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天全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二郎山东麓,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载着守护生态与促进发展的双重重任。近年来,天全县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天全河为主脉,创新构建“全要素统筹、全流域治理、全链条管控、全社会参与、全产业融合”的河湖治理体系,成功入选四川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县幸福河湖建设之路,为绿色发展贡献了天全智慧与方案。
一、全要素统筹,擘画山水共生蓝图
(一)全域规划,奏响协同“合奏曲”。立足“天府之肺”的生态本底,天全县将2390平方公里县域全部纳入生态治理范畴,依照“一心两区三轴”国土空间规划,把天全河定位为川藏发展主轴的生态景观轴线,统筹推进“防洪保安、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产业振兴”四大工程。建立“总河长挂帅、三级河长联动、部门协同作战”工作机制,聚合水利、环保、农业等12个部门力量,精心编制“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对18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实施精准治理,构建协同高效的治理格局。
(二)严格管控,筑牢生态“安全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1568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将67.8%的县域面积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为珍稀物种营造栖息家园。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清退大熊猫国家公园内50座小水电站,恢复28公里自然河道,治理24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有效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三)深化绿化,提升城乡“生态颜值”。持续推进绿化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52.03%稳步提升至74.1%。完成龙湾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新建2个口袋公园、1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新增1.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2%,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城乡生态品质显著提升。
二、全流域治理,构筑递进式守护体系
(一)源头管控,夯实生态“基本盘”。紧抓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契机,新建综合执法中心,强化联动管护。实施大渡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项目,完成0.49万亩退化林修复。安装62套生态流量监测设备,确保梯级电站下泄流量达标率100%;建成9处鱼类洄游通道、1处增殖放流站,累计增殖放流鱼苗167万尾,天全河重点水域鱼类种类从37种增至45种,川陕哲罗鲑重现河道,成功入选2023年“四川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二)生态修复,焕发河道“新活力”。大力实施“生态护岸 + 柔性治水”工程,建设9.8公里达标堤防和12公里生态岸线修复,防洪达标率提升至100%,保障7.5万沿岸人口安全。投资3.8亿元实施“两湖四溪”综合治理,串联天全河水系与城市绿地系统,打造龙湾湖省级水利风景区,塑造“见绿亲水”的宜居空间。
(三)联防联控,守护流域“稳定器”。与芦山、宝兴等邻县签订《青衣江流域共治协议》,建立“联合巡河、数据共享、应急联动”三项机制,打破区域壁垒。创新“河长+检察长+警长”执法模式,开展12次跨界联合巡查,整治58个“四乱”问题,确保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
三、全链条管控,开创智慧治水新模式
(一)“天地空”立体监测,实现全域“无死角”。整合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及乡镇的58个高清摄像头、1处出境水质自动站、10架巡河无人机,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立体监测网,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运用“雅安巡河”小程序,高效处理1200余条问题线索,响应效率提升70%,让河湖问题无处遁形。
(二)“三色”动态管控,精准靶向“施良策”。制定《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河流划分为“绿、黄、红”三色实施动态管理:绿色段强化生态保育,黄色段开展修复提升,红色段实施专项整治。建立“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系统,2024年以来累计整改235个问题,整改完成率达100%。
(三)“生态账户”激励,激发全民“新热情”。创新“生态信用+”模式,在紫石关村试点推行河湖管护“星辉券”制度,村民参与巡河护河获积分,积分可兑换物品,还与“文明家庭”“诚信商户”评选挂钩。累计发放960张星辉券,带动2000余名群众参与志愿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四、全社会参与,凝聚共建共治合力
(一)河长领治,推动责任“全闭环”。构建“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设置89个河长公示牌,实现水域河湖长全覆盖、网格化管理。2024年以来各级河长累计巡河9904次,精准发现并处置78个涉水问题,建立“发现问题—现场交办—限时整改—跟踪问效”闭环管理机制,问题整改率100%。
(二)模式创新,激活基层“神经末梢”。全面推广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在93个村(社区)建立完善管护体系。沙坝社区创新“四队联动”机制,组建志愿巡护队、宣传队、保洁队、渔政队,开展“三必巡”“三必查”行动,累计查处18起非法捕捞案件,织密基层管护网络。
(三)全民参与,培育护河“新风尚”。围绕幸福河湖建设、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推广,累计开展30余次河湖长制“七进”活动,发放3万余份河湖保护宣传资料,普及河湖保护知识,形成全民护河的浓厚氛围。
五、全产业融合,激活水经济新动能
天全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推动水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一)生态渔业链式发展。创新“三三模式”(三资联动:财政投资、集体融资、村民集资;三金同生:股金、薪金、租金;三方共权:村民、村“两委”、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建共享鱼池,打造“竹海渔乡”景区,发展鱼宴美食、渔事体验等业态,带动户均年增收达2.56万元。建成“三个西部第一”:西部最大的标准化集约化冷水鱼养殖基地、西部最大的标准化鲟鱼鱼子酱加工车间、西部领先的鲟鱼鱼子酱品牌“芙思塔”。2024年,园区产销鱼子酱60余吨,占全球市场份额14%。
(二)水旅融合提质升级。依托天全河生态廊道,串联茶马古道、红军村、美食街等核心文旅节点。喇叭河景区成功入选四川省“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名单。成功举办红叶节、“骑遍四川·环茶马古道”雅安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天全赛段)等品牌活动,2024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5亿元,同比增长40.8%。
(三)绿色产业蓬勃兴起。优良的水生态环境有力支撑了特色产业发展。依托优质水源,大力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打造知名茶叶品牌。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本底,发展林竹产业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