协调推进雅安市川西康养产业管理大数据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助推“健康雅安”建设,探索应用信息化支撑康养产业发展,实现医养护服务系统与区域医疗业务协同平台的数据共享。

开展便民惠民服务。利用“健康雅安”公众号,推动全市健康信息平台与政务信息平台对接,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流程微信便民服务平台,接入全省服务平台。到2025年,全市80%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主动推送、自主查询、移动支付等服务,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互联网在线服务。实现患者身份及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等信息的线上查询,提供疫苗接种信息的线上核验。普及一码(卡)应用,督促医疗机构用卡环境改造,到2025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现“扫码就医”。

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协同共享。加强电子健康档案与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对接联动,强化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协同,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逐步实现居民本人或授权人查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探索智能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等设备的远程监测预警和数据归集,并与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同联动。

3.全面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夯实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依托川西大数据中心与通信营运商合作建立服务于医疗的5G专用流量通道,预留数字健康城市建设、影像云建设、卫健灾备中心建设等数据空间。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为核心,构建医疗健康基础信息资源库,规范数据采集,优化数据治理,保障数据质量。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前提下,稳步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开发共享,探索试验区。

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结合5G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融合,推动培育产业生态,完善市、县、乡三级“5G+医疗健康”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启动5G院前急救试点项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重点场所)试点开展5G远程探视,加快发展5G在远程诊疗、双向转诊、远程阅片等方面的应用,推动实现健康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搭建开放的人工智能支撑平台,根据成熟程度开放式部署影像引擎、临床辅助决策等医疗人工智能应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产业创新创业方面的应用,为产业发展赋能。

4.强力筑牢信息化安全底线

严格贯彻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健康医疗数据安全规定,严格落实网络信息安全“三同步”,加强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应用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做好医疗数据安全存储和容灾备份,严格管控数据传输风险,维护个人数据隐私和重要数据资源安全。加大在网络安全执法检查、网络安全信息通报预警、网络等级保护等各项网络安全监管工作中与公安部门的协同配合力度,完善与公安、网信等相关部门联动的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工作制度。开展行业内多场景的攻防和应急处置演练,推动商用密码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行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专栏11  “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检验检查服务构建区域处方和流转机制、推行医疗电子票据管理改革。

提升便民惠民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普及应用居民电子健康卡、推进医保在线直接结算、推进智慧药房建设。

推进智慧康养产业建设:建设川西康养产业大数据运营管理平台、推进互联网+智慧康养建设。

推进医疗资源下沉: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评估体系。

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与应用、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和在线服务、提高妇幼健康信息化水平、提高互联网+无偿献血信息化水平、拓宽在线健康科普和咨询渠道。

提升综合监管效能:推进“三监管”、拓展互联网+综合监管领域、加强药品使用监测。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应用: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培养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

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完善全面健康信息平台功能、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强化信息系统资源整合、保障网络与信息数据安全。

(十)推进卫生健康协同发展

1.强化成渝极核互动

深化成渝地区医疗合作。构建川渝医疗联合体川西分支联盟,积极参与开展川渝两地三级公立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建立疑难危急重症病例会诊、转诊绿色通道。提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领办雅安市人民医院质量,推动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重庆新桥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深度合作,借助其先进理念、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全市医疗整体水平。深化医保合作,推动实现雅安与重庆各地区异地门诊医疗直接结算,提高群众就医便捷性。

深化成渝地区康养合作。发挥雅安特色优势,提升小儿康复、中医康复和中医骨伤医疗服务水平,发展运动康复医学教学、运动疗养、运动康复等业态,延伸康复服务产业链,着力提升市人民医院、雅安康养产业园、海子山森林康养等医养、康养机构(基地)的康复疗养水平,为承接成渝地区相关医疗机构的重症康复期、术后恢复期等康复患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复服务需求,夯实雅安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康养宜居地基础。

2.强化周边区域联动

推进区域医疗发展协同。推动与周边地区实现三级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探索区域内医师多点执业,常态化开展专家会诊、双向转诊、专科建设、医疗技术创新等合作。加强医疗保障区域协同,落地落实《成都平原经济圈八市医疗保障事业协同发展战略协议》,一体化推行医保支持政策清单,在政策共享、信息互通、执法互认、宣传互动等方面开展常态化合作。

推进医疗教育科研协同。充分利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优质平台资源,积极开展基础性研究和临床研究,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推动医疗卫生领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托区域内医卫类院校共同开展职后教育、医务人员能力提升、管理培训专题班等项目,探索人力资源在区域内双向流动。

推进区域公共卫生协同。协同眉山、乐山、甘孜、凉山等周边市(州)创新跨区域服务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探索建立互认互信的标准体系,推进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加强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共享,推进信息交流协同,全力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网络连通。加快建设雅安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联动周边地区建立传染病信息沟通和资源统一调配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

3.强化民族地区带动

持续开展援彝援藏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口帮扶,巩固深化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鼓励市内三级公立医院与“三州一市”县级综合医院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健全内地医院到民族地区开展义诊活动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市、县医院医务人员到民族地区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的集中救治,鼓励公立医院医生到民族地区多点执业。

提升医疗资源辐射能力。加强雅安市人民医院、石棉县人民医院、雅安市中医医院、天全县中医院、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对周边民族地区的辐射作用。加快推动与民族地区医保合作,争取更多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彝区、涉藏地区医保定点医院,到2025年,力争市外就诊人次占全市就诊总人次维持在12%以上。

