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寻巷陌星火 听百年回响 ——寻访雅安早期共产党员的革命足迹(上)

2025-07-06 14:04 来源:

转载自《雅安日报》

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 记者 黄伟

七月的风卷过荥经古城的青瓦灰墙,艾草的清香与盛夏的暑气在幽深巷陌间交织奔涌,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回首望去,雅安早期共产党员的英勇事迹如燎原星火,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百年风雨兼程,无数赤子从雅安这片热土启程,将革命的火种播撒至神州大地。而今,后人在泛黄的史料与深情的追忆中,依然能触摸到信仰那炽热而坚韧的脊梁。

在荥经县岗家山的“荥经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专题展陈中,程子健、周文、李止舟三位雅安早期共产党员的生平事迹与历史贡献被永久铭记。

红色基因如同荥经境内奔腾不息的江水,穿越百年时光,依然在当代奔涌向前。循着《四川省红色遗址普查成果汇编(雅安卷)》的坐标指引,记者走进荥经严道街道的历史街巷与纪念场馆,寻访三位革命先辈的故居旧址,回溯他们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Image-200064094228

1923年5月15日,程子健(后排左一)与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前排左一)、聂荣臻(前右一)等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留影

程子健:四川工运的奠基人

7月1日清晨,金色的阳光洒进严道街道人民路东一段193号的老旧院落。这座曾见证程子健生活印记的房屋,虽已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静默地记录着一位革命先驱的奋斗历程。

1902年10月28日,程子健诞生于荥经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期的他,便已展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成都,正在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的程子健,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组建“劳人团”,成为四川地区最早接受进步思想的青年群体之一。1920年,在法国施奈德钢铁厂做散工的经历,让程子健深刻体会到工业文明背后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现实。1923年底,程子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荥经籍首位共青团员。

1924年7月,程子健回到祖国。受邓中夏指派,他返回四川开展工人运动。他以重庆“社育电影院”经理的身份为掩护,于1925年经萧楚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创建了四川最早的工人组织“劳工互助社”。1926年,在担任中共重庆地委工委书记期间,他领导了启渝印刷公司罢工、反对军警镇压“五一”集会等斗争,并组建重庆总工会,担任副委员长。万县“九五惨案”发生后,他组织工人纠察队查禁洋货,有力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迫使英籍轮船停航。

1930年,四川省委遭到破坏,程子健临危受命,重建组织并担任省委书记。在白色恐怖笼罩的艰难岁月里,他领导发动了江津兵变、自贡盐工大罢工等斗争。尽管受到“立三路线”的影响而遭遇挫折,但他始终坚持斗争,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川康特委书记,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期间,他转战东北工业战线,为根据地的工业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子健历任西南局统战部部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将丰富的工运经验运用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践中,主持制定的《西南民族工作纲要》,成为我国早期民族政策的重要范本。作为四川工运的奠基人,程子健创建了首个省级工会组织,培养出刘远翔等一批优秀的工运骨干;作为地下党的坚强领导者,他三次重建四川省委,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统战工作的开拓者,他在抗战期间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西南统战模式”。

周文:中共文艺战线情报工作的开拓者

Image-200064094282

20世纪20年代末,周文(右一)在荥经与全家合影

从程子健故居遗址向南三百米,便是康宁路原东二段90号旧址。如今,这里车水马龙,昔日木结构瓦房的“周文故居”已不复存在。然而,在荥经县博物馆二楼第四展厅的周文纪念馆里(2018年1月开馆),周文的生平事迹依然被后人铭记和缅怀。

周文(1907-1952),1907年生于四川荥经县的一个书香世家,本名何开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确立了革命志向,并受《新青年》的启蒙,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1929年12月至1930年3月,周文在荥经县组织读书会,建立文化促进会,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1931年,周文前往上海参加左联,先后创作了《雪地》《父子之间》等小说。鲁迅曾评价他的作品“如手术刀般剖开封建毒瘤”,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弊端。

1933年2月,周文经上海左联组织部部长叶以群、宣传部部长丁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3月,周文任上海左联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周文将《论持久战》改编为说唱本,组织开展“街头诗运动”,积极宣传抗日思想。他创作的《抗日三字经》采用四川方言韵脚,通俗易懂,在川康地区发行量突破80万册,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口袋里的政委”,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文主持中央马列学院教材编写工作,首创“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学体系,为新中国的文艺理论教育奠定了基础。

周文建立的文艺作品情报传递系统,为党的情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发展的抗日军民通俗化宣传范式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中国文艺理论教育所奠定的基础更是影响深远。

后人对周文评价颇高,称他为左翼文学 “川军流派”的奠基人、中共文艺战线情报工作的开拓者、抗日军民宣传通俗化运动的旗手……如今,在荥经县博物馆的周文纪念馆里,鲁迅的亲笔信笺、左联时期的钢板蜡纸、泛黄的《周文文集》等珍贵文物,静静地陈列在玻璃柜中,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4月成立的“荥经县周文研究会”如同一颗新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对周文同志的生平事迹、文学造诣等方面的深入发掘和研究中,让周文的革命精神和文学成就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李止舟:党的隐蔽战线优秀指挥员

荥经县新民上街12号后院的灯光,曾是川康地下党的“北斗”,指引着革命的方向。这里原是李止舟的故居所在地。

李止舟(1907-1986),本名兰肇恒,生于荥经县的书香门第,是中国共产党在川康地区地下工作的重要组织者。

1936年,李止舟在上海求学期间参与了地下党领导的学运工作。1938年2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南方局选派刚从延安抗大毕业的兰肇恒(化名李止舟)及其妻子力伯良,前往川康地区开展地下工作。

夫妻俩抵达康定后,以社会关系为掩护,秘密筹建党组织。1939年5月,经中共川康特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共康定特别支部(康定特支),李止舟任书记,力伯良、李名杨任委员。这是西康地区首个系统性的中共地下组织,填补了党在西康地区的组织空白。李止舟领导的康定特支(1939-1945)以文化机构掩护革命、团结知识分子抗日的工作模式,成为党在国统区斗争的典范。

在组织建设方面,李止舟恢复了王柱华(记者)、徐万仞(排字工)、张正国(县长)等零散党员的关系,发展了《西康日报》编辑田笠夫、警察局官员兰净明等十余人入党,并下设两个支部,每周在家族茶馆“兰永泰”秘密组织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在文化抗战方面,他创办西康书店作为联络点,发行《康定文艺》宣传抗日思想,成立公开团体“西康励学会”,积极开展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在情报网络方面,他建立了汉源-康定秘密交通线。1940年发现汉源组织遭破坏后及时预警,保障了情报的安全传递。通过特支网络,他成功转移了包括瞿秋白在内的37名党员干部,并建立了稳定的情报传递通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止舟历任重庆市团工委书记、重庆市委副秘书长、四川省旅游局局长等职,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4年,李止舟逝世时,遗物中发现了1939年手绘的《康定敌特据点分布图》,该图现存于四川省档案馆,成为那段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后人对李止舟有着诸多评价,称他为西康地下党组织的奠基人、国统区“文化掩护”战术的实践者、川康青年运动的开拓者、党的隐蔽战线优秀指挥员、红色旅游理念的早期倡导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