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转载自《雅安日报》
□向前
清晨,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敲打着窗棂。朦胧中,躺在床上的我恍惚以为依然身在雅安那温润的怀抱里。然而,一丝透骨的凉意悄然穿透薄被,瞬间将我拉回现实——这里不是雅安,兰州的夏晨自有它清冽的脾性,即便未曾开启空调,那丝丝凉意也清晰可辨。翻开手机,屏幕无声地宣告着:兰州,19℃。
入乡随俗,兰州人的一天据说是从一碗热气蒸腾的牛肉面开始的。这碗面,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意义,化作这座城市最浓烈、最直抵人心的味觉图腾。它的盛名,甚至让敦煌壁画的千年华彩和“黄河明珠”的璀璨光芒都退居其次。一碟纹理分明的薄切牛肉,一颗浸润着卤汁的温润鸡蛋,这便是本地人口中颇具豪情的“肉蛋双飞”。再配上一碗筋道爽滑、粗细适中的“二细”面条,一碟翠绿鲜嫩的清爽小菜,便是最地道的晨间仪式。
说来有趣,出发前在雅安,望着熟悉的街巷,我曾半开玩笑地说:“到了兰州,吃着他们的牛肉面,没准儿会更想念雅安的面。”然而,当那碗凝聚着兰州灵魂的牛肉面端至眼前,浓郁的、带着牛骨醇厚气息的香气早已迫不及待地蹿入鼻腔,霸道地占领了所有感官。挑起一箸面条送入口中,劲道与顺滑在齿舌间奇妙交融;啜饮一口汤头,清亮鲜醇,回味悠长,仿佛瞬间熨帖了旅途的疲惫。甫一品尝,我便心悦诚服地收回了出发前那轻率的戏言。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为这碗面留下了传神的注脚:“满满的一大碗,端上来面条清齐、油光闪闪、浓香扑鼻。一上口味重不腻、爽滑麻烫……在兰州吃牛肉面,一般人都会超过平时的食量。”字里行间,精准地捕捉了它的形色香气与那份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也道破了无数食客为之倾倒的缘由。
兰州的风味地图自然远不止于此。豪迈奔放的手抓羊肉、鲜香四溢的爆炒牛犊肉、敦实饱满的牛肉胡萝卜包子、烟火缭绕的烤肉、酣畅淋漓的干炒大盘鸡、温润甜蜜的鸡蛋牛奶醪糟、甘洌独特的甜醅子奶茶、酸爽开胃的浆水面、筋道弹牙的酿皮……我向来爱循着烟火气去探寻一方天地,总觉得舌尖尝到的滋味与眼里看到的风情,从来都是绑在一起的。味蕾的满足和心底对风土人情的好奇,就像筷子和碗,少了谁都觉得这趟吃喝少了点滋味。
上午九时,我持着提前三日预约的门票,排队踏入甘肃省博物馆。馆前人潮涌动,喧嚣声浪扑面而来。
马踏飞燕——这尊名动天下的东汉青铜神驹,正是我此行朝圣的核心目标。作为中国旅游当之无愧的标志,它早已是无数旅人心中永恒的“C位”象征。在我的家乡雅安市区,同样伫立着一座它的雕塑,日日接受着市民与游人的注目礼。此刻,我无暇旁顾,径直穿过人潮,登上二楼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只为亲睹那魂牵梦萦的国之瑰宝。
它,就那样安静地矗立在展台之上,却又仿佛随时会挣脱时空的束缚,凌空飞驰。那匹神驹的姿态,是如此惊心动魄:流线型的躯体蕴含着爆炸性的力量,每一块肌肉都贲张着生命的张力。它口鼻大张,似在发出无声的嘶鸣,三足奋力腾空,仅余右后足轻盈却坚定地踏在一只回首惊顾的飞鸟脊背之上。就在这飞鸟回眸的刹那,神驹已如一道闪电,超越了流星般疾逝的飞鸟,将骏马的奔腾嘶鸣、烈风的呼啸狂舞,永恒地凝固在这青铜的绝唱之中。其工艺之精妙绝伦,令人屏息凝神——即便是那唯一着力的足尖与小小飞鸟脊背接触点的承重平衡,都处理得浑然天成,无懈可击,无声地诉说着古代工匠那近乎神迹的智慧与对力学的深刻理解。尤其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它的正面照:那龇牙咧嘴、全无“偶像包袱”的生动表情,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魔性”萌感,仿佛跨越千年,仍在与每一位凝视它的观众进行着跨越时空的顽皮对话。
正当我沉醉于铜奔马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展板,两个熟悉得刻入骨髓的字眼倏然跃入眼帘——雅安,我的心脏仿佛被轻轻叩击了一下。我的家乡,这座深藏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雨城,竟以如此庄重而清晰的方式,在这千里之外的黄河之滨,与我猝然重逢。展板上的地图与文字无声地讲述着:雅安,是茶马古道与南亚廊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
雅安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两条命脉般的通道——“大路”经荥经、汉源,“小路”经天全、岚安——如同坚韧的纽带,由此向西奋力延伸,最终汇于康定,将雅安的片片新绿,源源不断地输向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
