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全国最大绿尾虹雉人工种群 在宝兴县形成

2025-09-21 09:24 来源:

□转载自《雅安日报》

Image-200067401545

工作人员为绿尾虹雉投喂精心准备的营养餐

(李媛 市融媒体中心 徐怡)9月19日,笔者从宝兴县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以下简称:蜂桶寨保护区)了解到,截至目前,蜂桶寨保护区绿尾虹雉人工种群数量已达27,成为全国最大的绿尾虹雉人工繁育群体。

在蜂桶寨保护区仿高山草甸笼舍内,27绿尾虹雉正悠然地踱步。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将调配好的玉米粒倒入食盘,又将包菜和胡萝卜剁碎,再拌上鸡蛋,为它们精心准备营养餐。

绿尾虹雉被誉为“鸟中大熊猫”,人工饲养与繁育工作历来充满着极大挑战。它们应激反应强、食性特殊、适应能力弱、易感染疾病,而且自然交配难度大、受精率低。

从1992年起,蜂桶寨保护区便开始探索绿尾虹雉的人工驯养与繁殖,一路走来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进展缓慢。截至2017年,全球笼养绿尾虹雉仅存11,全部来自蜂桶寨保护区。

转机出现在2017年。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的支持下,蜂桶寨保护区联合大学院校、科研单位成立国内首个专注于绿尾虹雉的保护研究中心——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2022年,该中心又与西华师范大学团队深度合作,成立“博士工作室”,聘请四川大学相关教授担任顾问,共同推进关键技术攻关。

“绿尾虹雉在人工圈养条件下会出现痘病,我们一直在探索控制疾病不要发生。同时由于绿尾虹雉受精率低,我们也在积极开展人工授精的工作,争取提高受精率。”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野生动物救护组组长马红说道。

通过长期探索笼养繁殖、人工授精、疫病防控等技术,并结合野外群体行为、栖息地选择、食性分析、繁殖生理与遗传多样性等研究,科研团队终于突破了繁殖瓶颈。2024年,该中心的3对绿尾虹雉繁殖组合共产蛋13枚,其中11枚成功受精,并孵化出9雏鸟,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高达85%和82%,首次实现子四代的繁殖,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我们人工繁育的种群数量实现稳定持续增长,从最初的10左右提升到如今的27。”马红表示,目前中心将持续做好绿尾虹雉的人工授精工作和疾病的预防工作。

近年来,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伞护效应”,为绿尾虹雉等伴生动物提供了更完整的栖息环境和更充分的科研支持,进一步推动了人工繁育工作的开展。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聚焦就地与迁地保护,持续扩大人工种群规模,最终目标是实现绿尾虹雉的野外放归与种群复壮。让这道绚丽的“蜀山彩虹”永远绽放在绿水青山之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