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市卫计委 发布时间:2017-05-18 11:30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目  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发展成就 3

第二节机遇和挑战 3

第二章总体要求 3

第一节指导思想 3

第二节发展理念 3

第三节基本原则 3

第四节发展目标 3

第三章重点任务 3

第一节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3

第二节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3

第三节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3

第四节推进计生服务转型3

第五节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3

第六节推进健康扶贫攻坚 3

第七节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3

第八节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3

第九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

第十节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和卫生文化建设 3

第十一节推进卫生信息化 3

第十二节加强卫生开放合作 3

第四章实施保障 3

第一节加强和改善领导 3

第二节遵从和践行法治 3

第三节推进和深化改革 3

第四节保障和落实投入 3

第五节加强和改进宣传 3

第六节严格和规范考核 3

“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重大项目和工程 3

雅安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健康雅安”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和《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发展成就

一、卫生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一)抗震救灾全面胜利

2013年4月20日,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情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指挥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内外专家的指导和配合下,充分发挥我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的主力军作用,成功夺取了芦山地震抗震救灾重大胜利,圆满完成医疗紧急救援、灾后防疫等重要工作。救治伤员23619人次,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通过抗震救灾,练就了一支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医疗卫生队伍,积累了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

(二)灾后重建圆满完成

在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创新灾后重建新机制,高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市卫生计生重建纳入总规、专规项目共128个,估算总投资155066万元,截至 2016年“7.20”,累计完工128个,完工率为100%,累计完成投资155066万元,投资完成率为100%,投用128个,投用率100%,圆满完成“三年重建”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三)建设成果惠及长远

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果,对我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定位为区域性远程会诊中心、紧急救援中心、医养中心的市医疗服务中心新址新建,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进一步夯实了我市作为“川西区域医疗中心”的地位。奠定了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基础设施保障,为促进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全面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期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各项医改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探索并积累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新模式和卫生信息化等“雅安经验”。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城乡居民参保(合)率分别稳定在98%、99.69%,筹资和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实现全覆盖,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初步形成。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遏制,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十二五”末,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降低到26.06%,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升。

三、卫生计生事业跨越发展

(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

“十二五”期间,安排专项建设资金23.6亿元,支持482个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截止期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509个,计划生育服务机构139个,村卫生室870个,编制床位10123张。三甲综合医院1所,三甲中医院1所、二甲中医院4所,县级综合医院100%达二级水平。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分别为100%、100%、98.3%。全市有各类卫生人员1247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606人,6.22人/千人口;疾病预防控制人员351人, 2.27人/万人口;妇幼保健人员197人,1.28人/万人口;卫生监督人员87人,0.56人/万人口。

(二)卫生计生服务成效显著

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显著,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全面落实,各项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和艾滋病新发感染数连续5年下降;血吸虫病以市为单位达到传播阻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建成省级卫生城市1个,国家卫生县城1个,省级卫生县城4个;省级卫生乡镇 29个,省级卫生村 248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1.75%;无偿献血保持100%,获5个国家奖项。卫生计生执法监督不断强化,推进执法监督网格化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强化人才队伍、医疗技术、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等能力建设促使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大力推行“阳光卫生、廉洁卫生、亲情卫生、诚信卫生”,加大分级诊疗推行力度,三级医疗机构总诊疗量和入院人数增长放缓,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和入院人数增长明显,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政风行风测评连续居全省前列。计生服务管理深度拓展:坚持基本国策,建立“党政为主导,群众为主体,创新为动力,品牌为载体”的新机制。开展全国、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国家、省、市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建设。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不断健全,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实现均等化服务,落实利益导向政策。

(三)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居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期望寿命达到76.36岁;孕产妇死亡率15.5/10万;婴儿死亡率4.28‰,新生儿死亡率2.4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92‰。各项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健康服务业有力推进

(一)强力推进统筹规划

我市成立了健康服务业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推进责任机制。市政府与省卫计委建立推进医养产业战略合作机制,成功跻身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按照《雅安市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一核、两区、多点”发展战略,市县两级卫生计生部门围绕健康管理、医养服务、互联网+医疗、促进社会办医和发展中医药产业等领域积极谋划,有序推进,形成以卫生行业为主力军的健康服务良好布局。

(二)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依托灾后重建成果,充分利用异地重建原址空间,为发展健康服务业做好基础设施准备;我市良好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为发展互联网+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我市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推进健康服务业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社会办医初见成效,2015年民营医院共22家,实有床位数2303张,全市民营医院诊疗人次达到632101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由2010年的7.39%提高到15.57%。

(三)项目储备精准充分

在市、县两级卫生行政推动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围绕医养结合、健康管理、中医药产业、互联网+医疗、中医养生、专科医院建设等领域积极拟定项目,目前已完成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项目储备100余个,储备项目估算投资70亿元。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高度,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一)“健康中国”战略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健康,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要位置,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成为新要求。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雅安”建设,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这一战略走向将为卫生计生事业提供重大发展机遇。

(二)经济转型为卫生计生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环境

经济社会发展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十三五”时期,在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以健康促小康”、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将成为未来五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主旋律。“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对我市医疗卫生对外交流合作和区域卫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市委大力推进“工业强市、生态富民发展战略”,必将加快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飞地园区(经开区)等建设,确立了“绿而美、绿变金”的绿色发展道路,对我市卫生计生事业产生深入、立体的影响,为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全面深化改革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以川西紧急救援中心、川西区域远程会诊中心、川西区域医养中心为主的川西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将促进我市卫生计生事业跨越发展,带动和引领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均衡发展。随着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的统筹推进,将进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胜阶段和改革的深水区,相应改革措施的推行将进一步破除阻碍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使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更加合理、城乡医疗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更高、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为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健康服务业发展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十三五”时期,将逐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发展体系,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积极发展健康保险,全面促进医养结合,建设医养结合试点市,支持发展健康体检咨询、全民健身、健康文化和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支持雅安“三九”、国药基地、中医药制剂产业化、中医健康保健、中医养生药膳等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不断夯实健康服务业发展基础,进一步丰富发展内涵、拓宽发展外延,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面临的挑战

