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铁”成“钢”的良师益友——记雅安青年五四奖章候选人、武警雅安市支队一中队中队长杨承德
杨承德(右)介绍武警雅安支队建设情况
编者按
青年是雅安的希望,是雅安的未来,是雅安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为了宣传我市当代青年的先进典型,树立青年的时代标杆,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雅安经济社会建设,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实践中健康成长、建功立业,市委组织部、团市委联合开展了“雅安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活动,评选出了12名候选人。即日起,本报将推出连续报道,对12名候选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展示。
在打击违法行为的最前沿,他舍生忘死;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他义无反顾;他的名字让犯罪分子胆战心惊,他的事迹被人民群众广为称颂。他,就是雅安青年五四奖章候选人、武警雅安市支队一中队中队长杨承德。
在战士心目中,他是训练场上的“魔鬼”中队长,是执行任务时的“定海神针”,是引导战士成长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字典里,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忠诚。
紧急关头
我是卫士,看我的!
天下有邪魔必有降魔人。2005年,在抓捕以卜国全、卜国义为首的黑恶势力战斗中,时任特战排长的杨承德带领10名特战队员强行突击,一举将嫌疑人抓获。
“一个影子突然向我扑来,我本能地往旁边一闪,顺势飞起一脚,影子应声倒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承德记忆犹新。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杨承德顾不上正在坐月子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顾不上正在手术中的父亲,第一时间奔赴震中映秀投入抗震救灾。担任冲锋舟队副队长的他,为打开水上通道,驾驶冲锋舟探测水路,成功抵达漩口镇。在映秀1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安全转移群众上万人,运送部队官兵6000余人,运输救灾物资10余吨。
2009年8月6日,汉源县发生特大山体崩塌自然灾害,杨承德带领中队20名官兵组成先锋突击队紧急驰援,出色完成任务,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杨承德所在的武警雅安市支队一中队连续5年被武警四川省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抢险救灾先进集体”。杨承德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基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训练场上
我是队长,我先上!
杨承德算过这样一笔账:人一生从20岁到60岁,除去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真正用来工作的时间只有12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干出点事情,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组织的信任。所以,杨承德处处都以“标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入伍后第3年,杨承德以四川省武警总队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特警学院。刚入校时,他每天将100公斤重的沙袋拿起放下200次,每天坚持跑步10公里。3年的警校生活,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散打功夫。当上武警干部后,他要求战士完成的军事科目自己首先完成。担任反恐中队队长后,他积极开展处置核心区反劫持、反爆炸、反袭击的处突反恐演练,制定和完善了各类处突反恐预案和应急保障措施,适时组织有实战背景的拉动性演练。
对队长如何关心爱护战士的心理健康,如何无微不至地关心病中的战士,如何为练功的战士擦揉青淤的手臂……战士们如数家珍。
“作为一名干部,必须真实知兵、真情爱兵、真心为兵,这是忠诚使命、献身使命的必然要求。”杨承德说,“爱兵最重要的是从政治上为士兵着想,把他们培养锻造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爱兵的根本是让战士成才,他们进来的时候是块‘铁’,我们的责任是把他们炼成‘钢’。”杨承德如是说。记者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