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华威羽(右)到村民家中走访
□ 转载自《雅安日报》记者 张婧 郑雨莎
“屋顶修好后,下这么大的雨都没问题!”7月21日一大早,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13组,90岁的监测户辜玉清远远瞧见驻村第一书记华威羽的身影,忙不迭拉着他的手连声道谢,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欣慰。
去年,华威羽带着村组干部、党员群众,对全村600余户村民的房屋开展安全走访排查。在一户户登门查看中,部分村民房屋存在漏雨隐患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了让乡亲们住得踏实,华威羽四处奔走协调资源,最终推动8户家庭完成屋顶修缮,让“漏雨房”变成了稳稳当当的“安心房”。
2023年8月,市委宣传部选派华威羽到万年村任第一书记,这座被称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第一村”的地方,自此成了他扎根奋斗的“新战场”。从入驻那天起,华威羽就秉持“帮忙不添乱、聚焦不散光、鼓劲不泄气”的原则,把村子当成自己的“家”。无论是解决困扰村民的饮水难题,还是啃下产业路修建的“硬骨头”;无论是推进聚居点改造让村庄面貌焕新,还是深耕特色产业培育为发展攒劲,他都一步一个脚印,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万年村的每一寸土地,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驻村帮扶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夯基础
破交通瓶颈,解民生难题
雨过天晴,万年村山间缭绕的雾气渐渐散去,露出青山翠谷的清朗轮廓。在前往13组走访的山路上,华威羽与村党总支书记杨晓林,偶遇了正忙着砍竹的村民章其芬。
“以前没这条产业路,竹子运不出去!现在路通了,收购商直接开车上门,扣除运费,每吨能卖470元。”章其芬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望着堆在路边的竹子,算起经济账时脸上笑出了深深的纹路。
曾经,交通落后是套在万年村发展脖子上的“紧箍咒”。村里多数村组地处中高山区,通组路多是碎石铺就,一到下雨天就变成泥泞难行的“泥浆路”,不仅让村民出行犯难,更严重制约了竹材、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
驻村后,华威羽第一时间把破解交通困局摆在突出位置,为了争取项目资金,他一趟趟往相关部门跑,一遍遍汇报万年村的发展需求。在多方努力下,通组路硬化工程分阶段推进,按照规划,今年5公里通组路将顺利建成,为村庄发展打通“主动脉”。
继续往前,车辆在11组的碎石路上颠簸前行。行至半山腰,已脱贫户赵勇、吴光英正和一群村民忙着搬运建材,一旁的挖掘机开足马力,轰鸣着平整路基。
“大家晓得这条路修好能解决出行、上学等难题,还能打通产业运输通道,干劲特别足,工程进度比预期快多了!”11组组长刘江笑着介绍,这条2.1公里长的通组路,就像一条“希望纽带”,一头系着村民的日常期盼,一头连着产业发展的未来。
在华威羽心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从来都是“头等大事”。2024年3月,10组村民反映饮水困难,他二话不说,带着3名村干部一头扎进山林找水源。钻丛林、攀陡坡,终于在山腰处找到优质水源。顾不上休息,第二天他就组织村民采购水泥、砂石、水管,热火朝天地在大山里修建饮水池。短短三天,清澈的山泉水就顺着新铺的管道,欢快流进10组村民家中,解了大伙的“燃眉之急”。
拓产业
串点成线,激活生态价值
万年村背靠大熊猫国家公园,独特的生态资源是发展的“金饭碗”。
近年来,村里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2022年建成方竹产业基地,迈出产业转型发展的第一步。
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放大效益,华威羽经过深入调研思考,提出建设150亩生态价值转化方竹示范区,计划通过“村民入股+基地务工”的联农带农模式,让乡亲们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可方案刚一提出,就遭遇了村民的质疑声。
“外地引进的竹苗长得慢,好几年才冒出来一截,啥时候能见效?分红又咋算?”面对村民的疑问,华威羽意识到前期调研存在不足。他迅速调整思路,一头扎进村里,走访“土专家”“田秀才”,深入了解方竹生长特性。一番探究下来,得知本地“下山苗”具有生长快、竹笋价格稳定等优势。掌握这些关键信息后,他再次组织村民开座谈会,摆事实、讲道理,最终大家达成共识——栽种本地“下山苗”。
方向定了,项目推进蹄疾步稳。32户农户爽快签订入股协议,成为产业发展“合伙人”。
2024年10月,70亩林地完成清林作业,一批批“下山苗”顺利种下,在山坡上扎下“致富根”。2025年1月新春活动现场,首次分红格外热闹,41万元收益全部分发到村民手中。
“土地流转有清苗费,在基地务工能领工资,以后还有股金分红!”村民陶用锦捧着领到的1.5万元分红,笑得合不拢嘴,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如今,方竹产业基地又迎来“新升级”——户外拓展基地建成投用,攀岩、迷宫、CS等项目趣味十足,吸引着周边游客前来体验。
华威羽的规划版图里,还有更大的“棋”:引温泉水进入生态价值转化方竹示范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森林汤池;串联师家沟组观鸟徒步路线,整合零散业态,串起一条集生态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精品环线。这些举措,不仅能让万年村的生态资源“活”起来,更要让乡村振兴的动能“强”起来。
夕阳西沉,晚霞给竹林镀上一层金边,华威羽结束一天的走访,身影渐渐融入苍茫竹海中。从解决一个个民生小难题,到擘画产业发展大蓝图,他把真情实意融进这片土地,浇灌出的“万年”情,正化作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在青山绿水间持续生长、拔节向上,孕育着更多美好与希望。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