(一)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末,我市经济总量居全省18位,人均GDP全省排第11位,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卫生计生事业跨越发展。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投入弱化,加剧了卫生计生发展资金不足的状况。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事业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卫生计生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医疗卫生供需矛盾突出。

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尤其是优质资源短缺。市医疗服务中心虽定位为省级(川西区域)区域医疗中心,但在资源配置、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上,离省级医疗中心的要求还有差距。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进一步释放的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存在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问题,难以承担分级诊疗制度基层首诊的重任;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分布不均,病床资源与人力资源比例严重失调。

(三)卫生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公共卫生、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相关信息联通共享不够,重医轻防、防治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医疗机构发展重外延、轻内涵,重基础设施、轻技术能力,重物化、轻服务。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推广运用不足。

(四)体制机制弊端尚未破除。

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制度性安排和长效性机制尚未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等机制不畅。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凸显,三医联动改革任务艰巨,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滞后、药品和耗材价格仍然虚高、综合监管有待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需提高。医患关系、职业环境有待改善,尊医重卫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五)居民健康面临多重挑战。

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群健康的主要威胁,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疾病负担日益沉重。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发传染病威胁不容忽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更加突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重点人群健康问题仍然突出。

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关注不够,主动防病意识不强。重大疾病对妇女儿童的健康威胁仍未消除。人口持续老龄化使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上升,养老与健康服务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巨大的流动人口和频繁的人口迁移,给医疗卫生供给和服务带来新挑战。贫困人群在生活环境、卫生习惯、健康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大病慢病发病率较高,给健康扶贫带来较大压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三大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绿而美、绿变金”发展道路,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医疗卫生工作重点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加快推进“健康雅安”建设,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雅安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发展理念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雅安”建设,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加快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始终把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解决创新机制与重构秩序等问题,实现行业创新改革发展。坚持协调发展,注重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负担能力、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促进区域协调、城乡协调、三医协调、中西医协调、医防协调,实现全方位均衡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按照省、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确定医疗机构建设规模和床位设置规模等,正确处理资源与服务、投入与效益的关系,通过有限的资源实现优质的服务,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走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科学发展的路子。坚持开放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交流合作,以更为开放的理念、更为开放的视野,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投资发展环境,实现行业融入发展。坚持共享发展,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需求导向,转变发展方式

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实现发展方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坚持立足市情,促进科学发展

坚持从市情出发,扩大供给、补齐短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市情的发展方式,促进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

三、坚持公平效率,实现健康发展

统筹全市卫计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区域、人群间健康公平,不断缩小区域卫生计生服务健康水平差异,实现卫生计生服务的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进一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突出区域中心龙头建设,以“点”带“面”,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全面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效率。

四、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

坚持政府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卫生计生事业的公益性。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与雅安城市定位相适应,与小康社会健康需求相匹配,与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相符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居民提供。大力推进“健康雅安”建设,通过营造健康环境、发展健康服务、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提升健康素养、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卫生计生整体发展川西区域领先,卫生资源达到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医养示范市和川西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各项健康指标全省超过平均水平。

二、具体目标

1.资源配置目标:资源配置以扩规模、提质量为目标,卫生资源总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优质资源在现有基础上大幅提升。

2.体系建设目标:市、县级医院提水平、基层卫生机构全面实现规范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形成功能完善,分工明确,上下联动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机构。

3.健康服务目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多元化的健康服务能够满足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健康服务进入家庭、融入生活。

4.居民健康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9/10万,婴儿死亡率低于6.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7.5‰,期望寿命达到78岁。

专栏1  “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主要指标

2015年

2020年

指标性质

健康

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36

78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5.5

19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4.28

 ≤6.5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6.92

 ≤7.5

预期性

疾病

防控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8

16

预期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

5.8

4.8

预期性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

≥98

约束性

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率(%)

64

75

预期性

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

78.6

≥90

预期性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率(%)

64

75

预期性

肺结核发病率(/10万)

67.13

≤58

预期性

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10万)

324.73

比2015年降低10%

预期性

高血压患者管理率(%)

57.99

≥80

预期性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46.96

70

预期性

妇幼

健康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3.9

≥98

约束性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3.86

≥98

约束性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86.74

≥99

约束性

医疗

服务

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11

≤8.5

约束性

院内感染发生率(%)

-

≤3.2

预期性

30天再住院率(%)

2.95

≤2.40

预期性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13.32

≤10

预期性

县域内就诊率(%)

87.72

≥95

预期性

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

20

≥85

预期性

计划

生育

总和生育率

1.3-1.4

1.7左右

预期性

出生人口性别比

107.23

103—107

约束性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7.46

8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47

3.0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59

3.0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1.27

2.5

约束性

县级医院病床使用率(%)

93.36

90-100

预期性

健康脱贫

精准识别和医疗扶贫覆盖率(%)

-

100

预期性

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100

预期性

贫困患者慢病门诊维持诊疗个人支付比例(%)

-

≤10

预期性

在县域内就诊的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占比(%)

-

0

预期性

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

-

≥95

预期性

医疗卫生保障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比例(%)

76.61

75左右

预期性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30.20

≤30

约束性

卫生城市创建

国家卫生城市覆盖率(%)

0

100

约束性

国家卫生乡镇(县城)覆盖率(%)

1.17

≥5

约束性

省级卫生县城覆盖率(%)

67

100

约束性

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

21

≥60

约束性

省级卫生村覆盖率(%)

