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川藏线上的红色印记:“两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2025-05-11 10:23 来源:

国道318线天全段老路如一条苍龙蜿蜒盘踞于二郎山

“五一”假期,川藏线迎来如潮车流。在位于金鸡关的中国·雅安318自驾大本营,总有人停下脚步,静静凝望——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历史岁月的时光隧道。

1950年4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的铁锹在这里掘下第一抔土,就此拉开了世界筑路史上极为悲壮的征程——康藏公路(后称川藏公路)建设的大幕。这条长达2255公里的“天路”,将雪域高原与祖国腹地紧紧相连。

当车辆在川藏线上穿梭,国道318线的里程碑仿佛是跳动着的历史脉搏。“五一”假期的车辙里,似乎藏着千年茶马古道的拐子印、筑路战士钢钎下溅起的火星、骑行者额头滴落的汗珠……一条川藏线,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如今,那些深藏于断桥残墩、道班石墙等红色遗址中的往事,依然在静静诉说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筑路记忆

用血肉筑起的川藏天路

在天全县喇叭河镇新沟村,一段17.8公里的废弃公路如一条苍龙蜿蜒盘踞于二郎山。拨开齐人高的野草,路基上当年钢钎凿击留下的凹痕依然清晰可见。

1950年4月,解放军第18军53师157团在此打响了“劈山开道”的首战。

当时,解放军第18军官兵与数万民工一同在这里劈山凿石。施工条件异常艰苦,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也缺乏炸药,战士们和民工们只能依靠铁锹、钢钎,凭借血肉之躯与险峻的山势顽强抗争。战士们在绝壁上用绳索悬吊着身体作业,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有的战士因山石突然崩塌坠入深渊,有的则在严寒中被冻僵在工棚里。

“二呀嘛二郎山,高呀嘛高万丈……”这首《歌唱二郎山》曾经传唱大江南北。

如今,川藏线老路的断崖上,当年的凿痕依旧醒目。每到雨季,山涧的轰鸣声仿佛与当年筑路的号子遥相呼应。

天全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定期清理塌方路段,这不仅是为了保障道路能通行,更是为了让后人能够看到先辈们奋斗的足迹。”

距二郎山东麓80公里的飞仙关镇,在青衣江畔,一座锈迹斑驳的钢桁悬索桥横跨青衣江。这座1951年建成的飞仙关大桥,是川藏公路上首座跨江大桥,其“三跨连续钢桁加劲”的设计在当时的亚洲尚属首例。

“当年没有起重机,战士们就用圆木搭起30米高的‘人字扒杆’用于吊装钢梁。”参与建桥的工程师的遗孀周淑芬展示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上百名战士手挽手站在齐腰深的江水中,用身体减缓水流对桥墩基础的冲刷。

档案记载,大桥合龙当天,18军政委谭冠三将牺牲战士的军帽郑重地装入桥墩,含泪写下“天路第一桥”。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飞仙关大桥经过加固,保留了原始风貌。桥头的石碑上,“天路第一桥”五个大字苍劲有力,常有自驾游客在此停留。

不少人站在桥上感慨地说:“以前桥上走过的是解放军,现在停着的是旅游大巴,但这座桥承载的精神一直都没有变。”

二郎山脚下的天全县,分布着川藏线上最为集中的筑路烈士墓群。经考证,22座烈士墓散落于新沟村、两路口村等地,其中两路口村1组的13座墓碑保存最为完好。墓碑上镌刻着“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等字样,碑上的红星浮雕与碑文默默诉说着牺牲者的身份与功绩。2009年,天全县启动了“魂归二郎山”公祭活动。截至目前,该活动已举办15年,累计寻到13名烈士的亲属。

路桥维护

在悬崖荒草间的坚守

沿着天全县小河镇向着二郎山进发,8座残桥在荒草丛中静静伫立。1950年7月,一场山洪暴发,将刚建成不久的雅安段桥梁全部冲毁。18军工兵营长赵成武的日记本上,至今还留存着潦草的血书:“桥在人在,桥毁人亡!”

