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黄伟
蒋维明为5支队伍代表讲述自己与茶的故事
千年的茶香,在时光长河中氤氲流转。汶川,是川藏茶马古道(西路边茶)的重要起点。
7月25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茶祥子制茶坊。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蒋维明将发酵五年的黑茶分入茶碗,茶汤在阳光下泛起血珀色光晕。
当天,“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阿坝行走进汶川,由媒体记者、党史专家学者、高校青年学子、文艺创作骨干和志愿者代表组成的5支队伍,共计百余人走进映秀镇,参观茶祥子制茶坊,亲身体验了当地的茶文化。
“茶祥子”是一座工坊,也是蒋维明的艺名。这位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正以自己的坚守与创新,让千年茶香焕发出新的生机。
2000年,这位痴迷茶文化的青年放弃城市生活,扎根雅安深山复原失传的贡茶工艺;2012年,他在汶川种下“感恩茶”,用茶叶铭记感恩。从雅安蒙顶山的茶学启蒙,到汶川映秀的产业重建,再到让藏茶沿古道重焕新生,蒋维明用20余年的光阴,谱写了一曲“以茶养德,以茶兴业”的当代传奇。
蒙顶制茶
千年茶脉的当代传人
在映秀镇,茶祥子制茶坊每天被老主顾熟悉的问候声唤醒。蒋维明打开门扉,途经的居民选择在这里小憩片刻。
小巧的茶盏里,茶叶浸入热水后浑身舒展,如同一叶叶扁舟。从这间制茶坊里走出的茶叶,也如不惧风雨的船只,驶入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桌前。
走进茶祥子制茶坊,扑面而来的是传承的味道。这里拥有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四项制茶非遗代表性项目,能生产黑茶、黄茶、羌族金银花茶等多个品种的产品。
蒋维明与茶叶的缘分,在于2000年的茶文化寻根之旅。
那年,29岁的蒋维明偶然读到蒙顶山“皇茶园”的记载:这里曾是唐代贡茶“蒙顶黄芽”的产地,他带着疑问扎根蒙顶山,开启了自己对茶文化的寻根之旅。
蒋维明从小在成都长大,上世纪90年代的“下海潮”来临后,他也泛起心思,只身一人来到当时繁荣初显的中关村从事IT行业。时代的风口上,蒋维明创业也小有成就。但高节奏的创业生活,让在外漂泊的蒋维明心头总感觉有些失落。一次次的办公室熬夜,能在深夜里给他提供一份慰藉的,就是茶。
2000年,蒋维明带上自己的创业积蓄,决定去各类知名茶叶原产地学习制茶技艺。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遍访国内知名茶山,蒋维明系统学习制茶工艺,最终回到四川,落脚雅安蒙顶山,开始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
蒋维明还记得,在雅安蒙顶山“皇茶园”里,他跟着老师傅学习“三炒三晾三揉”的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作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这里保留着从唐代延续至今的贡茶制作技艺。“每片茶叶都带着山魂”,老师傅的这句话成为他毕生的追求。在蒙顶山的几年里,他系统掌握了从种植到发酵的全套技艺。
扎根汶川
做西路边茶的复兴者
2011年,蒋维明带着原创茶品,来到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参展,引起了阿坝州文旅部门的关注。
“映秀山上还有很多老茶树和荒芜的茶园,我们非常期待你来抢救濒临失传的西路边茶。”阿坝州文旅部门发出邀请。
此前,蒋维明制茶的大本营雅安拥有深厚的南路边茶文化基础。茶马古道中的四川边茶被分为两路。一路是从雅安专销青藏高原地区的南路边茶;另一路就是都江堰、汶川等地所产,专销川西北茂县、松潘县等地的西路边茶。然而,受到地震和当地老茶厂衰落的影响,汶川的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2012年,蒋维明来到阿坝州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映秀镇。
映秀镇荒坡多,茶树东一株西一株,被称为“荒荒茶”。蒋维明就从这一棵棵零散的茶树开始寻觅。白天翻山越岭找原料,一棵棵古茶树似乎正张开怀抱迎接他;晚上,一份份试验品在热水激荡下飘出茶香。蒋维明通过制茶经验总结出:“想要做出口感醇浓的好茶,应该用复方茶的思想,创造出适合现代人的精致藏茶。”蒋维明介绍,按不同比例配以春叶、春梗、夏叶、夏梗、秋叶、秋梗,复原出红、浓、醇、陈的西路边茶。
2012年,阿坝州在映秀镇打造文化创业园。蒋维明应邀入驻,决心复兴西路边茶。在当地百姓的热情帮助下,蒋维明耗时三年,历经无数次尝试,成功复原了包含干仓慢发酵、32道工序的古法技艺,让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和羌族传统手工茶制作技艺重见天日。
蒋维明独创“社区共享茶坊”模式,农户采摘原料,茶坊保底收购,再教授初加工技术。茶祥子的茶,主要原料为汶川本地的荒野茶和野生金银花。茶农采茶日收入可达300到800元,野生金银花成为当地茶农的“致富花”。
“武夷山靠三棵古茶树发展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蒋维明望着远方的茶山说,“汶川有上万株一两百年的古茶树,和大家一道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好茶产业,这或许就是一条新路子。”
茶道新章
从映秀到世界的文化使者
“这里的茶马文化已有千年历史,见证了茶马古道的辉煌,绝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逝。”蒋维明的制茶坊,如今已成为“映秀人的会客厅”。
自2012年起,这里每天都会免费为游客供应热茶,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汶川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在茶祥子二楼的“古道茶教室”里,挂着一幅泛黄的《茶马古道全图》。蒋维明不定期在此开设非遗课堂,学员中既有藏族阿妈,也有外国留学生。
如今茶祥子不仅是省级非遗工坊,更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正如他在茶博会演讲中所言:“茶叶是最好的和平使者,它能穿越时空,让不同文明在茶汤里相遇。”
2017年,作为川茶代表的蒋维明,登上“盛世公主号”海上丝路首航,受邀进行“中国茶”讲座。这是世界文化对川茶的肯定。2018年,他带着中国茶文化远赴摩洛哥,参加中摩建交60周年茶文化论坛……
2023年5月,蒋维明在映秀镇打造出第一批中西融合的川茶文化国际交流窗口——“地球茶仓”。这些采用玻璃阳光房结构的茶仓,分为藏仓、羌仓和汉仓,分别展示藏族、羌族和汉族茶文化。
“以川茶文化为抓手,在川内建立沉浸式川茶文化国际交流系列窗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中外互动交流。”蒋维明认为,茶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动力。
过去的20余年间,蒋维明把来自四川的茶叶品牌推向世界舞台。未来,蒋维明的心中还有更大的心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西路边茶的融合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从蒙顶山到岷江畔,蒋维明以茶为笔,在川西大地上书写了一部关于茶文化传承与生命韧性的史诗。
清晨的岷江畔,蒋维明照例用第一泡茶敬天地。茶席上摆放着三只茶盏:蒙顶黄芽代表传承,汶川黑茶象征重生,金银花茶寓意创新。这个把半生献给茶马古道的匠人,正用一片茶叶连接历史与未来,让世界看见中国茶文化的永恒生命力。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