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西汉兽面纹蹄形三足青铜鐎斗:实用之美与文化的印记

2025-04-27 09:37 来源:

西汉兽面纹蹄形三足青铜鐎斗

□市融媒体中心 李祖珂

唐代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中写道:“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其中的“刁斗”就是鐎斗,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是古代一种重要的青铜器具。关于它的用途,各有分说,有人说它是温酒器、煮茶器,也有人说是一种行军用具。

在雅安市博物馆的二楼展柜中,就有这么一件西汉兽面纹蹄形三足青铜鐎斗,于1985年从芦山县出土,自此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人们探寻古代文化的珍贵线索。

这件鐎斗斗身上口外径16.7厘米,内径14.3厘米,深6厘米,通高10.9厘米,整体呈盆形,腹部有四道凸旋纹,底沿有宽0.5厘米的凸纹一周,独角龙形曲柄,兽面纹蹄形三足,造型独特而精美,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其独特的造型,不仅展现了古人的审美意趣,更与其实用功能紧密相连。

在古代日常生活中,人们加热羹汤、粥之类的流食时,可直接把带足的鐎斗放到火盆里;若要温酒而饮,也能在鐎斗下面烧火加热,或将其搁置到热水中,十分便捷。

而在军旅生活中,鐎斗发挥着多重作用。据《史记》记载,古代军中没有大锅大灶,士兵一人携一鐎斗,其容量一斗左右,按量领取粮食,可作为饭锅用以炊煮。到了夜晚,军营里巡逻的兵卒敲击鐎斗,可发出声响,相互警示,保障营地安全。

在两汉至魏晋时期,鐎斗颇为流行。宋代时期,随着瓷器工艺的成熟,鐎斗也彻底退出了社会生活领域。这件西汉时期的兽面纹蹄形三足青铜鐎斗,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们与古代文明对话的桥梁,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社会的生活百态和古人的智慧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