危急时刻,西南军区从重庆派来两架飞机,送来了工程师和钢架桥器材。筑路部队日夜奋战,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修建了沙坪钢架桥、沙坪月亮桥、脚基坪仙人桥、大渔溪钢架桥、南坝子钢架桥、水獭坪钢架桥、拉塔河桥、前碉桥这8座桥梁。

后来,由于国道改建改道,这些旧桥逐渐被废弃。大渔溪钢架桥是国道318线老路上具有代表性的索桥之一。在大渔溪钢架桥遗址,半截扭曲的钢梁上,“1950.7.18”的文字仍隐约可见。

曾经承载着无数使命的国道318线二郎山天全段老路,如今已成为红色遗址。交通部门定期对其进行维护,让它作为“两路”精神的活态见证得以保存。

在这条老路上,梅子坡公路养护管理站和鸳鸯岩公路养护管理站也成为红色遗址。

史料记载,1950年8月,雅安至马尼干戈段公路通车后,成立了天全、新沟两地工务段,负责公路的改建与养护工作,隶属雅(安)、甘(孜)工程处。1954年,雅安公路管理总段在川藏公路天全境内沿线共修建了13个公路道班(后更名为公路养护管理站)。

梅子坡道班是这13个公路道班之一,隶属天全养路段。此后,经过多次调整,大部分道班被撤销。1981年,川藏公路始阳至天全段新线改道后,天全养路段将梅子坡道班所负责管理的老川藏线始阳—大坪—梅子坡13公里旧公路移交给天全养路队接管养护。梅子坡公路养护管理站整体采用苏式建筑结构,历经几十年的日晒雨淋。经过天全县相关部门的多次修缮,保持了原有风貌,如今仍作为养护站房使用。

位于天全县喇叭河镇的鸳鸯岩公路养护管理站,始建于1950年,隶属原老川藏线养护班组,原道班房屋为木质结构。1983年,在原址重建为砖混结构建筑,建筑面积287平方米。该站管理养护范围为国道318线K2727—K2739,养护里程12公里。现在,这里依然作为养护段道班用房,有养护工人驻守,开展日常养护作业。

蜀道传承

从茶马古道到智慧天路的跨越

雅安,是川藏公路最初的起点。在中国·雅安318自驾大本营的“318微型博物馆”内,一幅70米长的画卷缓缓展开。画卷上,茶马古道的商队、背夫们挥洒的汗水、马蹄留下的印记与现代公路的脉络相互交织,诉说着“路”的初心。

雅安,这座位于北纬30度的川西城市,曾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历史尘封的记忆里,背夫们迈着坚定的步伐,穿越崇山峻岭,将雅安的茶叶运往雪域高原,在汉藏之间架起了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博物馆内,一张1954年康藏公路通车仪式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这条由10万军民以血肉之躯筑就的天路,翻越14座雪山,横跨10余条大河,3000多名烈士在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雅安金鸡关破土动工的历史瞬间,被定格为“零公里”的起点,成为“两路”精神的永恒丰碑。在大本营的入口处,由老解放牌汽车轮胎构成的“零公里”地标,既是对历史的崇高致敬,也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

在这里,“路”的故事被赋予了更多内涵。318公路文化体验馆设置了“路、景、游、装备”四大主题展厅,通过沉浸式互动和实物展陈,让游客真切感受川藏线的壮美与艰险。国家地理影像展的200余幅作品,从科学与艺术的视角,诠释了国道318线作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独特魅力。

在距离此地30公里外的雅康高速天全服务区,呈现出另一番现代景象。服务区内,形似雪山的川藏公路馆里,一件件展品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空。18军战士的牛皮护膝、民工队的竹篾安全帽……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当属一面“英烈墙”,3000多个名字在LED屏上闪烁,宛如星河流动。馆内收藏的钢钎、铁锹等当年的筑路工具,与如今的智能充电桩、无人售货车形成鲜明对比,见证着从“人力开山”到“科技赋能”的巨大跨越。在互动展区,游客还可以模拟操作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钢索架桥机,亲身体验“每寸前进皆需以命相搏”的艰难险阻。

站在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口,12.8公里的超长隧道将昔日需要4个小时翻山的险途缩短为15分钟。“致敬所有未能穿越这座山的英魂。”夜幕降临,川藏公路馆的“英烈墙”亮起3000颗星灯,与老路上零星的道班灯火相互辉映。

从茶马古道到智慧天路,雅安用博物馆珍藏历史,用服务区描绘未来。这条川藏线,不仅连接了不同的地理区域,更是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正如大本营地面镌刻的标语——“此生必驾318,雅安—拉萨2255KM”,每一个车轮留下的印迹,都在续写着“路”的崭新篇章。

从1950年筑路时的铁锹,到如今的北斗导航;从《歌唱二郎山》的激昂旋律,到短视频平台上生动的筑路动画,“两路”精神从未褪色。如今,从二郎山的茂密山林到飞仙关的湍急激流,从斑驳的钢架桥到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黄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