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19 14:56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音频】解读《雅安市“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雅安市“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15日

目录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机遇与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中医药服务供给水平 

1.升级提效中医药服务体系 

2.持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3.持续推进中西医融合发展 

(二)强化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1.建立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体系 

2.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体系 

(三)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1.积极发展中医药康养服务 

2.统筹发展妇幼领域中医药服务 

3.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

4.做大做强中医药健康产品产业 

(四)助推中药全产业链发展 

1.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 

2.助力中药材相关产业发展 

(五)实现中医药文化繁荣 

1.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 

2.深化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 

(六)推动中医药开放合作 

(七)夯实中医药发展支撑 

1.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2.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 

3.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4.创新中医药互联网服务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政策保障 

(三)完善宣传引导 

(四)加强监测评估 

雅安市“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坚定了我们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雅安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快实现雅安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推进四川中医药强省建设,根据《四川省“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健康雅安2030规划纲要》《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制定印发《雅安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系列文件。强化了雅安市中医药管理局等中医药管理和议事机构,确定建设川西医养中心目标,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两业同兴,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健康建设发展高效联动,统筹推进西医和中医、医疗和公卫、城市和乡村协同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名山区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医药事业显著提升,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中医药文化得到推广,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1.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大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工作,紧密结合灾后重建,推动市级龙头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强化对基层中医工作的指导培训,全市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促进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角建设,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覆盖面;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放开中医诊所设置规划限制,促进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截至十三五末,全市有中医医疗卫生机构153家,床位2140张,较2016年增加1076张,增长83.67%,每千人口床位数达1.49张。全市9所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所、三级乙等中医医院2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所。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了中医科(室);96个乡镇卫生院中91.72%设立了中医科(室),90.22%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有中医馆;97.25%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2020年,全市中医医院诊疗量127.37万人,出院人数5.94万人;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量13.65万人,出院人数0.61万人;中医、中西医诊所诊疗量分别为45.29万人次、7.37万人次。

2.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突出

着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弘扬传承和创新发展。天全县中医医院“陈氏”骨伤获四川省流派工作室称号,市中医医院“杨氏”骨伤入选四川中医药流派工作室建设单位,“川西区域骨伤医疗服务中心”显示度逐步凸显。大力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4家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截至十三五末,全市拥有省级重点专科20个,其中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4个,占比达到70%。全市拥有市级重点专科106个,其中市级中医重点专科51个,占比达到48%。仅市中医医院就制定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55个、中医临床路径50个和中医护理方案31个,其中2020年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临床路径使用率为23.93%以上。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乡镇卫生院、97.2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中医全程参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的在院治疗和出院康复,中医参与防治率达100%。2020年,全市中医医疗机构累计熬制并服务群众中药大锅汤22余万人次,累计服务711个乡村,52个社区,508家复工复产企业,25个施工工地。

3.中医药人才建设不断增强

狠抓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多途径、多方式引进培养中医药人才。开展雅安市第三批名中医评选活动,评选出雅安市名中医12名;开展了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已完成培育中医类别专科生71名。3家中医医院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展西学中培训,进一步提升雅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西医医生的中医专业技术和诊疗水平,促进中西医临床医务工作的融合与协调;截至十三五末,全市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265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81人(占86%)。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787人,注册护士1055人。中医医院2223人(占83.82%),中西医结合医院216人(占8.14%)。

4.中医药科学研究不断创新

以市县级中医医院为主的各级中医医疗机构逐步重视向研究型医院发展,临床科研项目数量大幅提升。仅2020年,承担省局级科研项目8项,市级科研项目5项。“医院制剂”“新冠2号、3号推广暨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项目在雅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雅安独特的地理优势,推进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建成“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四川)基地雅安主基地”等较大中药材基地32个;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实力型药剂研究平台2个,以雅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原料,进行医药、保健等研究开发;雅安市中医医院、汉源县中医医院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中医院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院校合作,成立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开展花椒等中药材的衍生研发。

5.中医药健康产业不断发展

充分利用独特资源,打造康养基地和医养中心,大力发展中医药医康养产业。印发《加快建设川西医养中心的实施意见》,推动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药诊室或中医馆,将中医药康复医疗、养生保健的理念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养老康复服务,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医养”模式的实践,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家庭签约医生+分级诊疗”的医养模式。2016年,雅安被列入国家级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2019年至2020年,宝兴县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芦山县川西药谷·禾茂田园相继被评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天全县二郎山喇叭河景区评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2021年雅安市位列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名单第5名,至此,雅安已连续3年位列前5名,连续4年位列前10名。

