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山河纪:从地理看四川》
□刘乾坤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是反过来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甚至可以说,我的大量阅读是在工作中被逼出来的,这种阅读,经历了从最初的痛苦到现在的愉悦,这一切,得从2007年开始。
时年5月,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老师邀请,以特聘编辑的身份入职杂志社,从事地理科学的报道,其间陆续认识了不少地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开启了行摄之旅。这一年的夏天,源于对凉山州螺髻山的报道,与中国科学院山地所的冰川学家张文敬老师一起前往考察,让我感受到了地理学的魅力。三天的考察中,面对起伏的峰岭沟壑湖泊,张老师可谓知无不言,让我在所见的自然景观中,与那些以前基本没有接触的专业名词:角峰、刃脊、侧碛堤、冰蚀冰碛湖等一一对应,这些不同的地貌景观,都有专属于它们的名字!
盖将开物以成务,必先辨类而知名。人与人打交道时,首先是自报家门,或是朋友介绍,这样相互间彼此便于招呼交流,当面对自然万物时,在叙事状物时,同样须给客体一个准确的名字,以便于传播交流。因此,从螺髻山考察归来,开始阅读和第四纪冰川有关的书籍。《中国国家地理》作为一本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科学传媒杂志,报道的内容涵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而且很多时候,都需要到现场考察,实践地理学的重要理念:用考察验证知识。然而对我来说,每一次考察,都远超我的知识积累,我既不能验证知识,还得阅读很多的书籍,来弥补地理知识的不足。因此,每一次远行,就是一次阅读的开始。可能是论文、可能是专著、可能是文化随笔,总之,每做一个报道,就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还要找到报道的亮点和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合格的报道。
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工作中,时而西北、时而东南,时而高原、时而滨海……我在考察中,既欣赏了中国的大美风光,还见识了中华文明的异彩纷呈,同时也深深地感慨庄子当年的思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毕竟中国的版图太大,而且地貌变化之大,人文之盛,即便“再活500年”,也未必能探索其穷尽!我开始慢慢思考自己业余时间的学习方向,无论是写作还是摄影,无论是考察还是阅读,总得找到自己的边际,是否喜欢这个地方?到达这个地方是否便捷?我对自己以后深入探究的空间,作出了一个规划,把探究的地方限定在了我的家乡四川。
从哪个领域探究呢?由于工作的原因,从2000年开始摄影,拍摄了大量有关四川的影像,涵盖自然景观、古建筑、民俗风情、美食等多个领域,然而每一个领域又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来学习和梳理的,这时理解到“选择大于努力”的重要性。
2019年,作家萧易的新书《寻蜀记》在成都三联韬奋书店首发,其间邀请我与地质专家李忠东作分享嘉宾,萧易给我们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邹湘侨老师,推荐我写一两本书。写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见我犹豫之状,萧易补了一句:“你可以先写一些关于四川地理的文章,再约一些稿件,汇编成一本和四川有关的书。”
看似比较轻松的事,在接下来的时间可成了一个难题。
四川有非常丰富的景观资源,包括冰川、红层、岩溶、峡谷、平原等地貌,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大省,用怎样的方式来介绍四川呢?不至于一开始就说四川有九寨黄龙和峨眉山吧,这本书从选题到结构开始,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最后主题定在了自然地理上,但还是几易其稿,最后和地质专家李忠东反复讨论,结构采用的是三大类地貌单元分类,组成了全书的结构:首先给读者介绍什么是四川盆地,然后讲围住盆地的盆周山区,最后给读者介绍四川西部的横断山脉,也叫川西高原。在介绍四川盆地时,发现四川盆地最高峰华蓥山还没有人从自然地理角度写过,而且讲述四川盆地便是从这座山开始,没有这座山,怎么构成四川盆地的地理特点呢?这个懒是偷不到了,只好前往华蓥山考察。在我最后一次校订书稿时,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四川盆地分为三大部分,东部的川东平行岭谷,也就是华蓥山脉所在的地方,中部的川中丘陵,西部是成都平原,中西部之间的分水岭是龙泉山,也是成都平原的东界,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文章,便又开始提笔写作。
在编纂本书时,涉及的方位表述如川东、川南,是重庆从四川分出之后,按新的行政区划来表述的。因此,在讲述四川盆地时,川东不再是指以前的重庆,而是指代重庆以西龙泉山以东的丘陵地区,称为川东丘陵(以前称为川中丘陵),意指四川盆地的东部大部分地区,而川东平行岭谷系以前命名的地貌名称,依然沿用,如果从自然省的角度,川东丘陵依然可以沿用川中丘陵的称谓——从自然省的角度,四川盆地包括今天重庆直辖市的重庆市、忠县、开江等地方,而从行政区域上,这些地方并不属于四川省,因而本书中涉及川中丘陵的地方改为川东丘陵的称谓。但是在山脉河流这类地理单元上,尽量不用行政区划来截止与开始,如全书第一篇写的盆地最高峰华蓥山脉,南端余脉便是重庆主城区的最高峰,其中有一条峡谷金刀峡还是重庆人民最喜欢的避暑地之一。
当我们翻开这本书,既能看到四川盆地最高峰,也能了解四川最高峰贡嘎山,这座山同时又是长江流域的最高峰,这座山峰与成都平原的相对高差达到了7000米,如此高落差的地貌,世所罕见,这也是自然赋予四川绝世景观的重要条件。当我们逐一开始欣赏四川的自然胜景时,就可以从字里行间慢慢了解这些景观背后的“故事”:有的来自大洋底部,有的形成于岩浆喷发,有的被古冰川塑形,有的是因为地震……每一种景观,都带着亿万年的时间记忆,都印证着一个古老的词汇:沧海桑田。如何理解沧海桑田,可以在欣赏自然美景的时候,慢慢了解一些地球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从景观多元且无比美丽的四川开始,希望这些故事能伴随你走到更远的地方,让你更好地阅读地球上那些美丽的风景。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