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雷震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黄伟
川籍军人雷震,这位从黄埔军校走出的杰出炮兵指挥官,两度鏖战淞沪,最终在南京保卫战中以身殉国,用生命践行了“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
他的英勇事迹,不仅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更成为名山区茅河镇和蒲江县成佳镇等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
英雄过往
黄埔英才,血洒金陵铸丰碑
临溪河畔,名山区茅河镇乡史馆的展厅中,一张黑白老照片穿越八十余载岁月尘埃,无声诉说着一段悲壮的史诗。抗日英烈雷震那如炬的目光,仿佛仍在凝视着这片他誓死守护的土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危在旦夕。国民党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三旅副旅长雷震,率部死守下关火车站,为掩护数万军民乘火车突围,他亲登末节车厢殿后,以身作盾。日军轰炸如暴雨般倾泻,列车被无情炸断,雷震毫不退缩,持枪跃下,与日军精锐近卫师团展开殊死血战。硝烟弥漫中,他身中数弹,最终壮烈殉国,年仅35岁。
雷震的一生,是铁骨铮铮的史诗。
雷震,原名雷汝勤,1902年出生于成都市蒲江县成佳镇里仁村。
雷汝勤先后在邓大蒲联立中学(位于邛崃学道街)、成都法政学校以及熊克武所创办的建武学校接受教育。1924年,他远赴广州,成功考入孙中山创立的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二期炮兵科学员,并更名为雷震。在校期间,雷震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军事实践,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炮兵军官。毕业后,他留校任军校第三期军械处中尉党代表,并多次参与重大军事行动,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雷震被派任北伐军司令部副官。随后,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蔡廷锴部之连长、营长,率部赴湖南作战。他所在的第二十八团在战斗中屡建奇功,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2年,雷震任第十九路军蔡廷锴部上校团长,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在闸北战场,他率部与日寇激战月余,展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尽管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全面胜利,但雷震的英勇表现却赢得了广泛赞誉。
1986年11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雷震为革命烈士。2015年8月24日,民政部公布雷震为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
后人记忆
墨砚传家,三代守望未了情
晏洪义(右一)展示雷震的烈士证
“我和母亲从未见过外公,砚台和那张‘烈士证’是唯一的联系。”名山区茅河镇茅河村7组的一处民居内,71岁的晏洪义轻抚着1986年四川省政府颁发的烈士证书,声音哽咽。
证书的折页上,还清楚地记录着雷震妻子刘云珍的名字。
刘云珍(一说叫刘云桢),原是名山区马岭镇人。雷震牺牲后,刘云珍独自承担起抚育女儿雷克兰的重任。
雷震牺牲后,刘云珍曾到南京寻找雷震的遗物,并找回了一块1924年雷震在黄埔军校时所用的砚台。
雷克兰从小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她曾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回忆父亲的事迹,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抗日英雄的传奇一生。
2015年,蒲江县相关部门来找雷克兰时,她已是93岁高龄。
在雷克兰的回忆中,雷震曾给家里写过一封信,还寄过一张照片。“除了回信,父亲还寄了30银圆回来。”
这些家书和相关照片,因各种原因遗失或被毁。
雷克兰常对儿子晏洪义说:“父亲的眼神里有光,那是守护的信念。”
“我是从小听着外公的故事长大的!”晏洪义说,上世纪80年代,他在雷汝霖(雷震堂弟)的帮助下,将搜集整理的有关雷震相关资料报送到原名山县民政局申请烈士证书。
1986年,刘云珍拿到烈士证书时,晏洪义说“外婆泪流满面”。
晏洪义常向自己的孙辈们讲起雷震的故事,烈士证书和黄埔砚台也成为家族传家宝。
晏洪义说,外婆刘云珍于1991年去世,雷克兰也于2022年去世。
忠魂永续
双镇共铸,精神坐标砺新程
雷震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已成为其出生地蒲江县成佳镇和其妻女生活地名山区茅河镇共同珍视的宝贵遗产与精神坐标。
名山区茅河镇的乡史馆内专门设置了“雷震专展”,展示了雷震的生平事迹、遗物和照片等资料。肖像照与黄埔砚台、烈士证书等照片,共同构成了对雷震的永恒纪念。
“责任、荣誉、国家。当国家有难,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时,军人第一个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中国的军人都书写出一曲曲令人荡气回肠的赞歌。”茅河镇茅河村党委副书记杨凤超说。
如今,在茅河镇和成佳镇的学校和社区中,雷震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激励青少年爱国奋进的重要教材。同时,两地还积极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雷震的精神融入当地文化和社会发展中,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