6.中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不断壮大中药材种植(养殖)规模,推动发展模式创新,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发展。打造“市场+企业+基地”种植经营样板,建立企业与药农的种植、购销合约关系,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中医药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商务服务平台,5家规上中医药企业形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天全川牛膝”“宝兴川牛膝”“荥经天麻”取得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认定。截至2021年,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53.54万亩,建成川牛膝、马蓝等中药材繁育基地4个,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园5个,中药材种植示范线初具规模,实现中药材种植总产量9.3万吨、产值达9亿元,规上中药工业总产值8.46亿元。

7.中医药文化推广更加深远

创新方式组织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开展中医药法宣传,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知识竞赛等;通过电台专题节目,进行中医药法知识的全天候普及宣传;拍摄雅安市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宣传片,展示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文化和产业发展。获得“我身边的中医药”文化创意短视频优秀组织奖;雅安市中医药管理局被评为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先进集体。

(二)机遇与挑战

1.发展优势

一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四川省三大经济区结合部,进藏物资集散地,川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特色产业基地,重要交通枢纽以及国际生态旅游城市。同时,雅安也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川西区域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纵横交错、水陆空立体发展的交通网络。

二是生态资源得天独厚。雅安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气候,气温垂直变化显著。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降水较多,有“雨城”之称;森林覆盖率超过65%,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空气质量排名中雅安位于第12名,有“天府之肺”“天然氧吧”之称;分布野生动物700余种,有大熊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种;分布植物约3000多种,有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0种。气候的温和,雨量的充沛,资源的丰富,孕育了品种丰富、品质上乘的中药材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中药材的原产地和集散地,境内常见的药用植物品种达1200余个,占全省已知种类的27.58%,占全国药用已知种类的11%;药用动物品种110余个,占全省种类的66.3%。

三是中医药发展体系相对完善。以雅安市中医医院为龙头的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为广大群众提供相对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人才培育能力较强,基础设施资源配备相对完善的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既能培养专业医疗卫生人才,又能为发展中医药产业、健康服务产业提供人才保障。同时,近年来雅安各中医药企业、中医医疗机构等与省级科研单位、院校的合作,为中医药科研和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业发展体系日臻完善。

四是大健康产业优势独具特色。雅安在地理、交通优势、生态、医疗服务和旅游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十分优越,历史悠久的雅安蒙顶山茶产业,作为全国重要的茶叶种植培育基地,引领中国茶产业发展方向。同时,雅安作为藏茶故乡,是藏茶产业最重要的供应地。独特的茶文化和特有品牌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了地域文化血脉。

2.存在问题

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现代化建设需求。主要表现在围绕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主的中医药评价与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统筹落实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两项建设”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中医药管理部门统筹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发展的职能尚待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工作能动性需进一步增强;对推进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的建立,全面执行和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和督导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的数量不多,且综合服务能力不足,中医特色和中西医结合优势不明显,尚无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专科(学科)。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各区县分布不均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全国和省名中医等高水平医疗、科技人才匮乏,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人才培养机制单一,“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等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中高层次人才存在流失情况。

中医药科研能力不能满足中医药临床和产业发展需求。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和引进不够,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企业与相关专业科研院所项目研发合作少,自主科研、产品研发、新技术引进、新成果转化能力较差。

中医药产业水平不能满足中医药市场快速扩张的需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拓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布局分散,功能定位不清晰,缺乏影响力大的大品种、大品牌;中药种植缺乏规模化、标准化,加工规模较小,深加工水平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在种苗繁种、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提取物、成药制造、中药产品延伸等环节存在短板,尚未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中药原料仓储管理、中药材专业市场建设和医药产业物流方面发展滞后。

3.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叠加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加快促进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中医药工作作出全方位、战略性、系统性安排,一系列政策文件纷纷出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省委省政府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率先修订发布《四川省中医药条例(第五版)》,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四川省“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医药强省等系列重大战略为雅安新时代中医药强市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雅安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将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康复医疗服务,加快建设川西医养中心等写入《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印发《雅安市中医药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中医药强市建设“九大行动”,为雅安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是外生合力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已经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中医诊疗优势、治未病优势、养生优势、康复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中西医补充和协调发展优势不断彰显。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加深对中医药医康养产业需求加大,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加速推进中医药服务升级、产业转型、科研创新和传承革新,城镇化建设带动的资源要素集聚,中西医结合发展、重大疾病及疫情防控加速推动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变革,中医药特色和中西医结合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显著作用为国际合作打开更广阔空间;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催生集聚效应和行业合力。

