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 转载自《雅安日报》 记者 郑旸
金秋九月,师恩如海。在这个满载收获与感恩的季节里,教师节如期而至。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生命的点亮与心灵的相遇。
它是由无数个平凡的日夜、无数个动人的瞬间编织而成,而故事的主角,正是日日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的他们。十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真实的教书育人故事,每一段自述,都是献给这个节日最真诚的礼赞。
袁书红
芦山县第三幼儿园教师袁书红:一腔赤诚献幼教 教育洼地成沃土
我是一名乡村幼儿教师,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陪我走过了23年的教育之路。这颗心,是爱,是责任,更是把别人眼中的“教育洼地”变成“希望沃土”的坚定信念。
2023年深秋,我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教育部门派我去芦山县的一所幼儿园主持工作。那是一所设施简陋、师资薄弱、家长信任不足的乡镇幼儿园。而我家里,有一个刚做完手术、才满三岁的女儿。她那么小,那么柔弱,我犹豫、心疼,辗转难眠。
最终,我还是把女儿托付给年迈的父母,踏上育儿之路。临走前,面对女儿的呼喊,我泪流满面,内心却更加坚定:绝不能辜负这份信任,绝不能辜负那些孩子的期盼。
刚到幼儿园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凉:地面污渍黏厚,墙角结满蛛网,桌椅破旧不堪。
我带着老师们,利用周末进行彻底打扫。没有专业工具,我们就用钢丝球蘸着洗衣粉,一寸寸地擦。膝盖磨红了,手指扎破了,没人喊累。两天后,幼儿园焕然一新。后来,有人惊讶地问:“是不是重新铺了地?”我指了指墙角的钢丝球,笑了。
户外玩具稀缺,孩子们只能空手跑闹。我们没有坐等经费,而是主动去小学仓库“寻宝”:用水管做跳绳,把旧垫子改成安全垫,用保鲜膜拉出涂鸦区,将蛋壳托盘当成画板……仓库管理员笑着说:“你们比我还清楚库存。”我想,教育的意义,不就是在没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路吗?
更大的挑战来自家长。有人说:“你们放学太早!”有人质疑:“整天玩,能学到什么?”我们调整了作息时间,与民办园同步,并用延长时间开发游戏课程。虽然没有豪华教具,但我们有满山的泥土、遍野的草木、深厚的文化——这才是最好的教材。
春天,带孩子种茶、采茶、制茶;秋天,去沙地扯花生,做贴画;冬天,编灯笼、剪窗花。我们创编了“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14个红色游戏,让孩子在奔跑与合作中成长。
两年过去,幼儿园彻底变了样:设施更新,区角增加,厨房在建。教师快速成长,保教质量提升,家长和孩子用笑脸投来信任票。
我翻到来时写的笔记:“要让这里的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如今我把它改了:“要让这里的孩子,带着乡土的根,长出更坚韧的翅膀。”
我渐渐明白,“心有大我”未必是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自己的天地里,把小事做到孩子心里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让脚下的土地成为沃土,让每个孩子像竹笋般节节高,既不忘家乡,也能走向远方。
胡敏(左)辅导学生
宝兴县实验小学教师胡敏:以爱为壤 静待花开
我是一名扎根家乡宝兴17年的乡村教师。踏着父亲的足迹,我回到这片土地,站上了三尺讲台。于我而言,教育,就是用一个生命去唤醒另一个生命,是用真心和智慧,静待花开。
2020年,我刚调进实验小学时,角落里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紧紧抓着衣角,身体发抖,身旁是陪读的奶奶。奶奶告诉我,这孩子不愿进教室,一上课就哭闹、扔书、推人。从那天起,我每天主动向他问好,跟他讲窗外的云,尽管他从不回应。
为了真正了解他,我一次次地走进他的家。山路崎岖,木门斑驳,但奶奶总是热情地用袖子擦凳、招呼我喝水。那一刻我更加明白,教育公平,是要我们用双脚去丈量、用真心去守护的诺言。
转机发生在三年级。那天,我轻声和他商量:“试着自己坐十分钟,奶奶就在门外,好吗?”他小手攥得发白,身体微颤,但真的做到了。课后,我把一颗星星贴纸放在他手心,他竟然没有丢掉。
从那以后,我们慢慢延长独立坐课的时间。奶奶不再陪坐,只在窗外守望。进入四年级,他开始抬头看我;直到五年级的一个黄昏,空荡的教室里忽然传来他轻微却清晰的声音:“老师……再见。”我愣在原地,泪水夺眶而出。
更大的感动接踵而至。在一节数学课上,他竟主动弯腰,为同桌拾起铅笔——那个曾经自我封闭的孩子,终于向世界伸出了手。
还有杨艾珂同学,她被推荐参加“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却缺乏自信。我告诉她:“你一定能行。”
起初,她的演讲虽然熟练却缺少灵魂。于是,我们反复打磨讲稿,调整状态。省赛前夜,她紧张得睡不着,发信息说:“老师,我怕令您失望。”我回复她:“你站上台,就是我的骄傲!”
