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名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来源:名山区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10 14:46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2021年3月)

目  录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名山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面临形势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践行新发展理念,聚力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

第一节  聚力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

第二节  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第三节  科学构建城市新格局

第四节  着力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 

第五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四章 提升产业协作水平,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构建“2+1”现代农业体系 

第二节  构建“3+1”现代工业体系 

第三节  构建“3+3”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四节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第五节  做优产业发展平台 

第五章 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第一节  完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 

第二节  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加强能源水利设施建设 

第四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深化改革创新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二节  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第三节  建设“经济圈”开放型雅安桥头堡 

第四节  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第五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七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三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八章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名山建设

第一节  厚植绿美生态本底 

第二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第三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四节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

第九章 提升共建共享水平,提高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节  加快健康名山建设 

第三节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第四节  实施就业增收行动 

第五节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第六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十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法治名山平安名山 

第一节  深入推进依法治区

第二节  加强城乡基层治理

第三节  深化平安名山建设 

第四节  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第十一章 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名山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节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雅安市名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以上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指引,根据《中共雅安市名山区委关于制定雅安市名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明确名山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要举措以及二〇三五年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期盼。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名山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我区将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方面工作,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名山决战脱贫攻坚、重建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等风险挑战,开创了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高标准践行灾后重建新路子。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成功探索“以地方为主实施恢复重建”新机制,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重建、生态修复等一批重建项目投入使用,按时实现“三年基本完成”目标任务,如期展示灾区新面貌、新产业和新生活。

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坚持完善了“茶业立区、工业强区、城市兴区、开放活区”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了“两城驱动、一带连接、一环贯通”的全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了大抓经济、大抓工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浓厚氛围,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9亿元、是2010年的2.8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17.5元、是2010年的2.48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8.1元、是2010年的3.17倍,如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并跨入“百亿县区”行列,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主导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茶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增效,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市场化和融合化路径更加明晰,茶叶加工企业从1299家消减至318家,建成黑竹、新店茶叶集中加工区,茶叶产量产值、良种化率、机械化率名列全国前茅,建成四川最大的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西南最大的茶树基因库,全国唯一的茶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先后荣获全国现代农业(茶叶)基地强县、全国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等称号,蒙顶山茶跻身“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四强,品牌价值达37.14亿元,跃升全国第七、全省第一,入选“最具品牌经营力的三大品牌”。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编制工业发展五年规划,出台扶持工业发展政策措施38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幅度达11%以上,新增工业企业200家,主动承接成都产业转移,成雅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增至60家,成功创建为省级工业园区。旅游康养产业提质增效,着力全域化、项目化、融合化、品质化,蒙顶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蒙顶山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园顺利推进,建成全国唯一以茶为主题的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建成86公里“中国至美茶园绿道”,打造七大茶乡组团、特色民宿24家、星级茶家乐45家、乡村度假旅游接待点210家,先后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荣誉,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三大攻坚战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人口减贫和贫困村退出任务全面完成,顺利通过国家普查;污染防治力度前所未有,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绿美名山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河湖长制工作在全省交流推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全面加强金融、隐形债务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创新推行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茶源义警”社会治理新模式,筑牢社会安全防护墙。

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制定出台招商引资、工业、服务业、建筑业、旅游业、民营经济发展等系列激励政策,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高岗村模式”成为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按时保质完成,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

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教育资源供给水平显著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防线更加牢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成果丰硕,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充满激情、团结奋进、勇于担当的氛围更为浓郁,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五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名山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表1  “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2015年

“十三五”规划目标

2020年实际完成

十三五年均递增

完成情况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1.16

94

100.09

10.4

完成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3005

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预计不能达到

-

未完成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42

2.04

2.45

11.5

完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1.11

80

98.92

10.1

完成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5.38

39

36.46

7.5

未完成

城镇

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6.5

48

44

【7.5】

未完成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16.9

21.4

33.23

【16.33】

完成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26

27

39.5

【13.5】

完成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6.1

12

3.7

-

未完成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

23.19

【180】

49.05

【186.47】

完成

二、创新驱动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3

0.7

2

-

完成

科技进步贡献率(%)

42

50

52

-

完成

三、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318

34100

35417.5

7.8

完成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002

16900

17158.1

9.3

完成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完成市上

下达目标

10.5

-

完成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2428

【10000】

2355

【12285】

完成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

全部脱贫

-

【13173】

完成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0.9

85

91

【10.1】

完成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套)

【1500】

431

【1500】

完成

四、资源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亩)

-

完成市

下目标

-

完成市

下目标

完成

新增建设用地(万亩)

完成市

下目标

-

完成市

下目标

完成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完成市

下目标

-

完成市

下目标

完成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市

下目标

-

完成市

下目标

完成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完成市

下目标

-

完成市

下目标

完成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市

下目标

-

完成市

下目标

完成

城乡

绿化

城乡绿化率(%)

59

67

67

【8】

完成

森林覆盖率(%)

48

48.3

56

【8】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59

165

165

【6】

空气

质量

PM2.5浓度下降(%)

完成市上

下达目标

13.8

-

完成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5

完成市上

下达目标

88.3

-

未完成

地表水质量

劣ⅴ类水体比例(%)

完成市上

下达目标

完成市

下目标

-

完成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完成市上

下达目标

完成市

下目标

-

完成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吨)

2037

完成市下目标

-

完成市

下目标

完成

二氧化硫(吨)

1275

完成市下目标

-

完成市

下目标

完成

氨    氮(吨)

255

完成市下目标

-

完成市

下目标

完成

氮氧化合物(吨)

完成市下目标

-

完成市

下目标

完成

备注:【】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因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未公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预计数。

第二节  面临形势

从国际发展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国、全省来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带来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开放格局加快重塑,国家推动引领性创新、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绿色化转型等重大政策交汇叠加,“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省委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全省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为加快推进名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引领。从全市来看,今后五年将以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市为奋斗目标,以推进成渝地区绿美生态高地、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协作基地、成渝地区高品质康养宜居地、川藏物资贸易集散地、成渝地区西向门户枢纽建设为实现路径,以强化生态保护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宜居城乡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重点任务,这将为名山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发展动能、重塑经济地理等带来多重利好。

今后五年,是名山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雅安桥头堡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与时俱进谱新篇,突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同时,我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优,协调发展不足,人才、土地等要素资源对高质量发展的约束需要加快破解,城市形象与雅安中心城区定位不匹配,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营商环境仍需不断优化,社会治理任务繁重、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等特殊区情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面向未来,全区上下必须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遵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扣“茶业立区、工业强区、城市兴区、开放活区”总体发展思路和“三城驱动、一带连接、一环贯通”全域发展空间布局,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为统揽性目标,以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雅安桥头堡为支撑性定位,以推进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成渝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成渝地区高品质康养休闲目的地、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川藏物资贸易集散地建设为实现路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名山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十四五”时期名山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重点把握好以下要求。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名山建设。坚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名山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名山落地。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促进城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和内外市场循环,进一步构筑未来发展的新优势,更好地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为支撑国内大循环经济腹地建设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名山力量。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局。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战略部署,推动名山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统筹推进发展、治理和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以发展牵引治理、以治理保障发展,推进名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价值取向,以发展之举增进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升名山经济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为现代化建设筑牢安全保障。

锚定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和名山发展阶段性特征,统筹短期和长远,兼顾需要和可能,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保持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6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亿元以上,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明显,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市,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发展活力充分迸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积极探索实践承接产业转移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东进、西拓、南接、北通”立体全面开放态势更加巩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感恩奋进、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蒙顶山茶文化影响持续扩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天府旅游名县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美名山建设实现新突破,生态空间与消费场景、生活场景有机融合,城乡绿化率稳步提升,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增强,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体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土壤质量保持稳定,风险可控。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法治名山、平安名山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预警应急机制更加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展望2035年,我区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以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名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名山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蒙顶山茶文化焕发新活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美名山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表2  “十四五”时期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或累计数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0.09

160

9.9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

-

-

9.9

预期性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2.45

5

-

预期性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6.6

12

12

预期性

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6.46

61.4

11

预期性

6.引进市外到位资金(亿元)

49.05

74.83

8

预期性

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4

50

【6】

预期性

创新驱动

8.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10

预期性

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1.1

-

预期性

10.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78

90

-

预期性

1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5417.5

49674

7

预期性

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158.1

26397

9

预期性

14.城镇调查失业率(%)

5.8

-

< 6

预期性

1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0.7

-

约束性

16.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4

2.9

-

预期性

17.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1

92

-

预期性

18.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位数(人)

2.5

3.2

-

预期性

19.人均预期寿命(岁)

77.45

79

-

预期性

绿色生态

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完成市

下目标

-

约束性

2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市

下目标

-

约束性

2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完成市

下目标

-

约束性

23.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完成市

下目标

-

约束性

24.森林覆盖率(%)

56

71.3

-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6.791

6.81

-

约束性

26.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1.1

-

约束性

备注:【】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

第三章 践行新发展理念,聚力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

积极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区域功能协作,主动融入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着力构建“三城驱动、一带连接、一环贯通”公园城市建设体系,努力建成国家茶叶公园城市的先行示范区。