24

≥50

约束性

重点任务

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一、健康雅安战略

实施“健康雅安”战略,从营造健康环境、发展健康科技、改善健康服务、推进健康公平、倡导健康文明五个层面推动健康事业发展,使全市居民健康水平得到高质量的提升。

营造健康环境:一是加强我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好青山绿水、碧水蓝天的大环境,为全省健康环境营造做好源头治理;二是继续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把绿色旅游、绿色养生、绿色食品、健康服务等产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发展;三是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建设,营造居民健康微环境,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发展健康科技:大力引进省内外先进医疗卫生技术,推动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大型医院和高等院校合作,力争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医疗服务技术有所突破,围绕我市前三位死因发展高新技术,争取在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和呼吸道疾病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学科建设有所突破,推动重点学科建设,为创建省、部级重点学科奠定基础,力争在十三五末,建成5—1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使医疗卫生科技与国内的一流技术差距不断缩小;三是中医药科研有所突破,推动原创中医医药技术发展,支持雅安三九医药进一步发展壮大;推动中医药品种产品化,支持杨氏、陈氏等特色中医药疗法发展,促进我市中医药特色技术、产品向全省、全国推广。

改善健康服务: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居民生命周期为主线,以主动服务、连续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服务新模式。形成体系化、网络化的健康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健康服务融入居民生活,健康服务延伸至患者家中。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合作,形成医防一体、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积极推进各级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强化服务末端服务,优化就诊流程,推进和完善从上门服务到门诊服务、从门诊服务到住院治疗、从住院治疗到亚专科治疗、从亚专科治疗到康复服务的全流程服务。

推进健康公平:一是推进卫生服务的垂直公平,构建城乡统筹、标准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加强医疗救助的托底功能,实现卫生扶贫的常态化。确保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不因经济原因耽误疾病治疗,影响健康;二是推进卫生服务横向公平,实施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终身制,严格执行卫生人员准入标准,完善卫生资源的合理布局,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地区卫生计生发展、服务水平的差异,力争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同等可及。

提升健康素养:将健康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建立健康相关的道德伦理体系,从伦理道德层面遏制不健康行为。加快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居民增强健康意识,革除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增强自我防病能力。推进健康教育素质化进程,把健康服务融入生活,使健康成为全社会的共有价值和精神风貌。

二、人才兴卫战略

着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三大机制:

一是推进人才引进机制,高端人才引进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人才创造好工作生活条件。主要推行三方面工作:继续推进定向培养,对定向培养生实施延伸资助计划,鼓励定向培养生先入职,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期间的工资待遇由财政支付;设立高端人才引进基金,启动高端人才中短期服务计划,争取引进一个人才,引进一项技术,带动一个项目;做好短缺专业人才引进工作,设立特殊政策,加快引进急救急诊、儿科和医技人员等专业人才引进。

二是做实人才稳定机制,实施专业技术人员安居计划,从实施住房补贴、提高薪酬待遇,到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就读等方面解决好人才生活工作面临的问题。解决好事业留人的问题,拓展卫生技术人员发展空间,从学术交流、职称晋升、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立足情感留人,主动关心人才的工作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尤其要关心长期扎根基层,为基层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

三是完善人才成长机制,建立各专业卫生计生人员统一的准入标准,严把准入关,保证卫生技术队伍基础质量达到各专业执业标准。全力推动继续医学教育,深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对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机制,严格基础理论和业务能力考核,促进专业技术队伍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多元融合发展战略

(一)推进跨行业融合发展

推动健康服务跨行业融合发展,构建我市健康服务新业态。推动医疗机构与保险机构合作,促进健康筹资与健康服务融合,推动健康保障与服务提供一体化进程;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形成以健康管理主线的虚实结合的互联网+健康服务新模式;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结合,构建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新模式;推动医疗服务与健身指导服务相结合,形成体医结合服务模式。

(二)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建立以市办医院为龙头、区县办医院为枢纽、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为服务末端整合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内医疗服务一盘棋。借助信息平台推动各级医疗机构业务协同,通过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检验检查机构互认等措施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无缝衔接。推动跨区域合作,强化市办医院与省部级医院合作,在重点学科建设、新技术引入和转化医学推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强化全域服务能力提升,尤其是加强雅安市周边区县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大区域医疗中心的服务格局,把医疗服务辐射到比邻市(州)。

(三)推动资本与资源融合

鼓励社会资本向资源稀缺领域投资,借助社会资本弥补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板。发挥公立医院资源优势,促进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PPP模式、特许经营许可,公立医院对民营医院的托管等多种形式推动资源与资本嫁接,重点在儿科、妇产科、老年病科、心血管、肿瘤等学科领域和健康服务领域加强合作,扶持一批由优质资源带动,由社会资本支撑的高水平、上规模专科医院和健康服务新业态。

第二节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建立健全全民预防保健制度,推动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落实公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强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完善防控机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进一步扩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

一、加强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行动

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升综合防控水平,整合并逐步扩展现有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建立适合的监测系统。发挥家庭医生制度、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作用,实现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综合利用,提升评价防控效果。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筛查与干预,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到2020年,高血压患者管理率、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到达80%、70%。

探索“党政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积极开展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完善患者救治救助政策,提高居家治疗患者保障水平。大力宣传精神卫生的防治知识,积极开设心理卫生援助热线。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理,到2020年,在册确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

二、强化重点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行动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群众主动参与预防接种,扎实做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推进第二类疫苗挂网阳光采购。指导基层建设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确保接种安全,扎实稳妥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到2020年,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有效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维持无脊灰状态,继续推进消除麻疹进程。加强传染病报告、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8%以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突出艾滋病防控,健全长效防控机制,提升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全面落实宣传教育和免费安全套推广等各项综合防控措施,强化艾滋病监测检测、综合干预、维持治疗、预防母婴传播、感染者管理、抗病毒治疗和关怀救助工作。稳步推进结核病医防结合新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病人发现及耐多药结核病防治,结核病发病率控制在58/10万以下。推进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流行县(市、区)的比例达到100%以上。加强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不断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继续做好流感、狂犬病等传染病以及疟疾、土源性线虫病、肝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防治,消除疟疾、麻风病等危害,加强重点地方病干预。

