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汉源县九襄镇:从汉源街到重要驿站的变迁

2024-04-22 09:59 来源:

游客在九襄镇观赏梨花

春日的九襄,花果同框,游人如织。如今的热闹,也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分不开。今天,我们探究九襄过往,也有着道不尽的传奇故事。

九襄,原名汉源街。隋仁寿二年(602年),朝廷于原旄牛县旧址锁阳城设汉源兵镇,因地近汉川水之源而得名,汉源之名由此而来。仁寿四年(604年),撤汉源兵镇,以汉源之名在今九襄镇置汉源县,迁沈黎县到今清溪镇为沈黎县治地。此外,登州治地也在清溪,取登临邛崃山以治僚夷之意,辖沈黎、汉源二县。

九襄作为汉源县最早的治地,在广大民众心中,“汉源”二字俨然已是九襄的代名词。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当地读书人陈昆阜邀约名门望族商议开场事宜。清雍正二年(1724年),九襄始得批令,正式开场。从此,九襄定期举行集市,商贸繁荣。开场后,又取名为汉源场,由此形成的街市就叫汉源街。数百年来,县境内都习惯称九襄镇为“汉源街”。

而九襄一说,得名则较晚,该名始自清末“戊戌变法”时,合并的九个半乡(汉源、丰厚、大田、尚礼、后域、向阳、河东、河西、两河、附城下半——大木树),因而得名“九乡镇”。因“乡”与“襄”同音,且“襄”有“襄助礼让”之意,又更名为“九襄镇”。

汉源街有正街、背街,大小18条主巷,阡陌纵横,星罗棋布。街头在北方,起于栅子门(也有人叫寨子门),街尾南延至石牌坊。正街分上、中、下三段,分别为现在的新民街、共和街、建国街。上街有三巷:轿房巷、甘沙巷、福兴巷;中街有五巷:瓦板巷、水巷子、文庙巷、何家巷、石灰巷;下街也有五巷:火炮巷、宜头巷、米仓巷、福德巷、牌坊巷。

九襄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且位于流沙河河畔,四面环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相传,诸葛亮翻过大相岭时,遥望九襄坝子沃野平畴,不由感叹:“天下绝收,此地半收;天下大乱,此地无忧!”汉源街开场后,推动了汉源经济的繁荣,此地也成为茶马古道的物资集散之地和物资储存之地。大米、清油、盐、布匹等物资源源不断从这里运送至康定。民间还有“背不完的汉源街,填不满的打箭炉”之说。

雅安市民政局  本报记者 戴富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