第一节  聚力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

突显和擦亮名山“蒙顶山茶”金字招牌,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是名山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和雅安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市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名山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精准对标雅安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市的要求,践行“两山”理论,进一步发挥名山的生态和环境优势,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二是有利于推进名山建城营城优城向统筹“人城境业文”的“精筑城、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促开放、塑文化、优生态、善治理”“八步曲”发展逻辑转变,通过国家茶叶公园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环境和服务品质,增强对人才和创新要素的吸引力。三是有利于发展新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塑造城市新场景,优化土地利用和空间治理方式,增强对新经济、新业态的吸引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四是有利于彰显名山人居文化特色,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将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统筹协调,形成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和谐包容格局。五是有利于名山围绕蒙顶山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建链、聚链、补链、延链、扩链和强链,提升蒙顶山茶的附加值和含金量,将茶叶产区转变为茶业全功能聚集区。六是有利于提升名山城市治理的法治化和现代化水平,城市发展理念转变为精明性增长的高质量发展理念。

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彰显了公园城市的名山特色和名山站位。“蒙山顶上茶”是中华民族的品牌,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名山行动,是名山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城市篇的重要实践,是名山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雅安桥头堡的独特“代码”和经济地理标志,是公园城市体系中的“名山属性”和“名山表达”。

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要对表对标公园城市的科学内涵,国内外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探索、路径和成功经验,契合名山资源禀赋和风格,形成中国特色、四川和雅安特点、名山风格的公园城市建设新路径。要围绕“人、城、境、业、文”五大维度,结合公共覆盖、生态环保、生活高质、绿色生产、特色文化五个目标,贯彻“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规划理念,并且结合名山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探索构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国家茶叶公园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精筑城、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促开放、塑文化、优生态、善治理”的建城营城优城逻辑及其系统举措,围绕“蒙顶山茶”生产、加工、交易、金融、服务、人才、物流文化等,形成三次产业联动和“人城境业文”的“五维一体”。要始终将公园城市理念和城市美学价值贯穿到国家茶叶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营造全过程,做强城市功能、做靓城市颜值、做优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城市宜居性、舒适度。要按照国家茶叶公园的城市定位,顺应自然生态肌理,借势山水禀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和天际轮廓,师法自然、守正出新,规划建设一批反映名山文化、展现天府韵律、彰显门户形象的“新中式”精品力作和标志建筑,分区分步重造国际时尚、秀美大气的枢纽型城市空间形态,做靓城市天际线、河岸线、湖岸线、山脊线和城市视角线,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统筹构建生态景观体系、绿道体系、沿江、流域、湿地公园游憩体系,高品质呈现“茶业+国际范、茶业+时尚范、茶业+文创范”等城市韵味。

聚焦国家茶叶公园城市建设,保持生态型生活特质,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不忘城市初心,始终将宜人、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和宜学作为城市持久的竞争力,开辟未来城市发展新境界。从“幸福感”和“宜居度”和“安全性”维度对城市生活品质进行评价,从自然环境宜人性、城市安全性、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六个方面建设好国家茶叶公园城市。兼顾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平衡性,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协调性。

第二节  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雅安桥头堡。立足名山突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禀赋,持续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助力雅安中心城区东拓扩容计划,积极推动全域公路、空运等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造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小时畅达通道,充分深度挖掘开发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底蕴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突出差异化发展,建设成雅同城化融合发展先行区,打造雅安东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杆示范。

建设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坚持以成雅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加快推动“总部+基地”“研发+生产”“飞地经济”等产业协作模式,精准对接成渝地区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等产业转移,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开放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成渝地区合作联动,全面拓展合作领域,推动实现在发展中承接、在承接中发展,争当全市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领头雁、前沿地,为全市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发挥示范作用。

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围绕服务川西大数据产业园发展,加强大数据产业分工和功能配套。规划布局物流大数据、康养大数据、旅游大数据产业,引进高端互联网科技企业。积极探索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孵化培育、大数据交易和数据加工服务体系,发展优质地产、商务会展、商务酒店、商业街区、美食街等,优化完善教育、医院、公交首末站、城市公园、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引才留才机制和人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人才跨区域的“飞地”模式。

建设成渝地区高品质康养休闲目的地。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突出错位发展,打造景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国家级康养示范基地,推进康养与医疗、体育、农业、旅游、教育、文化、旅居等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服务供应链,大力发展康养地产,开发生态康养项目,建设康养综合体、康养度假区,塑造“世界茶谷·康养绿城”品牌,强化宣传推介,努力争创省级健康服务业示范县(区)、全国康养产业示范园、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建设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围绕打造蒙顶山茶优势农产品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壮大以茅河为核心的茶苗繁育基地,不断扩大“蒙顶山茶”知晓度和影响力。积极谋划与筹建国际茶业博览会、国际茶艺师大赛、国际茶业博物馆等,重构蒙顶山茶消费场景,打造“蒙顶山茶”国际消费中心,进一步加大与世界茶叶产区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将名山建设成为未来的“世界茶谷”。围绕建设商品猪肉战略保障基地,扩大生猪增产保供能力,打造商品猪肉供应基地。围绕构建两小时果蔬供应经济圈,布局建设特色果蔬现代农业园,打造优质果蔬供应基地。

建设川藏物资贸易集散地。抢抓川藏铁路建设机遇,以名山火车站为中心,依托交通网络和物流枢纽,扎实推进交通、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川藏铁路成雅大港区门户,规划建设服务国家工程、协同川藏发展、集聚特色产业的开放平台,大力发展物流运输、交通集散、战略储备、应急仓储等主导产业,布局和完善配套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构建服务川藏铁路建设的保障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业繁荣发展。

第三节  科学构建城市新格局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形成“三城驱动、一带连接、一环贯通”公园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景城一体”中心城要以名山河为轴线拓展城市发展带,进一步推进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功能聚集,增强中心城区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加快推动“雨名飞”同城化发展,为雅安中心城区东拓扩容贡献名山力量。“产城一体”工业城要以成雅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成雅快速通道为轴线构建产业发展轴,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大力推动百丈镇工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以工业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建设提升,着力打造“镇园一体、职住平衡”的工业城。“商贸一体”陆港城要以名山火车站为中心,规划建设服务国家工程、协同川藏发展、集聚特色产业的开放平台,配套一批专业市场,进一步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商贸物流业繁荣发展,构建服务川藏铁路建设的保障体系,打造协同发展的重要基地。加快推进“一带连接、一环贯通”,依托成雅快速通道及茶旅融合空间布局,突出各镇(街道)功能定位,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酒香茶乡康养”“康养度假”“茶叶加工”“民宿旅游”“红色旅游+茶叶加工”“商贸物流+果蔬”“物流仓储+休闲农业”“种养+旅游”“茶树种业”“乡村旅游”“科普+旅游”等一批特色镇域园区平台,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实力与整体竞争力。

加快“景城一体”中心城发展。坚持城市兴区,大力实施“城市扩容”行动,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市政基础设施,主城区扩展至20平方公里。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坚持筑城兴业、产城融合,着力打造六大功能片区,大力推进文体旅游、生态康养、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地产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以蒙顶山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园片区为重点,打造医养康养旅游功能区;以西大街、东大街和原火柴厂片区城市有机更新为重点,打造生活配套、商业服务功能区;以世界茶都茶叶交易市场、茶马古城、陈家坝片区为重点,打造以金融、精品酒店、特色餐饮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以五里口、同贯路到雅职院为重点,打造以汽贸、仓储物流、大数据为主的产业发展功能区;以平桥片区城市开发为重点,打造高端生活住宅区;以雨名快通沿线片区开发为重点,打造城市功能拓展区。

加快“产城一体”工业城开发建设。围绕成雅快速通道产业发展轴,加快培育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加快搭建创业孵化、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在新城大道、生态大道等布局小型居住、商业服务等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服务能力,推进人才公寓、商业中心建设,建成商业区和工业区加气站项目,完善工业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以临溪河为重点,加快构建“一带、五廊、多点”的蓝绿网络,推进临溪河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吸附力。

加快“商贸一体”陆港城规划建设。围绕构建临港产业生态圈,积极探索“组合型”城市结构,启动陆港城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发展物流运输、交通集散、战略储备、应急仓储等产业,布局高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配套高原铁路运营保障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医养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配套项目建设。

第四节  着力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

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对标雅安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市的要求,以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为统揽,构建生态景观体系、绿道体系、沿江、流域、湿地公园游憩体系,建设15分钟生态功能圈,达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分步有序推进西大街、东大街、下紫霞街片区等重点片区旧城改造和征迁工作,着力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幼、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着力提升城区宜居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加快推动城市雨污分流管网、东龙山公园、皇茶大道中央公园、城区绿化和市政设施增彩添绿等重点项目建设。

强化城市功能协作。坚持将宜人、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和宜学作为城市持久的竞争力,主动融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一小时通勤圈,加快推进康养园区创新发展建设,承接成都都市圈康养休闲功能,构建“成都工作、名山生活”双城模式。

