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冬日的寒意愈发凛冽,然而芦山县飞仙关镇朝阳村海拔1380米的尖峰顶家庭农场,却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杀年猪、品血汤、话产业、唠家常,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间。
今年54岁的杨支伟与爱人宦成燕已在此度过了五个春秋。这五年里,曾经稚嫩的黄柏枝丫,如今已傲然挺立、枝繁叶茂;农场里的杂交猪,成了众多家庭年夜饭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茶园里的茶叶,更在年复一年的更迭交替中,孕育着独特的茶香韵味。
新年将至,这对夫妻心中怀揣着一个质朴而美好的心愿……
逐梦山林 产业兴农
“这段路,要是能加宽,变成水泥路,就更好了!”
从雨城区出发,经过40分钟车程抵达朝阳村半山腰后,换乘四驱车继续向山顶前行。途中,水泥路与泥巴路相互交错,一段2公里长、形似“山”字的特殊路段令人印象深刻。
来客陆续抵达尖峰顶家庭农场。此时,农场内早已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有人添柴烧火,有人忙着刮猪毛,客人们则在一旁驻足观望、畅叙家常,浓郁的年节氛围扑面而来。
杨支伟满脸笑容地表示:“今天要宰杀六头猪!”
五年前,来自邛崃市的杨支伟与雨城区的宦成燕来到此地,开启了养猪、种茶、种药材的创业之旅。年关将至,过去的一个月里,他们的家庭农场已有70余头生猪按照私人订制的方式被宰杀。其客户群体涵盖成都、雅安等地。“我们就是做口碑,90%都是老客户,大家口口相传。”眼见前来的客人络绎不绝,杨支伟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中午时分,忙碌了一上午的人们围坐在桌前,享用热气腾腾的饭菜,对美食赞不绝口。
饭后,大家围聚在炭火周围取暖闲聊。闲聊间,听闻杨支伟种了1500亩的药材,一位从事药材生意的客人顿时来了兴致,随即与杨支伟展开了合作洽谈。
带动乡邻 增加收入
杨支伟和宦成燕育有两个孩子,一个已在邛崃市成家立业,另一个尚在雅安中学就读。夫妻二人将全部心血倾注于这个家庭农场。
在杨支伟夫妇的示范引领下,芦山县飞仙关镇周边村民纷纷参与其中。平日里,有20余名村民负责茶叶和药材的日常管护工作,采茶旺季用工人数可达上百人。年末杀年猪时,也会聘请周边村民来帮忙。每年支付给村民的工资总额高达数十万元,
芦山县飞仙关镇凤凰村杀猪匠朱清禄说:“今年已经在杨老板家帮忙宰杀了二三十头猪,杀一头猪报酬一百多元。希望他们生意越来越好,我们也挣得更多。”朱清禄帮忙杀猪期间,他的妻子也一同帮忙,虽然辛苦,但是包里的钱“涨”了不少,能过个好年。
除了养猪,凭借山顶凉爽的气候优势,杨支伟的家庭农场在夏天做起了民宿生意。
杨支伟的带动作用催生了当地产业多元化发展。受其启发,有的村民在林地里养起了蜜蜂,实现“一林多用”,丰富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困境突围 未来可期
然而,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每年夏季,山林间频繁出现的泥石流,成了他们面临的挑战之一。泥石流致使通往尖峰顶的部分路段屡屡遭受损毁,严重影响了农场的生产经营和游客的往来。宦成燕无奈地表示:“为了修路,我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这条路已纳入村项目规划,希望能早日动工。”
芦山县飞仙关镇朝阳村村委会副主任黄开荣带来了好消息:“春节后动工修路!”原来,随着村里产业增多,原有公路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将该公路纳入项目挂网招标。如今项目已设计完成,春节后动工,届时泥巴路变水泥路,且有望加宽到4米。
好消息总是一个接一个。杨支伟还透露:“创办这个农场时在银行贷款数百万元,最近银行通知下个月起将下调利息,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发展的信心。”
产业多元 共同致富
2019年,尖峰顶家庭农场凭借其出色的经营管理和良好的发展态势,被评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和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这是对他们多年努力的认可。如今,夫妻二人在尖峰顶的中药材和茶叶种植规模已达2000余亩。他们坚信,再过几年,中药材丰收之时,日子会更加红火。
在朝阳村,杨支伟一家的故事
不仅如此,朝阳村还大力发展茶产业和中药材产业。自2019年起,村民们领取补助种植黄柏,如今中药材种植面积约5000亩;茶叶自2015年左右开始种植,如今也达约5000亩。此外,村里凭借优质的水质发展起水产养殖业,黄开荣一家去年就摸索着养了约1500公斤鱼,种类丰富,有雅鱼、鲟鱼、鲤鱼等。
众多产业蓬勃发展,让当地村民实现在家门口挣钱养家,整个村庄正向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稳步迈进。
本报记者 周昆 高菲菲 戴富丽 鲁妮娜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记者手记:
寒冬时节,踏入芦山县飞仙关镇朝阳村尖峰顶,一场“喝血汤”的热闹场景撞进眼帘,村民齐心杀猪、挂肉,转眼间,热气腾腾的饭菜摆满一桌。
在这里,来自邛崃市的杨支伟一头扎进这方山水,专注养殖与种植,引领村民叩开增收大门,令人动容。村民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埋头深耕中药材、猪鱼养殖,曾经荒芜的山村渐渐焕发生机。为了共同富裕,大家合力蹚出一条希望之路。
置身村中,山间蜿蜒的道路,似灵动飘带串联内外,勾连往昔与未来;致富树木茁壮成长,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想;村里炊烟袅袅,满是安宁;劳作之余,欢声笑语回荡山间,那是留乡奋斗者的幸福回音。
乡村振兴四个字,在这里早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是村民们实打实的幸福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