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科技赋能绘就丰收图景 名山猕猴桃产业奏响变革新声

2025-08-23 08:54 来源:

万古镇安吉村3组果农正在采摘猕猴桃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郑雨莎 李丽

市融媒体中心 张天幸 曹莉雪

立秋过后,名山区的群山被清甜的猕猴桃果香浸润。蒙顶山镇官田村的果园里,无人机“嗡嗡”盘旋,将枝头的丰收吊运下山;万古镇安吉村的电商孵化园内,直播间里的“新农人”热情推介,让高山猕猴桃“飞向”全国。

从山间运输的“空中通道”到云端销售的“数字桥梁”,科技的力量正深度重塑名山区猕猴桃产业的传统模式,在这片沃土上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篇章。

空中通道:

无人机让山路变通途

8月18日11时许,吃过早午饭,名山区蒙顶山镇官田村五六十位村民,浩浩荡荡上山了。

当天,他们要去蒙顶山海拔1000米左右的一片猕猴桃园,帮助同村村民黄继霞采摘猕猴桃鲜果。

猕猴桃,是官田村一大特色农业产业,该村也是名山区较早发展猕猴桃种植的村庄之一,产出的高山猕猴桃在名山区乃至雅安市小有名气。

大部分村民家中都栽种有猕猴桃树,黄继霞家种植有猕猴桃十余亩,往年即便同村村民前来帮忙采摘,怎么着也要忙活近一天时间。随着科技发展,以及低空经济火热,今年猕猴桃采摘季,黄继霞也赶了一回“时髦”。

“我家果子被订购后,我就一直在操心怎么把果子运下山的问题。得知同村村民李超家买了无人机在承接吊运业务,打听后发现价格也合适,就决定用无人机来吊运猕猴桃。”黄继霞说。

为了方便吊运,黄继霞提前在自家果园附近找了块平地,清理了杂草留作临时上货之处。一切准备就绪后,黄继霞家迎来了比春节还要热闹的时刻。

果园里,五六十位村民分散在猕猴桃树下,他们有说有笑,快速地采摘着一年的好收成。临时上货处,一个个满载果实的背篼逐渐增多,等候吊运。

“差不多可以运了!”12时许,随着对讲机里传来指令,早在半山腰公路上等候的飞手任杰立即操纵无人机,飞向果园旁的临时上货处。

一阵劲风起,白色货运袋稳稳降落于临时上货处,早已在此等候的几位村民迅速展开袋子,齐心协力将两背篼猕猴桃装入其中,并稳妥地与无人机的挂钩连接。对讲机里再次传来“可以起飞”的示意声,任杰立马操控无人机返航,到达下货处位置后,垂直降落300米左右,货运袋中的两个背篼稳稳落了地。

效能升级:

科技助力山区运输提质增效

8月19日的清晨,阳光洒满万古镇安吉村的山峦,猕猴桃基地里的“空中运输”正有序推进。

飞手黄先富的手指在遥控器上灵活操作,目光紧盯着屏幕:“现在高度30米,速度每秒13.8米,单趟运载50公斤,一趟单程只要1分30秒。”他介绍,这架大疆T100无人机载重约85公斤,满载可持续运行8分钟,作业半径达0.5公里……

公路旁,陕西收购商杨海正盯着货车旁的电子秤,看着一筐筐猕猴桃从无人机上卸下、过秤、装车。“我2023年就来这儿收果子,前两年可没这待遇。”杨海算起了账:往年装一车1万公斤猕猴桃,果农得雇近20名村民从果园背到公路,装满一车要耗7个小时;今年一架无人机“上阵”,5个小时就能装满车,“不仅省时间,无人机运下来的果子几乎零损耗,收购价都能卖得更好。”

在量大的条件下,无人机的优势就更加凸显。

果园里,杨正看着穿梭的无人机笑得合不拢嘴,“这种‘空中运输’模式节省了人力成本,又提升了采收效率,每亩1000多公斤猕猴桃在转运上可节省用工1.5个,按每个用工150元计算,每亩猕猴桃可节省转运费200多元,并可提前两小时完成。”

“不仅杨正家,全村300多亩猕猴桃都用上了无人机转运,占了种植面积的六分之一呢。”安吉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耒说,“相较传统采收,无人机吊运不仅省时省力,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山路运输风险。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科技助农,扩大无人机转运的覆盖面,争取让更多偏远地块的农户也用上‘空中运输’,还要联合技术团队搞种植培训,让科技不止帮着运果子,更帮着种出好果子,把智慧农业的路走得更宽。”

云端桥梁:

直播带货让好果走四方

“谢谢家人们哈,今天晚上真的叫爆单了,我昨天晚上以为二三十单就算爆单,结果今天晚上才是真的爆单……”8月19日0时55分,刚下播的官田村基层治理专干、主播程芳发布了一条朋友圈视频并配文“乱成一锅粥”了。

视频里,几十箱贴着快递单的水果箱被码放在直播间外,程芳正和助手拿着泡沫托打包猕猴桃鲜果。今年刚开始尝试直播带货的程芳正在借助科技手段,拓宽猕猴桃的销售渠道。

另一边,在名山区万古镇安吉村电商孵化园内,刚结束一场直播的电商大户方芳一边调试直播设备,一边叮嘱工作人员及时打包发货。此次直播,方芳的团队成功售出“崃巴石”牌猕猴桃300余单。

“现在直播比以前线下卖货高效多了,一场下来就可以把村里的果子卖向全国各地,有时货源不够,我们还会向当地散户进行收购,实实在在帮乡亲们拓宽了销路。”方芳说。

在名山区,像程芳、方芳这样的“新农人主播”越来越多,电商直播已成为促农增收的“强引擎”。不少果农将直播间“搬”进果园,通过实时镜头向全国消费者展示新鲜采摘的猕猴桃,实现产销精准对接,乡亲们田间地头的收成也被转化为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万古镇的电商助农,不仅有农户的个体发力,更有“领头人”的带头冲锋。

在“青耘中国”电商直播带货活动中,张耒变身“带货主播”,通过电商直播将万古镇“崃巴石”牌猕猴桃和名山区特色农副产品有序陈列到镜头前,向广大网友生动讲述产品背后的乡村故事与种植匠心。当天长达3小时的直播里,张耒成功售出“崃巴石”牌猕猴桃120件、各类名山区特色农副产品115件,为万古镇安吉村村集体经济创收2.4万元。

接下来,安吉村电商助农将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面升级”,一方面,依托村内电商孵化园组织专业团队开展直播技巧、产品包装、售后运营等专项培训,让“新农人主播”队伍再壮大;另一方面,计划整合名山区特色资源,打造“猕猴桃+茶叶+山货”组合产品套餐,通过“茗城乡聚”APP以及微信、抖音等直播平台持续拓宽销售渠道。

如今,在名山区从“肩挑背扛”到“空中运输”,从“坐等收购”到“云端直销”,科技正以看得见的方式改变着传统农业的模样,让猕猴桃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科技赋能的故事还在继续,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乡村美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后:

科技,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改写名山区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轨迹。从山间运输的无人机,到云端销售的直播间,这些创新之举,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理念的革新。它让传统农业摆脱了“靠天吃饭”“肩挑背扛”的束缚,找到了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新路径。

在这一变革中,我们看到了科技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更看到了其对产业发展模式的重塑。无人机吊运减少了人力成本和运输损耗,电商直播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好果子不愁卖。这不仅是猕猴桃产业的成功转型,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