创新城市经营模式。以经营的思想规划城市,以经营的手段建设城市,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加快引进知名城市运营商和专业化资本运作团队,参与城市经营、项目运作,规划建设一批精品工程。推行“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模式,推进已建成区加快由建设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加速人口和要素集聚。

健全城市管理机制。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推进基层管理和执法队伍“两法”建设,强化数字化城管与网格化、智能化融合升级,推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精准化转变。加大市容秩序治理,加强环卫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智慧环卫管理平台,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和谐示范社区。

第五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

强化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在城市建设、管理、经营方面运用,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基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实施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民生、智慧政务等工程,打造一批智慧小区、智慧医院、智慧广电。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就地消纳降雨,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及内涝治理等问题。发挥综合管廊对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作用,推进干线、支线综合管廊及缆线管廊建设,科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在建成区结合城市更新计划,补齐韧性城市建设短板,提高韧性基础设施和韧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留好应急反应的战略留白空间,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快速补位常态化的公共服务设施。

专栏1  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城镇道路建设:彩虹路延伸线、场镇道路建设等。

旧城改造:西大街、东大街、下紫霞街片区等重点片区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蒙阳街道棚户区改造等。

城市公园:东龙山公园、皇茶大道中央公园等。

公共设施建设:雅安市名山区城市更新项目、智慧城市建设、陈家坝片区特色街区建设、蒙顶山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红星镇农贸市场建设、雅安市名山区城镇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项目、雅安市名山区固废处理建设项目等。

第四章  提升产业协作水平,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市场主体结构和新业态结构,持续优化融合发展、共同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现代化水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动能,努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市前列。

第一节  构建“2+1”现代农业体系

持续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抓基地建设,推进蒙顶山茶原真性保护,巩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高标准建设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精品示范茶园和生态有机茶园,建成国家级原种培育基地、省级原种保存及扩繁基地、良种苗木生产基地等三级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抓产业延伸,适度布局“一企一园”茶叶产业综合体,引导茶企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升级,鼓励企业深化茶叶衍生品开发,提高茶叶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茶饮料、茶食品等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抓品牌打造,大力推进“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主推“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产品,发展“禅茶”“藏茶”“蒙顶山茶”潜力品牌,“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进入全国前五位,实现蒙顶山茶全国市场占有率从2%到3%的跨越。以“政府支持、协会引导、企业主导”为原则,推动成立名山蒙顶山茶等消费品品牌创新联盟,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合作,重点扶植培育一批细分市场领域的新龙头品牌,打造一批引领消费潮流、具有时代气息和鲜明“名山元素”的定制品牌、原创品牌。健全蒙顶山茶标准体系,修订《蒙山茶》国家推荐性标准GB/T18665-2008,制定《蒙顶山茶》行业标准、《蒙顶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黑茶生产标准。抓市场建设,推进马岭、红星、中峰鲜叶交易市场建设和茅河鲜叶交易市场改扩建,建设集商品交易、质量检测、信息交流、茶文化展示、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国际茶叶综合交易中心。支持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发展,做强电商交易平台,促进线上线下交易、对内对外联动发展,构建资本交易新平台。

大力推进生猪产业绿色发展。继续抓好生猪生产恢复,重点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商品猪肉战略保障基地建设,打造成渝经济圈生猪保供基地。推进产业化标准化,培育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兜底的寄养合作生产模式,加快推进唐人神·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建设,示范带动全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和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先进的数字化生猪养殖示范场。推动资源化利用,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和粪肥处理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配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相关设施设备,实现种养循环,到2025年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建设无非洲猪瘟疫病区。强化饲料、兽药监管能力建设,强化优质饲料生产保障能力建设。

加快推动茶苗产业发展。组建名山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新品种选育课题组,成立蒙顶黄芽、蒙顶甘露等专有品种研发小组,力争到2025年,新增收集茶树种质资源500份,整理和性状鉴定300份,选育特色茶树新品种1-2个,推广茶树新品种5个,建成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茶苗繁育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可视化,进一步完善追溯体系,力争到2025年,建成2000亩的茶苗繁育数字化示范基地,打造四川省四星级良种茶苗繁育种业园区。加快建设茶苗信息化交易中心,对茶苗全产业链进行数字化展示,实现茶苗从“物资出口”到“技术出口”质的飞跃。

因地制宜发展传统特色产业。以车岭镇、蒙阳街道为重点,逐步建设2500亩常年性最低保有量蔬菜基地。沿两山低山丘陵区建设以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园,以万古镇、中锋镇、蒙阳街道办、车岭镇、新店镇为中心,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打造成集观光、采摘、体验、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游憩区。依托蒙顶酒业“中国酒香茶乡-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蒙顶酒”品牌白酒生产区和酒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逐步带动白酒基地产业发展。积极支持蜀乡酒业、满园春酒业、白马泉酒业等酒企发展壮大,在百丈、红星等镇培育建设白酒生产基地。巩固提升7万亩竹产业基地。

强化产业基础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和利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种业和装备支撑,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提升产业基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深层次产学研合作,强化与成渝地区农业生物技术、规模化养殖和繁殖技术、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农业先进技术交流合作。健全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对农产品全程可视化追溯管理。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生产管理、产品流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加强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网络进园区、进村镇,利用“田园网络”宣传镇(街道)特色农业产业、一村一信息,促进信息下乡。推动物联网+智慧农业,建立“区-镇(街道)-基地”三级物联网联动平台,增强农业信息服务力、农产品市场信息、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专栏2  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

茶业富区行动:到2025年,全区茶园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鲜叶产值达25亿元以上,茶叶(干茶)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达到90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打造蒙顶山茶等特色品牌。鼓励、支持企业进行绿色有机产品申报认证、国际商标注册。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北京、杭州等地举办的国际茶博会,加大蒙顶山茶宣传力度。

稳定生猪生产保供:到2025年,建成10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年存栏2500头以上的标准化一级扩繁场、二级扩繁场种猪场4个,配套建设区域性种公猪站1个。

创特色产业繁荣区:到2025年,蔬菜、水果、竹业、酒业等特色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并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建设优质、安全的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年种植蔬菜5万亩次,年产蔬菜6万吨。建成以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园2万亩。建成竹林基地7万亩,竹业综合产值达到4亿元,竹农人均竹业年收入达到 2000元以上。做大白酒产业,提高“蒙顶酒”品牌影响力,全区酒类产值1亿元以上,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唐人神·雅安市名山区年出栏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项目、唐人神·雅安市名山区生鲜屠宰(100万头/年生猪)项目、四川省百丈湖现代茶业创新示范园、雅安市名山区城南现代农业产业园、川西农副产品物流产业园建设、水果冷链物流建设项目等。

数字农业创新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推进“数字三农”平台建设,推进农业(茶叶)大数据开放共享。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化种植、数字化养殖等智慧农业示范工程。

第二节  构建“3+1”现代工业体系

突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坚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依托重庆、成都汽车制造的产业优势,按照“总部在成渝、生产加工在名山”发展路径,重点承接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强与成渝地区制造企业协同配套能力,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壮大,建设汽车(新能源)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提升发展精制茶加工产业。以精制茶为引领,重点发展绿茶、藏茶等精制茶叶,加快拓展凉茶饮品、茶浓缩液、果汁茶饮料等茶饮料和超微粉、茶多酚、茶色素、茶油、抗氧化剂、茶多糖等茶叶提取物及衍生品等领域,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扩链。大力推进茶叶集中加工园区建设,扶持100家左右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茶企入园发展。整合初制加工企业,逐步淘汰一批规模小、卫生差、作坊式的初制加工厂,提升初制茶加工标准化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升茶叶加工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转型发展智能家居产业。规划建设四川绿色家居产业园,探索承接发展绿色家居产业及相关配套企业,鼓励企业发展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智能家居“产品+服务”模式,扩大实木家具、软体家具、办公家具、酒店家具、厨卫家具、书房家具等传统产品,培育发展定制化家具产业、智能家居产业。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航空产业,以建设名山区通用机场为基础,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充满航空文化特色的航空经济区。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承接发展核心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消费类整机等产业,争取部分信息服务运营商、互联网数据中心转移。电子信息零部件制造领域,重点发展以连接器、热敏电阻等为代表的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零部件。围绕成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终端等领域配套需求,培育发展玻璃基板、模组、液晶材料、控制器等精密零组件及配件,积极融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强园区顶层设计,开展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编制工作,编制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等,为园区发展提供产业指引。进一步完善“管委会+服务平台”管理运营架构,搭建园区服务平台(包括投融资平台、建设平台、商务会展平台、宣传推广平台、孵化器平台等),完善运行机制,将服务转化成经济效益。搭建检验检测、信息服务、创业孵化、技术交易、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发展现代物流、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设计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加快推动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探索推行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