三、实施妇幼健康和生育服务保障行动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全面落实三级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99%以上,婚检率和产前筛查率均达到80%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95%以上。全面推行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8%以上。建立市、县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提高孕产妇、新生儿急救能力,加大优质妇幼健康服务供给,有效保障母婴安全。加快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提升儿童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强儿童保健,开展儿童早期发展促进,扩大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覆盖范围。强化爱婴医院管理成果,促进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80%以上,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降低到2%以下。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再生育技术服务指导。加大妇女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四、提升卫生应急保障能力行动

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调用机制。加强医疗、疾控机构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及装备保障,着力加强川西区域紧急救援中心建设,促进紧急医学救援队标准化、模块化、便携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跨区域、跨境和航空救援能力。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卫生应急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提升卫生应急指挥决策水平。发挥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作用,全面提升县、乡两级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健全部门间、区域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鼠疫、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突发、新发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实现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加强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到2020年,全市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乡镇卫生院达到90%;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及时率和规范处置率达到90%;公众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我防范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达到60%,农村居民达到50%。

五、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行动

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倡导和促进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90%的县(市、区)。多渠道开展健康科普和健康传播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推进控烟履约,大力开展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控制烟草促销活动,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全面推进重点场所无烟单位创建工作。

六、大力实施爱国卫生全城创建行动

积极组织和推动卫生城市(县城)、卫生乡镇(街道)、卫生村(社区)的创建活动,带动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到2020年底,省级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覆盖率提高到60%、50%;创成国家级卫生城市1个,国家卫生县城6个。鼓励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等健康细胞试点建设,推动以“寓健康于万策”理念为指引的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和健康人群形成。加快推进城乡厕所建设与改造,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加强病媒生物防制,防止登革热等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流行,市、县级疾控机构具备蚊、蝇、鼠、蟑密度监测能力,城乡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七、强化“五大卫生”监测管理提升行动

加强职业与放射卫生监测管理。推进重点职业病监测,健全重点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体系。完善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到2020年职业病报告率达90%。加强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继续开展放射性本底调查。

加强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监测管理。健全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体系,巩固饮用水卫生监测乡镇全覆盖。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水质检测能力。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监测体系。逐步增加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点,建立监测网络。扩大学校卫生监测工作覆盖面,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

扩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实现县级行政区划全覆盖并向乡镇延伸,构建县乡村一体化的基层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加强市疾控中心建设,打造川西区域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参比实验室。市级设备配置率、可开展率分别提高到90%、80%,县级设备配置率、可开展率达到国家规划要求。加强食源性疾病管理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宣传贯彻和跟踪评价工作,构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平台,加强对公众、媒体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八、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保障行动

建立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执法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依法开展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加大医疗、采供血、放射卫生、母婴保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疗美容等监督执法力度。依法打击“非法行医”、“两非”等违法行为。逐步加大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覆盖面,公共场所监督检查率达95%,强化学校、幼托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人口密集流动性强的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建立信息报送监测机制,探索移动终端执法和全过程记录等监督模式,提升监督执法效率。培养5名卫生监督专家、10名首席卫生监督员、20名卫生监督紧缺人才和基层复合型卫生监督人才。探索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人员职位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保障机制。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贯彻落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雅办发〔2016〕56号),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合理控制大型医院诊疗量,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积极推行家庭签约医生模式,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签约服务的主要内容,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转变,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策,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确保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市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5%左右。

二、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落实市、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加强市办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探索开展特色医疗新领域,推进疾病诊断分组(DRGs),提升疑难复杂疾病诊治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川西区域医疗中心相适应的医疗能力和辐射能力。实施县级医疗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程,重点支持肿瘤、心脑血管、儿科、精神、传染病等专科建设,创建6-12个临床重点专科,全面提升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市90%的县医院达到县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内涵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探索对口支援、医联体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强化实施效果评价,实现对口支援全覆盖,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高中心卫生院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妇产科和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鼓励公立医院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生到民族地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三、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健全市县两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到2020年,构建市级基本覆盖一级诊疗科目、县级覆盖50%一级诊疗科目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完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基本覆盖临床主要专业,发挥专家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推进医疗质量同质化。完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机制,建立医疗质量年度分析通报制度,构建质量控制与监督执法联动机制,推动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落实,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推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扩大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覆盖范围和入组比例,实行病种规范化治疗。

四、强化医疗服务监督

创新医疗服务监督模式,建设完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综合监管平台,推动监管方式由事后监管向事中、事前监管转变。突出医疗服务监督重点,强化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时段的管理,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明确区域医疗费用增长控制指标,建立重点监控药品处方点评和结果公示制度,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加强医疗服务监督结果应用,将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执法检查情况及违法行为查处结果与医院等级评审、人员职称评定、重点专科建设、财政补助等挂钩,建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依法执业信用体系和行业退出黑名单制度,对违规失信者实行行业禁入等惩戒措施,严厉打击超范围行医、诱导医疗、过度医疗和骗保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节  推进计生服务转型

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努力实现规模适度、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确保计生服务管理制度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较为完善,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计生治理能力全面提高;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人人享有计生优质服务。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效降低;生育水平适度,避免出现大幅波动。

调整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为符合条件准备再生育人群免费提供取环、复通等计生基本技术服务。依法保障计生奖励休假等合法权益。引导孕产妇合理选择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在人流密集区域设置哺乳室或相关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妇女儿童医院、普惠性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服务机构。合理配置妇幼保健、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

完善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拓展出生人口监测网点,强化出生人口信息登记、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出生人口数据。定期开展人口形势分析,准确掌握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的人口变动态势及政策执行效果,制定完备的配套政策措施和风险防控预案。到2020年,加强部门配合,基本实现人口和计生信息互联互通;户籍管理、婚姻、人口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

