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打破边界的剧目范式——评《熊猫归来》多维重塑文旅演艺的感知边界

2025-06-29 09:42 来源:

转载自雅安日报

作者:章勇

在新时期文旅演艺领域,如何突破传统戏剧模式,为观众营造新颖的剧场体验,并深刻传达生态保护等议题,成为创作者探索的关键。雅安市文旅集团创作的大型史诗剧《熊猫归来》,通过在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剧场的多维度创新,为文旅演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范例。

时空折叠与物种叙事的突围

《熊猫归来》以“百万年时空折叠”为核心叙事策略,非线性链接冰河纪生物灭绝、1869年物种发现、当代生态保护和未来星际文明四个时空维度。舞台借助全息投影与威亚装置,实现虫洞穿越的视觉效果。当黑白星飞船在银河系边缘与雅安竹林形成量子纠缠时,观众得以见证物种进化史与文明发展史的双重解构。

传统生态剧多采用线性叙事,而该剧的叙事模式突破此局限,构建“生命共同体”宇宙观,为生态剧叙事结构带来全新体验。外星熊猫“黑白”的设定推动物种叙事范式跃迁,其机甲外壳与生物本能的矛盾,隐喻科技文明与自然本真的张力。当拥有百万年进化史的星际熊猫通过机械舞步与人类保育员碰撞时,舞台以肢体语言完成“他者”视角的生态启蒙,打破传统文旅演艺拟人化表达的窠臼,将大熊猫从文化符号还原为生命体,堪称新型舞台剧的范式标杆。

舞台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冰川纪生态模型,通过粒子特效模拟猛犸象群迁徙轨迹。当阿尔芒·戴维的望远镜视野转化为AR增强现实界面,19世纪博物学观察与当代生态监测形成跨时空对话。这种将科技手段转化为生态叙事语言的创新,使舞台成为连接自然史与未来学的超维疆域,是科技与生态叙事深度融合的成功尝试。

重构观赏性的美学感官

《熊猫归来》以观赏为前提重构美学感官,构建“五感共振”舞台系统。例如,雅宝出生时育婴箱温控装置释放竹叶清香;野化训练场景中地面震动装置模拟森林地震波;星际穿越段落里负离子发生器制造银河星云触感。这种突破视觉中心主义的设计,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层面完成对生态议题的全新认知。观众调查反馈显示,多介质交互的感官设计极大提升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主创注重舞蹈语汇的生态编码,通过肢体语言形成独特“熊猫密码”。野化训练中的“竹枝功”融合川剧变脸的迅捷与太极的圆融,盗猎场景的“困兽舞”通过关节扭曲展现生命挣扎。当20位舞者以量子纠缠姿态演绎物种灭绝时,身体的离散与聚合构成震撼的生命图腾,将生态哲学转化为舞蹈语汇,开创生态舞剧新范式,搭建人类与自然互通的桥梁。

作曲家通过声音景观的时空折叠术,构建“生物声纹数据库”,将冰川纪猛犸低频声波、19世纪竹筏摇橹木质共鸣、当代卫星定位电子脉冲等,通过空间音频技术形成立体声场。当阿尔芒·戴维的拉丁学名吟唱与外星文明电子音阶在频谱重叠时,声音成为解码物种命运的钥匙,使舞台成为可聆听的生态年轮,带来独特听觉体验。

文明演进的镜像投射

全剧以大熊猫为棱镜,折射出人类文明的三重镜像:19世纪殖民掠夺的标本采集、20世纪工业文明的生态创伤、21世纪生态文明的修复路径。当黑白目睹盗猎场景时的量子态震颤,实质是外星文明对人类发展路径的哲学拷问。这种将物种存续史升华为文明反思录的叙事策略,赋予作品深邃的思辨品格,引发观众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

大川与黑白的“跨物种友谊”构成文明互鉴的微观样本。大川用《熊猫饲养员手册》解构科学理性,黑白以星际文明视角重构生态伦理。当他们在野化训练中发明“熊猫体能训练法”时,东方智慧与外星科技碰撞出文明融合的火花,暗喻生态文明需要多元文明协同创新,为文明对话提供可能。

剧作对1869年物种发现事件的戏剧化处理,激活历史皱褶,具有深刻生态寓意。阿尔芒·戴维的标本采集箱被设计成“潘多拉魔盒”,珙桐叶脉投影在舞台形成基因图谱。这种将历史事件转化为生态隐喻的创作,让观众在时空折叠中看清:每个物种的发现史都是一部文明选择史,实现历史与当代的有机连接。

体验性叙事范式打通游戏与艺术边界

主创团队开发的“生态感应手环”,使观众心跳数据实时影响舞台灯光变化或节奏。当雅宝遭遇暴雪危机时,集体焦虑的心跳频率会触发救援信号的视觉呈现。生物反馈技术的运用,让观众从被动观赏者转变为生态系统修复者,构建“命运共同体”沉浸式体验,增强参与感与情感共鸣。

舞台设置的“文明选择站”,观众通过AR设备参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决策,不同选择导向不同生态结局。当选择砍伐森林的观众目睹虚拟熊猫灭绝时,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的生态崩溃影像形成强烈冲击。这种游戏化叙事策略,将生态教育转化为可感的现场体验,提升观众对生态保护的认知。

全剧终结时谢幕环节的“家园点亮”仪式,具有突破性象征意义。投影效果仿佛观众用手机灯光扫描舞台熊猫图腾,集体光束最终汇聚成地球生态健康网络。这种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建构,使个体环保意识升华为文明存续的群体承诺。当外星熊猫与人类共舞时,舞台成为生态文明的圣殿,强化观众的生态保护责任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