强化优质企业培育。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围绕“3+1”工业体系,培育一批产值和销售过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存量企业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主动对接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吸引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与名山存量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名山区重点企业培育库,对效益特别好、发展空间大的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稳步推进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妥善解决重点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中小企业培育,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着力打造“大企业强、小企业精”的产业生态体系。鼓励小微工业企业上规入库,加大对新升规企业的融资、用地、公共服务等支持力度。帮助初创型企业解决办公场所、人才落户、宣传推广等实际问题,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强化企业家培育,与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培训机制,重点提升小微企业家在创新发展、决策管理、资本运作、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专栏3  “3+1”工业体系

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0亿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20家以上,其中亿元企业30家以上,10亿元企业5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家。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到2025年,力争汽车及相关产业实现产值4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30家。

精制茶加工产业:到2022年,培育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以上,年产值3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以上;到2025年,标准化初制加工比重达9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加工比重达80%,茶叶精深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

绿色家居产业:到2025年绿色家居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家居及相关企业达到30家。

航空产业:以建设名山区通用机场为基础,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充满航空文化特色的航空经济区。

第三节  构建“3+3”现代服务业体系

大力发展三大支柱型服务业。加快推动文体旅游、生态康养、地产服务三大支柱型服务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文体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等产业,通过业态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打造名山特色文旅品牌和产品。加快发展生态康养,持续深化“旅游+茶业”“旅游+康养”,推进旅游与医养、商贸、科教、体育等行业深度融合,推动蒙顶山生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蒙顶山禅茶康养旅游形象宣传推广。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围绕建设成渝地区高品质康养休闲目的地,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县城、中心镇的辐射带动力,培育发展符合名山特色的康养地产、休闲旅游地产,推动地产服务业转型升级。

提升发展三大传统型服务业。加快推动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三大传统型服务业提速增量、做大做强。做优现代商业贸易,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化、品牌化连锁便利店和无人售货、无接触配送等新零售,推进实体商贸企业、传统商品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商贸企业和餐饮服务企业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应用程序(APP)、小程序等方式维护和拓展业务,提升传统批零业、餐饮业等行业企业的网络营销能力,推动生活必需品、生鲜农产品、药品、餐饮等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加快推动成雅工业城物流园区、城东五里仓储物流园、川西茶叶仓储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承接发展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多式联运,完善城市配送体系。积极发展金融服务,持续优化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畅通银政企融资对接渠道,引进高资质的民营金融企业,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

培育发展成长型服务业。创新发展商务会展产业,积极探索培育商务会展新模式、新业态,打造云会展、云招商新平台,创建一批特色产业会展品牌。发展壮大科技信息产业,重点发展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深化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在加工制造环节的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提升发展特色餐饮产业,大力推广茶宴、山珍宴、雅鱼、羊肉汤、兔火锅等独具特色的名山地方名小吃。支持本土餐饮企业做大做强,引进特色餐饮企业,打造“名山味道”“舌尖上的名山”系列美食旅游品牌。

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方向,以全域旅游为载体,大力发展数字文体旅游、康养体育旅游、红色教育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乡村休闲旅游、音乐旅游等业态,培育旅游新村、网红民宿等康养文旅新业态,着力将旅游业打造成为主导产业或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依托至美茶园绿道,推进蒙顶山、茶马古城、清漪湖、百丈湖、月亮湖等空间大融合,做优茶旅产业,推动绿色生态游。发挥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园的带动作用,统筹全区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做强做精名山红色文化品牌。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促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桂花飘香节、美食节等文旅节庆活动,打造名山特色会节赛事品牌,提高茶都名山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培育建设名山消费中心。实施消费升级行动,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大力培育新零售、新消费,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小店经济、后街经济、体验经济、IP经济等。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网络消费、5G消费、数字消费等新兴业态。加快推动消费模式创新,推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发展无人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培育发展网络直播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消费新动力。实施质量强区和品牌创建行动计划,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打造特色镇域商圈,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完善市场化消费促进机制,聚焦消费供给主体、消费主体、消费业态、消费场景,加强政策集成创新,推进消费领域“放管服”改革,降低消费领域企业运营综合成本,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活力。

专栏4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项目

精品景区建设:依托优势特色资源,推动蒙顶山风景名胜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红草坪(清漪湖)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精品线路打造: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以茶文化为主题,以景区景点、特色村镇为支撑,培育打造最具名山特色的世界茶源寻根之旅、绿色生态康养之旅、至美茶道体验之旅、红色文化传承之旅、茶马古道探秘之旅、川藏0公里骑游之旅等六条文旅精品线路。

文旅提升行动:实施创建争先行动,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新创一批国家A级景区和示范区,打造海棠村、银木村、红草村、骑龙村等一批文旅特色村落。实施文旅深度融合行动,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推进文旅与农业、林业、卫生、体育、商业、水利、地质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群,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格局。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培育一批文旅骨干企业,提升和打造一批A级景区,建设一批精品酒店和民宿,培育一批演艺团队。实施精准宣传营销行动,充分用好新媒体,借助会节活动,面向成都、重庆等地区开展文旅推介会、展销会,提升文旅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重点推进自驾游、自助游综合服务体系的完善,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提升和应用,打造一批自驾游营地。实施体制机制创新行动,鼓励区内外文旅公司参与名山辖区内景区、酒店、餐饮宾馆、旅行社、民宿等旅游业态建设,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第四节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发展大数据产业,积极参与成渝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协同推进川西大数据产业园发展,重点发展数据生成硬件设备制造、数据挖掘分析与访问管理工具软件开发和平台建设等。推进大数据应用,规划布局茶业大数据、物流大数据、康养大数据、旅游大数据产业,引进阿里云、腾讯等高端互联网科技企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畅通生产、消费、流通、分配大循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极。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孵化培育、大数据交易和数据加工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应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推动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文旅,加快推动电子商务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流量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

第五节  做优产业发展平台

建设“1+4”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成雅工业园区产城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食品饮料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具有名山特色的“园中园”。 推动黑竹、新店茶叶集中加工园区投产达效,推进红星茶叶集中加工园区和永兴茶叶集中加工园区建设,扶持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茶企入园发展,建成一批标准化生产厂房和标准化生产线。

建设“1+5”现代农业园区。以雅安市名山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为总抓手,同步推进成雅快速通道沿线国家级良种茶苗繁育园、现代农业加工园、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园、特色果蔬产业园、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建设“2+N”文旅康养园区。加快建设蒙顶山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园、百丈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培育打造骑龙场、月亮湖、清漪湖、龙滩子等若干片区特色民宿群,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专栏5  重点发展平台建设

建设“1+4”工业园区:到2025年,成雅工业园区实现入驻企业100家以上,实现产值70亿元,完成一期控规10平方公里建设开发;建设黑竹、新店、红星、永兴四个茶叶集中加工区,招商入园茶企达100家以上。

建设“1+5”现代农业园区: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园茶园基地生产便道100km,排水沟渠80km,蓄水池500个;新建数字农业云平台6个,覆盖园区茶园面积5万亩;新建标准化、现代化茶苗繁育基地5000亩;推广实施太阳能杀虫灯、黄板覆盖产业园区10万亩茶园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建设“2+N”文旅康养园区:加快建设蒙顶山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园,按照“一环一带六区”空间布局,积极培育康养旅游示范项目,做优一条康养产业发展环线,做靓一条交通景观带,做活六大康养产业区,打造茶文化旅居康养目的地,加快发展康养旅游。加快建设百丈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培育打造骑龙场、月亮湖、清漪湖、龙滩子等若干片区特色民宿群。

建设一批特色镇级平台:围绕各镇(街道)功能定位,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酒香茶乡康养”“康养度假”“茶叶加工”“民宿旅游”“红色旅游+茶叶加工”“商贸物流+果蔬”“物流仓储+休闲农业”“种养+旅游”“茶树种业”“乡村旅游”“科普+旅游”等一批特色镇级平台。

第五章  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强化发展要素保障

坚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紧扣全区发展的重点区域、行业、薄弱环节,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筑各类有形和无形网络通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完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

全力支持川藏铁路建设。全力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川藏铁路建设综合服务能力,配合做好川藏铁路开工建设相关保障工作。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名山火车站客货共站的有利条件,布局规划川藏铁路配套物资集散基地,借势借力优化名山铁路枢纽功能,完善交通路网,推动公铁通道无缝衔接、互联互通。

大力推进名山区通用机场建设。建立通用机场建设推进机制,推进通用航空合理规划建设,完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打造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小时畅达通道。

畅通对外通道。加快推进雨名飞快速通道蒙顶山支线建设,配合推进成雅快速通道、国道318线名山绕城段、雅安东外环线名山段、省道104线名山至眉山市丹棱县段的规划建设,规划建设与周边县市区连接的县乡村道、火车货运站道路,实现互联互通。

完善内部交通网络。加快成雅快速通道平交、立交路口连接道路建设,实现区域内道路与成雅快速通道互联互通。规划建设皇茶大道与雨名快速通道衔接道路、贯坪村同贯路至雅职院连接道路、国道318线五里口至名山火车站连接道路等交通项目,推进国道318线名山城区过境段等项目建设,提升骨干路网互联互通水平。规划建设全域旅游轻轨及站点。加强农村公路提升改造,提升现有道路技术等级与功能,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推动“互联网+交通运输”进程,建成智慧交通体系框架。