三是内生蝶变机遇。随着成渝地区绿美生态高地、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成都都市圈重要功能协作基地、成渝地区高品质康养宜居地、川藏物资贸易集散地、成渝地区西向门户枢纽“五地一枢纽”战略的实施,雅安在交通优势、生态、医疗、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将更加凸显,由此积聚的品牌效应更加突出,对高品质人才的吸引力更强,同时,建设“三个高地”,发展“四大经济”“做强主干,联动六县”市域发展新格局的推进,国家中医特色医院建设项目的落地,为雅安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并产生巨大的内生发展需求和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和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全国中医药大会和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以及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以加快建设川西医养中心为契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内涵深化与外延式发展并重,不断完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速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大力提升中医药行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中医药强省建设和健康雅安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工作力度。坚持和强化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中医药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强化服务提升。优化和加强中医药资源配置,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增强中医药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满足群众对医疗服务和健康生活的需求。

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特色优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中医药管理,加速推进中医药治理能力现代化;挖掘地域优势,拓展中医药服务新领域;传承中医药核心理念和价值精华,强化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中医药产品和技术创新。

坚持深化改革,强化产业融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中医药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中医药产学研医紧密结合,助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坚持开放合作,强化高地建设。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藏铁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一区一地引领、四化同步推进、雅州新区示范”为总抓手,推进新时代中医药强市建设,打造区域中医药发展新高地。

(三)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雅安独特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抢抓“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藏铁路建设等重大机遇,围绕雅安建设“三个高地”的发展定位,加快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坚持打造“中医药强市(县)”“国内中医药康养旅游目的地”“成渝地区高品质康养宜居地”“成渝地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养老创新发展示范区”“四川省中医药运动康复中心”“川西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的“一市两地两区两中心”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力争到2025年,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市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实现提质增效,中药生产企业、服务业实现产值和品牌突破,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取得明显成效,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实现中医药强市目标。

——中医药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四川省中医药条例》等法律法规,以中医药强市建设为抓手,强化中医药领导和管理机制,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支撑体系,构建和提升具有雅安特色优势的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中医药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中西医结合优势,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体系和中医药应急体系建设,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水平和中医药应急处置能力,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服务能力取得新提升。强化市级引领,聚焦基层发展,集中扶优补短,优化资源配置,打造“15分钟就医圈”,推进落实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推广使用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全面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获得感。

——中医药传承发展获取新成果。深化“市校合作”和“院校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升中医药医教研水平,强化中医药基础人才培养;加强名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传承,选培名医,树培“雅医”,激励选拔名医继承人,鼓励名老中医收徒授业,强化中医药优精尖优才人才培养。进一步挖掘“雅派中医”传承发展脉络,丰满文化内涵,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中医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坚持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数字化和高质量发展,突出县域特色优势,聚焦以道地雅药为主的优势品种和种植大品种,培育壮大在全国全省有竞争力、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拳头产品,规模持续扩大,产值稳步增长,实现中医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合作发展开创新格局。广泛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深化区域协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专栏1 “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性质

中医药

体系建设

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张)

1.49

1.69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75

0.9

预期性

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人)

0.29

0.8

预期性

三级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病房床位数占医院标准床位数

2.9%

≥5%

约束性

芦山县中医医院的迁(扩)建、升级改造

未定级

二级乙等

及以上

预期性

宝兴县中医医院的迁(扩)建、升级改造

未定级

二级乙等

及以上

预期性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

90%

100%

约束性

创建1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

0

≥1

预期性

3-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14

≥17

预期性

建设6-8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51

≥57

预期性

建设中医特色医院

0

1

预期性

中医药

服务能力

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重(%)

17.27

20

预期性

中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重(%)

19.08

20

预期性

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0

2-3个

预期性

建设省名中医工作室

1

5个

预期性

建设四川中医药流派工作室

0

1个

预期性

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3

5个

预期性

建设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和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0

≥1

预期性

建设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

0

≥1

预期性

实施县级中医医院扶优补短建设项目

1

≥3

预期性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

0

≥3条

预期性

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2

3-5个

预期性

中医药文化

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

20%

27%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中医药服务供给水平

1.升级提效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对市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大力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能力。将市中医医院建设为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特色医院,支持推进“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到2025年,天全县、汉源县中医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石棉县中医医院、名山区中医医院创建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其余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到2025年,全部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馆“提档升级”全覆盖。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传统中医诊所、公立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参与传统中医诊所服务,开展多样化中医药服务,增加传统中医诊所服务供给。提升县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设施配置水平。到2025年,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每个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1-2个传承工作室,三级综合医院按照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90%以上的县级综合医院开设中医科、中药房等中医药相关科室。