推进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推动区域紧急救援协作能力,加强川西区域的卫生应急联防联控,建成以雅安为中心,辐射川、滇、青、藏四省(自治区)结合部近500万人口的川西区域医疗紧急救援作战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建立区域重大传染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动雅安120横向同成都及川西区域兄弟市(州),纵向逐步实现同省、市、县(区)、乡镇调度指挥系统的信息互联共享,全面推行“一键呼救”微信平台,提升精准救援水平。

专栏12  医疗健康协同联动项目

医疗合作:强化与国际和国内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顶尖医院合作。牵头组建川渝医疗联合体川西分支联盟,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庆新桥医院、江津区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远程会诊、专科联盟等建设。与乐山、眉山、凉山、甘孜等周边市(州)三级医院实现检验结果互认,试点高年资医生多点执业。

医保合作:与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医保衔接,力争市内三级医院均纳入其医保定点医院。

人才培养:加强与成都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探索协同教育机制。与周边市(州)联合开办技能提升培训班,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

应急联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近救援,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共享,疾病预防联防联控,与成都、乐山、眉山、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加强跨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作处置。

中医药领域合作:共同加强中医药继承创新,做优做强中医药产业,加快培育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周边地区联合打造道地中药品牌、联合研究中医药适宜技术、联合开发中医药制剂和健康食品等。

康养产业:以“蒙茶”为突破加强与内蒙古合作。加强与成都平原经济圈三级医院合作,力争其将雅安作为康复休养病人的主要承载地区。与周边市(州)和重庆江津区合作,联合开发康养产品。鼓励合作区域民间资本在雅安投资医疗健康和康养产业,夯实雅安市康养宜居地建设基础。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健康雅安行动推进委员会、市卫生健康委区域协作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等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的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协调解决“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卫生健康、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科技、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文化体育和旅游、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医保等部门根据职能,进一步落实“健康雅安”建设责任。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综合考核结果经推进委员会审定后通报,作为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

(二)深化体制改革

系统集成改革。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大力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加强区域联动、部门协同和政策统筹,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动医改由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实效性。在石棉县开展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省级试点、“三医”联动和系统集成改革市级试点,力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模式。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和60%。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落实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提升短缺药品分级应对处置能力。

医保制度改革。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医保管理支付机制,统筹落实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待遇政策衔接,完善门诊慢特病管理政策,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及应急保障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加快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试点,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支持“三区”探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一个总额”下医保支付管理改革,继续深化石棉县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医保管理改革,逐步扩大到其他有条件的县域;落实省“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等服务医保支付政策,落实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调价评估,达到调价条件的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及时制订并公布新开展项目价格。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落实政府办医职责,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在市人民医院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医疗机构财政投入、人事薪酬等政策,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综合监管改革。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健全医疗卫生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监管体系,加强全行业全过程信息化监管,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和线上、线下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三)完善要素保障

资金保障。建立完善可持续的卫生健康长效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医疗卫生财权、事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各级财政优先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中医事业、人才培养和健康教育等资源短缺的领域倾斜。全面落实对符合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专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责任,逐步偿还和化解符合规定的公立医院长期债务。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探索运用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社会资本参与等合法合规筹资方式,加强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经费保障。

项目保障。建设完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全方位生命周期健康保障、中医药传承创新等四大方向,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按照投用一批、续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四个一批”要求,全力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省市医疗卫生重点建设项目、沙特贷款重建项目、市县(区)两级传染病医院新建及改造、疾控机构能力提升等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加强市人民医院医养中心、蜀天康养医疗培训中心、市人民医院大兴院区、各县(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包装储备安宁疗护中心、老年病专科医院、托幼中心等重大项目,加速项目建设良性循环,促进经济稳增长。

土地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留足城市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及“应急”医疗设施用地,汲取非典、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训,在整体布局、用地指标、建设时序等方面,充分满足未来医疗防疫、环境卫生等需要,科学布置“留白”空间,预留应急避难场所和防疫应急设施空间,补齐工作短板。保障乡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布局医养设施用地,对经主管部门认定的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集团化发展,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相关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

(四)加强法治支撑

健全卫生健康法治保障体系,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医疗管理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规章、医疗卫生标准宣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市、县两级权责清单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卫生健康法制监督体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加强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和评查制度建设。规范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法治工作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

(五)营造良好氛围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突出典型事迹先进人物的宣传,开展行业宣传、重大疾病日宣传、庆祝医师节护士节系列宣传、微电影拍摄等文化宣传活动,加大对名科名医、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基层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弘扬大医精神、展示行业形象。加强与国家、省主流媒体和知名网站合作,结合“两微一端”等网络媒体,形成全媒体宣传格局。加大康养城市品牌包装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成渝地区人群到雅安康养度假,让“工作在成渝、康养在雅安”成为时尚。通过举办全国全省康养产业、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交流会、展销会、推介会等,提升雅安康养品牌,吸引知名企业来雅投资康养项目。

(六)强化监测评估

推进规划有效实施,把规划作为预算管理、财政投入、项目建设、人员配置、床位设置、绩效考核的依据,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市卫生健康委负责牵头制定规划任务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监督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各级要定期组织对当地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