第二节  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超前规划布局川藏铁路成雅大港区。充分利用川藏铁路名山站客货共站的有利条件,主动承接疏解成渝西向物流枢纽功能,以成雅工业园、雅安物流园区为主要支撑平台,打造陆港型物流枢纽。扩大物流枢纽辐射能级、服务区域,提升高质量物流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挥现代物流业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着力构建“陆港+”全域陆港经济生态圈。积极探索与成都及藏区相关地区合作模式,与藏区合作共建飞地加工贸易园区。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路网,抢抓川藏铁路建设、成雅快速通道、雨名快速通道建设机遇,合理规划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公铁等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实施物流降本增效工程,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多式联运,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

提升物流体系综合能力。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雅安市名山区冷链物流产业中心项目,大力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建设物流枢纽、冷链物流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打造全市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依托川藏铁路名山货运站、川西物流园,发挥公铁联运优势,进一步优化适铁物流功能布局,加快提升仓储物流配送配套。规划布局川藏铁路物资保供集散地和进出藏区物资贸易集散地,进一步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商贸物流业繁荣发展,引导生产企业合理配置产能,建设川藏铁路建材保障服务基地。

完善城乡配送体系。完善城市配送体系,构建以综合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公共配送(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配送网络,提升配送服务水平。加强城乡配送网络高效衔接,完善茶叶鲜叶市场交易体系,形成鲜叶半小时交易圈。创新配送模式,大力发展集约化配送,推动各类配送资源协同共享、推动配送与供应链深度融合。

第三节  加强能源水利设施建设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全面实施电网升级改造,规划新建220千伏主电网,持续推进110千伏和35千伏配电网建设改造,加快10千伏及以下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规划建设成雅工业园新建燃气调压站、蒙山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园区变电站,扩建110千伏红星变电站工程建设。加快天然气输配管网项目建设,普及天然气供应。合理布局和建设加气站、电动汽车充电桩(站),加快工业区加气站项目建设,加大天然气供应协调力度。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河湖塘库渠水系连通、引玉溪河水调蓄、月亮湖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度,积极谋划清漪湖扩容升级工程项目。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场镇供水工程扩容及管网改造,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标准化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果,努力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工业园区供水管网节水改造。加大防洪工程实施力度,继续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御。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水库、中小河流治理,继续完善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加大对山洪灾害危险区的治理力度,加快完善重要场镇、聚居点的防洪设施。推进各类城乡防洪设施和防汛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第四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窗口期,统筹布局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超宽带网络、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实施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实施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典型示范项目,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建设先进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前瞻引领的创新基础设施,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推动光纤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持续实施光纤到户,推动行政村5G网络深度覆盖。

专栏6  基础建设重点项目

交通设施建设:规划实施五里口至火车站连接道路、同贯路至雅职院道路、国道318线改线、名山综合客运枢纽、成雅快速通道(名山境内段)项目、省道104线红星镇(龚店村)至成名高速(夹关收费站)连接线、省道431线名山区红星镇(太平村)至中峰镇(安吉村)段改建工程、省道104线雅安市名山区马岭镇至永兴街道段改建工程、雅安市名山区茅河镇茅成路至蒲名路线接线建设项目、成雅高速金鸡关互通及服务区(雨名快速通道蒙顶山支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道路建设:按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农村公路约22.4公里。

通用机场建设:规划占地约1000亩,其中一期占地约800亩,拟建成跑道长度1200米、宽度30米的A类通用机场,以及机坪、机场综合楼、机库、空管、助航灯光、消防救援等相关配套设施;预留二期发展用地约200亩,适时将机场跑道长度延伸至1800米。

能源设施建设:规划实施四川雅安名山至成雅园区220kv线路工程、四川雅安名山园区220kv输变电工程、雅安名山百丈110kv输变电工程、四川雅安名山500kv输变电工程、四川雅安名山500kv变电站220kv配套工程等电力工程。合理布局和建设加气(油)站、充电桩(站)。积极开发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加快天然气输配管网项目建设,普及天然气供应。

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实施徐家沟水库、芭蕉沟水库、水桶岩水库、清漪湖扩容升级、名左渠节水改造、万星渠节水改造、中廖渠道节水改造、名山河系统治理、农村供水总厂水源地保护、茅河境内临溪河铁溪河河道防洪堤修建修复、智慧水利一体化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

    信息设施建设:规划建设5G基站50个,实现5G网络全覆盖。

第六章  深化改革创新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东进、西拓、南接、北通”开放格局,开展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注入动力活力。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制定公共支出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探索中长期财政预算规划管理。配合推动形成市区两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共建、项目统筹的成本分担和财税利益分享机制。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减费政策,加快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建设。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整合现有国有企业,并推动其由投融资平台型公司向专业化公司转型,单一型行政化管理体系向混合型现代化管理体系转变,并逐步实现证券化,推动区属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创新激励方式提升企业吸引力,坚持业绩考核去行政化,用市场化方式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快建立领军型、复合型、专业型的国企人才队伍。完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授权经营、专业化运营、市场化投融资、系统性风险防控等机制。加强国有资源管理利用,强化闲置资源资产的清理收回和合理运用,进一步提升国资保值增值能力。

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引导劳动力畅通有序流动。用好富余电量、低谷弃水、电能替代等市场化交易政策,扩大交易规模,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健全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加快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以亩产论英雄的精明增长。完善城镇土地使用税、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能耗控制等制度机制。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健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创新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第二节  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作用发挥、评先评优、成长使用等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计划、产业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产学研用平台建设计划,加快推动各类优秀人才向名山集聚。加强区域联动,推动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突出抓好基层重基层用人导向,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提高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增加优质资源供给,为人才创新创业、生活休闲创造良好条件。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创办培训学校(基地)和职业院校,力争在名山建成川渝茶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川西高层次人才茶修疗养中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核心技术、关键产品攻关。大力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与大院大所合作,鼓励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茶叶产业共建行业研发平台。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整合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积极融入成渝技术转移服务平台联盟,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成渝地区同行业联合创建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名山区天府科技云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天府科技云服务”平台运行。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技术转移平台,紧密跟踪成都相关高校、院所研发动态,推动技术成果在名山实现产业化,形成“孵化在成都、生产加工在名山”的产业互动新模式,探索建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金融投资—创业辅导”的成果转化体系。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的主体地位,探索建立后补助机制。持续推进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互利共赢的院校协同合作关系,重点攻克精制茶、精密机械等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开展企业技术难题征集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发布双向对接活动。完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推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改革,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以多元化市场化方式集聚社会资本投入研发创新。探索研发经费补贴制度,对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创新产品、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给予奖励。完善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开展首台(套)首购保险补偿及风险补贴,落实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措施。

优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推动企业联合成都资源争取创建一批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加快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孵化模式,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工业园”四级创新载体,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专栏7  人才计划

    重点人才工程:引进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所需的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100人以上,引进和培育茶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绿色家居产业、康养产业技能大师、高精尖端人才10人以上,集聚高技能创新人才40人以上。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柔性引进专家人才。建立产学研用平台,培育行业领先科技创新研发团队。

    行业人才培养:培育优秀企业家百人以上,培育高技能创新人才千人以上,培育社工人才百人以上,支持千人以上人才提能增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千人以上,创新创业带头人500人以上,回引乡土人才300人以上,遴选培养“土专家”“田秀才”600人以上,加强农村社工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制度、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引进专家到基层开展智力服务100人以上。

    人才服务保障:建立健全“1+3+N”人才服务网络,发行“名山英才卡”,依托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在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文旅康养园区建立3个人才服务工作站,建成22个人才工作站和40个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开通住房、金融、医疗、教育、政务等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第三节  建设“经济圈”开放型雅安桥头堡

伴随国家沿海—沿边—沿江—内陆对外开放的梯次开放推进和名山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名山面临比以往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名山要充分研判自身开放的优势基础与不足,一方面争取国家、省市政策和资金支持,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的短板,结合实际,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经济,另一方面要抓住内陆开放机遇,主动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

凭借川藏铁路建设、未来雅眉乐自城际铁路建设以及多条高速公路等交通比较优势,把名山建设成为成渝地区链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开放型雅安桥头堡。名山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西向门户,通过雅西高速等线路,可以直接连接西昌、攀枝花,进而向南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名山通过建设川藏铁路成雅大港区门户,可以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的物流基地,具有带动西部广袤地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特殊功能,是成渝地区“西向门户”具有南向开放潜力的“内陆新门户和桥头堡”,对成渝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对接RCEP规则,促进成渝地区西向辐射和开辟南向开放新通道具有特殊战略意义。

积极融入成都平原通用机场群,通过提供公务商务出行、低空旅游、飞行培训、通用飞机组装及试飞等服务,促进名山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改善内陆开放环境,以及为特色旅游、航空护林、工业作业、维稳处突等提供通用航空服务,对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南向、西向开放的桥头堡,打造全国知名山岳观光、蒙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胜地具有有力支撑和保障作用。

