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1989 年,邓德业、邓存琚合作《国魂》组印——中华人民
邓存琚与赵简博研究印章布局
篆刻艺术,起源于36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记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前行的历史印记。
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弘扬篆刻这一门以上手为
“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
雅安邓氏金石篆刻,从有史可考的清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的邓光华(清代私塾教师)算起,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
雅安邓氏金石篆刻第四代传承人邓存琚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金石篆刻,如今雅安邓氏金石篆刻也突破了“家族”局限传承到第六代。
生于印石世家
2022年6月25日,著名篆刻家邓存琚做客“经典艺术名家讲坛”,以《金石有灵》为题,向现场观众详细讲述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全面解析印章之美。
这并不是邓存琚第一次为他人授课。向台下人讲述“金石篆刻”这门艺术,早在她还是一名书法老师的时候就开始了。
1988年,邓存琚从原来的工作单位调到了四川省档案学校,在这里她作为一名书法老师为学生授课。
“书法与篆刻是同一个艺术大类,虽然金石篆刻
邓存琚出生在一个金石篆刻世家,从年幼时她就知道,自己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篆刻家。或许是家庭影响,又或许是天性使然,邓存琚从小就对金石篆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邓存琚的父亲邓德业家学渊源,师从秦汉,深研历代印学大家,毕生推崇“印文为魂”,以印载道。行家称其“道出瓴甓”,道友誉其为“方寸神工”。
在邓存琚的记忆中,父亲在篆刻时手捉铁笔,神情专注,笔走龙蛇,心无旁骛。年纪尚小的邓存琚跟在父亲身边,为父亲当起“助手”。
时间一长,邓存琚接触到的古文字和篆刻文字比其他同龄人都要多,她对金石篆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来到四川省档案学校上班,对邓存琚来说无疑是给了她如鱼得水般的环境。“学校里有大量文史类的藏书,包括一些在外面很难找到的文献,我在闲暇之余畅游其间,大受启发。”邓存琚说。
20世纪80年代,邓存琚的父亲邓德业有了创作组印的想法,邓存琚也积极参与其中,与父亲分别创作了“雅安八景”与“雅安十二景”两组印章。而父亲邓德业更是从最早的三枚四枚一套,逐步延展为数十或上百枚一套。其后20余年,共创作组印46套,其中《长江万里图》《百印墨痕》《百龙图》《百寿图》皆超过百枚之巨。
1989年,邓德业受四川省美术馆邀约,为中华人民
传承金石雅韵
将雅安邓氏金石篆刻这一门经典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是邓存琚的心愿。
“邓氏金石篆刻是我们邓氏家族创造的,但是我觉得,它不应该
赵简博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一名毕业生,也是雅安邓氏金石篆刻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
不同于之前的传承人,赵简博并不姓邓。
雅安邓氏金石篆刻到了邓存琚这一代时,早已经突破了家族姓氏的束缚,有了更多的学习者。而赵简博就是第五代传承人中完整继承了邓氏金石篆刻的技艺以及思想精髓的佼佼者。
“邓氏金石篆刻这门艺术要传承下去,那就不应该
“走上学习金石篆刻之路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赵简博回忆起初次与邓存琚的相遇是在自己年幼之时。
那一天,邓存琚来到赵简博家中做客,无意间发现了他用石头雕刻的几个“印章”,邓存琚叫来赵简博,问他想不想学习篆刻。
从此,赵简博师从邓存琚走上了篆刻之路。最近一段时间,赵简博正忙着筹备自己美术馆的开馆。“这个美术馆也是以金石篆刻为主的,我想尽我之力,让邓氏金石篆刻走得更远。”
当然,赵简博
“金丝楠木是
如今,雅安邓氏金石篆刻有了第六代传承人,其中之一就是邓存琚的侄孙邓力瀚。邓力瀚在听了赵简博的讲述后再次审视起自己从小司空见惯的这项技艺,并拿起了刻刀。如今尚在读研的邓力瀚曾经在学校举办过金石篆刻的讲座,他也在思考如何将自己所学与金石篆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写意方寸之间
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
清代孙光祖《篆印发微》有言:“书虽一艺,与人品相关,资禀清而襟度旷,心术正而气骨刚,胸盈卷轴,笔自文秀。印文之中流露,勿以为技能之末而忽之也。”文人印兴起以后,篆刻家始终把人品、才能和篆刻创作联系在一起。人品高,师法古,才能实现所制印章的气韵生动。
“父亲治印,不为稻粱谋,不邀世事宠。”邓存琚这样评价父亲邓德业。
在金石专家们的眼里,邓氏金石篆刻治印以思想立世,凝神于印,以技艺传神,形神相契,其印文印石,交相辉映;在杭州西子湖畔,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为邓德业印作题写“题出瓴甓”,盛赞邓德业印石之好;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与剑桥大学图书馆,邓德业的篆刻作品同样被收藏。
“印石是冰凉的,而其作品是有温度的;印石是无知
“印虽小技而非小道。”篆刻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技术的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形、势、神、韵在刀法笔意的熟练驾驭,和谐相生中得到实现。印技锤炼的背后是印人对印道的感悟。
关于印石的“思想”,邓存琚还讲了一个小故事。“我们曾经举办了两次展览,在观众留言簿上,看见了一位观众写的留言,一首诗,其中的两句是:十万文字似有血,三千金石皆有灵。这个‘灵’是什么?就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邓存琚把这种精神理解为品学修养的体现与家国情怀的寄寓。“正是因为中国有着独一无二的金石之学,它浩瀚的文化内涵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本报记者 鲁妮娜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