二是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落地落实雅安市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市校合作”,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市合作”,全面提升市中医医院等县市中医医疗机构的医、教、研、产水平,带动全市中医院服务水平提升。集中实施县级中医医院扶优补短建设项目,支持一批县级中医医院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县域内片区中医药资源配置,发挥中心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1个。深入实施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获得感。鼓励传统中医诊所广泛使用中医传统诊疗技术,提供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服务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到2025年,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到50%。成立雅安市中医病案质量控制中心、雅安市中医骨伤质量控制中心等市级中医医疗质控中心,促进全市医疗机构中医医疗质量水平的提升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三是积极推动中医医疗联合体的建设。推动市中医医院建设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联盟医院。充分发挥市中医医院的行业引领作用,建设以雅安市中医医院为主体,各区县中医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形成市、县、乡三级中医医疗联合体;支持中医医院积极开展县域医共体和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试点,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四是建立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体系。以市中医院为主体,联合其他区县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会办医机构以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推进和加强各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增加“治未病服务包”,推广5个以上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优势资源,把传统中医药“治未病”理论、方法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便携检测设备、可穿戴医疗设备,为居民提供中医导引术推广、食疗方调理、中医情志调节等相应的治未病服务。同时在龙头医院建设重点中医专科,在试点医院探索建立优势病种中医会诊制度,并积极探索在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诊疗服务中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优势。

五是积极提升医院制剂研发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基于古方、名方、验方和秘方的院内制剂以及中药独家、保护品种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展大品种品牌中成药二次开发。支持将院内制剂室从简单生产型转变为研究、生产、临床治疗“三位一体”型,对院内制剂进行二次开发,从处方、品种上突出特色,提升制剂质量,统一制剂标准,与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相结合,走特色发展之路。

2.持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紧密结合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实际,发挥自身特色,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全市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向纵深发展。编制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操作规范,梳理充实中医疾病诊疗方案,雅安市中医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成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开展推广4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健全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骨干师资培训。加快川西区域中医骨伤中心建设,支持雅安市中医医院、天全县中医医院打造为川西骨伤龙头医院,争创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力争创建2-3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深化落实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各项措施,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依托重点医院、康养基地,融合中医药特色,开展运动康复治疗、运动健身指导、运动损伤防治、健康测定与评估、运动保健与营养指导等服务;依托中医医院、中医馆及社会力量举办养生保健机构,针对本地人群常见的亚健康疾病开展针灸、理疗、推拿等传统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3.持续推进中西医融合发展

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推进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积极争取省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进一步完善综合医院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科室建设,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建立紧密协作的会诊、联合门诊、联合查房、联合病例讨论、学术联合、高层次中西医人才交叉培养等协作模式及医疗制度,鼓励院内科室间、不同医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逐步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

专栏2 中医药服务“增量提质”工程

1.推进中医医院建设。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支持名山区、石棉县、宝兴县中医医院新建、迁建;天全县、汉源县中医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名山区中医医院建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其余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水平。

2.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天全县、汉源县、名山区中医医院实施县级中医医院扶优补短建设项目。实施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组织市级专家团队、县级中医医师下基层。汉源县九襄镇卫生院建成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

3.突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2个省名中医工作室、1个四川中医药流派工作室、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创建1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3-4个四川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6-8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创建2-3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朱氏针灸”针灸科建设成为四川省中医重点专科。

4.建立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10支市级治未病服务团队和10支区县级治未病服务团队;打造8家基层中医治未病示范基地。

(二)强化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1.建立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体系

完善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防控和应急救援机制,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新建或改(扩)建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肺病科等,实现市中医医院独立设置中医药传染病病区,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参与日常的传染病诊疗,确保重大疾病监测哨点功能发挥。开展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传染病,市中医医院建成四川省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和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2.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体系

加强中医医院应急体系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密切配合、功能齐全、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中医药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四川(雅安)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及时、有序、科学地开展地震、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和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中医药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深化市中医医院与四川省骨科医院合作,持续推动川藏铁路医疗保障工作,建设紧急医学(中医骨伤)救援综合保障基地,为川藏铁路建设、运营提供紧急医学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医疗卫生服务。

专栏3 中医药应急体系建设工程

1.建立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体系: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建成四川省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和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1个。