以成雅同城化融合发展先行区的开放区位优势,通过通航、高铁、大数据、蒙顶山茶等开放资源禀赋,吸引更多的国际物流企业入驻,进一步加大与世界茶叶产区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将名山建设成为未来的“世界茶谷”。通过蒙顶山茶,加大与蒙古国的茶叶文化的合作与交流,逐步形成蒙顶山茶的区域标准、全国标准甚至世界标准,促进蒙顶山茶走出去,扩大蒙顶山茶的出口。

以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为统揽,以蒙顶山茶为媒,形成蒙顶山茶“国礼”制作基地,开发蒙顶山茶西餐、素餐、小吃、糕点等各类茶产品,重构消费场景,以线上线下的互动,形成国际消费中心,打造成都都市圈开放茶客厅。

以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为引领,以川藏铁路成雅大港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雅安桥头堡建设和成雅同城化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比较优势,积极争创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积极争创保税物流区(B型),实现“十四五”期间名山开放平台“零”的突破。以蒙顶山茶为抓手,积极谋划和争创“中蒙茶产业功能区”;以国家茶叶公园城市的魅力,积极争取中日韩服务贸易项目的某些分项能落地名山。

通过与中欧班列合作,适度扩大对国外茶叶的进口,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大的国际茶叶奥特莱斯展销集群店,形成国际茶叶的交易中心、展示中心、体验中心和消费中心。名山还要厚植“名山制造”的消费供给基因,推动商业店铺与制造联动,鼓励百货商店、购物中心、连锁企业提升自营商品占比,提升企业自主品牌经营能力优势。鼓励名山本土消费品牌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扩大自主品牌规模、拓展细分领域新产品,基于“品牌联想”理念,以国家茶叶公园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响“名山休闲、名山消费、名山创造、名山服务”四大品牌,树立“名山品质”的国际茶叶消费市场认知。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合作,重点扶植培育一批细分市场领域的新龙头品牌,打造一批引领消费潮流、具有时代气息和鲜明“名山元素”的定制品牌、原创品牌。要优化新供给,抢抓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21年在蓉举办机遇,与世界主要城市实现频密化通航与高效物流,吸引国际品牌汇聚名山,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奥特莱斯”店集群。挖掘培育一批品质优良、设计创新、传承文化的本土品牌,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展示展销集聚区和国际消费品有效供给的“名山能级”。

第四节  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积极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紧扣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雅安桥头堡,推动形成“东进、西拓、南接、北通”开放新格局。

“东进”融入环成都经济圈发展,立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深化与成都市协同区(县)合作,积极开展与重庆市区(县)合作,聚焦汽车制造、大数据产业、农业产业等重点领域,高质量承接东部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补齐建强产业链。精准对接重庆、成都汽车制造产业,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协同配套能力,加快建设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承载地。

“西拓”加速“雨名飞”同城化发展进程,积极配合市上建设雨名快速通道,提升改造金鸡关互通,加快以蒙顶山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园为核心的康养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皇茶大道两侧土地收储及前期开发力度,推动形成“三区”相融互动补位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配合市上开展与西藏拉萨、林芝等市的合作,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全面推进农产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打造川藏物资贸易集散地。

“南接”接通对外交流与合作大通道,深化与环成都经济圈支点城市的沟通交流,扩大与眉山、乐山的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大峨眉等特色旅游走廊建设,探索建立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力争在交通上有突破、在旅游上有合作、在产业上有互补。配合市上与广西、云南、粤港澳等开展合作,推动开放型农业发展。

“北通”协同周边县区和藏区彝区发展,加强与周边县区合作,推动藏区彝区矿产资源、农副产品、中医药原材料在名山实施深加工,打造民族走廊、经济走廊、文化走廊。配合市上加强与关中平原、东北地区、京津冀交流、合作与协同。

第五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持续做强市场主体,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市场主体聚集。提升国企发展水平,推动区属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引导国有资本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做优做强企业资产。实施民营经济政策精准推送工程,完善企业合法权益受损救助补偿机制。拓宽民营企业联系服务渠道,继续实施政务服务联络员制度,探索建立“政府+第三方服务机构+民营企业”服务模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用好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建立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清理减少融资各环节收费,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巩固“放管服”成效,启动“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健全重点项目“一次委托、全程代办”工作机制。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定期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和全程网办事项清单。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现场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和全流程电子化,推行“不见面开标”。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第七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关键,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积极打造五大片区。立足“产镇人”深度融合,坚持一体化发展,按照“多中心、多组团”发展思路,主动对接市域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城镇区块化、组团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依托成雅城镇化发展主轴,重点打造东部城镇化重点拓展区、南部总岗山生态保育与特色旅游发展区、西部城镇化优化提升区、北部蒙顶山-莲花山生态保育与特色旅游发展区、中部丘陵特色种植与城镇协调发展区五大片区。

加快推进城镇建设。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做精做强最具基础、最具潜力、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打造一批中心镇、重点镇和省级特色小镇。支持百丈镇建设工业和旅游重点镇,打造“镇园一体、职住平衡”的工业城,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重点打造2-3个经济发达、配套齐全、治理完善、带动力强的中心镇,支持新店镇打造茶叶加工重点镇,红星镇打造民宿旅游镇,车岭镇打造农贸重点镇。加快镇域特色产业发展,差异化发展新店茶叶加工、黑竹茶叶加工和红色旅游产业、红星民宿旅游产业、车岭商贸物流和果蔬产业,发展壮大万古乡村旅游产业、中峰科普茶乡和旅游产业、马岭种养和旅游产业、茅河茶苗繁育产业、前进物流仓储产业。

增强场镇承载能力。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融合发展,实施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等重点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农村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互联网改造升级,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深化推广“高岗村模式”,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持续推进“三大”革命、村庄清洁、村庄绿化,着力创建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绿美新村和五美庭院。

分类推进乡村建设。科学编制实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和推进工作,明确村庄布局分类,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做好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衔接,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合理定位县域城镇功能,强化县城政务、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功能衔接互补。

第二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依托名山乡村特色优势资源,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产业链主体留在主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四川省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等专业机构,培养一批有技艺、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专合组织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创建,加强优秀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大力推动“五美共建”,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培育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弘扬乡村生态文化,推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健全乡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推进乡村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区委、乡镇、村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加强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等。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工作作风硬、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村党支部,选出乐于奉献、真心实意带领群众致富发展的“当家人”。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过渡期内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确保投入力度不减,帮扶队伍不散,抓好政策、规划、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重点关注村、考核“八大衔接”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巩固拓展关注村及易返贫致贫“两类”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实行分层分类帮扶。过渡期内对现有帮扶政策进行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持续做好劳务输出、就业援助、以工代赈等工作,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第三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积极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与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合作,积极融入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发布中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以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主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积极探索财政支农项目实行股份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或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建设。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常住人口在居住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完善居住证制度,提高城市居住证发证量和含金量,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健全随迁子女入学入园政策,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落实城镇化“人地挂钩”政策。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原有合法权益,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权益机制。整合现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各项培训措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平合理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管护机制,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延伸。完善县级道路、乡村道路、旅游专线等公路路网建设,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完善区、镇(街道)、村三级服务网点和物流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传统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镇商业街区、环城公路、雨污管网建设。加强场镇街容管理,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整治场镇违法违规建筑、乱摆摊设点等问题,提升集镇形象。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规模化标准化建设。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推动形成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城乡教育信息化联动发展机制。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医联体,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第八章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名山建设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要求,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统筹抓好生态保护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节  厚植绿美生态本底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协同推进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安全格局。坚持造林绿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绿化与彩化相结合,专业造林与群众造林相结合,逐步构筑起多层次、多树种、多效益生态绿化格局,推动实现城区园林化、山区森林化、茶园景观化。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与管理。推行林长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和整治,加强森林防火政策、法律法规、防火常识等宣传教育。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进全区水环境持续改善提升。继续实施“茶+贵”“茶+油茶”“茶+果”“茶+花”“茶+彩叶”等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态修复、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成果。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动植物和古树名木。加强外来物种管控。

强化生态修复保护。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要求,强化生态功能协作,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等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全区河湖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深入推进名山河、两合水等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名山全域水环境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抓好蒙顶山风景名胜区、清漪湖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管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天然林继续实行全面禁伐,做好更高等级的天然林保护,做好国家级集体重点公益林培育和生态补偿工作。强化“三线一单”编制成果运用,构建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大名山河、两合水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进月亮湖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度。

第二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工程治理、能源替代、秸秆禁烧、油烟整治等行动,大幅削减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扬尘排放总量,降低重污染天气发生率。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坚持流域综合统筹、系统防治,提升两合水、名山河等流域水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场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强力削减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确保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强化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控。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建设、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范及工矿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推进区域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能力建设,保障全区土壤环境安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区域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抓好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生物农药试点和病虫害物理防控推广。

完善生态环境区域联防联控协作联动机制。完善跨区域水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开展跨界信息共享、联合巡查、联动执法,与成都、眉山等相邻县区协同开展跨境河流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工作,实时共享跨境水质监测数据等信息。完善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制度,深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对与防控体系,建立重大环境事件协调处置机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

