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论争:一个没有休止的“史前战场”
“颛顼帝故里在荥经。”这一说法,无异于一个“重磅炸弹”,投在了习惯于平静生活的荥经人心中。在当地,“支持派”和“反对派”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一时之间十分引人 瞩目。然而,无论是专家,还是颛顼文化的爱好者,他们都注意到关于颛顼的这场论争其实由来已久。
“史前战场”由来已久
第一个对颛顼作出详细记述的人,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在他的那部鸿篇巨制中,司马迁根据上古人们的久远传说,对颛顼帝的情况进行了简单记载。“黄帝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 高阳……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山海经》、《水经注》等等典籍,都开始对远古传说中的颛顼的降生地若水加以描述,有关颛顼的记述也开始多种多样起来。
从先秦古籍如《吕氏春秋》、《山海经》,到后来的《论衡》、《太平寰宇记》,甚至包括吴楚材的《纲鉴易知录》等等,不一而足,每一位作者或编者都对颛顼给出了一个“明 确”的说法。但是,由于时空变化和记载的不准确性,因此导致了颛顼帝故里的说法不一。
“史前战场”一经摆开,专家学者们和许多人便纷纷开始追根溯源,引经据典地加以求证。
例如《山海经》上说,“南海之内黑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若水东南流,鲜水注之,一名州江,大度水出徼外,至旄牛道,南流于若水,以经越巂……”对于文章 的记述,有人便据此把若水说成今天的雅砻江,也有人把它说成就是荥河水。
“公”有“公”的说法,“婆”有“婆”的道理。
“《史记》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司马迁的取材必定是有来历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如何诠释。”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省社科所所长、省社科院康藏中心主任王炎说。
民俗专家冯广宏也指出,上个世纪的“疑古派”把颛顼定为“天神”,把颛顼史迹全部视为“神话”,并认为“一切皆出自后人编造”的论调毫无根据。“《国语》、《礼记》都 有虞氏和夏后氏都‘媂黄帝而祖颛顼’,……如果颛顼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难道舜和禹都是傻子不成?”他说。
“‘若水’定,则‘颛顼故里’可定。”人们都这样认为。
“争夺大战”撩人眼目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根据文献的记载,“颛顼帝故里到底在哪儿”的论争,也同黄帝、炎帝等远古传说中的论争一样,尚无定论。因此不少的地方都想把这个巨大的“品牌效应” 据为己有。
对于“颛顼帝故里”而言,就有“河南说”、“山东说”和“四川说”等。在学术界,“四川说”占有绝对优势。
而在“四川说”里,“颛顼帝故里”目前又有至少4种以上的说法,比如“荥经说”、“盐边(属攀枝花)说”、“雷波说”等。
不管是在哪里,人们总是会对照古今的地名与文献记录,争着把“颛顼帝故里”的说法抢到手上,从而大打旅游发展牌,准备利用这个远古帝王来激发当地的经济活力。
“我们开发颛顼故里要怎么看,《史记》、《山海经》、《国语》等等都涉及到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找到四、五千年以前的东西,那就更有说服力。”对于这场“颛顼争夺战”, 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原西南民族大学校长陈玉屏说。
“中国古史传说的形成,过去在总体上都表现为中原中心论。然而,现在随着考古和文化历史的研究发展,巴蜀文明已经对过去中国人类文明的黄河流域起源论发起了挑战。”一 位专家说。
他说,如今随着“颛顼帝故里”论争的一步步深入,这也有可能意味着长江流域文明会最终找到自己的“帝脉”。
“有了《史记》的铁证与民间材料的辅证,我相信就是比我更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诸如北京的专家,他们如果来了,我想也是挑不出多少毛病的。因此,可以说是一锤定音。颛 顼帝故里就在这里(荥经)了。”专家王炎说。
对撩人眼目的“颛顼帝故里”的争夺,荥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兰树秋认为,颛顼出生在荥经,史书有记载,民间有传说,专家有考证,黄河流域也有佐证。因此这一说法也是不可 辩驳的事实。
荥经掘得“第一桶金”
“颛顼帝出生于荥经。”这个说法无异于“晴天里的一声霹雳”,惊醒了许多荥经人。
荥经县政府办公室聂小峰说,为了打好“颛顼帝故里”这张牌,荥经县以前还成立了“若水文化工作室”,专门对“颛顼帝故里”的文化进行发掘、收集整理,并派出考察组前往 河南内黄县进行考察。
据另外一位相关负责人士介绍,在荥经县内,该县有关方面一边忙着注册“颛顼帝故里”的网站域名、商标等事宜,一边聘请了知名设计公司和专家,对“颛顼帝故里”的建设方 案进行了规划,从而掀起了一场“颛顼热”。
“在颛顼帝故里的相关研究和开发打造等具体思路上,荥经显然已经走在了其他所有地方的前面。”一位参加荥经颛顼帝故里建设研讨会的专家说。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荥经这个地方已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斧、石锄等文物,而荥经将来也一定会发现更早的出土文物。“现在机会来了。什么机会呢?就 是修建雅泸高速公路,此路经过荥经境内,荥经有这么多的文化遗产,一定会成为旅游的一大亮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