二、促进人口结构优化

以实现出生人口性别平衡为重点,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以“圆梦女孩志愿行动”、“关爱留守女孩行动”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完善执法监督和区域协作机制,开展跨部门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建立“两非”违法机构和人员“黑名单”数据库,纳入社会信用统一管理。完善出生人口性别统计监测制度和考核评估办法,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县(区)实行挂牌督办,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成效,到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率继续保持正常值。

三、深化计生服务改革

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对生育两个以内(含两个)孩子的,不实行审批,由夫妻自主安排生育。对办理生育登记的夫妻及时、主动提供相关咨询、保健服务。优化特殊情形再生育审批流程。全面推行网上服务和承诺办理,积极探索委托办理、代办服务,切实方便群众。推进生育服务证与母子健康手册、预防接种证等有机结合,实现多证合一、一证多用。加强计生法律法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群众计生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严肃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切实规范征管行为。坚持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办法,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基层管理规范和计划生育服务标准。稳定和加强县、乡级计生工作力量,按政策妥善解决好村级计生专干的报酬待遇、养老保障等问题。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广泛动员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做好计生工作。加强市、县、乡级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网络建设,县级以上计划生育协会落实“入序”、“参公”、“三定”,确保乡级有专人做计生协工作;提升能力,切实做好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和流动人口服务等工作,畅通县、乡、村主渠道服务、提高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免费药具服务和管理。深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力争达标县(区)达到3个以上。

四、促进计生家庭健康发展

加强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体系。继续实施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对政策调整后自愿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不再实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等政策。将计划生育家庭发展项目与精准扶贫等扶持政策有机结合,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在项目、资金安排上重点向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倾斜。加大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关怀力度,完善帮扶关怀信息系统,建立以卫生计生干部、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一对一”、“多对一”联系人制度,精准开展上门服务。扎实开展市、县两级卫生计生部门领导联系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活动,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问题。

提升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增强家庭抚幼养老功能。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服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服务体系。鼓励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助餐、助洁、助医、助养等签约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帮助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生活困难。增强社区幼儿照料、托老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等服务功能。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新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保障作用。深入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和新家庭计划,到2020年,培养推出一批省、市、县级示范单位。

五、加强流动人口服务

98%以上。加强部门协作,健全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完善流动人口全员统计,信息入库率达到95%以上。简化公共服务流程,做好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生育登记服务。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均等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面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暨健康促进,推动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达到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积极做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工作。在流动人口集中的企业、社区、市场建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健康直通车”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发挥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作用;开展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示范学校建设。

第五节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一、提升中医医院综合实力

强化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创新服务模式,规范诊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重点加强市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整体提升临床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成为代表省内中医药行业领先水平的中医医、教、研龙头单位,夯实其川西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地位。县级公立中医医院重点强化中医特色骨伤、专科专病、治未病等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本区域内的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优势以及对基层单位的指导作用,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二、推动特色优势能力建设

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服务方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激励机制,完善中医医疗机构评价监控体系。加强重点专科(病)建设,建立重点专科“能上能下”机制,建成1-2个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及国家局中医重点专科,3-5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鼓励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和应用,促进名老中医经验和临床验方的转化,推动制定院内制剂省内调剂使用政策。完善治未病服务体系,在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和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设立、完善治未病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提供中医药治未病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角建设。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稳定在45%以上。

三、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中医骨伤临床研究内涵建设,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研究应用,深入开展中医药名家(杨氏骨科、陈氏骨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加强民族医药科学研究,支持对临床需求量大、疗效显著的中成药大品种进行新剂型、新标准与适应症的二次开发。加强中药传统饮片、中医药膏剂的传承与发展,鼓励中药饮片、中医药膏剂、提取物的系统研究和协同创新。推动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和转化。到2020年,力争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药师承点1-2个,中医药博士工作点1个,科技创新能力区域领先,全省居前。

四、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贯彻落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雅办发〔2016〕58号),充分发挥“国药基地”的优势,合理规划中药材的发展,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实施道地药材综合开发与区域发展项目,中药材大品种培育项目,开展道地药材规范化、生态化种植研究,建设以道地药材为核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示范县。加快中医药相关衍生品研制和应用,做大做强以“三九”为龙头的中医制药工业。鼓励开展中医诊疗设备及器材的研制、评价及应用,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建设国药基地康养产业园区,提升中医特色康复、医养等服务能力,强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进中医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扶持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重视中医药服务及贸易。

第六节  推进健康扶贫攻坚

一、开展“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行动”

实施贫困人口“十免四补助”,开展多种专项免费医疗服务。逐步提高医保筹资标准和补偿水平,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实现参保率100%。完善大病保险政策,继续提高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发挥商业保险机构控费作用,落实激励约束政策,做好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基本补偿政策衔接。建立特殊保险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余的政策范围内的住院医疗费用,给予全额报销。开展贫困人口疾病应急救助、民政医疗救助、医药爱心扶贫基金救助、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扶贫基金等专项救助。严格实施分级诊疗,严格控制费用支出。确保95%以上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就诊,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努力实现贫困患者重大疾病县外住院个人医疗费用“零支付”。

二、开展“贫困人群公共卫生保障行动”

继续推行卫生扶贫10个100%保障工程,大力推广针对7岁至64岁贫困人口的健康体检服务。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管理”的健康服务模式,针对贫困人口中的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进行精准健康评估、精准健康管理,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干预,全面提高贫困居民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为适龄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进一步提高接种率。积极开展疾病监测、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有效控制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等流行。加强贫困县职业与放射卫生、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强化对基层人员业务培训,加强实验室建设,切实提升贫困地区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强化贫困地区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将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推进贫困地区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开展“贫困地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面开展乡村卫生机构达标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完成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建设。稳步推进县级医院提标创等,加强临床薄弱专科、临床核心专科等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强化贫困县远程医疗网络建设和能力打造。强化网络规范布局和相关保障政策,加快提高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多级多学科联合讨论、疑难病例讨论、手术示教等业务质量,全面普及和推行远程诊疗和远程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四、开展“贫困地区卫生人才培植行动”

