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黄伟
“胜利曙光”群雕
七月高原,赤诚辉映千年积雪;万里征途,信念擎举猎猎红旗。时光荏苒,雪山草地的红色烙印从未褪色。
在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碑金顶刺破云层,熠熠生辉。这里是三军会师的精神坐标,也是雪山草地的永恒见证。
7月22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阿坝行集结仪式在此启动。由媒体记者、专家学者、青年学子、文艺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的百人队伍肃立于此,他们从这里出发,追寻红军穿越生命禁区的足迹,感悟长征精神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照亮新时代的初心与征途。
夹金风雪
翻越雪山的生死考验
宝兴河畔,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前,广场雕塑无声定格着历史的呐喊。1935年6月,中央红军面对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横亘于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与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之间的夹金山。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马不可攀。”当地民谣传唱着这座雪山的险峻,终年积雪的山巅空气稀薄,“要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阿坝雪山草地分院教师吴莹在党课《雪山草地铸忠魂》中描述:“越近雪山,寒意刺骨。路陡如壁,骡马难行。狂风骤起时,冰团雪屑如刀割面。战士们呼吸困难,一步一喘,草鞋裹满冰雪,双脚渐失知觉……”
1935年6月12日早上,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师长陈光带领下勇闯雪山。他们用镐刨开深雪为后续部队开路,红军战士脚穿草鞋,甚至有人赤足前行。史料记载:先遣队以辣椒汤驱寒,草鞋很快裹满冰凌;患雪盲症的战士被搀扶下山;后勤人员背负铁锅、搀扶伤员,不少人倒下后便再未起身……
当日下午,这支先头部队成功翻越雪山,抵达达维,在木城沟与前来策应的红四方面军会师,欢呼声响彻山谷。
6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中央纵队翻越夹金山,在桥头受到热烈欢迎。至6月18日,中央红军全部翻越夹金山。这座被当地人视为“神仙才能越过”的雪山,被红军征服。
此后,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阿坝转战的16个月里,先后翻越虹桥山、梦笔山、亚克夏山、达古山等数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大雪山……中国工农红军的雪山草地之行,用生命谱写出人类精神的赞歌。
军民同心
雪山草地的鱼水深情
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村,一座形如火焰的“胜利曙光”纪念碑矗立在草地边缘,无声祭奠着在此牺牲的七百余名红军英烈。
“夹金山的冰雪尚未消融,草地沼泽又吞噬了更多年轻生命。”吴莹在党课中继续讲述红军征服草地的艰险。
1935年8月18日,右路军向班佑进发,踏入纵横300公里的松潘草地。红三军团历时七天七夜,走出这片“死亡之海”。红军三过草地,以“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愈坚”的钢铁意志挑战人类极限,熔铸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重温历史,那些深陷沼泽仍一往无前的褴褛背影,仿佛就在眼前。
若尔盖县巴西会议纪念馆内,地图清晰标注着红军三过草地的轨迹——若尔盖是四川境内唯一红军三大主力共同走过的县。
“各族百姓献出3万余头牦牛支援红军,史称‘牦牛革命’。”讲解员指向牦牛浮雕介绍,红军在草地创造的奇迹,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生动展现了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革命的历程。
“‘牦牛革命’不仅是物资支援,更是民心所向。”国防大学教授、军史专家刘波指出,藏族土司安登榜弃官从军,就是少数民族心向革命的鲜活例证。
另一边,夹金山下也流传着感人故事。1935年冬,一位藏族老人持马灯为红军引路。临别时,红军战士取“马灯”与“红军”之意,为老人取名“马登洪”。其孙女马花传承着这份情谊:“爷爷说,马灯照亮的不仅是山路,更是民族团结的路。家族自此以‘马’为姓,永志不忘。”
红土新颜
长征路上的振兴图景
“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阿坝行集结仪式上,阿坝文旅推荐官发布两条红色旅游与研学线路——“雪山草地·长征丰碑之旅”和“家国情怀·红色燎原之旅”,串联起小金达维会师桥、红原亚克夏雪山红军墓、若尔盖巴西会议旧址等红色地标。
“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雅安行集结仪式,雅安依托丰富红色资源,推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激战百丈关·再上二郎山”“汉烽火路·铁血长征魂”三条特色线路,将境内221处红色资源和13个红色景区串珠成链。
昔日红军征战地,今朝故地换新颜。这些线路上,一个个村落正发生巨变,班佑村与安顺场便是其中的璀璨明珠。
若尔盖县班佑村依托红军过草地,创新“红绿共生”模式,推动红色精神与牧区振兴深度融合,构建“红色教育+生态牧业”联动体系。村内红色文化体验馆复原长征场景,融合藏族游牧文化,推出沉浸式“重走长征路”项目,游客可体验牧区生活、聆听红色故事,感受长征精神与高原文明的交融。
石棉县安顺场镇依托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构建“红绿共生”产业体系,让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形成“红色记忆+绿色产业”协同格局。镇内文化站既展示红军史诗,又融合居民生活智慧,提供红色研学活动,游客可参与农事采摘、聆听文化讲解,体味家国情怀与农耕文明的深度结合。
两地的振兴实践,都是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写照,在革命老区绘就出时代新篇。
从夹金山到班佑草地,从大渡河畔到巴西会议旧址,长征精神早已成为解锁发展的密钥。当新一代追寻红军足迹,雪山草地的历史回响穿透九十年时空,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焕发永恒生命力。巍巍金碑作证,这场跨越世纪的伟大征程,永远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坚定延伸。
编后语
九十年前,夹金山的刺骨寒风中,红军战士仅凭单衣薄履与辣椒抵御严寒,许多身影永远定格成雪山的雕塑;松潘草地里,他们每一步都可能坠入深不见底的泥潭,却最终在茫茫泽国中开辟出生命通道。
雪山与草地,这两重自然炼狱,熔铸了红军以生命搏击极限的史诗。
如今岁月静好,暖气空调驱散严寒,丰饶物产充盈生活,有人或许会问:物质丰盈的时代,“翻雪山过草地”的斗争精神是否已成博物馆里的“古老化石”?
其实,答案早已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雪山草地的深意,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人类突破自我、挑战未知的永恒象征。新时代的珠峰测量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之巅,航天团队让“天问”叩响火星之门——这些不正是翻越“当代雪山草地”的壮丽出征吗?
一切伟大文明进步,都是一次次翻越思想与技术的“雪山”、穿越历史迷雾的“草地”。红军以生命与意志铸就的长征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奋斗星河中绽放的夺目光芒。
雪山草地既是红军丈量过的地理极限,更是民族精神升腾的永恒标高。当下的新征程,科技高峰依然耸立,创新原野依旧广阔。唯有赓续红军“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顽强气魄,将跋涉基因融入民族血脉,才能在新时代的雪线之上留下攀登足迹。人类精神的峰顶,永远飘扬着百折不挠的旗帜。
那些救命的辣椒,终将在每代人心中燃起不灭火焰;草地里的每一步挣扎,都将化为后来者走向光明的坚定足音。
雪山忠魂铸就的丰碑,必将在传承创新中永葆青春;草地初心映照的长征,也必将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绽放新的光芒。
这正是“长征路上看四川”给予我们的珍贵启示:真正的纪念碑不在山巅,而在人心;最好的传承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