2.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体系:建设紧急医学(中医骨伤)救援综合保障基地。

3.建立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1支。

(三)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1.积极发展中医药康养服务

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支持发展多业态融合的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打造川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鼓励中医药资源进机构、社区和家庭,坚持养老与养生相结合,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和服务,以市中医医院医养中心为依托,建设川西区域亚健康调理中心。开展面向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干预和管理、养生保健、康复、居家照护、健康教育、药膳食疗科普等服务。研发改进老年用品和服务,包括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个性化的中医药“治未病”服务。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项目。

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试点示范工程,整合雅安市医疗、健康管理、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积极发展“住、养、医、护、康”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市区县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亚健康与慢性病研究,探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面向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社区老年中医健康驿站试点,为老年人群提供多元化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2.统筹发展妇幼领域中医药服务

推动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建立中西医协作诊疗制度,将中医纳入妇幼领域多学科协作诊疗体系,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实现“十四五”期间全市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服务覆盖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儿童中医健康管理率达70%以上,鼓励开展中医药特色婴幼儿养育课程,中医药服务的氛围更加浓厚,更好满足广大妇女儿童健康需求。

3.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

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发展中医药康体养生体验、文化创意体验游、中医药资源科考游、药膳食疗养生游、中医药观光游等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业态,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精品康养旅游项目,推出一批以度假型养老、疗养康复、森林康养、抗衰老等为主题的康养旅游产品,新打造3-5个以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为核心,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进宝兴、芦山、汉源、天全、荥经等县创建国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宝兴县依托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深度融合熊猫文化、藏乡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基地;芦山县依托大川河、飞仙关等旅游资源,围绕“清凉大川”,建设中医药生态避暑养生旅游基地;汉源县依托汉源湖、花海果乡等优势资源,建设中医药生态康养旅游胜地。天全县依托慈朗湖、喇叭河、二郎山等优质中医康养、森林康养资源,推进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设;荥经县依托云峰山、云峰寺等生态和文化资源,建设修身养心为特色的中医药禅意疗养中心。

4.做大做强中医药健康产品产业

围绕雅州新区建设,打造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和集研究、生产、销售、流通为一体的全市发展引领功能区,发挥集聚效应。鼓励在雅制药企业开展以药食同源的道地药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中药养生食品等系列产品研发和推广,开发新品种新配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雅安餐饮服务行业开发药膳菜品,提供特色药膳食谱,打造药膳餐饮名店。

专栏4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程

1.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预防、养生、医疗、养老”深度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支持一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点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

2.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特色主题酒店,研究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项目)。推动“中医药+康养”发展。

3.鼓励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题的护理院、疗养院,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

4.做大做强中医药健康产品产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中药材生产关键技术、中药新药、中医药健康产品联合攻关,开发新品种新配方,加速发展中药材、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及中成药等领域,加强中医药自主院内制剂的研发和申报。培育中医药科技创新团队,推进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医疗机构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按照有关规定扩大科研自主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四)助推中药全产业链发展

1.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

一是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为基础,不断完善雅安市中药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雅安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平台,建立药库信息网和中药材数据库,与国家和省级数据平台联网,全面系统掌握和动态监控全市野生和种植的中药材资源数据,及时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在各区县布局建设完善中药、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点和信息服务点,对道地中药材资源、野生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等进行动态监测。积极促进全市中药资源普查成果转化,建设“道地大宗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利用生态保护功能区,扩大濒危药用资源种植规模,充分利用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四川)核心作用,重点对稀缺、特有、名贵野生种质资源和遗传资源进行保护。在中药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宝兴县、芦山县、汉源县、荥经县、石棉县等地建设一批规模适宜的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区、药用植物园、种质资源库,逐步实现濒危或珍稀野生药材的人工种养,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落实雅安市“六个一”重点扶持优质民营企业帮扶措施的中医中药项目标志产品认证保护;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开展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试点工作,推进道地药材认证,扩大中药材产品保险试点。

二是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水平。制定《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雅安基地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充分发挥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四川)基地雅安主基地的龙头作用,从源头把控中药材品质。扶持扶优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配套建设大宗中药材良种培育繁育基地。依托饮片初加工、中药提取等中医药加工制造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鼓励自建与企业适配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保障原料供应品质。重点加强对黄柏、天麻、重楼、川牛膝等道地药材品种抚育和繁育研究,以汉源县、荥经县、石棉县等适宜产区为核心,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建设1个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努力实现雅安市重点发展的中药材种子种苗自给自足。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开展中药材种植标准研究,实施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与保护工程,推进黄柏等“雅药”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2.助力中药材相关产业发展

