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本报记者 蒋阳阳 实习生 杨本璐
在雅安的田间地头,一场金融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悄然发生。当生猪成为“活抵押物”,当农机具解锁融资功能,传统农业发展中的“抵押难、融资难”瓶颈被逐一打破。
日前,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获悉,近期,我市30万元生猪活体抵押贷款破冰首贷、260万元农机具抵押贷款成功发放,标志着我市在创新农村金融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政策先行
搭建多方协同“保障网”
破解农业融资难题,政策引领是关键。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紧扣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的部署要求,联合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部门,构建起多方协同的政策保障体系。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多部门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农业经营主体,实地探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转化为金融抵押物的可行路径。通过摸透产业实情、找准融资痛点,指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符合农业特点的金融产品——运用市场法评估资产价值、规范动产和
生猪成“流动资金”
养殖户融资难题迎刃而解
“真没想到生猪能当‘活抵押物’,养殖场扩建的流动资金有了着落,年底收入肯定能往上冲。”作为雅安市首笔生猪活体抵押贷款的受益者,名山区茅河镇万山村养殖户万毅的话语中满是喜悦。
名山区作为全省生猪调出大县,生猪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名山区生猪出栏55.49万头、存栏38.1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3.27万头。当地以“茶香猪”品牌为引领,已建成5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预计年出栏规模约60万头,依托12亿元的生猪现代循环养殖全产业链项目,正加速打造产值10亿元的生猪产业集群。
然而,长期以来,生猪因价值波动大、确权难、易损耗、处置难等特点,难以成为合格抵押物,加上部分养殖户规模小、信用体系不完善,融资需求始终难以得到满足。
针对这一困境,中国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指导雅安农商银行开展“大渠道建设”走访,深入养殖场“问需问诊”。通过市价法评估生猪价值,结合征信记录与实地调研综合判定风险,依托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解决活体抵押登记难题。最终,以“活体抵押+信用”模式,仅用3个工作日就为万毅发放30万元贷款,利率低至4%,让“存栏生猪”变成了“流动资金”。
农机也能融资
茶企迎来发展新动能
在芦山县,另一场金融创新同样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这里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多山地丘陵,作为茶马古道
但部分中小茶企仍面临流动资金短缺、传统抵押物不足的困境。雅安市熊猫家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曾遭遇这样的难题——公司拥有2000亩茶园、加工厂及设备,却因旺季采购鲜叶和管护资金紧张,发展一度受阻。
在中国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指导下,雅安农商银行借鉴活体抵押融资的创新经验,进一步拓宽抵押范围。最终,以该公司的制茶机具作为抵押物,成功发放260万元贷款,利率3.80%,让农机具不仅能生产,更能融资,为企业扩大生产、提升茶叶品质提供了关键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雅安特色产业,加大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持续探索经济作物、农用设施等涉农资产融资可行性,深化‘政银保担’多方合作,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中国人民银行雅安市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随着金融创新的持续深化,更多农业“沉睡资产”将被激活,为雅安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Copyright@2003-2022 ww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