同时,雅安更是南亚廊道(南方丝绸之路)上至关重要的门户。那条以“旄牛”为名的传奇古道,从雅安启程,穿越荥经、汉源,经西昌、大理,一路蜿蜒南行,直至缅甸的密支那或八莫,最终抵达印度及东南亚的广阔天地。这条在战国烽烟中便已开通、至西汉成为官方驿道(史称“蜀身毒道”)的交通动脉,是南方丝绸之路西线当之无愧的脊梁。而作为其核心节点的荥经,汇聚了多条支线,编织了一张繁密的古代贸易网络。蜀地的华美锦缎、雅安的醇香茶叶、荥经的质朴砂器,由此走向遥远的南亚;而印度的梵音佛影、璀璨的宝石珠玉、珍稀的象牙香料,也循着这条血脉般的古道,输入中原文明的腹地。
历史的风尘,裹挟着号子声与马蹄声,仿佛正穿越展厅的玻璃柜,在我耳边低语。
这风尘之中,不仅回响着商旅的喧嚣,更激荡着金戈铁马的壮烈悲歌。博物馆二楼的“红色甘肃”展厅,以“峥嵘岁月”“苦难辉煌”“薪火永续”为经纬,借助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一幅幅定格历史的图片、一幕幕精心复原的场景,深情诉说着陇原大地在血与火中淬炼重生的革命征程。凝望着展柜中描绘红军血战腊子口的主题油画、那张承载着历史重量的《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证》、西路军战士在艰苦岁月中使用过的斑驳缝衣针,听着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再次溯流而上,飘回了千里之外的雅安。那支衣衫褴褛却意志如钢的伟大队伍,正是从我的家乡——在安顺场与泸定桥的惊涛骇浪中强渡天堑般的大渡河,在风雪弥漫中翻越终年积雪、鸟兽绝迹的夹金山,再艰难跋涉过吞噬生命的茫茫水草地,抵达甘肃,走向陕北,走向胜利的曙光。一条用鲜血与信仰铺就的长征路,竟也如此深刻地将雅安与兰州的命运紧紧相连,在共和国的基石上刻下了共同的印记。
带着历史沉淀的厚重与思绪的万千,我信步来到黄河之滨,走近那座沉默的钢铁巨人——中山桥。这座横跨在滔滔黄河之上的百年铁桥,是兰州最醒目、最恒久的地标。它诞生于1907年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时期,由远渡重洋的美国桥梁公司精心设计建造,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为缅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它被赋予了新的名字——中山桥。作为万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性桥梁,它如同一部无言的史书,默默见证了兰州乃至整个大西北近现代以来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极大地促进了这片土地上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融合。如今,它已成为无数游客心向往之的胜地。当夜幕低垂,华灯初上,铁桥在精心设计的灯光映衬下流光溢彩,宛如一条横卧于母亲河上的璀璨星河,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竞相按下快门,试图捕捉这永恒的瞬间。
漫步良久,倦意悄然袭来。我在黄河边寻得一处茶摊,拣了个临河的座位,点了一杯兰州特有的“三炮台”盖碗茶。摊主熟练地将沸水注入盖碗,茶叶、红艳的枸杞、饱满的红枣、圆润的桂圆、晶莹的冰糖,在滚水中上下翻腾、沉浮舒展,氤氲出馥郁而温暖的甜香。捧起这碗滚烫的茶,看着眼前浩浩汤汤、裹挟着黄土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我的思绪竟又一次被拉回了遥远的青衣江畔。
兰州,黄河穿城而过,赋予它雄浑壮阔的气魄;雅安,青衣江穿城而过,滋养出它温婉秀丽的灵韵。此刻,黄河岸边无论操着浓重乡音的本地人,还是南腔北调的远方来客,面前都安然摆放着一杯“三炮台”,谈笑风生间,看大河奔流;而在雅安青衣江边的浓密树荫下,也总是坐满了悠闲的茶客与游人,捧一杯蒙顶甘露,看碧水东流,听雨打树叶。茶,是雅安的生命底色,是蒙顶山千年茶史流淌不息的基因;茶,也是兰州人慢生活的温暖注脚,是黄河边市井烟火里升腾的温情。手中这杯“三炮台”的滋味,迥异于雅安蒙顶甘露的清雅鲜醇。然而,就在这黄河裹挟着泥土气息的风里,这杯异乡的茶汤,却奇妙地唤醒了我舌尖关于青衣江畔那缕清幽茶香的记忆,丝丝缕缕,萦绕不去。
原来,雅安的风,真的可以吹到兰州。它吹过了茶马古道上背夫们踏过的崇山峻岭,吹过了南方丝路千年驿道悠扬的驼铃,吹过了红军长征路上那刺骨的寒风与弥漫的风雪,最终,化作博物馆展板上那熟悉的地名带给我的悸动,化作黄河边一杯热茶升腾的氤氲雾气,轻柔地拂过我这游子的面庞与心田。两座城,因历史的厚重经纬而紧密交织,因江河的慷慨哺育而气质相通,也因这一碗面勾连的味觉记忆、一杯茶引发的遥远乡愁、一座桥承载的岁月沧桑、一匹马象征的奔腾精神、一段共同的红色血脉铸就的深沉情感,在我心中,深深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风,是历史的回响,是文化的低语,是游子心中永不消散的乡愁。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