加快人才引进,2017年底前基本补齐空岗。实施民族地区专项引进计划。健全教育培养培训机制,开展规范化培训和岗位技术培训,强化高技术人才培养,深化订单定向人才培养,引导青年医师服务基层,推进优质卫生人才下沉,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健全卫生人才激励机制。2017年,贫困县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增长2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达到30%左右。2020年贫困县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增长50%以上,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和岗位技能“四大职业素质”显著提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达到2.6人、3.3人,每万人口家庭医生数达到2.6人。 

五、开展“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行动”

建立对重点县(区)、重点乡(镇)、对重点村联系指导制度,实行乡村干部计划生育“包村包户”责任制,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服务制度,切实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持续深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加大对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待和扶持力度,优先扶持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奖励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一、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外延发展

推动市级三级医院转变发展模式,鼓励通过调整床位结构优化布局、构建医疗联合体、推动医师多点执业、提供影像、心电、检验、消毒供应等集中技术服务模式外延发展。大力支持川西康养中心、国药基地康养产业园、汉源九襄环湖养老、川西中医骨伤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家庭远程医疗服务、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范围和利用效率。大力支持大兴健康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推动与华西、省院、省肿瘤医院等知名医院的合作,打造川西区域医疗中心。

二、发展社会办医与多元化健康服务

贯彻落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雅办发〔2016〕55号),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拓展非公立医院发展空间,支持多种模式发展社会办医,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积极发展健康体检服务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探索实施全民健康干预新机制,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推动健康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探索建设婴幼儿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引导发展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的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药品检测服务,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三、促进健康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贯彻落实《雅安市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支持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促进利用率较低的医疗卫生计生资源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医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等多形式的家庭健康服务。鼓励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诊疗康复护理服务,加强医养照护服务人才培养。促进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双向合作,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制,共同打造“预防、医疗、康复、养老”高度融合的养老与健康服务综合平台。

四、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行动计划

推动互联网+健康服务,建立健全电子处方认证和医护人员区域执业注册制度,完善网络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和医疗保障支付政策,培育一批市场有序竞争的互联网+健康服务机构。促进互联网信息新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便捷、精准、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构建人口全覆盖、生命全过程、工作全天候、中西医并重的便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动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强化预防、治疗、康复的精细服务和连续健康信息管理。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政务服务,构建三医联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推动互联网+健康产业发展,深化高等院校、上市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中小创企业孵化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示范区、创新企业、孵化基地等,全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关联产业链发展。

第八节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一、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基础、扩覆盖、提水平。组织实施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项目,2018年石棉县疾控中心达到二级乙等标准,到2020年,市疾控中心达到三甲标准,汉源、雨城、名山、石棉、荥经县疾控达到二甲标准,天全、芦山县疾控达到二乙标准,宝兴疾控达到一级标准。推动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形成医防结合、防治兼备的服务模式;发挥级控中心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指导作用,确保各项疾病防治任务落地。进一步强化现有综合执法监督机构建设,100%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全面完成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市、县(区)均设置或明确1个由政府举办、具有公益职能、规范化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2020年,市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达到三级标准,80%的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加强血站建设,市级血站达到《四川省血站建设基本标准》,实现8个县献血场所全覆盖,核酸检测和血液信息网络覆盖达100%。加快推进省精神卫生中心建设, 市精神病院达到三级水平。建立健全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以市级急救中心为龙头,县急救中心和院前急救网络医院为主体,加快川西紧急救援中心建设,开展航空医学救援,提升辐射应急救治能力和高原急救能力。

二、加强医疗机构建设

加强市级综合医院建设,坚持质量优先,合理控制医院床位规模,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推动延伸发展。支持省级医院与我市医疗机构合作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技术引领、服务川西区域的作用,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达到区域领先水平。逐步改善市级综合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和提升服务能力,到2020年,市医疗服务中心达到三级标准。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建设,改善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提高服务能力,推动雨城区人民医院、名山区人民医院、汉源县人民医院和石棉县人民医院新创达到三级乙等医院。荥经县人民医院、芦山县人民医院和宝兴县人民医院新创达到二级甲等医院。

加强市级龙头中医院建设,构建川西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和川西区域运动医学中心,推进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各县(区)均设置1所公立中医医院,到2020年,天全县中医院达三甲水平,汉源县、名山区中医医院达三乙水平;荥经县、宝兴县中医医院、雨城区中医医院、芦山县中医医院达二级水平。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建设。提高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在精神、口腔、儿科、肿瘤、心脑血管等薄弱领域支持专科医院建设,力争专科医院建设实现倍增,县(区)综合医院设立主要专科诊疗科目或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独立的专科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级各类专科医院,促进社会办医扩容量。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能力、拓功能、强规范。加强乡村卫生机构建设,实现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80%以上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达标,50%的中心卫生院达二级医院标准。村卫生室和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共建共享共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达标率达到90%以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政府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10万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80%以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80%以上。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力争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化中医科,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

第九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健全教育培养体系

加强医教协同,建立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供需平衡机制。继续推进农村医学生和中医定向培养,对定向培养生实施延伸资助计划,鼓励定向培养生先入职,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深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市医院、市中医院临床专科建设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其规范化水平、教学能力、招生数量区域领先。切实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对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能力。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把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作为人员聘任、职称晋升和执业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医药卫生人才终身医学教育体系,成为川西区域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高地。

