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丁利多次到雅安考察研究 结缘“雅女蛇” 发现“食火蛇”

2025-01-19 09:44 来源:

丁利在野外考察

横斑锦蛇 丁利 摄

螭吻颈槽蛇 丁利 摄

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在雅安发现了两个蛇类新种,一种是被称为“雅女蛇”的横斑锦蛇,另一种是被称为“食火蛇”的螭吻颈槽蛇。

1928年,横斑锦蛇模式标本由美国人葛维汉在雅安采集。2017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利在雅安采集到螭吻颈槽蛇的模式标本。鲜为人知的是,丁利通过采集自雅安的3条横斑锦蛇,实现了横斑锦蛇的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

四川首站考察在雅安

2006年,丁利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师从两栖爬行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尔宓。赵尔宓多次到雅安考察两栖爬行动物,1974年曾执笔完成关于二郎山爬行动物的调查报告。赵尔宓的老师是世界著名的动物学家、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刘承钊。

沿着先辈的足迹,丁利在四川野外考察的首站选择了雅安,主要考察蛙类动物。这次考察,给丁利留下深刻的印象。随后,他多次来到雅安进行考察和研究。

在丁利看来,雅安占据“天势地利”:位于华西雨屏带的中心,属于横断山脉西南山地,而横断山脉为全球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雅安区域内降雨丰富,沟壑纵横,群山连绵,海拔落差大,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植被良好,气候温润,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种类丰富。

野外考察不仅有发现自然之魅的乐趣、体验探险挑战的刺激,也会面临未知风险,甚至生命危险。

丁利清晰记得,十多年前的一天,他们乘坐小汽车到二郎山考察。当时没有高速公路,国道318线路况也不好。汽车轮胎在天全县城附近被钢筋划破,好不容易才找地方补好车胎,但天色已晚,他们继续按计划赶路前行。不料下起了暴雨,一时电闪雷鸣,公路积水严重,不时有石块从山坡上滚落下来。此时,车辆行驶至靠山临河路段,不敢停,也不能退,只能冒险继续前行。

风声、雨声、河流的咆哮声、雨刮器急速运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车内紧张的氛围让人窒息。好在有惊无险,最后平安到达目的地。

“现在想起在天全的那段经历,还有些后怕。”丁利接受采访时说。

厘清“雅女蛇”的分类

1929年3月,史丹吉尔在《华盛顿生物科学通讯》129页上发表了关于横斑锦蛇命名的论文,标题为《来自中国的蛇类新种》,细述了标本的采集人和采集地等信息,以及横斑锦蛇的生物学特征、命名依据等。标本的采集人:葛维汉;采集时间:1928年6月;采集地点:四川省雅州(今雅安)。

雅安以雅女、雅雨、雅鱼“三雅”著称。横斑锦蛇花纹美丽,性情温和,被赋予“雅女蛇”绰号。

由于史丹吉尔和葛维汉并未标注具体的采集地点,加之当时仅有的一副标本又远在美国,发现命名后的近60年间,研究人员均没有发现横斑锦蛇的身影,一度有人质疑横斑锦蛇是否存在。

1980年、1987年、1988年,我国科研人员先后三次采集到横斑锦蛇,经鉴定为独立的物种。但由于野外发现的个体数量太少,国内仅10余号标本,所以这个独立物种一直备受争议。

直到2017年,丁利等人基于基因组信息和形态特征发表论文,确定横斑锦蛇和玉斑锦蛇亲缘关系最近,明确二者是不同的种。根据分类特征,横斑锦蛇被列入游蛇科锦蛇属,而在国外,锦蛇属被人翻译为“beautiful snake”(美丽的蛇)。

开人工养殖“雅女蛇”先河

2014年,受天全林业部门委托,四川省林科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西华师大联合启动芦山地震后小种群动物调查与恢复保护项目,对横斑锦蛇的研究就是工作内容之一。

2015年6月至9月,丁利根据有限的资料记载,在当地人的协助下,先后抓到3条横斑锦蛇,其中2条雌蛇、1条雄蛇。

为了更好地保护横斑锦蛇这一珍稀的自然资源,西华师大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对3条横斑锦蛇进行仿生态饲养试验。为此,在成都市新津区搭建面积总计120平方米的蛇类饲养试验基地,进行饲养、繁殖、越冬、疾病防治等研究。

经过悉心照料,两条横斑锦蛇分别产下3枚卵和5枚卵。2017年7月,再次传来喜讯,8枚横斑锦蛇卵孵化出小蛇。作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爬行动物,横斑锦蛇的人工繁育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打破了我国珍稀蛇类全由外国人率先繁育成功的惯例。

放归“雅女蛇”

在接受采访时,丁利说:“横斑锦蛇主要捕食森林中的小型啮齿类动物,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野外调查中有科研人员发现,栖息地周边不少农户对横斑锦蛇在内的无毒蛇均采取捕杀态度。”

基于此,丁利呼吁,“横斑锦蛇特殊而鲜明的体色特征,很容易与其它有毒蛇类区别,希望人们不要轻易伤害它。当务之急是提高公众,尤其是产地原住民的动物保护意识,同时明确和提升横斑锦蛇的保护级别,进而开展栖息地生物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2000年,横斑锦蛇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随后被列为中国极危动物和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4年,横斑锦蛇又被收录到《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横斑锦蛇被列为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发现螭吻颈槽蛇

2017年,丁利、陈勤团队与日本京都大学森哲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宝兴县发现一种颈槽蛇,该蛇一直被当做九龙颈槽蛇记录。

后来,研究团队辗转来到二郎山下的天全喇叭河,发现这种蛇在每年六月中旬的繁殖季时,经常出没;而非繁殖季,则难见到此蛇。

丁利研究团队在喇叭河采集此蛇的多具标本进行比对研究,认为其与九龙颈槽蛇及其它已知颈槽蛇属物种差异较大,对分类划分存疑。此前调查显示,雅安分布有九龙颈槽蛇、虎斑颈槽蛇、缅甸颈槽蛇等。

于是,丁利团队将该存疑种与16个已知颈槽蛇属物种的核基因与线粒体片段进行比较,结合形态学数据,证实为新种。

既然是新物种,取什么名好呢?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螭吻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由鸱尾、鸱吻演变而来,它是龙与鱼结合所生,所以螭吻又叫鱼龙,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龙头鱼身,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能喷水降雨。于是,人们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寓意喷水镇火。

丁利发现作为新种的颈槽蛇,能喷毒液进攻,也酷爱吃萤火虫这类发光的小虫子,和传说中螭吻酷爱“食火”“喷水降雨”的特征有点类似。经过讨论,丁利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螭吻颈槽蛇”,研究成果于2021年发表在《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杂志上,命名的依据就是采集至天全喇叭河的标本,因此这些标本就成了螭吻颈槽蛇的模式标本,天全县就成了螭吻颈槽蛇模式标本产地。螭吻颈槽蛇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四川,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杨铧/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