最终,她站在领奖台上,眼中闪烁的光芒,照亮了所有的艰辛与等待。
17年来,我从村小走到实小,但父亲教室窗外那份最初的感动从未改变。教育家精神,是每一天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实践,是蹲下来的倾听,是不放弃的守候,是那句坚定的“我相信你”。
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我愿继续做一名“守星人”,让教育之光照亮大山,静待每一朵花灿烂绽放。
李果(左上)给孩子们讲解战术
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教师李果:群山为证 “球”育未来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我和山里孩子们通过足球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故事。
2014年,我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课余时间,最让我牵挂的不是孩子们解不出数学题,而是操场上那些孤独的身影。许多留守儿童眼神清澈却满是迷茫,他们渴望陪伴却只能等待。作为一名从大山走出去又回到大山的教师,我深知那份孤独。
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带孩子们踢足球。没有专业场地,坑洼的水泥地就是我们的球场;没有球鞋,旧布鞋甚至光脚也能奔跑。当我看到孩子们眼中被点燃的光芒时,我知道,这就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这条路并不平坦。面对“踢球能踢出未来吗”的质疑,我坚信教育不该只有一种答案。
队员李东升,最初连触碰足球都带着畏惧。我没有强求,而是让他从观察开始,慢慢感受团队的温暖。直到有一天,当他不慎将球踢进沟里,队友们齐声喊出“再来一次”时,他眼底的光被点燃了。后来,他不仅成为球队的后防中坚,在课堂上也变得更加专注坚韧。
为了给孩子们专业指导,2015年我自费参加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培训。白天教学训练,夜晚挑灯学习。有人笑我“一个乡村老师,何必折腾”,但当我看到孩子们在烈日下奔跑、在寒风中摔倒又爬起时,我知道:教育者的坚守,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11年的坚持,我们从镇级友谊赛起步,一步步走向更大赛场。2023年首次跻身四川省“贡嘎杯”前八,2024年获第六名,2025年更是勇夺亚军,创下雅安市在该赛事的最佳战绩。
当我和孩子们站在省级领奖台上,泪水与汗水交织的那一刻,我知道,我们托起的不单单是一座奖杯,更是一种信念——大山里的孩子,同样可以闪耀。
更让我欣慰的是,至今已有40余名孩子通过足球走出大山,被省内外的优秀学校录取。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踢球的技能,更是团队协作的智慧、不畏艰难的品格和面对未来的自信。
在我们学校,“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不仅是口号,更是育人理念。足球从来不是目的,而是通往健全人格的桥梁。在球场上,孩子们学会了尊重规则、团结协作、面对输赢。我总是引导他们把球场精神迁移到学习与生活中:训练的专注就是攻克难题的力量,比赛的坚持就是面对困难的勇气。
回望这11年,我从一个“想让孩子们找点乐子”的数学老师,成长为“以球育人”的践行者。当家长握着我的手说“我从没想过我的孩子可以走出大山,但现在我信了”时,我知道,真正带孩子们走向远方的,不是足球本身,而是足球背后那份“永不放弃”的信念。
如今,我们的校园已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越来越多老师走上这条道路。
教育的路上,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有润物无声的温情。愿我们都能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守护更多山里娃走向他们的星辰大海。
张甫刚
雨城区光华学校教师张甫刚:让微光成炬 让生命各美其美
我是一名从大山里走出的教师。1991年考入雅安师范校,1994年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回到家乡,成为石棉县彝族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那时的学校偏远闭塞,孩子们常因各种原因辍学。我深知,教育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途径。
“一个也不能少,尽我所能。”我暗下决心。
面对孩子们的茫然,我尝试用音乐叩开他们的心门。我创作了歌曲《追赶明天的太阳》,并请彝族教师翻译成彝语。
当歌声在校园回荡,孩子们的眼睛渐渐亮了。这首歌成为我们班的班歌,陪伴孩子们走出大山。二十多年后,学生们重返母校,再次唱起这首歌时,大家都热泪盈眶。一位学生说:“是张老师的歌让我相信,山外的世界值得奋力奔跑。”
2000年,我调到石棉县民族中学任教。我继续用歌声激励他们,创作了多首励志歌曲。有人说我开创了“音乐+励志教育”的德育模式。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孩子们不再辍学,教育重点转向提升质量。