第三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循环高效的生产方式,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实施绿色细胞工程,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挖掘名山绿色文化内涵,讲好绿色文化的名山故事。广泛开展绿色消费行动,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开通氢能公交示范路线,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提高公众绿色出行率。倡导绿色居住,支持绿色生态小区建设,营造低碳生态的宜居环境。

第四节  推进资源节约利用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实施节能节水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强水资源管理,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建立健全水资源安全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三条红线”。贯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因地制宜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实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指标计划管理,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用能统计管理和指标约束。支持重点用能企业申报环保节能技改项目、节能减排奖励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环保、节能技术改造,引进新设备,提升环保设施,实现清洁生产。积极培育节能环保、再生资源利用、观光农业等生态低碳型产业,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设。加强能源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示范。

专栏8  生态环保领域重点工程

森林保护重点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71.3%,森林蓄积量达到195万立方米,城乡绿化率达到72%。

森林生态系统保育能力建设:大力实施森林防灭火能力和体系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森林生态资源监测等工程体系建设。

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实施湿地公园生态监测评估,提升清漪湖省级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水平,开展清漪湖省级湿地公园岸线美化绿化。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加大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水土保持建设和修复力度,开展以坡耕地改造、水保林及经果林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为重点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清洁小流域建设。

垃圾处理:规划建设雅安市名山区垃圾应急处置场,承担全区生活垃圾二次分类分拣工作,承担建筑垃圾堆放处置、大件垃圾堆放处置、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堆放中转以及配备工作用房和设施设备。

污水处理:规划建设雅安名山区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及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

生态修复治理:规划实施名山河流域水生态治理、两合水流域生态治理、临溪河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

第九章  提升共建共享水平,提高获得感幸福感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大力度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推动优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坚持公办民办齐抓、量质并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推进“民转公”转制工作,加强公办幼儿园和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争取引进一批高端幼儿园入驻名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激励奖补、减免租金、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积极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保育教育活动,鼓励实施小班化教育。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坚持全学段“集团化”办学,实施管理理念、工作制度、考核体系、校园活动、教育研究等一体化发展,拓展“以强带弱、整体提升”的纵向集团化办学模式。规范招生工作,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推进“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扩容城区教育资源,推进小班化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书育人名师、中小学名校长、名班主任、名辅导员示范队伍建设,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高中学校示范创建,创建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力争将名山中学打造成为川西片区名校、名山三中打造成为雅安市最好的艺体特色学校、雅安北附实验学校打造成为雅安一流民办学校。优化办学结构,积极扶持民办教育,促进公办民办共同发展。加强管理,规范学校招生行为和办学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和良好的教育生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探索发展高等教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成德眉资雅乐”同城一体化职业教育联盟,加强职业教育合作,积极探索实践集团化办学模式。重点扩充优质特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开发建设覆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旅游服务、茶艺等地方特色产业,加快推进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建设,深化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水平,合理布局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专业领域,推动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培养一批数量充足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四川农业大学等农业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在名山设立茶叶学院和分支机构。

创新发展特殊教育。健全教育、民政、财政、残联等工作机制,健全以“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保障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制定针对性教育方案,开展送教上门、远程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服务,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学校管理体制,保障学校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办学行为,支持学校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创造性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继续以“五育并举”为主线,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升学校德育系统性和实效性,创建一批市级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优质学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化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贯通中小幼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实施“名山区教育系统百名干部能力提升递进培养计划”,对接教师国培计划,着力强化干部、教师两支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全学段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力实施教育“东进融入”,学习成都市青羊区等教育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政策机制和管理经验。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雨名经“三区”同城化发展,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加强与成都、重庆等优质学校的对接,鼓励、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引进优质学校。强化本土优质教育培育,努力再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和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继续做大做强新组建的教育集团,办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在线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专栏9  教育事业发展

到2025年,3-5岁幼儿毛入园率不低于100%,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为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95%。

学前教育:推进城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

义务教育:按照国家设置的优质均衡发展县验收标准,统一规划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统筹考虑学校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生均教学用房、生均运动场地、生均教学设备值等进一步对标补充和完善。

高中教育: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90%,高考一本、本科达线率处于全市前列。   

第二节  加快健康名山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预防控制。推进分级诊疗和医院管理考核,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制度。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强化区级医院与省级医院协作,开展远程会诊、专家联盟、双向转诊等医疗服务,促进全域医疗卫生水平提升。持续推进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优化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支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支持社会办医,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巩固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妇幼保健和生育服务。

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建设中医药产业园,积极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高标准打造区医养中心,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医、防、康、护、养”一体化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模式。支持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推进各类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适当增加老年病床,推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养老机构,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比例。支持养老机构开办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推广“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医务室或护理站”服务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医养”,推进全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老年人健康数据库、健康云平台建设,加快信息互联互通。探索开展建设具有即时照护、远程监管、远程探视功能的健康养老信息化服务。探索设立医养结合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医养结合产业。促进医疗与旅游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康养+”,鼓励医疗机构开展高端特色医疗、中医药服务,促进医疗旅游发展,丰富健康旅游产品,培育健康旅游消费市场。

完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推动医疗服务区域合作,加强川渝医疗卫生协作,联动周边地区形成疾病防控救治协作机制,建设区域公共卫生救治基地。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和救治机制,修订完善卫生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队伍,规范急诊急救工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相关部门、镇(街道)协作,建立权责清晰、布局合理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率。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强化监测和预警,构建区疾控中心与各医疗机构、各监测点之间监测信息平台。强化保障,确保基本的检测和救治能力。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推进体教融合,积极发展竞技体育,高水平承办体育赛事,提升体育文化传播力。加强名山体育民生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通过建设新场地、开放学校与机关单位运动场地、与营利性组织合办半公益性运动场所等多种途径,完善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健身圈。依托中国至美茶园绿道,打造“茶园马拉松”“茶园自行车”等体育品牌,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促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展趣味性强的群众体育活动,做到群众体育活动“全年有主题、每月有特色”。

专栏10   健康名山建设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异地重建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建成集医疗、康复、养老于一体的三级中医医院;建设县域医疗分中心区人民医院红星分院。

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做好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方法、验方的发掘整理工作,加强名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的建设,完善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制度,建立住院医师跟师制度。开办中医药健康讲座,扎实开展中医药“六进”活动,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鼓励中医药人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在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制定等方面有所突破。

疾病防控: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牵总职能和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早期监测和预警工作机制,提高“四早”应对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第三节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凸显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定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诚信社会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微笑名山”“全名有礼”“文化旅游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继承革命文化,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品牌,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名山段)建设。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场馆服务效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讲好名山故事,传递名山声音。全面繁荣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事业,实施名山“IP广播”系统建设、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弘扬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蒙顶山茶文化知名度美誉度。扎实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抓好科普惠农兴村“站室栏”及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好科普宣传月及科技活动周活动。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和智慧广电工程,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一批重点研究机构和传习基地,加强对茶马古道(名山段)、蒙顶山古建筑群、永兴寺、茶马司、吴之英故居、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等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积极推动蒙顶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相关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蒙顶山茶的国内外影响力。组织申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工作,推动本地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文化素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

专栏11  文化事业

文化设施建设:对全区98个村、17个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13个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进行提质升级。推动蒙顶山茶史博物馆提升改造。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修缮保护和展示利用红军百丈关战役、名山文庙、蒙顶山古建筑群等遗址遗迹。开展“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建立以“蒙山茶”为主题的非遗项目体验基地;加强老一辈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抢救记录性工作。

文化惠民服务工程:实施名山“IP广播”系统建设,推进智慧广电工程建设和智慧广电应用,加强文旅专业人才培养,选拔和培养优秀文化工作者。

《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涉名项目: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手工制茶类)。

第四节  实施就业增收行动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积极融入成渝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优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探索开发线上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民营企业招聘周、返乡农民工专场等招聘会,助推供求双方有效对接。全面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实施重点群体职业培训专项行动。建立靠前服务的人力资源保障专员制度和招商签约项目落地用工联动机制,提前掌握企业用工需求,以网格化管理方式,对重大产业项目实施“一对一”常态化跟踪服务。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大力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工作,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网络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动态管理。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和管理,持续开展就业见习工作。加强就业援助,推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加强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补贴政策,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全力推进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坚持向城镇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三结合,加强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居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行农村居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区长负责制。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实现城镇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进一步完善现行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建立面向一线劳动者和低收入群体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根据地方财力和消费水平情况逐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贯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农民外出就业和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专栏12  就业创业重点项目

创业引领计划项目:整合创业资源,加强名山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建立融资、融智、融商一体化创业服务平台,促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项目:建设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和高校毕业生特点和需求的见习基地,满足见习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重点群体就业项目: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就业援助行动。

失业监测预警项目: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

  技能培训项目: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劳务品牌培训和返乡创业培训,为地方产业发展储备一批技能人才。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创办培训学校(基地)和职业院校,力争建成成渝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项目:依托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体系,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库房、服务场所、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进行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第五节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重点对困难群体、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实施精准扩面。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实现应参尽参、应代缴尽代缴、应发放尽发放。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政策,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推进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将机关单位公务员纳入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并依法依规享有工伤保险待遇权利,实现企业职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机关单位公务员等职业人群工伤保险全覆盖。