二、改革人才管理机制

着力人才优先发展、释放“人才红利”,加快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实行人员总量控制,逐步推进编制备案制。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设立高端人才引进基金,建立和完善高端人才中短期服务计划,做好急救急诊、儿科等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工作,到2020年,全市引进博士人才争取比“十二五”翻一番。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对医疗卫生机构单独制定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合理提高人员奖励水平,科学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向一线业务骨干、儿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高风险关键岗位等人员倾斜,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四项基金计提办法,建立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缩小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和同一区域内不同类别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差距。优化落实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工作实际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完善城乡联动的人才管理和服务模式,开展县乡村卫生人员一体化管理改革。推动各县(区)建立完善乡村医生养老和进退出机制,提高乡村医生服务能力、收入待遇和养老保障水平,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三、加强紧缺人才建设

立足需求导向,加强基层紧缺人才建设。围绕推进家庭医生(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以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和定向培养为途径,加快家庭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到2020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城乡每万名居民配备家庭医生(全科医生)达到2.5人。以在(转)岗培训为形式,加强儿科、精神、老年医学、护理、急救、康复等各类紧缺人才以及护理员、健康管理师等技能型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培训。立足创新发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卫生计生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组织开展名中医及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医药临床名家、教育名师和研究型人才选拔培养 。着力提升水平,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和规范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和递进培养模式,推进卫生管理人才职业化和专业化。到2020年,建设以省级顶级人才为引领、以市级和基层名中医为核心的人才体系,遴选培养5名首席专家、10名领军人才、10名优秀学科带头人和2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

第十节  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和卫生文化建设

一、加强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医药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聚集,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撑服务科学研究。积极组织医疗机构创建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临床重点专科等科技基地平台。积极推进与省级医疗机构、医学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支持雅安三九、市中医院、天全县中医院加大新中医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鼓励组建医药科技创新联盟。“十三五”末,力争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药师承点2个,中医药博士工作点1个。

二、推进特色医学科学研究

鼓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积极与国家级、省级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开展医学科研,在川西区域医学科研中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和提高地方医学科研水平。鼓励市中医院“杨氏骨科”、天全县医院“陈氏骨科”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力争获得省级科技奖1项,获得市级科技奖较“十二五”增加10%以上。 

三、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着力于激发医务人员创新活力,驱动卫生计生行业创新发展,实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从投入、待遇、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人才评价等方面完善激励政策,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与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创新人才岗位和人才奖励基金。允许医务人员通过科研项目获得合理劳务报酬,合规科研劳务报酬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价评审制度,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评价,增加知识产权运用、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指标权重。

四、加强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健全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进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组建雅安市医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完善运行机制,规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流程,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监管,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扶持、应用中医药院内制剂、雅安“三九”中医药制剂,提升本地医药企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

五、推动卫生文化建设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弘扬卫生行业精神。注重环境文化建设,打造优质服务环境。建设卫生制度文化,增强行业竞争能力。创建卫生品牌文化,扩大行业社会影响。建设卫生廉政文化,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打造卫生行为文化,塑造良好职业形象。锤炼卫生服务文化,突出行业公益使命。提炼卫生标识文化,凝神聚力促进发展。创新卫生文化载体,打造行业风尚新地标。

推进卫生信息化

一、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全面推动川西区域信息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医保、医药信息平台和数据资源,搭建“三医”财政资金综合监管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和强化,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卫生计生信息基础网络,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卫生计生事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升能力,实现医疗服务智能化、行政管理精准化、健康服务个性化。建成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和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整合共享。按层级联通所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及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应用,助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与人社、民政、公安、食药监、教育、气象、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数据共享。

二、强化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应用

全面推广应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与健康一体机、村医通等移动服务终端互联互通,延伸放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完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支撑医疗机构开展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网上问诊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服务,方便群众便捷就医。完善省、市、县、乡(村)四级远程医学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现远程医疗服务提质增量,到2020年,远程医疗服务覆盖100%的县(区)、乡(镇)。

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构建基于居民健康卡的跨行业多应用服务平台,利用于后加载技术推进健康医疗服务与市民生活服务、旅游出行、购物消费等应用的整合,实现“一卡多用”。到2017年底,居民健康卡发卡量占常住人口的95%以上,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完成用卡环境改造;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健康卡的无障碍应用。

四、促进健康医疗信息化新业态发展

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健康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库和健康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省级平台的无缝对接,打造川西区域临床医学健康数据示范中心。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等技术在人口健康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促进数字医疗设备、物联网设备、智能健康产品、中医功能状态检测与养生保健仪器设备的生产制造水平提高,助推健康医疗智能装备产业升级。

加强卫生开放合作

一、深化区域间卫生交流与合作

服务对外开放战略,着眼于卫生综合实力的有效提升和区域影响的不断扩大,切实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着力加强智力引进、制度借鉴和经验分享,助推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提升临床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我市地缘优势和区位影响力,全面加强“三个中心”建设。加大与国家级、省级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成都、甘孜等地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和省级医疗机构等的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提升,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医疗作战区的功能,在人才培养、信息沟通、技术交流、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二、深化国际卫生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省“长江经济带”,以雅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发挥“杨氏骨科、陈氏骨科”的中医特色优势,加强与中美友好城市的合作,切实推进医疗卫生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援外医疗工作,提高队员选派质量,完善配套管理制度,配合省卫计委做好对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佛得角、东帝汶5国的援外医疗工作,打造新时期援外医疗的品牌形象。

实施保障

加强和改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的卫生与健康方针,优先发展健康事业,积极推进“健康雅安”建设。深化作风建设,建立起抓落实长效机制,努力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落实“两个责任”,制定和完善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实施意见,坚持开展主要领导述责述廉;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动态管理,对廉政风险点实施重点监督,签订“勤政廉政”责任书。

第二节  遵从和践行法治

加强卫生计生行业依法治理,努力构建行政权力约束机制,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系统形成“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依法执业、依法服务”良好氛围。重点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医疗机构管理、医疗纠纷预防处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医药等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着力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加强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和备案工作。整合优化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资源,健全基层卫生计生行政执法网络,推进卫生计生综合执法,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第三节  推进和深化改革

