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女的“心跳”新生
□转载自《雅安日报》
10月18日,雅安市人民医院/雅安市妇幼保健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外,17岁的张小娟(化名)紧紧攥着父亲张晓强(化名)的手。她的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大腿内侧——那里藏着一个穿刺点,是一个月前心脏手术留下的印记。
“房间隔缺损已完全闭合,心脏功能和同龄健康孩子一模一样。”心内科副主任陈元国将彩超报告递到张晓强手里。小娟突然“呀”了一声,苍白的脸颊泛起浅红:“爸,妈,咱们今天就能回磨西镇了吧?家里的玉米该收了。”
这个泸定磨西镇的少女不会知道,17岁的她,是在灾难与疾病的夹缝中,被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用“心跳”悄悄托举起来的。
□本报记者 周代庆
震后屋檐下:
债务未清疾病又至
磨西镇的秋来得早,九月刚过,贡嘎雪山的山顶就覆上一层薄霜。小娟的家是一栋4层楼房。“这房子是地震后,我带着全家一砖一瓦盖的,原本想用来搞民宿。”张晓强语气疲惫。
地震后的半年,张晓强白天跟着施工队搬砖,晚上就算账单——欠了22万元。
之后,小娟刚考上甘孜州卫校的检验专业,是家里第一个考上中专的孩子。“爸,我周末去镇上餐馆洗碗吧,一个月能挣800元。”小娟多次提议,可张晓强每次都摇头:“你好好读书就行,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2023年3月,张晓强在工地上干活时腰上突然一阵剧痛,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做了手术,花了不少钱。”张晓强说,虽然医疗费不是特别多,但是对他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可命运没给这个家喘息的机会。2025年6月,母亲王秀兰(化名)突然开始剧烈头痛,最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被诊断为脑瘤。
“我当时腿都软了,一下子就蹲在医院的走廊里,觉得天塌了。”经过多种方式借款,张晓强才勉强凑够手术费。
母亲手术的12个小时里,小娟一直在手术室外的长椅上坐着。“那时候我就想,等我毕业了,一定要回磨西镇卫生院当医生,这样就能亲自给爸妈看病。”
隐藏的病痛:
从“小个子”到先心病
母亲术后恢复期,小娟回到了学校。她比以前更努力了,每天早早就起床在路灯下背书。可她从没跟任何人说过,自己从小就比同龄孩子矮半个头,跑步时总觉得气短,胸口发闷。
2025年9月1日,学校开学体检,校医听诊时眉头紧皱:“你心脏有杂音,得赶紧去大医院做心脏彩超。”小娟攥着报告纸,心里“咯噔”一下——10多年前,小娟的伯伯就是因为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手术后再也没醒过来。
“我不敢告诉爸妈,不想再给他们添乱了。”小娟把体检报告折成小方块,塞进书包最底层。
直到周末放假回家,张晓强发现女儿脸色苍白,不停喘气,追问之下,小娟才哭着拿出藏了好几天的体检报告。
张晓强连夜带小娟去泸定县人民医院。医生建议他们立即去雅安的大医院检查。9月10日,天还没亮,父女俩坐最早的班车赶往雅安。
陈元国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小娟的样子:“女孩坐在诊室的椅子上,背挺得很直,可说话声音很小。”当听到她家的遭遇时,陈元国心里咯噔一下:“这家庭太不容易了,孩子的病不能拖。”
彩超结果显示:小娟的房间隔缺损、缺损28㎜。“必须尽快手术,不能再拖。”陈元国说。
得知需要一笔不少的手术费,张晓强一下子蹲在地上,双手抓着头皮:“陈医生,我真的没钱了……”陈元国赶紧把他扶起来:“你别慌,有一个公益项目叫‘天使的心跳’,专门给农村困难家庭的先心病患儿补贴手术费,我现在就帮你申请。”
无影灯下的希望:
“天使”接续她的心跳
那天下午,陈元国没有下班,留在办公室里整理申请材料。“17岁甘孜少女,甘孜州卫校检验专业学生,品学兼优。因‘9·5’泸定地震房屋损毁,重建后负债22万元;父亲腰椎手术、母亲脑瘤手术负债12万元……”窗外的天渐渐黑了,办公室的灯却亮到晚上12点。
材料发送后,陈元国又特意给项目负责人打电话恳求:“这个孩子的情况很特殊,家里人对手术特别恐惧,希望能尽快审批。”第二天一早,项目办公室联系当地村委会核实情况后,当天下午就回复:小娟符合救助条件。
张晓强愣了半天,突然站起来给陈元国深深鞠了一躬:“陈医生,你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啊!”
手术定在9月12日9时。术前,小娟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不放。陈元国蹲在她面前轻声说:“别怕,这个手术我做过很多台了,很安全。你不是想当检验师吗?等你好了,我还能给你讲讲心脏的知识。”小娟慢慢松开母亲的衣角:“陈医生,术后我真的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跑步吗?”“当然能,”陈元国笑着说,“到时候你想跑多远都行。”
手术进行了3个小时。当陈元国走出手术室,脸上带着疲惫的笑容:“手术很成功”,张晓强夫妇一下子哭了出来。
有力的心跳:
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
术后第二天,小娟从ICU转到普通病房。让她没想到的是,当天下午,市人民医院领导专程来看她——来自甘孜的小朋友。看到小娟床头的检验规程课本,医院领导叮嘱:“等你好了,我们联系学校老师帮你补课。”
住院的日子里,护士们把小娟当成自家孩子一样照顾。护士长每天带一个热乎的鸡蛋,护士小张下载藏族民歌放给她听。出院那天,护士长塞给她一张纸条:“以后有任何不舒服,随时给我打电话。”
10月18日复查结束后,小娟特意去了心内科护士站,给护士们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以后我也要当一名医务人员,像你们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车子驶出医院大门时,小娟打开车窗,风带着桂花的香气吹进来。她回头望了一眼医院大楼,心里默念:“陈医生,护士姐姐,谢谢你们,我一定会回来的——以一名检验师的身份。”
路上,小娟给奶奶打电话:“奶奶,我的复查结果很好,医生说我以后能帮你背柴火,还能帮你晒玉米呢。”电话那头,奶奶的声音激动得发颤:“好,好,奶奶在家给你煮了腊肉,蒸了你爱吃的玉米馍。”
张晓强时不时从后视镜里看一眼女儿——小娟靠在母亲肩膀上笑着,阳光落在她的脸上,眼神里有了光。他知道,虽然家里还欠着债,可女儿的心跳已经重新变得有力。
车窗外,风吹过路边的玉米地,发出“沙沙”的声音,像一首温柔的歌,为这个历经磨难却终于重生的家庭,唱着属于他们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编后
17岁的张小娟,曾在灾难与疾病的夹缝中攥紧拳头,万幸的是,她的“心跳”没有被命运按下暂停键,素不相识的善意,悄悄托举着她穿过黑暗。
手术成功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少女的康复,更是一份善意传递的开始。生活或许有风雨,但总有人会为你撑伞。这份力量,会在“被帮助者成为帮助者”的传承里,永远鲜活。


