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实施(上) 千年茶韵焕发新生机

2025-03-30 15:04 来源:

汤哲鉴手工制作蒙顶甘露

□本报记者 黄伟

编者按:

蒙顶山,这片孕育千年茶韵的圣地,见证着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雅安市蒙顶山茶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施行,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蒙顶山的每一片茶园,为古老的茶文化带来新的生机,为茶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一直以来,蒙顶山茶承载着无数茶人的心血与智慧,从茶祖吴理真手植茶树的传说,到唐代贡茶的辉煌,它不仅是雅安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茶文化传承与茶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市场波动影响茶树品种稳定,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日益凸显。

如今,这部《条例》的出台恰逢其时。它以法律的形式,为蒙顶山茶文化筑牢“保险箱”,为茶产业发展插上“翅膀”,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月的蒙顶山,仿若一幅诗意的水墨画。云雾如轻纱般在山峦间缭绕,漫山遍野的茶园里,鲜嫩的茶芽泛着翡翠般的光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茶韵故事。

而《条例》,正为这份古老的茶文化注入全新的活力。3月1日,这部承载着守护使命的地方立法正式施行。

从唐代“皇茶园”贡茶的传奇过往,到如今在法治护航下的文化复兴之路,蒙顶山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茶香守护之旅。

立法破局

筑牢茶文化“保险箱”

春茶采摘季,名山区的茶园里茶香四溢,茶农们穿梭其间,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春日劳作图。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千年茶文化正沿着法治化的轨道,迈向新的征程。

究竟什么是“蒙顶山茶文化”?

《条例》第二条给出了精准解释:“蒙顶山茶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在长期从事蒙顶山茶栽培、采摘、加工、贸易、品饮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地理人文特性和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学价值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表现形式。”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梅伯鹏表示:“这一条文高度概括了蒙顶山茶文化的主要内容,通过立法的形式详细阐释其内涵与外延,并系统归纳主要特征,为全市范围内推进蒙顶山茶文化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条例》共三十条,细致地分为总则、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利用、法律责任、附则五大部分,全方位涵盖文化传承、品牌建设、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构建起一个系统、全面的保护框架。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立法者的智慧与远见,既守护着“茶祖吴理真手植七株仙茶”的古老传说,又激发着现代茶产业的蓬勃活力。

在名山区总岗山,一位袁姓茶农感慨地说:“过去,市场波动较大,我们常常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频繁更换茶树品种。现在,《条例》对特殊茶树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不仅保障了茶园生态的原真性,还通过专业的技术指导,提升了茶叶的品质。”

名山区茶业协会秘书长钟国林评价道:“《条例》以其系统性、针对性,填补了茶文化保护领域的法律空白。其中,‘保护名录制度’是核心亮点。”《条例》明确将蒙顶山茶文化的实物载体,如特殊茶树、传统制茶工具,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制茶技艺,以及历史遗迹等,全部纳入名录管理范畴,并要求市文化主管部门定期向公众发布保护目录。

名山区人大监察和司法委主任委员、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杨华补充说:“这一制度极大地强化了法律威慑力,为茶文化遗产筑起了坚固的‘防火墙’。”《条例》创新性地设置了行政处罚措施,对破坏茶文化资源的行为,最高可处以十万元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

非遗传承

解锁铁锅里的“千年密码”

在蒙顶山脚下的“非遗”工坊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跃华正在示范传统蒙顶甘露的制作工艺。铁锅里,温度升至200℃,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新鲜的茶叶倾入锅中,瞬间白雾缭绕。张跃华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热锅中快速翻动,鲜叶在他的巧手下翩跹起舞,叶缘逐渐轻卷,仿佛一场无声的芭蕾表演,古老的技艺在这一方铁锅中重生。

“过去,很多年轻人对学习这门手艺心存犹豫。如今,《条例》的出台,将技艺保护纳入法律框架,让我们在传承文化时有了更多的活力和底气。”张跃华感慨万千,“《条例》特别强调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关部门、各类学校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渠道培养蒙顶山茶学、茶技茶艺人才,深入挖掘和推广蒙顶山茶文化。”

在蒙顶山半山腰的另一处工坊内,年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汤哲鉴正在专注地完成蒙顶甘露的“三炒三揉”工序。鲜叶在滚烫的铁锅中经受杀青、揉捻、干燥等一道道工序的锤炼,每一道工序,都是千年智慧的结晶。

“每一锅茶的温度、手法、时间,都是祖先留下的‘密码’。”汤哲鉴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一边对朋友说:“以往老师傅们主要凭借经验传承技艺,现在有了《条例》的法律支撑,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传承的希望,也更愿意留下来学艺了。”

部分企业也在探索茶艺与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打造茶旅研学新路线。春茶开采后,记者走访了雅安多家茶企,发现《条例》实施近一个月以来,蒙顶山茶史博物馆接待游客量持续增长,蒙顶山上的非遗工坊体验项目预约也越来越多。

夜幕降临,手工制茶作坊的炭火依旧未熄灭。铁锅边缘凝结的茶膏,在月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这是千年技艺沉淀的珍贵结晶,更是蒙顶山茶文化血脉流淌的有力证明。古老技艺在政策扶持下重焕生机,茶人们的执着坚守,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熠熠生辉的星光。当《条例》的文本与茶人的掌纹相互交织,蒙顶山茶的传奇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法治领航

茶香飘向世界新征程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凝聚着无数先人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瑰宝。在蒙顶山,春茶的清香与法律文书相互交织,千年的古老技艺与现代法典相遇,开启了一场在法治光辉下的文明守护之旅,让蒙顶山茶文化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芬芳。

“保护蒙顶山茶文化,就是守护世界茶文化的瑰宝,提升蒙顶山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该立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梅伯鹏说,“从曾经的‘茶文化宣言’,到如今《条例》的正式实施,蒙顶山茶的保护工作已从文化自觉逐步迈向法治自觉。”

蒙顶山,这座被誉为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茶文化,如“茶祖”“贡茶”“禅茶”“茶马古道”和“茶道茶艺”文化等;“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蒙顶山古建筑群、茶马古道及茶马司官茶仓等众多遗迹遗址,更为蒙顶山茶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钟国林介绍:“2004年,在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与会人员共同发表了《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正式确立了蒙顶山作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和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历史地位。”20余年来,雅安茶界人士始终秉承着茶文化的精髓,通过古老的茶道礼仪和深厚的茶德精神,将这份宝贵的遗产代代相传,让茶文化之光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熄灭。

《条例》聚焦人才培养与品牌推广,我市也在持续完善“雅州茶师”培育体系,大力支持茶旅融合项目,并积极推动“蒙顶山茶”“雅安藏茶”两大区域公用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故宫贡茶回蒙顶山”展览吸引了10万余人参观。同年,蒙顶山茶连续八年入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品牌价值达54.76亿元;雅安藏茶品牌价值也达到33.38亿元。

名山区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我们将通过跨区域合作、数字化管理等方式,推动茶文化资源‘活起来’。目前正积极组织政协委员深入调研《条例》实施后的社会反响,并建议相关部门建立蒙顶山茶文化资源数据库,全面整合珍贵的历史文献、技艺影像等资料,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共享。”

暮色笼罩下的蒙顶山皇茶园,那七株据传为吴理真手植的千年古茶树,在春风中舒展着新叶,仿佛在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茶文化变迁。从石壁摩崖上的茶马古道题刻,到“世界茶都”每天不断更新的交易数字,蒙顶山茶文化在法治的肥沃土壤里,正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