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支持IPv6

长者专区

《南京上空的孤鹰》 一城一书一英雄 ——两位芦山人的“隔空对话”

2025-09-21 10:37 来源:

□转载自《雅安日报》

Image-200067401856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的乐以琴雕像

Image-200067401866

□本报记者 鲁妮娜

2015年8月,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一位来自四川雅安的记者高富华,终于在刻满名字的纪念碑上,找到了他追寻半生的那个名字——乐以琴。

乐以琴,四川芦山人。中国空军史上第一位王牌飞行员,与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并称为中国空军“四大天王”。

1937年12月3日,乐以琴在南京保卫战中与日军激战,壮烈殉国,年仅23岁。

2014年,乐以琴被列入民政部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2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部关于乐以琴及其家族的长篇纪实文学《南京上空的孤鹰》正式出版。

该书的作者,正是高富华。讲述乐以琴的故事,是他从儿时起就怀揣的梦想。

种子萌芽

高富华出生于芦山县龙门镇王家村。从小他就知道,家乡背后的山坡上,有一座坟,是抗日英雄乐以琴父亲的安葬之地。

乐以琴的名字,伴随了几代芦山人的成长记忆。在当地,人们称他为“飞将军”,孩子们都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

小时候,高富华喜欢看电影,尤其喜欢抗日题材影片,但银幕上始终没有乐以琴驾机抗敌的故事。

从王家村到芦山县城,要经过佛子岩。转过佛子岩,便可见一座高高的碉楼——那是乐以琴家的旧址,也是芦山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望着碉楼,高富华一次次想象:乐以琴当年驾驶战机,是否就是从这座碉楼起飞的呢?

于是,一颗“将来要写乐以琴”的种子,在他心中悄悄埋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富华刚参加工作,赶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轮修志工作。尽管他主要负责《芦山县志·交通分志》的编写,与乐家直接关联不大,但他仍积极搜集与乐以琴及其家族有关的各类线索与资料。

县志内容包罗万象,记述简洁,但民国版与新编两部《芦山县志》,都绕不开乐家的人与事。

编写组中有一位叫胡冶钧的老人,常讲述乐以琴的故事。他说乐以琴作战勇猛,被誉为“江南大地之钢盔”。胡冶钧不仅是乐以琴的表兄弟,还是他从小学到高中的同学,了解许多真实事迹,曾在《人物》杂志发表纪念文章。他的口述为高富华提供了宝贵材料。此外,殷定宇、杨旭峰、王成福等人也协助收集了大量故事。

2002年,为圆年少时的“写作梦”,38岁的高富华考入雅安日报社,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并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与乐以琴相关的史料。

2005年6月,得知四川日报副刊正在策划“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他迅速撰写了《乐以琴  长空击敌名存青史》一文。该文入选“抗战四川·感动中国的六个故事”专题,占半个版面,雅安日报也予以转载。

这是高富华首次撰写乐以琴的故事,儿时的梦想开始发芽。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乐以琴名列其中。

高富华深感时不我待,创作紧迫感愈发强烈。

艰难追寻

芦山河蜿蜒南流,穿城而过,汇入青衣江,再与大渡河、岷江合流,终入长江。而长江奔涌至东海之滨,正是乐以琴鹰击长空、血洒疆场的江南大地。

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单位和乐氏后人的支持下,高富华与雅安日报记者杨青沿江东下,踏上“追寻乐以琴抗战出川路”的采访之旅,前往江南寻访“江南大地之钢盔”的印记。

“飞将军”的事迹在芦山广为传颂,但真要写成书,却面临诸多困难。

“故事支离破碎,还有很多被神化的内容。”高富华表示,儿时所闻并不完全真实。写书,必须从头考证。所幸作为记者,他深知唯有不断追问,才能逼近真相。

从乐以琴故居出发,自四川盆地至江南水乡:8月13日,南昌;8月14日,上海;8月15日,杭州;8月16日,宁波、常州;8月17日,南京……高富华一路追寻乐以琴出川抗战的足迹。

出行前,他尚有顾虑:一个连本地人都难以讲清的故事,出了雅安、走出四川,还有几人知晓乐以琴?