我积极探索课堂改革,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连续两届中考荣获县教学质量一等奖,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获县、市一等奖,我也被评为省、市骨干教师。
2019年,我出任雨城区一所新建学校的校长。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和家长期盼的目光,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确立了“植根中华沃土,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的办学理念。
六年来,我坚持每天在校门口迎接学生。我认为“校长”本身就是一门课程。一个腼腆的男孩从不问好,经过一学期的坚持问候,他终于主动大方地向我问好。
我们改革“六一”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主角:童话艺术节人人上台,运动会人人参与,音乐会班班合唱。我们还构建了“三线融合”特色课程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短短数年,学校荣获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雅安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3年,我参加全国小学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并在全国论坛上分享教育见解。作为雅安市小学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我带领30多位校长共同成长,践行“知行合一,循教育之道”的理念。
31年教育生涯,我把青春写进大山的褶皱,把脚印留在城乡的晨昏。我是一名教师,一名校长,更愿称自己为“点灯人”——我相信,每一束被点燃的微光,终将汇成民族复兴的星河。
“一个也不能少,尽我所能。”我会继续站在校门口,微笑迎接每一个孩子——让微光成炬,让生命各美其美。
陈文娣在上课
四川省雅安中学教师陈文娣:破冰 悟道 绽放让教育点亮成长
在担任巴蜀云班班主任的三年里,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和个性的唤醒。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而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以智慧与爱心,陪伴他们走过迷茫,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班里的小周,小学期间成绩优异,但进入初中后,新环境让他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他变得沉默寡言,拒绝沟通。多次谈心未果后,我选择从他每晚的夜跑习惯入手。我跟着他夜跑,制造“偶遇”,起初只是简单寒暄,后来,他逐渐打开话匣。在一次夜跑中,他哭着倾诉了自己的无助。我鼓励他正视挫折,并帮他调整学习方法,还邀请开朗的小磊加入夜跑。小周渐渐走出阴霾,成绩稳步提升,笑容重回脸上。
教育需要耐心,需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我们要做的是顺应天性、静待花开。
学生小王,总是一副冷漠的样子,对学习和批评都无动于衷。一次我在办公室教导他时,他竟然冷笑一声转头离开。事后我意识到他冷漠的背后是父母离异、缺乏关爱的创伤。
次日晚自习,我邀请他一起品茶。两种茶——精加工茶和荒野茶,我告诉他:“英雄不问出处,荒野茶也能成为被人喜爱的好茶。”那一刻,他流着泪敞开心扉,诉说成长的委屈与渴望。
从那以后,他变得积极上进,甚至愿意和母亲分享学校点滴。这杯茶,唤醒了一颗沉睡的心,也让我更加坚信:教育是生命的对话,要用理解与尊重唤醒孩子的自信。
学生小洋性格内向,说话口吃,不敢上台,是班里的“小透明”。一次道法课需要讲运动员的故事,我知道他的偶像是樊振东,便请他帮忙备课和讲解。他犹豫再三终于答应。我们反复打磨课件、练习表达,他从结巴到流畅,从紧张到自信。那堂课上,他站在讲台中央,侃侃而谈,赢得满堂掌声。
此后,他主动参演情景剧、在晚会放声歌唱,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自己。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教育者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搭建“被看见”的舞台。
如今,班里的孩子在各个领域绽放光彩:胥曦文的硬笔书法获全国金奖,张甜羽在艺术展演中斩获殊荣,何睿哲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少先队员”,孟祥凯成为“雅安市新时代好少年”……这些成长,是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的果实。
未来,我愿继续做有温度的陪伴者、有智慧的唤醒者,让每个孩子都在教育的光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正是教育的意义,也是教育家精神最动人的底色。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