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气象知识】追溯长征路上的“气象故事”

来源: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2016-10-19 16:36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的过程。红军长征中,除了要克服地形险阻,还要克服烈日、风霜、雨雪、冰雹等恶劣气候条件,因此长征不仅是革命精神的一次伟大胜利,更是一部人类挑战自然的传奇过程。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期气象控,我们一起来追溯红军长征路上与“气象”有关的故事。

单衣出发挑战寒冷气候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的过程,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历经两年,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两万五千里,成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史中的重要篇章。

红军长征,不仅是革命精神的一次伟大胜利,更是一部人类挑战自然的传奇过程,以红一方面军为例,从气候温暖湿润的江西南部,横穿中国西南、西北多省,经历丘陵、山地、高原的变化,用徒步行进的方式,最终到达了西北。毛主席诗词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能充分表现红军长征沿途自然环境,天气气候的恶劣。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在瑞金的合影,图中可见,战士们穿着的都是单衣单裤

红军长征中,除了要克服地形险阻,还要克服烈日、风霜、雨雪、冰雹等恶劣气候条件。长征纵横穿越14个省,为了保存实力,避免和敌人正面接触,走的大多是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甚至是难以生存的雪山草地,因此,适应气候变化成为征途中的严峻考验。

有资料显示,中央红军从瑞金苏区突围前,每人配发了一套单衣军服,历经多个月战事已经磨损的十分严重,这其中就包括损失惨重的湘江战役,而这套军服直到1935年1月占领遵义时才得到补发。也就是说,1935年以前,红军战士穿着单衣单裤在南方战斗了一个冬天。

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福建交界的瑞金根据地出发,向西穿越三道封锁线,一直在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四省交界处行军,即是在我国南方最著名的山脉——南岭中迂回前行。山区气候局地性很强,且降水较多,南岭北麓有些地区还有霜冻,尤其是每年12月份、1月份,昼夜温差很大。

南岭是中国南部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它位于中国湖南省(湘)江西省(赣)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4省(区)边境。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即是“南岭”中迂回前行。南岭区气候局地性很强,且降水较多,南岭北麓有些地区还有霜冻,尤其是每年冬季,昼夜温差很大。

中央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12月进入湘粤交界时,与10月出发时还算温和的气候已经有很大区别,尤其是进入五岭(南岭)地区,翻越老山界时,海拔升高,温度降低,中央红军首次感受到了“瞬间有四季,几步不同天”的气候。

1935年元旦,经历过湘江血战的中央红军进入贵州,来到乌江边。当年参与强渡乌江战役的耿飚军回忆说“晚上,下了一场雪,竹子叶上全是白白的霜雪。上午9点钟,佯攻江界河渡口的战斗打响。”可见当时出现了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了降雪天气,气温也骤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天气十分寒冷。而在刺骨的寒风中,突击队员们赤膊短裤,乘着半截浸在冰冷江水中的竹筏,冒着对面射来的枪林弹雨强渡,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最终渡过乌江,占领了遵义。

红军战士长征中所穿的军装

实际上,寒冷一直伴随着长征的整个过程,根据《聂荣臻回忆录》中记载,红军到达西北以后,红一军团当时还缺两千多套棉衣补给不上,部队在陕北钻心透骨的寒风中致病送医院的人员先后达千余人次,但靠士气旺盛御寒,并寄希望于打一个胜仗解决棉衣等军需、给养问题。

顽强意志战胜雪山草地

如今“爬雪山 过草地”已经成为红军长征的代名词,红军经过的雪山草地位于今天的四川省西部和甘肃省南部,从地理上来看属于青藏高原东缘,这里是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高原高山气候,这里横亘着许多高大山系,雪山连绵,积雪终年不化。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拖罗岗、折多山、哈巴雪山等几十座雪山,很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雪山上,无疑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行军之一。

正在翻越一座雪山的红军

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翻越的夹金山为例,夹金山,是邛崃山脉南部的高山,位于宝兴县的西北、阿坝州懋功县以南,海拔4000多米。山上云雾缭绕,白雪皑皑,积雪终年不化,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雪时雨,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有“神山”之称。

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云雾缭绕,白雪皑皑,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雪时雨,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有“神山”之称。

虽然红军翻越夹金山时已经到了6月,但由于特殊的高山气候,此时山下温暖如春,山上却雪花纷飞,上得越高雪下得越大,气温骤降到零下20℃,连呼出的气都冻了冰,手和嘴唇冻得发紫。虽然红军在翻越雪山前已经做足了御寒功课,尽可能收集抗寒物资,奈何当地资源匮乏,因此冻死冻伤的战士还是很多。雪山上经常风雪交加,狂风吹动厚厚的积雪一堆堆地倒塌,能把人深深地埋在雪底。有时山上又骤然出现晴空丽日,雪上的强烈反光把一些人的眼睛刺成雪盲。

红军经过的若尔盖草地实际上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

1935年8月中旬,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分别从卓克基和毛尔盖出发进入生死莫测的大草地。所谓草地,主要是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

而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恰恰是在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据老战士回忆,进入草地两三天,红军的干粮就吃完了,以后数十天只能靠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如果遇到突发天气状况,则损失更加惨重,例如黄克诚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就写道:“有一次,部队正在趟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恶劣天气亦助力红军战斗

当然,老天爷也并非总和红军过不去,在红军长征的数次战斗或转移过程中,极端恶劣天气也帮了红军不少忙。

因天降大雨阻碍了敌军增援的步伐,担任夺桥任务的红军得以提前占领泸定桥,从而有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佳话。

例如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战役,红军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步行走完了120公里,终于在1935年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并赶在敌人部队增援前,夺下泸定桥、占领了泸定城。

实际上,红军之所以能够行军如神,除了强大的战斗毅力以外,老天爷也帮了不少忙,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从5月28日晚上开始,泸定地区普降大雨,瓢泼大雨遮挡了视线,把用来照明的火把也浇灭了。正是因为如此,敌人增援部队因为支撑不住雨淋而找地方宿营,担任夺桥任务的红军才得以赶在敌人到达前占领泸定桥。可以说,这是老天爷帮了红军一个大忙。

红军长征行军路线示意图

不仅是中央红军,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红二、六军团上,红二、六军团长征时能破围而出,也受惠于气候颇多。红军当时被包围在纵跨云贵两省的乌蒙山区,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红军战士勇敢面对。而国民党军畏苦怕难,行军总是落后。这样经过一个月的“转圈”,红军终于在敌夹缝中跳出包围圈。

而就红军长征中最为经典的“爬雪山 过草地”而言,虽然说自然环境无限恶劣,但也可以说是“老天眷顾”从而让红军最终突出重围,到达陕北。红军之所以选择雪山+草地的路线北上,目的就是走自然气候环境恶劣的地方,从而降低敌人的警觉与围堵。国民党认为松潘草地乃北面天然地障,飞渡不易,因此北堵南追,集中主力封锁,红军插翅难逃。红军通过软沙没人之草地,势有不能。因此把重兵集结在四川一带准备“迎接”红军东进,然而红军却出其不意地横跨草地,北出陕、甘,胜利突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