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统筹,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补充救助保障范围。优化社会福利设施布局,加大公共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扶持民办福利机构发展,积极发展以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提高对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慈善活动,指导慈善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加强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监督管理。

强化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保障。建立健全退役军人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提升褒扬纪念和优抚保障水平。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推进服务保障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落实优抚医疗服务、就业创业促进、学历教育优待、职业技能培训、关爱帮扶等政策。提升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和医疗保障水平,制定完善优抚对象生活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建设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园。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供保障。抓好退役军人优抚和军官转业安置,推动名山区创建双拥模范城。

支持家庭发展。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加强对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的政策支持、救助和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建设。促进发展家庭服务,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探索实行父母带薪育儿假。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全方位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提高妇女参与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拓宽妇女就业渠道,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培养女科技人才,高质量促进妇女成长成才。积极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妇女享有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生育补贴制度,增强妇女生育保障能力,提升生育水平。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缩小妇女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加强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完善分性别统计制度。

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探索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健全基层儿童保护机制,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落实困境儿童保障制度。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提高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水平。提升儿童营养及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治理机制,提升儿童网络素养,严厉打击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促进青年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全面落实,健全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保障体系。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加强青年创业就业服务、金融服务等支持,优化青年创业环境。推动建立青年志愿服务站,常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扩大基层志愿者服务组织覆盖面,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便利化开展。加大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残疾人评残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强化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补贴力度,增强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完善照护和托养服务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条例、办法的规定,做好残保金征收和使用。建立困难残疾人基本辅具补贴制度,扩大政府购买助残社会组织服务的范围和数量,逐年增加购买服务的资金投入。为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补贴标准在现行标准政策基础上每年提高10元,到2025年达到每人每月150元;为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补贴标准在现行政策基础上每年提高10元,到2025年一级重度残疾人达到每人每月130元,二级重度残疾人达到每人每月100元。

第六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产休假、生育保险、生育津补贴等政策措施。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托育事业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增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及应用。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健全人口监测预警机制。以美丽宜居的国家茶叶公园建设吸引周边人口入驻名山,逐步实现名山人口的净流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建立完善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各类养老服务为主体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生活环境,加快推动公共场所、互联网应用等适老化改造,新建居住(小)区每100户配建不低于30平方米养老服务设施。大力推广“医院+养老院+社区”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新建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和2个老年人“爱心食堂”助餐点位,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关爱、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努力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有机融合。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服务综合监管能力。支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加大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补贴。加强养老产品和服务质量监测,严肃查处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

第十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法治名山平安名山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法治根基和安全保障。

第一节  深入推进依法治区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制度,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制化。完善依法决策程序和机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范围、权限和程序,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探索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及跨区域执法、司法协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加强法制监督,完善审计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完善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制度,依法化解行政争议。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坚持法治名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统筹推进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和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法律七进”、民法典宣传贯彻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实施“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打造法治名山品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健全完善普法责任清单,推行以案释法制度。坚持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建立残疾人公益法律服务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和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公职人员法治素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强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

第二节  加强城乡基层治理

提高基层治理服务能力。实施党建引领、绿色社区创建、特色街区打造、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产业富村、服务惠民、五美共建、文化兴村“九大行动”,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入推进现代乡村治理制度改革,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强化源头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坚持和发展“茶源义警”治理模式,健全信访制度,完善蒙顶山茶产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推动街道职能转变,实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工程,积极争创基层治理省级示范社区,建设先锋社区、惠民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激发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参与活力。探索大数据助力现代化治理模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强化对基层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积极开展县级党校分类改革,强化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规划建设雅安夹金山分院名山校区教学线路、现场教学基地,加快推动区内现场教学点位、教学线路建设提档升级。

推进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由党政主要领导总负责的县域、镇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机制,将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作为对各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政府负责体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治理职能。完善民主协商体制,加强区域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完善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体系工作机制改革创新,明确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责任务,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配套机制。创新社会力量组织和发动方式,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完善纵向治理架构,理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在社会治理中的权责关系,构建区级统筹协调、镇(街道)组织实施、村(社区)强基固本的工作格局。

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运行机制,发挥实战效能。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完善网格员考核评价和激励奖惩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共防协作机制,积极开展边际联防、铁路联防、户户联防、商铺联防。组建治安巡防群防治队伍,组织开展治安巡逻。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机制,组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案管理小组,落实以奖代补政策,杜绝因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引发的重大案(事)件。健全社区矫正人员、刑释人员监管制度,做到监管对象底数清、情况明。

第三节  深化平安名山建设

强化经济安全保障。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安全可控。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切实加强政策性粮食储备、质量监管和安全管理,确保口粮安全。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的供给。优化重要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和布局结构,健全收储动用轮换机制。加强采购、储备、调运、回收等关键环节规范管理,确保“管得好、调得出、用得上”。抓好保密工作。加强密码管理,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资金支持。严厉查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建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完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强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完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建立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严肃问责处理违法违规举债。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有效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健全区、镇(街道)两级和部门参与的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建设区、镇(街道)两级矛盾化解协调中心和信息化平台,实现镇(街道)、村(社区)调解组织全覆盖。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本土心理服务工作者,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心理疏导室,对矛盾突出、生活失意、生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和性格偏执人员加强人文关怀,跟踪帮扶,疏导管理。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完善“诉非衔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维护群众合理合法诉求,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全生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加强平安名山基础建设,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加大对社会舆情、网络舆情监测力度,增强舆情引导有效性。完善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扎实推进防艾综合治理。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扎实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邪教、反恐怖斗争,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改进网络综合治理。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严防重大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风险。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守食品药品安全底线。严防安全生产事故,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四节  提升应急处突能力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救援建设。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高应急装备和物资分类保障、综合管理与协调能力。推进各镇(街道)应急机构规范化和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多灾害风险管理系统项目。坚持防减并重、综合防治,突出自然灾害防治重点,扎实开展风险普查,大力提升综合防治能力和综合预警能力。全面落实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监测预警、排危除险、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等各类防灾措施,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修复加固。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全民参与格局,强化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建设。

专栏13  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消防事业项目:建设普通消防站3个,新增消防车4辆,补齐城区市政消火栓建设欠账,推动常住人口超千人的行政村建立志愿消防队,推动高层建筑、文博单位建立微型消防站。编制城乡消防规划。

健全应急指挥协调体系建设: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处理体制,重点推进安全生产、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灭火、抗震救灾等政府议事机构职能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区级应急指挥部。加强灾情信息管理,积极推进区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成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网络。

健全应急责任体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推动负有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落实工作职责,突出抓好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建立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制度,整合优化安全生产、消防救援、防灾减灾救灾、森林防火灭火工作考核,制定《雅安市名山区应急管理考核办法》,实施应急管理综合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森林防火灭火工作“一票否决”。

第十一章 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名山的强大合力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全区上下群策群力、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第一节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发扬斗争精神,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分层级全覆盖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严的主基调不放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按照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系列工作部署,深化党委巡察,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推动联动监督、协同监督,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坚持依法开展重大事项决定和选举任免工作。坚持代表主体地位,健全代表联络机制,完善人大代表更加紧密、经常性联系人民群众制度,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论证、评估、听证、询问、评议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研究。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效能。规范协商规则和程序。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持续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探索建立督查和考核机制。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制度,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工商联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多层性、化解矛盾超前性、维护稳定柔韧性等功能优势,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第三节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加强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等重点规划支撑的规划体系,形成规划合力。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和重点任务,制定区级空间规划,为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间保障。聚焦本规划确定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编制实施区级专项规划,重点加强关系发展全局且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重要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分解落实区发展规划在特定和重点领域提出的重大任务。加强与上级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各类规划与上级规划的协调一致,在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方面争取国家、省、市更大支持。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强化项目支撑。坚持将项目作为规划实施的具体支撑和抓手,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以项目支撑规划落地。积极对接国家、省、市规划和重点投向,谋划储备和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按照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围绕产业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重大社会民生、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每年筛选确定一批投资规模大、支撑引领作用强、导向示范性高的项目,实行项目全周期闭环管理,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强化项目管理,健全完善重点项目调度管理机制、领导联系指导协调重大项目推进机制、联动会商协调机制,切实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和分级管理制度,创新项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优化重大项目投资领域和区域布局,保持投资规模稳步较快增长。完善规划推进机制,细化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

强化目标考核。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发展任务,纳入各镇(街道)和区级有关部门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本规划安排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落实工作责任主体,明确实施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按照建设国家茶叶公园城市目标,健全完善规划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安排。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督导和考核,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

强化监督评估。本规划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镇(街道)、部门要严格遵守。区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制定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安排年度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向区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在实施过程中,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的财政保障和金融支持。加强规划实施统计监测,完善统计数据质量管控体系。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区级有关部门要负责及时反映和处理。在实施中期和末期,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并提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区人民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报区人民代表大会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图1 雅安市名山区国土空间格局规划图

图2 雅安市名山区全域旅游空间结构规划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