一是开展道地雅药品牌行动。重点选择黄柏、天麻、川牛膝、白术、云木香等道地药材,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林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黄柏新品种(良种)选育,参与道地药材认证标准体系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制定,建立涵盖种子种苗繁育、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支持中药材生产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重点推进花椒、川牛膝、天麻、重楼、黄柏,厚朴、马蓝、林麝等川产道地和雅安大宗、特色品种基地建设,支持发展宝兴川牛膝、荥经天麻、汉源花椒、石棉重楼、荥经黄柏等道地特色优势品种,打造“一县一品”或“多县一品”,形成规模效应,培育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道地药材知名品牌。

二是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以资源保护促进发展、以良种繁育引领发展、以产后配套助力发展,不断提升雅安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水平。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优势,培育优良中药材品种,推进中药材种植规范化、产业化。加快以道地药材为主的标准化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建设。以县域为主体,通过整合农业生产、专项扶贫资金及以奖代补、后补助等方式,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设种植(养殖)基地,重点在宝兴县、荥经县、汉源县、芦山县推进3-5种雅安道地和特色优势中药材基地建设。培育5-8个种植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规范化程度高的新型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集约化、组织化生产转变。

三是推动中药材加工产业发展。以现有中医药加工制造企业为基础,深挖企业发展潜力,不断招大引强,推动中药饮片加工做大做强做精,推进中药精深加工,促进中医药衍生品研发,加强院内制剂研发应用。加快完善产地初加工初级配套建设,鼓励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加强中药材产后管理,开展拣选、清洗、切制或修整等适宜加工;不断完善产地初加工配套环节,逐步构建产地初加工的专业配套体系,保障原料供应质量,提升原料价值。充分利用雅安中药材优势,引进与培育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提高雅安优势中药材品种饮片加工的比例,实现中药配方颗粒、小包装饮片等产品做大做强,加快直服粉末饮片、中药煮散颗粒、定量压制饮片等新型中药饮片研发。培育壮大和加快研发生产中医药衍生品,完善中医药健康衍生品体系,重点开发以雅安市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医药保健品、养生食品(药膳)、功能型化妆品、日化产品和保健器械器材等健康衍生品。支持汉源县开展以药食同源道地药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中药养生食品(药膳)等系列产品研发和推广。依托优质茶叶资源,加快发展中药养生保健类药、酒、果、茶等相关联的中医药衍生品;积极推动复方中药提取物、单味中药提取物扩大产业规模,实现植物提取物产业多元化、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探索发展中药饲料添加剂和兽药。做大产业规模,到2025年,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提升中药材养殖规模,实现产值11亿元,年均增长7%,中药生产企业和服务业实现产值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做强产品竞争力,到2025年,新增产值或销售收入超8亿元的企业1-2家,新增超亿元的企业1家以上,培育5家以上企业争创四川名牌产品,新增1-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增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的企业2家以上。培育特色中成药品种,打造1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成药品牌大品种、2个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中成药特色品种。

四是推动中医药物流产业升级。完善中医药仓储物流服务。谋划加快建设区域中药材流通中心,形成集交易、展示、会议、仓储、电商等于一体的功能业态;加强区县物流基地布局,形成集采收、产地初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为一体的功能业态。建设中药材现代商贸流通基地。以雨城区、名山区为核心,其它县为节点;以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和企业为基础,依托雅安的交通物流体系,引入多元化市场流通与交易模式,建设一个集中药材交易、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商务配套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交易中心。

专栏5 中医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程

1.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稳定雅安特色中药材种植面积,加快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示范基地,鼓励种植观赏价值高的花卉中药材,鼓励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种植中药材,积极培育大品种,打造“一县一品”或“多县一品”。增强国药基地中药种子种苗、道地药材培育,研究发展“大品种”。

2.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中药材种植品牌培育工程,打造雅安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力争到2025年,新增1-2个特色药材获得“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打响“雅药”品牌。

(五)实现中医药文化繁荣

1.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长效机制,挖掘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支持围绕“雅医”“雅药”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系统梳理雅安本土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加强雅安中医药流派、特色的挖掘和整理,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中医药文化学术著作出版。加快推进活态传承,重点强化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推动“陈氏”骨科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中医药“六进”活动,讲好中医药故事,塑造传播“雅医”形象,打造推广“雅药”品牌。支持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雅安市中医医院、天全县中医医院建设为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或科普基地。加强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建设。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创新出系列的行业行风、医院文化、医疗文化。尤其是将疫情防控期间鼓舞人心的做法,以文化形式予以固化。