归来后,他欣慰地发现,江南仍有许多人记得“江南大地之钢盔”。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市民朱勇清晰讲述“八一四”“八一五”空战经过,对乐以琴一战击落4架敌机的事迹如数家珍。

在常州,中国空军研究专家徐霞梅曾撰写《国殇》《陨落》等著作,对乐以琴和乐氏家族均有深入研究。

高富华最终梳理出创作主线:家大、人牛、精神强。

所谓“家大”,是指乐以琴所属的“以”字辈共有17位兄弟姊妹,其中14人考上大学,7人成为博士。这14人中,除有“北林南乐”之称的中国妇产科权威乐以成,还涌现出医、农、化学、经济、文艺等众多领域的专家。国难当头,“偌大的中国,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乐家更有三人投笔从戎(空军2人,远征军1人),从四川大后方奔赴抗日前线。乐以琴正是在这样家风优良的家族中成长起来的。

所谓“人牛”,是指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中,4299名中外航空烈士名字镌刻于英烈碑上,乐以琴名列其中;公墓安葬百余位航空烈士,其中有乐以琴;主碑后的30块英烈碑中,也有乐以琴;5位英烈铜像中,亦有乐以琴。

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以不足300架拼凑的“万国牌”战机,抗击日军3000多架先进战机,敌我战力对比达1:10。乐以琴首战击落4架敌机,累计击落8架敌机,成为中国首位王牌飞行员,在抗战空战史上写下辉煌一页。战至南京沦陷前夜,中国空军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一架战机可升空作战。乐以琴抢驾战友战机,成为南京上空最后的“孤鹰”,最终壮烈牺牲。

所谓“精神强”,是指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乐以琴等热血儿女挺身而出,共赴国难。2014年9月1日,乐以琴被列入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血性”之作

高富华并非专业作家,另有本职工作,采访与查资料只能利用节假日。然而从青丝到白发,梦想始终在心。历时十年,在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雅安市社科联的支持下,《南京上空的孤鹰》(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问世。

著名作家谭楷为该书作序写道:“80多年的风风雨雨,历史早已破碎。高富华却执着地从古老的芦山县、从乐氏老屋出发,经成都、杭州、济南、南京,一路寻寻觅觅,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将碎片细心拼接。”他称这部作品是“一部认真追缅先贤,实录血性、歌颂血性、呼唤血性的传世之作”。

《读者报》记者何建认为,该书不仅是对一位英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民族精神如何在家族血脉中孕育与生长的深刻追问。其非虚构写作的严谨与叙事的感染力,让尘封的历史碎片重焕生机。

高富华表示:“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血性,需要拼搏精神。”这正是他创作的初衷。

“芦山人写芦山人。”2025年8月28日,《南京上空的孤鹰》新书首发式暨分享会在芦山县举行,引起热烈反响。随后一周,高富华应邀在雅安、成都等地参加6场分享会,四川日报、学习强国、人民网、读者报、四川新闻网、雅安日报等媒体均作了报道。

“眼下,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谈及下一步计划,高富华透露,有机会的话他准备为《南京上空的孤鹰》撰写一部“姊妹篇”,暂定名为《华西坝的“乐家军”》,讲述百年前乐家从传统农耕家族成功转型为现代教育世家的故事。

编后语

中华民族从不缺少英雄,缺少的往往是发现与铭记。乐以琴,这位23岁便血洒长空的“江南大地之钢盔”,是中国抗战史上不容忘却的名字;而高富华,一位执着追寻英雄足迹的基层记者,则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南京上空的孤鹰》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曲关于家国情怀、血性传承的深沉赞歌。它让我们看到,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有人以生命捍卫尊严;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仍有人以笔为旗、以史为鉴,守护着民族的集体记忆。高富华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血性”的当代践行——历史不是冰冷的教科书,而是由无数个体的信念、勇气与坚持编织而成的生命叙事。

在迈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作品,时刻提醒我们,英雄并非遥不可及,精神自有来处与归途——从乐以琴的精神中汲取力量,从高富华的坚守中获得启示:唯有铭记,才能照亮前路;唯有传承,方可生生不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