树立大健康理念,以深化医改创新发展为动力,积极探索雅安医改新路径,全力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全面推进我市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第三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城市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市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17年,基本形成系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政策框架,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全民预防保健、医药卫生人才、健康扶贫八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便利性进一步增强,服务质量、效率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2020年,健全均等的公共卫生制度、高效的医疗供给制度、公平的全民医保制度、规范的药品保障制度、科学的行业监管制度,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四节  保障和落实投入

建立和完善卫生计生投入保障机制。按照财权、事权相统一和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财政要将符合政策规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资金足额纳入年初预算。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健康服务业。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补助资金分配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机制。

加强和改进宣传

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高层倡导和系统动员,增强行业自信,凝聚行业力量。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拓展宣传平台,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正面宣传。加强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处置引导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中医药文化保护、研究和传承,培养现代健康文化,统筹系统内文化资源,加强与文化部门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合作,着力构建以各级卫生计生服务机构(场所)、人口与健康文化园区为主阵地的卫生计生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宣传,挖掘、培育和宣传行业先进典型,组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严格和规范考核

《雅安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是未来五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明确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要健全规划体系,推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编制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健全以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医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机构设置、人才发展等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要推进规划有效实施,把规划作为预算管理、财政投入、项目建设、人员配置、床位设置、绩效考核的依据,增强规划的约束力;明确工作思路,狠抓落实,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各级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本规划由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成立专门的评估工作小组,开展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

附件:“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重大项目和工程

附件

“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重大项目和工程

序号

重大项目

建设内容

1

重大疾病防治项目

慢性病综合防控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慢性病监测及综合干预,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心血管病,重点人群口腔疾病综合干预。

2

重大传染病防控

艾滋病防控,结核病防控。

3

精神疾病防治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

4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及麻疹、乙肝等疫苗可预防重点传染病监测。

5

重点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

血吸虫病防控,疟疾、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重点地方病防控。

6

职业病防治

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

7

健康促进项目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减少烟草危害行动,推广减盐、健康口腔等专项行动。

8

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空气污染等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

9

健康教育

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活动,健康教育中心

10

重点人群健康改善项目

健康老龄化

老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精神健康与心理关怀,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医养健康产业园区建设。

11

健康妇幼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两癌”检查,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避孕药具,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

12

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城乡居民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新生儿疾病筛查、地中海贫血防控。

13

青少年健康

学生健康危害因素和常见病监测及防治。

14

健康扶贫

对因病致贫人口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加强巡回医疗队建设,三级医院与贫困县医疗对口帮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贫困乡卫生院。

15

流动人口健康维护

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项目。

16

医疗服务改进项目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个1工程”

每个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17

分级诊疗

慢性病一体化诊疗服务试点,基层签约服务,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

18

医疗服务改进项目

医疗服务能力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心乡镇卫生院,50%的中心卫生院达二级医院标准。

19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和质量持续改进,血液安全。

20

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项目

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人口变动监测,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促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家庭发展追踪调查,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

21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项目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全面改善中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中医馆建设。提升市级中医药机构科研能力。支持中医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和国药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中医药对外合作发展工程、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

22

综合监督与食品安全项目

重点监督抽检网络建设

开展重点监督抽检,开展医疗机构医疗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监督抽检;开展公共场所、学校卫生和供水单位公共卫生监督抽检;对法律、法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抽检;对采供血机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和涉水产品生产企业监督抽检。

23

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网络与溯源平台建设,食源性疾病管理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为市级疾控机构配备食品安全风险检验检测相关设备。

24

健康服务业发展项目

健康服务业发展

社会办医示范机构、健康管理服务示范机构、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健康产业园区建设。

25

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贫困地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

以贫困地区为重点,支持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含周转宿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并为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急救转运和计划生育服务车。

26

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

支持市、县两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条件,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医院服务能力。

27

公共卫生服务

能力建设

加强卫生应急能力,重点加强市级卫生应急基地(川西区域紧急救援中心)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市场参与的航空医学救援体系。加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建设。支持建设县级精神专科医院,或依托有精神专科特长的综合医院建设精神病区。支持市级中心血站内涵能力建设。

28

疑难病症诊治

能力建设

在儿科、肿瘤、心脑血管、传染病等薄弱领域,支持市级综合或专科医院建设,继续实施同步加强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建设。

29

人才发展项目

以全科医生(家庭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计生人才能力建设

开展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培训,继续实施定向医学生和中医人才免费培养。

30

规范化培训

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扩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启动护士、药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

31

急需紧缺人才培训

加强健康服务业急需人才培养,以儿科、精神科、产科、病理、麻醉、康复、老年医学、急救等为重点,开展急需紧缺专业骨干医师培训。

32

医药卫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在全省甚至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的医学领军人才。培养、造就新一代杰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吸引、稳定和培养一批有志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青年骨干人才。重点支持优秀创新团队。

33

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

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

按照填平补齐、查缺补漏的原则,完善市、县级平台,实现与省级平台对接,实现省内平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巩固完善传染病防控、预防接种等报告与管理,突出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动态更新。开展大数据和远程医疗应用试点。全面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益民服务,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建设一批区域临床医学健康数据示范中心,推动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影像、病理、心电)、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惠民服务。

34

健康科技项目

健康科技重大项目和工程

加强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建设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10个省级重点学科。

35

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推广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3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

37

宣传平台建设项目

宣传平台建设项目

通过实施政务微信、政务微博、网络舆情等新媒体宣传平台等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我市卫生计生宣传能力。

38

人口与健康文化建设项目

人口与健康文化建设

通过实施人口与健康文化阵地建设、影视文艺作品创作出版等项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口与健康文化水平。

39

医疗卫生机构重大工程

医疗卫生机构重大工程

围绕中心、解决关键、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依托现有机构,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全省一流、川西区域领先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即:川西区域医疗中心、川西区域医养中心、川西区域紧急救援中心、川西区域运动医学中心、川西骨伤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