2.深化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

一是打造国家级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积极承办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论坛、展览会和博览会等,通过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多形式宣传,进一步扩大雅安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建设中国中医药博览馆,支持建设雅安市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中医药文化主题展馆,打造集中医药文化展示、中药知识普及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开放式综合馆,着力打造成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认真筹办“西部药谷”雅安论坛,打造全国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的学术研究、信息咨询、教育培训、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投融资合作等多方面的交流、展示、服务的平台。

二是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支持创作一批优秀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中医药产业发展成就,着力打造国家级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建设中医药信息、健康知识、工作动态宣传传播平台。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行动”等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依托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各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家庭等,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宣讲、体验等推广活动。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高到27%。

专栏6 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1.本土中医药文化挖掘。成立专门工作团队,系统梳理雅安本土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加强雅安中医药流派、特色的挖掘和整理,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2.申报省级非遗。天全县“陈氏骨科”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建设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支持雅安市中医医院、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六)推动中医药开放合作

推进中医药区域交流合作,深化成渝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交流,支持石棉县中医医院与浙江湖州市中医医院的对口帮扶等,多形式、多途径合力发展中医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力争到2025年,实现市外来雅接受中医药教育、培训和临床实习人员达3000名。推动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协助推进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在柬埔寨开展“中文+中医针灸推拿职业技能培训”和开设以中医药特色服务为主的援外医疗基地,在老挝琅勃拉邦建立境外办学点,并在新加坡、尼泊尔、泰国等国家宣传推广中医药。积极参与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医疗”行动,推动雅安优质中药材“走出去”,扩大雅安中药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份额。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积极参与中医药“医疗援外”行动,扩大中医药对外教育、交流、合作的规模与层次。

专栏7 中医药助推双循环工程

推动中医药区域交流合作:力争到2025年,实现市外来雅接受中医药教育、培训和临床实习人员达3000名。

(七)夯实中医药发展支撑

1.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多领域建立中医药专家智库。加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省内外中医药领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建立多学科、跨领域的中医药发展专家智库;建立创业孵化中心和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着力吸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相关行业高、精、尖管理和技术人才来雅安创新创业,为雅安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多方位推进中医药学科建设。整合中医药优势学科资源,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骨干人才、优秀人才、领军人才有机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着力培养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人才,形成一批中医药协同创新团队。培育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

多层次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培育,培养省名中医、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持续推动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鼓励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师承教育,建立覆盖市、县、乡(镇)、村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建设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依托雅安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传承工作室等资源,充分发挥名老中医、基层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名老中医、副高及以上职称专家和具有特色技术专长的高年资中级职称医师带教传承人,遴选和培养一批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教育综合改革,搭建多层级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特色人才、基层人才、中医药师承和“西学中”重大人才培养专项。支持雅安市中医医院、天全县中医医院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探索朱氏针灸、杨氏骨科、陈氏骨科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医药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到2025年,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地区分布、城乡分布、机构间分布更加合理,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9人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全科医师总数的4%,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0.8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统筹推进全市中医药人才协调发展,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到2025年,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配备中医医师,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鼓励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

多方式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重点依托市中医医院,到2025年,为基层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200名。支持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做强中医药类专业学科,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加强与国内中医药大学的合作交流,争创省级中医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将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乡村振兴规划,继续实施农村中医订单定向学生培养,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职业培训,鼓励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中医药人才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中医药专业,加快中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内相关中医药大学合作交流,采用定向培养、外派交流学习等与方式,着力培养中药材种植、中医药生产和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药炮制等中医药技能型人才与中医药健康旅游、科普宣传、服务贸易等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人才支撑中医药新常态的生动格局。实现中医药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到2025年,全市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达0.13万人,中药师(士)达到300人;医护比接近或达到1:0.9。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基本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多举措加强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适当增加民族医药师承指导老师评选比例,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民族医药师承教育模式。通过藏、羌、彝等民族医药古籍珍善本文献抢救性发掘、民族医药古籍真善本数字化技术文献整理,培养一批民族医药文献保护与研究专业人才,形成一支民族医药文献保护与研究团队。鼓励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办民族医药专业。

2.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与成都中医药大学一站式孵化平台建设,以市中医医院为核心,以各区县中医院为基础,建设研究型中医院科研技术平台,加强中医药重大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开展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疗效显著的防治方案、技术成果。推进中医药产品创新,研发一批基于经典名方、院内制剂的中药新药,加快中药新品种开发和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鼓励支持开展省级以上中医药学术交流研讨等活动,重点支持“杨氏”“陈氏”骨科等特色优势学科的学术发展,逐渐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学术体系。

