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李祥民(右)与驻村干部帮助村民为枇杷套袋
□本报记者 张婧
编前语
2024年,雅安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选派市、县机关干部驻村工作。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即日起,本报开设“驻村故事”专栏,宣传报道一批驻村干部的典型事迹,展现新时代机关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奋斗历程。
5月9日,宝兴县穆坪镇雪山村村委会门前,村民杨永清刚参加完义诊活动,便碰见了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祥民:“李书记,这两天山上的花开得正好,蜂箱里都攒了十几斤蜜了。”
作为雪山村12户脱贫户之一的杨永清,近年来依托高山生态优势,通过售卖自产蜂蜜实现稳定增收:“多亏了你们帮忙联系和技术指导,这日子才越过越甜。”
“有事就打电话,或者来村委会找我。”李祥民拍了拍杨永清的肩膀,驻村以来,这句话他已重复过无数次。
2024年8月,这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派驻雪山村的第一书记,始终践行着脚上沾泥、心中有民的诺言,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暖心书记”。这个称呼背后,是399户村民家中的暖心走访,是78盏通组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更是暴雨夜转移群众时被泥水浸透的裤脚。
村里的事又小又大
5月9日,雪山村4组,半山腰上,绿油油的半大枇杷挂满枝头,初夏的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光影。村民彭恩强穿梭枇杷树间,仔细检查果子有无虫眼后,将特制的纸袋轻轻拢住果实,手指翻飞间,一枚枇杷便裹上了“白纱衣”。
“今年收成怎么样?”李祥民与驻村干部周宇川正在入户走访,看见林地中的彭恩强,立即上前询问。
“今年盛果期了,应该比年司子(宝兴方言,去年的意思)收成好。”彭恩强回答。
“销售有难题就找我。”李祥民说。
初到雪山村时,村民们浓重的宝兴方言,常让外乡人李祥民听得一头雾水。为打破沟通壁垒,他主动向村组干部请教方言特点,深入村民家中走访联络。现在,他不仅攻克了方言关,更在与乡亲们的围炉夜话中建立起深厚情谊。
“村里的事又小又大。”这是李祥民驻村以来最大的感慨。翻开他的笔记本,“小”事栏里挤满民生琐细:某段路路灯不亮、村民需要开具土地证明;“大”事页中则沉淀着发展宏图:集体经济孵化方案、民宿产业发展规划。在这位驻村干部眼中,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无大小之分,每项诉求都是沉甸甸的民生考卷。
扎根一方土,不负一片心。去年,李祥民整合村级运行经费等资金17万元,化作振兴图谱,78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山乡星野,1.2公里硬化村道方便村民出行,3处集中饮水工程织密供水网络,4000余米银龙般的新铺管网在山脊蜿蜒。他还积极组织开展了“送温暖”、义诊、残疾人运动会等活动,持续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凉资源”变“热产业”
“今日立夏,雪山硒地农场的风景美如画。”村民王勋平在抖音平台发了一个短视频,画面里,远山伴着云雾美如画。这位曾经的打工者,如今已成为坐拥14万粉丝的乡村网红。他不仅在直播时介绍村里的旅游资源,还将宝兴县传统美食“肚包肉”,打造成了当地吸引游客的“味觉名片”。
在穆坪镇,雪山村被称为“第一片雪花飘落的地方”,海拔1300米至1700米,生态优美、土壤肥沃,原始森林、雪山之巅、高山草甸与潺潺溪流共同勾勒出立体生态画卷。近年来,部分村民抢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陆续开办了民宿。
面对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李祥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进一步壮大民宿产业,需要推动乡村民宿规范化、特色化发展,真正把“小民宿”做成“大产业”。
他与村“两委”认真分析,结合实际启动了“一组一品一主播”的计划。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组织村内致富能人、村组干部等参加电商管理、直播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了如“罗队长”“雪山村田姐家”等网红主播,线上线下推介精品民宿和销售农特产品,在节假日组织村里的文艺队开篝火晚会、跳锅庄舞,丰富村里的业态。
雪山村的“凉资源”变成了“热产业”。今年“五一”期间,雪山村的60家民宿爆满。
在发展富民产业的同时,李祥民与村“两委”研究制定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计划、集体经济发展计划,用好用活雪山村集体经济公司,积极承接宝兴县范围内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程项目等业务,2024年全年收入累计达56万余元。
“下一步筹划成立雪山村民宿联盟,从服务理念、安全卫生、设备设施等方面,全面提升住宿餐饮品质。”望着远山,李祥民眼中跃动着振兴之光,今年村上还将打造雪山村“七日游”旅游项目、实施胜利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大力推进规模化富硒山药、蔬菜种植,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致富探索出新的增长点。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