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患者为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送锦旗
医护人员为患者检查身体情况
□本报记者 周代庆
5月12日7时,在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消毒水的气味已弥漫在医院走廊。此时,内镜中心护士长徐应蓉正对着镜子调整手术帽,这已是她今天第三台内镜手术。
在这个全年无休的医疗场域里,护理人员年复一年编织着双重生命密码:一端系着毫米级的医疗精准技术,一端连着充满温度的人文关怀。
分工明确 默契配合
当日,在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的不锈钢操作台上,直径仅1厘米的胃肠镜软管正缓缓探入患者的十二指肠。手术中,主治医师谢明容的手腕刚有0.5厘米的旋转弧度,护士余冬滢的拇指已将活检钳推至器械台黄金三角区。这是两人密切配合的第3217台手术,传递时间误差始终控制在0.3秒内。
“医生的眉峰就是我们的信号灯。”内镜中心副主任护师黄路梅指着监控屏上医生微微收紧的眉弓说,主刀医生出现这个表情时,护士就必须同时准备好止血夹和生理盐水。
这种近乎心电感应的配合,源自内镜中心抽屉里那本翻烂了的《内镜护理配合手册》。手册中的每一页都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黄色标注超声内镜的注水节奏,蓝色记录ESD手术的器械切换顺序,红色便签上画着特殊体位的肢体固定示意图。
徐应蓉还记得,市人民医院引进首台放大内镜时,内镜中心护理团队在模拟训练器前就连续练习了72小时,直到每个人的右手食指都磨出了机械性茧子。“最初传递活检钳会碰到镜身,现在闭着眼都知道器械末端的位置。”徐应蓉一边说着,一边展示手掌内侧的淡褐色印记,那是长期握持器械留下的职业标记。
手术中,在内镜进入患者贲门的关键时刻,主管护师李莉莎的左手突然轻按患者抽搐的脚踝。这个看似多余的动作,实则暗合内镜中心护理团队总结的“三频共振配合法”:器械传递频率、医生操作频率、患者生理反应频率的动态平衡。当谢明容操作的内镜镜头在患者胃窦部发现可疑病灶时,主管护师王丽媛的活检钳已经以15度角斜置在操作孔旁——这是经过200次力学测试得出的最佳角度,能减少0.2毫米的组织牵拉损伤。
总结经验 悉心呵护
“现在有点像刚吃完火锅弯腰系鞋带的感觉,忍一忍就好了。”在内镜中心胃肠镜检查室,护士周宇正在用生活化的比喻缓解患者的不适。在做胃镜检查时,她面前的大学生患者攥紧床头扶手,十分紧张。周宇则用手掌覆盖在对方冰凉的额头上,又用拇指轻轻按压其太阳穴。“感觉到我的温度了吗,跟着我的呼吸节奏来。”随后,患者绷紧的肩颈肌肉逐渐松弛,监测仪上的心率也从120降至95。
这种“疼痛翻译术”,源自内镜中心护理团队长达5年的临床观察。她们发现,83%的患者恐惧源于对未知感觉的想象,于是将内镜检查的不适细分为“喝冰镇汽水的气胀感”“胃镜过喉咙的小鱼刺感”“取活检时的蚂蚁叮咬感”。更重要的是,每个比喻都搭配着特定的触觉安抚:过咽喉时轻托下颌,胀气时环形按摩脐周,退镜时握住患者无意识乱抓的手掌。“触觉记忆比语言更持久。”徐应蓉记得,有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每次复查都只认她掌心的温度。
在内镜诊疗区的一处角落,有个被称为“微光驿站”的休息区。墙上贴满患者手写的便利贴:“谢谢那个摸我头发的护士”“王护士的比喻让我没那么害怕了”……
这当中最特别的,是患者张大爷送来的一幅十字绣,上面绣着胃肠镜图案和一行小字:“你们的手比心电图还让人安心”。去年冬天,张大爷在检查中突然抓住徐应蓉的手,直到半小时后操作结束才发现,徐应蓉为让老人握得更稳,始终保持弯腰前倾的姿势,手指已冻得通红。
尊重生命 传递希望
当日22时,在内镜中心内镜清洗消毒间内,护士简欢欢正在用软毛刷清理活检钳的关节缝隙。这个每天重复180次的动作,需要在40℃的酶洗液中持续3分钟,才能去除0.5微米级的生物残留。“器械消毒是另一重生命密码的守护。”简欢欢展示着记录本上的消毒时间曲线,每个时间节点都精确到秒,当患者握住护理人员递来的器械时,触碰的不仅是金属的凉意,更是12道消毒工序的安全承诺。
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在应急抢救中往往成为关键。2024年除夕前夜,一名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被推入内镜室时,已失血性休克。徐应蓉在15秒内完成了三件事:将患者摆成改良截石位、预充好止血夹的张开角度、把抢救车推至医生肘侧45厘米处——这个距离经过测算,能让医生在最短时间内拿到肾上腺素。当止血夹精准闭合出血点的瞬间,监测仪上的血压曲线开始回升,而徐应蓉的白大褂下,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在内镜中心办公室的档案柜中,整齐码放着26本《护理观察日记》。泛黄的纸页间,既有“超声内镜注水速度与患者呃逆反应的相关性分析”这样的专业记录,也有“今天帮藏族阿婆翻译时,她送了我一朵格桑花”的温情片段。这些文字见证着一个真理:当护理工作突破技术层面,就会出现触及灵魂的力量。就像徐应蓉在日记里写的:“我们手中的器械,一端连接着病理切片的玻璃载片,另一端连接着患者眼里的生命微光。”
当晚,在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最后一盏无影灯熄灭前,护士们还在忙着清点次日的耗材。这些在严谨医学与人文温度间行走的护理人员,用26500次的精准配合证明:真正的生命密码,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参数,而是当器械触碰到黏膜时,那双手传递的温度与力量——在消化道的幽微深处,在生命的褶皱之间,这种温度终将融化恐惧的坚冰,让希望的微光得以穿透黑暗。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