二是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引领。探索建立“院企”“院校”创新合作平台、中医药产学研用协同平台,重点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与华润(雅安)三九、迅康药业等中医药企业,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力争培育5个中医药企业知名品牌。促进宝兴县大圆包中药材种植基地、芦山县川西药谷·禾茂田园提档升级。以华润三九(雅安)药业有限公司、雅安太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四川省中医院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等科研院所,建设中医药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中药饮片炮制标准认证中心、中药制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等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建设中医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中药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以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为主体,建立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学会群、企业群和创新链、产业链形成纵横贯通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优质资源向基层和产业流动,形成发展合力。提升中医药科技研发服务能力。整合政、企、研、学等资源,搭建技术研发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市级龙头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研实力,加大对院内制剂和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积极开展与高校、科研院的深入合作,建立有平台、有实力、有规划、可持续的科研合作平台,加快成果转化;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中药饮片生产的新技术、新产品。

3.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加快中医药大数据资源开发和利用,拓展中医药服务新领域,发展中医药产业新业态,培育中医药文化新形态,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智能化创新发展。

一是推进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优化中医数字化诊疗平台及数字化中医医院建设,力争实现雅安中医医院、中医馆与四川省中医药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积极融入省级远程中医医疗协同管理平台;建立健全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创新发展“互联网+”中医药监管,推进政务服务全流程电子化。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中医特色信息系统为重点的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进“一码就医”、智能化配送等数字化服务,推动智慧中医医院星级建设,将雅安市中医医院、汉源县中医医院、天全县中医医院打造为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示范中医医院。推进名老中医和教学名师教学资料数字化,建立中医药知识资源库,建立覆盖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育、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中医药信息网络平台。支持实施医养结合、中医养生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医联体远程诊疗教育服务平台试点等工作。

二是推进中医药产业链信息化基础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全产业链的优势,依托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市级中医药信息化网络节点,完善数据中心基础硬件建设,按照“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体系打造涵盖中医药全产业链精准服务的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基地。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信息化终端的配置水平,逐步完善中医医疗数据安全规范和安全设施条件配套,加强医疗信息化专业人员和中医药从业人员信息化能力培训,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基础。

三是着力提升中药材种植(养殖)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创建市、县(区)两级统一高效、互联互通、惠民便民的中药材种植(养殖)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网络化环境监测系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智能灌溉等先进技术,在中药材种植(养殖)品种、技术、价格信息、营销渠道等方面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提供技术保障和信息支撑。

四是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业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开展医药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促进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建设药理毒理试验检测信息化平台,鼓励产学研医发展网络协同研发。支持生产企业开展网络精准营销和O2O(线上到线下)体验式营销。

4.创新中医药互联网服务模式

积极推动“互联网+中医”建设,充分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办互联网中医医院,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服务模式,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医疗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中药”工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着力打造道地药材交易平台,推动中药材线上交易;发展壮大一批产区市场,建立产销对接机制,提高雅安中药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有条件中药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开设网络中药材专卖店,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业务。鼓励电商团队植入药材种植合作社,发展一批以网络交易为核心、网络销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专栏8 中医药发展支撑项目

(一)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全科培训50人。持续推进定向生培养工作。

(二)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名医名方:如通风金黄散、病痛膏灸、腰痹丸等制剂和大健康产品的二次开发;围绕“朱氏针灸”“杨氏骨科”等特色优势科学的学术发展,逐渐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学术体系。加强中医循证研究,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开展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疗效显著的防治方案、技术成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强化党对中医药发展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工作统筹和部门协调,形成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工作合力;进一步强化对中医药的管理,合理配置,适度强化,并在资源配置、政策机制和制度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强化政策保障

加大政策投入保障力度,认真落实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各项政策。优化完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坚持统筹用好市级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支持重大项目、重大技改工程、人才建设、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重点向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等方向倾斜。加强对公立医院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符合国家规定的政策性补贴等投入。优先保障中医药产业重点项目用地,在工业、农业、林草相关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支持与中医药有关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和物流等相关行业、产业,优先支持带动中医药全局发展、引领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类攻关项目,尽快形成产业标杆。

(三)完善宣传引导

多途径、多形式、多平台宣传国家中医药发展政策、强化中医药普法宣传教育,对中医药强市建设等工作进展和突出成效、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积极科普和推广中医药养生理念、健康保健和疫情防控知识,广泛开展名医、名药、名科、名院、名品宣传,提升中医药行业形象和影响力,积极推动中医药“六进”,促进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共识形成。

(四)加强监测评估

加强中医药监管体系建设,完善以中医特色优势评价为主导的评审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医药强市等相关规划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考评、末期评估,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推动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