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雨城区“四整合”提高远程教育学用成效

来源:
2010-01-05 09:23
浏览:
收藏 打印

  整合信息资源,拓展远程教育服务空间。雅安市雨城区积极探索农村网络数字信息化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与电信公司合作,在23个经济基础较好、群众认可度较高、班子战斗力较强的村开展“一乡镇一信息化村”建设活动,着力构建农村信息化一站(村级网站)、一点(宽带接入点)、一室(便民服务室)、一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四个一”工程,拓展了远程教育站点服务空间,学用活动得到提高和深化。一是通过建立村级远程教育信息化网站,提高示范村知名度,为地方特色产品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实现网上营销。对岩镇青江村桃树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每年产桃50余万公斤,但由于以前销售渠道窄,售价低,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到影响。现在通过建立示范村网站,吸引外地客商来雅采购,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通过在示范村开设电信业务代办点,方便村民就近办理相关电信业务,并收取一定业务代办费和提成作为学用活动经费,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远程教育的热情。
  整合课件资源、加大乡土课件开发利用。一是建立由教育、卫生、农业等部门组成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党员群众的学习需求,编制课件制作计划,加大乡土课件开发力度。2009年,雨城区针对不同村情,按照当地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农民需要,开发制作了《雨城党建先锋》、《森林防火安全》、《标准化规模化养猪生产技术》、《猪链球菌病危害与防治》等近10部4个多小时的乡土课件,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二是加大协调力度,实现成员单位与区级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满足学用需求。通过购买、下载刻录等方式,建成拥有教学课件光盘1000余盘的区级教学资源库和遍及各乡镇的站点课件资源库,供基层站点借阅、点播使用。全区先后利用远程教育站点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600多次、专题普法辅导200余场次,计划生育培训10000余人次;联合劳动就业部门组织返乡农民工开展电脑、建筑安装、电焊、缝纫、烹饪、家电维修等实用技能培训活动,免费颁发考核合格技术证书,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都能掌握1-2门以上就业技能,拓展了就业渠道。
  整合金融资源,促进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积极协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区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示范户提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支持他们增产、增收和干事创业。区远程办按照《雨城区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示范户选择的条件》,精心遴选,将19名文化素质较高的种植、养殖、加工大户作为学用成果转化示范户,并按产业进行分类,除精心选派教学辅导人员指导生产外,还通过提高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对示范户产业发展给予扶持。学用成果转化示范户可享受小额信用贷款5-10万元,对个别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佳、信用记录好、资金需求量大的示范户,贷款额度还可调高。对温室种养、林果种植、茶园改造、特种水产(畜)养殖等生产经营周期较长的贷款,期限可延长至3年。目前,全区各类金融机构共计发放贴息贷款600余万元,惠及群众900余人。
  整合人才资源,加强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培训。一是整合市区中专、职高及乡镇学校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千名农村党员学电脑学上网”培训活动,形成区、乡、村联动的学习培训形式。探索建立示范班带动、普及班提高、提高班提升的培训格局,完善远程教育管理员、操作员骨干队伍培训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6个乡镇开办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村党员群众1000余人。保证每个村级远程教育站点至少有5名以上本土操作员能熟练操作使用远程教育设备。二是整合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学生资源,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选派川农大信息工程技术学院150余名大学生远程教育志愿者深入全区各村级远程教育站点,重点培训村三职干部和农村党员群众,通过一对一辅导,面对面交流,着力培养“流不走”的本土操作员。碧峰峡镇八家村支部书记袁树武原来只会最基本的开关机操作,在远程教育志愿者的指导下,现在不仅能熟练操作电脑和运用远程教育设备,还将八家村的风土人情、产业特色放在了互联网上。在他的带动下,村主任、村文书等村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也主动加入到了学电脑学上网的队伍中。仅2009年,八家村就新购电脑17台,新安装宽带15户。另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雨城区农村新购电脑170余台,安装宽带120余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240%和300%,全面掀起了农村党员学电脑学上网活动的高潮,有力地促进了远程教育骨干队伍建设。(审签领导:王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